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与完善_第1页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与完善_第2页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与完善_第3页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与完善_第4页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与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与完善选读专业 法 学 主修学院 材料与能源 主修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热电工程方向) 年级班别 2007级(1)班 学 号 3107007852 学生姓名 曾嘉全 指导教师 丘志乔 2011年11月6日摘 要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法治建设逐步完善的现今,不同平等主体之间的许多纠纷将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通过诉讼得到的争议解决结果判决常常需要法院的公权力保障来执行。因此,执行程序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对执行程序的监督也是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目前处于粗略构建难于执行的现状,无法适应社会和法律的需要。近年来,一些缘于民事判决执行不到位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恶性事件,更加凸显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的不足和弊端,同时这些事件也为和谐幸福社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严重危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因此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急需调整和完善,来弥补当前制度的不足和缺陷,以挽救我国的法治建设大局。由于法律制度和法治意识的不同,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我国法学理论界一直对这一问题有投入研究,但是研究的成果并未为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形成影响。本文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对比分析、对我国现行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的具体条文设置的查阅,研究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寻找造成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一些主要问题和缺陷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尝试提出几点可行的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构想。关键词: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现状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economic rapidly growth and the legal society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summate, different equal subject will solve their issue by taking it to the court with a civil lawsuit. The civil judgments which are the consequence of the lawsuits, need to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public power. Therefore the layout progresses have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o is the supervise of the judgment layout progresses. However, the supervise system of the judgment layout progresses of this country is simple and hard to be carried out. It cant adapt the need of this countrys f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ome incidents due to the judgment couldnt be carried out efficiency that bring a huge wrong effect to our law system and the society. Whats more these incidents also make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supervise system of the judgment layout progresses much more clearly. So the supervise system of the judgment layout progresses must be trim and improve to heal the disadvantages and change the wrong direction of the law system build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law system and the different law idea, there is little study on this problem. But in China, we have put lots of effect on this problem in theory. However, the result of these study still cannot bring some changes to the supervise system of the judgment layout progresses. This article will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the judgment layout progresses and find out the problems which are existed in the system. Finally, some advises which are try to improve he supervise system of the judgment layout progresses will be given .Keywords : civil, judgment layout, supervise, current situation目 录1 绪 论11.1 研究的背景11.1.1 研究背景11.1.2 国内外研究情况1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21.2.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1.2.2 本文结构32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概述42.1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定义42.2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内容42.3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性质63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法律制度设置73.1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中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规定73.2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制度设置及比较83.2.1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制度设置83.2.2 两种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的比较93.3 我国两种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并行104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114.1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114.1.1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的现状114.1.2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114.2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主要问题124.3 造成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困难的原因155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完善185.1 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方案185.1.1 不同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完善方法185.1.2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完善方案185.2 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构想19结 论21参考文献22致 谢231 绪 论1.1 研究的背景1.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制化建设也越来逐步加快、逐渐完善。经济生活中的债权债务纠纷、人身权利的纠纷也越来越多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因此,作为诉讼结果的最重要表达形式,判决的执行过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现今的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是否到位往往与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态度有关。作为执行人的法院、若其工作量大或执行工作懒惰,则往往会导致执行过程拖延很久,甚至为被执行人做出损害申请执行人的利益的行为留下空间。同样地,若被执行人态度合作,判决很容易、顺利地就执行到位;但如果被执行人持不合作的态度,甚至有损害申请执行人利益的行为的话,就很容易导致申请执行人的利益受损,而作为执行人的法院却往往对此无计可施。因此,研究并完善已有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体系就显得相当必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对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现状进行研究。1.1.2 国内外研究情况针对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制度和程序的问题进行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境况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境况。在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对于整体的制度和程序的理论研究也不多,更多的研究是在针对某一特定范畴的民事案件的执行监督的优化措施和强制执行的一些手段的构想。2009年Richard L. Enkelis教授提出的就仅仅是对涉及金钱为诉讼标的的民事判决执行的手段和方法的构想14。同年William E. Pomeranz教授则是通过对俄罗斯终审法庭的判决监督程序的研究来寻找高于终审判决层级效力的审判监督程序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判决的执行监督制度15。然而这些都未能对民事判决的执行监督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制度化,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只能起到一定的参考性作用和指引性作用,而不能完整地构建出对应的制度或者程序。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境况,很大程度上与国外的法律制度建设和人文法治素质与我国国情有很大的区别有关。与国外少有专门研究的境况相反,我国的法学界对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的理论研究有很多。而且,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领域,也包括外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2009年,张绍忠教授就对俄罗斯执行监督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从俄罗斯的执行监督机制里寻找到了完善我国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的启示2。次年,张教授则总结归纳出了民事执行监督的基础概述内容,深入地研究和剖析了民事执行监督的内涵和特性3。另外,在2010年内,陈天乐教授对我国民事执行的法律监督提出了其独特的构想5。而赵均利教授则对我国现行的民事判决执行的检察院监督制度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寻找该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4。当然,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的检察院监督我国主要的民事执行监督制度,我国还有众多的学者在进行深入的研究,2009年黄小雨教授就指出了检察院监督这一体制的一些不足指出,并提出了完善的措施和理论依据1。而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权的权力问题的研究,我国理论界也有学者在进行思考,万利剑教授在2010年就提出了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权的权力来源、权力性质、权力使用范围和权力的限制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充分地从法理的层面来剖析和研究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和论点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法理学层面上的指引7。国内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的思考和分析的深入,为我们对我国这一问题的现状的分析研究和完善措施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指引。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偏重于对具体问题的实施改善,这将为后续的研究中提出的可行的制度改善构想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参考和指导。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分析研究,无疑可以得到更好的研究成果和更好的制度完善方法。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1.2.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对比分析,研究探讨我国民事判决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体系和制度运行的现状。并在研究现状得出的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几点构想。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定义、体系及法律规范;2、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运行现状、问题及原因;3、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可行构想。1.2.2 本文结构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概述,探讨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概念、内容、性质等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为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法律设置研究,探讨我国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法律规范及相关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第三部分为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研究,探讨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所提出的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可行构想。2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概述2.1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定义学界目前尚未有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可以按下述方式来定义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定义。民事判决执行监督,首先是一种监督,进而是一种司法监督。因此,首先阐述监督的定义。关于“监督”,辞源释为“监察督促” 。后汉书苟或传记载,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因命而鲜过也。其含义是监察和督促军令贯彻执行。监督功能包括三方面:防范、补救、惩治。与之相对应的便是通常所说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并且,监督不是一项日常工作,而是具有可选择性的工作。监督多为纵向上、高位阶权力监督低位阶权力。3民事判决执行监督中的“民事判决执行”是后面的主语“监督”的修饰短语。这个短语是指民事诉讼产生的生效判决的执行程序。执行程序并不是法庭认定事实和作出裁判的程序,也不是这个程序的延续,而是与裁判程序同等重要的诉讼程序之一。执行程序是以法院等机关为代表的公权力对私权力的保护和纠正,是公权力(或者说是国家力量)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和正义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可以这样定义:上级司法权力机关对下级司法权力机关执行民事诉讼中审判程序产生的生效判决的工作过程的监察和督促。这一定义中有三层含义:首先,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是司法权力机关间的监督,具有施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的属性;其次,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是对民事判决执行程序的监督,这就表明监督的内容不仅仅是判决的执行结果,也包括判决执行程序中的所有环节和工作过程,以及判决执行程序中执行法院的执行工作管理和执行态度;第三,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所进行的民事判决执行程序的监督,而不是平级机关或者不同级别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2.2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内容前一节已经提及,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监督内容,包括执行的结果、执行过程各个程序的正当性、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的工作态度以及执行标的外的执行各方的权利保障。下面将对各类监督内容分别进行阐述。执行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是指经过执行程序后,执行各方按照判决文书所记载的方式和数量,取得或交出诉讼标的后的一个状态。上级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的执行结果的监督,应当只对执行标的是否按判决文书记载的内容来分配进行监督,而不对判决文书的内容的合理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对执行标的的分配方案的监督,则可从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进行监督。若不涉及对判决文书记载内容的违背,则可以通过对应的法律程序修改执行标的的分配方案;若对判决文书所记载的内容有违背的,则不属于判决执行监督的范畴,应该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监督处理。执行程序的正当性,可以理解为在对诉讼标的或执行标的进行分配过程中,执行机关对执行标的采取的手段(如对不动产的查封、对银行账户中的财产的冻结提取等)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合理性。其中合理性应当是指该执行手段不应造成被执行人生活等最基本需要的困难。这一类的监督内容应该遍及执行机关在整个执行程序中涉及执行标的的所有动作,以保障执行程序中各方的合法正当利益。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的工作态度,可以理解为执行机关对执行工作的主动、积极、合作的工作态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执行机关,不应狭义地理解为指民事执行程序中规定的执行机关法院,还应该包括其他辅助法院完成执行程序的各种国家国家机关。当然,执行法院的工作态度将是这一类执行监督内容里最主要、最关键的内容。执行标的外的执行各方的权利,可以理解为执行过程中,执行各方在执行标的外不应当受到损害的合法权利。因此,执行标的外的执行各方的权利保障是要求执行法院对执行各方的这种权利从执行程序的各个方面予以保障,确保执行各方标的外的合法权利不受损害。上级司法机关对执行程序中这一内容进行监督,可以为执行各方合法权利提供多一重保障,同时也为执行程序的合法正当性体统多一层的保证。以上四类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内容,往往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执行程序整个过程各个方面的一个整体。缺少对执行过程中各方标的外合法权利的保护,则执行层序就丧失了其正当性,则执行的结果也丧失其合理性与正当性,同时执行机关的工作态度也应该受到质疑。2.3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性质民事判决执行监督,从其定义上可以看出,是上级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的工作监督,因此其本身具有司法机关内的领导或指导的行政管理属性,从这一角度看,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是司法机关内司法权的监督与制约。然而,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对象为民事判决执行程序的角度看,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目的在于确民事保诉讼各方的诉讼利益得到贯彻和落实。由于民事诉讼的标的均为私有的权利,因此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实际上是司法机关使用公权力监督保障私权利的分配。从这一层面来看,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有具有公权力救济私权利的性质。再者,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目的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程序正当和公平正义的角度来看,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实际上是为了保障国家法律的地位和国家司法制度的权威,也就是为了保障公权力的权威。正当和公平正义。因此,民事判决执行监督从这一层面上看是公权力在维护自身、保障公众根本利益的属性。综上所述,民事判决执行监督从法理角度上讲是私法性质的法理制度,但其自身同时还具有公法的属性和行政管理的属性。3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法律制度设置3.1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中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规定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目前尚未有完善的针对执行程序的监督的法律条文或规范。对于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仅有如下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该条法律条文主要是针对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程序的监督所作的阐述。而从法理上,该条文也仅仅概略地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但这一原则是否适用于民事执行程序,学界与实务界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是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然而,有部分法律界人士认为执行程序不属于是审判活动的一部分或者是审判活动延续,因而检察院监督这一原则不适用于民事执行程序。而这种执行不属于审判的观点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承认。因而,该条文的规定往往只能在法院的审判活动中发挥其作用。针对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具体规定,目前仅在1998年颁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部分条文的如下规定:129.上级人民法院依法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执行工作。130.上级人民法院发现下级法院在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决定、通知或者具体执行行为不当或者有错误的,应当及时指令下级法院纠正,并可以通知有关法院暂缓执行。下级法院收到上级法院指令后必须立即纠正。如果认为上级法院的指令有错误,可以在收到该指令有错误,可以在收到该指令后五日内请求上级法院复议。上级法院认为请求复议的理由不成立,而下级法院仍不纠正的,上级法院可以直接作出裁定或决定予以纠正,送达有关法院及当事人,并可直接向有关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131.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执行的非诉讼生效法律文书有不予执行事由,应当依法作出不予执行裁定而不制作的,可以责令下级法院在指定时限内作出裁定,必要时可直接裁定不予执行。132.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的执行案件(包括受委托执行的案件)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执行结案的,应当作出裁定、决定、通知而不制作的,或应当实施具体执行行为而不实施的,应当督促下级法院限期执行,及时作出有关裁定等法律文书,或采取相应措施。对下级法院长期未能执结的案件,确有必要的,上级法院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与下级法院共同执行,也可以指定本辖区其他法院执行。133.上级法院在监督、指导、协调下级法院执行案件中,发现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的,应当书面通知下级法院暂缓执行,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134.上级法院在申诉案件复查期间,决定对生效法律文书暂缓执行的,有关审判庭应当将暂缓执行的通知抄送执行机构。135.上级法院通知暂缓执行的,应同时指定暂缓执行的期限。暂缓执行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报经院长批准,并及时通知下级法院。暂缓执行的原因消除后,应当及时通知执行法院恢复执行。期满后上级法院未通知继续暂缓执行的,执行法院可以恢复执行。136.下级法院不按照上级法院的裁定、决定或通知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以上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规定,较为具体地规定了民事执行监督的相关程序。同时,规定的阐述也确认了前述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概念中“上级司法机关监督下级司法机关”的表述。3.2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制度设置及比较3.2.1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制度设置通过前一节关于法律条文和规范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两种制度设置。第一种制度,是从民事诉讼法法律原则的层面上看,法律赋予了人民检察院监督法院执行判决的活动的权力,从而构建了检察院监督法院执行程序的一个制度。然而,由于具体规定条文的缺失,导致这样的制度设置引来了讨论和争议,也导致了这一制度的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为了弥补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最高人民法院按照“监督”一词含义所规定的体制思路,通过颁布施行规定的形式,构建了第二种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上级法院监督下级法院的执行工作,上级法院拥有终止、中止、暂缓、指导和纠正下级法院执行判决工作的权力,下级法院需要服从于上级法院的相关决定,必要时上级法院可以代替下级法院进行相关的民事判决执行工作。3.2.2 两种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的比较前述的我国两种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制度,分别代表了监督制度的两种不同方式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监督主体和对象不属于同一组织或系统的监督。内部监督是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属于同一系统内的自我约束机制,且有两种监督方式。一是法院系统内上级法院监督下级法院的执行行为,上级法院作为监督主体;二是同一法院内不同部门间的执行监督。两种监督方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下面,将两种监督方式结合我国的两种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来进行比较分析。作为外部监督的一种,检察院监督法院执行民事判决,其优点在于人民检察院在权力来源上不受法院控制,作为独立于法院的另一司法机关,检察院监督具有外部监督的天然优势监督工作约束较少,可以全面、独立地进行监督工作,能够达到最高的监督工作效率。然而,源自于其外部监督的属性,检察院监督又具有两点不足:第一,监督的权力的合理使用和监督活动的正当进行很难得到保障,源于检察院的独立性,检察院的监督活动不受法院控制,仅能通过其自身的控制来保障监督权力不被滥用和监督活动的正确进行,这样的保障相对较弱;第二,检察院监督的实质是权力的制约,这样的实质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的监督,因此检察院监督法院执行判决工作很容易形成放任不理或者严格监督纠正的两极局面,至于两种局面中的何种,则取决于检察院和法院间的权力制约状态,这样的两极局面是不利于公平正义的监督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保障监督活动所保障的公共利益。作为内部监督的一种,上级法院监督下级法院执行民事判决,其优点在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双方均是同一系统内的,因此监督的工作容易开展推进和贯彻,工作效率也不低。同时,源自于内部监督的天然优势是监督双方本身就具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因此不存在权力的制约问题,监督工作不易走向监督权滥用或不行使的两极局面。然而,内部监督的一些不足也同样地出现在上级法院监察下级法院的制度里:第一,由于监督双方原属于同一系统内,因此监督缺乏独立性,容易在某些重要的特殊问题上减少或不行使监督权而放任,最终影响监督所保障的公共利益和所追求的公正目标;第二,监督工作容易流于形式,因为监督双方均从事相同活动和工作,因此为了保护双方某些利益而使得监督活动容易流域形式,难以做到全面细致;第三,监督工作约束较多,基于上下级法院的关系,监督工作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约束,监督工作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检察院监督为代表的外部监督制度和以上级法院监督为代表的内部监督制度,两者各有利弊,具体选择何种制度为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主要制度,需要综合考虑国情现状、开展监督活动便利等客观因素。3.3 我国两种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并行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法制建设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告诉立法人选择何种制度更为妥当。因此在法制建设还不完善的现今,我国的法律条文并没有明确规定采用检察院监督制度还是上级法院监督制度,也没有明确地表示不接受何种监督制度。所以,可以认为,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是两种制度并行,通过实践经验和学理研究来寻找最好的选择从法律的具体规定上看,实务界比较趋向于选择上级法院监督制度;而从文献研究的数量和深度来看,学理界更趋向于选择检察院监督制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分歧,正是因为两种不同的监督制度更有利弊。为了互补长短,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同时并行两种制度。但是为了进一步推进这一问题的讨论,首先应该细化两种制度的法律规范,通过设立具体的条文规定来构建两个具体清晰的制度。4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4.1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4.1.1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的现状目前,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推进,公民法律意识的日趋普及,人民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工作量越来越大。在民事判决执行方面,近年来,逐渐呈现出“执行难、执行乱,难执行”的现状。“执行难”应该理解为法院工作量过大等外在因素导致的判决执行程序进行困难的情形。“执行乱”则是法院内部工作混乱不规范和违规违法进行执行工作所导致的现状。“难执行”的现状往往是由于被执行人对执行标的采取的损害执行申请人利益的行为而造成的。此外,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快速发簪,法院人员的相关经济待遇原因还会为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局面造成新的表现执行腐败。这种执行现状正是因为经济原因,法院的执行工作人员在掌握了执行权力而缺少监督的情况下将于执行的其中一方勾结在一起,在执行过程中偏向保护贿赂方的利益。近年来,上至最高人民法院下至地方各级法院的部分一把手法官都因为腐败问题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执行腐败已经开始从制度层面开始对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造成破坏和,令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现状更加危急。4.1.2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通过前述关于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现状和民事执行监督法律设置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程序目前处于一个极少受到监督约束、执行权力极易被滥用的局面。而从这一局面中,可以总结得出,我国目前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现状为制度仅仅粗略构建、缺乏法律依据,缺少实际应用和执行的困难局面。具体来说,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治精神上,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缺乏其必要的法律依据,前述已经提及规定执行监督的法理条文仅仅有前述的几条,缺乏具体实施细则;第二,民事判决监督制度是双制度并行,同时缺乏必要的法律界定两种制度的适用界限,导致经常出现监督的重复和共同的忽略监督;第三,现行条文的缺失令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实施的结果会有受到执行各方提出异议甚至对抗诉讼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而使得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很少实施或者几乎不实施。4.2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主要问题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处于如此现状,源自于其自身有许多的问题。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主要问题:1、法律、法规规定监督职权不明确由于我国缺少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专门法律或实施细则,同时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条文散乱不规范,这令监督各方的监督职权和工作义务都不明确,进而使得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现实中人民法院常常以审判活动不包括执行活动为由来规避执行监督。2010年7月19日,在广州市的广州大道中,六位来自于云浮某山区的农民在路边拍卖他们几年前一起诉讼的胜诉判决书,而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在路边拍卖判决书了。1993年3月廖氏兄弟六人集资合办了一家米粉厂,因代为销售的肇庆市银叶食品公司收货后未付款,米粉厂资金周转困难破产。但对方还欠26万元货款不肯还。廖氏兄弟将其告上法院。2005年7月,肇庆市鼎湖区法院扣押了银叶公司的机器设备。6人原以为法院只要将扣押的机器拍卖后就能拿回货款,谁料同市另一基层法院受理了同样是银叶公司作为债务人的诉讼并判原告胜诉,所扣押财产成为了这个第三者的财产,六兄弟胜诉却无法取回财产。2007年7月16日兄弟六人第一次在广州市路边向路人兜售法院判决书。此事受到省高院的重视,一周后肇庆市中院裁定对本案进行再审。2008年10月22日,法院判决支持了扣押财产属银叶公司所有,理应用于偿还六兄弟的债权的观点。随后,法院查封了受让银叶公司财产的姚某一处价值20多万元的房子。本以为很快就能取回财产,然而截止2010年7月19日,廖氏兄弟仍分文未得,查封的房产已经查封超过18个月了,但法院未采取任何执行措施,导致六兄弟依旧无法拿回债款。再次面对如此无奈的局面,兄弟六人只能再次走上来穗路边拍卖法院判决书的路。这起案件里,六兄弟的第二次拍卖法院判决书的原因就是法院的执行不力,同时缺乏对执行程序的监督的作为,导致六兄弟尝过法定执行期限也无法取回属于他们的财产。法院执行不力、执行难已经是我国普遍的现象,而放任这种现象蔓延的原因则是监督制度的缺失,监督责任的缺失,而这则与监督职权不明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上述案例中,正是在监督职权不明确的基础上,法院规避了必要的判决执行监督职责,只有在舆论力量的压迫下才有所作为。另外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至今还没有明确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权。因此,在没有明确法律授权和法定职责的前提下,对于上述案件,检察院方面也没有实现其监督职能,整个案件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次的财产权力被无理剥夺还是第二次的超期执行,检察院方面都没有任何作为,由此可见监督职权的不明确导致了监督制度无人实施。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一方面容易导致实践中监督权力的滥用或乱用,另一方面也是检法两院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上出现分歧的根本所在。2、检察院与法院对监督权的矛盾法院方面认为,按照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检察院对法院工作的法律监督应该仅仅限于狭义的审判活动的范围,而执行活动检察院无权进行监督。但是,检察院认为其监督权的适用范围,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认为执行程序同属于其监督范围之内。这样,就造成了检察院与法院就关于监督职权适用范围的矛盾。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在19952000年的几个批复中明确指出,对于执行程序中做出的裁定,检察机关无权也没有法律依据提出暂缓执行,检察机关的执行建议可以不予采纳等,这些显然排斥检察监督。但是,学界有意见认为:审判权和检察权独立、对等、并行,都置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在这种权力结构下,专司审判权的人民法院无权对专司检察权的人民检察院的职权范围予以限制,其单方作出的限制性解释显然超越其职权。5 从上述的文献资料和司法解释的引用条文可以清晰地看到,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就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权力的范围和内容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区别和矛盾对立,这样的矛盾对立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工作难以推进。3。现行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机制不完善现绝大多数民事执行的监督工作由法院系统内部执行,而法院的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着前述的内部监督的天然缺陷自己监督自己难揭自己错。同时由于法律规范不明确,具体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范围不清。另外,目前法院工作量很大,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执行工作不了解,导致上级难以监督下级。上述第1点的提及的案例中,就存在这明显的上级法院监督缺位的现象。案件的第一次判决生效后并没有及时执行,而是出现了针对同一诉讼标的的另一案件判决导致不能执行。当出现了这一现象时,上级法院就应该发挥其执行监督和审判指导的职能,对两起案件的诉讼结果进行裁判和调停,避免第一次的执行困难的出现。然而上级法院并没及时执行其职能,导致新闻报道出现后再引起省高院的重视而重新进行审理。同样地,第二次诉讼结束并产生了生效判决后,法院已经及时地扣押了被告的合法财产,然而却超期执行,一直拖延不把财产交付给权利人,而下级法院的这一行为也没有引起负有监督职责的上级法院的注意。出现这两次监督缺位的原因,正是因为法院内部监督的机制不完善,自己监督自己的制度下监督责任人并不会主动地实施和执行监督职能。而法律规定的其他外部监督(除检察院的监督),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对法院的工作监督都是对法院整体工作的监督和约束,并不针对民事判决执行程序。因此,这些外部监督难以对具体范畴的具体案件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督,也导致这些外部监督的经常缺失和执行不到位。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机制呈现混乱和不完善境况,让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工作寸步难行。4、获取案件线索渠道不通畅检察机关获得案件线索的渠道通常为自行发现、群众举报、移送受理。这三个案件线索渠道里,自行发现是指检察院自行对法院执行庭的案件自行审查和监督;群众举报是指群众认为法院对特定案件的判决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而向检察院进行举报;移送受理是指同级别的法院对特定案件的执行情况认为有问题而移送到检察院进行监督执行。而这三个线索获取渠道中,自行发现无疑是对检察院造成额外的工作任务,对于目前检察院较大的刑事检察工作的现状而言,这是明显不切实际的,检察院很少从这一渠道获取案件。群众举报渠道则需要群众当事人对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和监督职能有明确认识的前提下才可实施,在法治建设尚未完善,法制意识并未普及的今天,这一渠道并不会被多少人使用。最后,由于法院和检察院关于判决执行监督权的权力的归属、适用范围的矛盾对立,这一渠道几乎不可能被使用到。当事人对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不清,不了解检察机关具有民事执行监督权。这样的案件线索不通对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造成更进一步的阻碍。对于法院内部监督而言,在具体个案中,当事人认为法院的具体执行实施行为或执行裁决行为有错误,通常采取的是向上级法院或本级法院院长申诉,由上级法院或本级法院院长启动监督程序。但如上述法院的内部监督存在着诸多缺陷而导致监这样的内部监督的案件举报和监督程序启动,几乎会被以其他的手段予以解决,内部监督的案件线索获取渠道就此被封闭。4.3 造成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困难的原因造成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运行起来如此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法律条文的阐述散乱,不规范前述已经提及,规范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法律条文很少而且散乱出现在各种法律、司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中。对于检察院监督,目前法律条文的叙述仅有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一原则性规范,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也没有明确的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规定。这样散乱而且少量的规定,无法形成切实可行的检察院监督民事判决执行监督体制。对于法院内部的监督,目前法律条文的设置仅在1998年颁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部分条文的规定。这些规定相对于检察院监督这一方式而言是较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仍未构建出完善的监督制度。缺乏统一有条理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法律来具体规定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监督权力、监督范围和监督方式,使得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并未真正地有法可依,并未切实完善地构建出完整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缺乏具体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首先是导致了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职权不明确,职责不具体的问题;同时,缺乏具体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使得我国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存在着执行的漏洞和缺陷,也缺乏明确的执行监督权力规范,法院和检察院都认为自身有权力监督,或者都认为这是对方的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则可依产生两院之间的权力矛盾问题;最终,缺乏具体详细条文规范,从体制的角度上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制度不完善、混乱而存在诸多缺陷的问题。2、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量过大目前,在我国的广大地区,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量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法治精神的普及,地方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量愈趋增大。而在广大的经济落后地区,由于法治精神的缺乏和法律知识的缺少,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则更多地注重于调解人民各种内部矛盾,这导致两院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大。对于检察院监督,检察院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监督主体,其日益繁重的日常工作任务很容易使得检察院更重视其本身刑事公诉人和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的责任,而逐渐减少对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关注。对法院的内部监督,与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法院作为内部监督的主体,将更趋向于少监督甚至不监督,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工作量,二来可以保护法院系统自身的形象。法院和检察院日益增大的工作量,往往导致两院更多地注重于工作量大的工作任务之上,对于检察院而言,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是额外的工作;对于法院而言,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则是揭自身丑陋,损害自身利益的,多余的工作。因此,在面对巨大的工作量的时候,检察院和法院很容易地就放弃了对自身并无得益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工作,这一现象在结合前述的监督权限不明确、监督权力矛盾对立、监督制度混乱不完善等问题,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缺失的现状。3、在监督机关中缺少主要执行该监督职能的组织或人员由于前述具体详细法律条文的缺乏,形成实施制度上缺乏必要的规定和人员设置,从而导致监督机关缺少专职的执行监督人员和责任人。虽然我国的法律规定了上级法院和上级检察院以上的检察院均对法院的民事判决执行程序有监督权,但是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监督机关要设置专门的监督组织或者人员,也没有规定要指定一定人员来承担监督的职责。这样,只有法律规定法院或检察院整体负有监督职责,但没有具体规定到组织或者人员,这就导致监督职责的不明确,两院的所有相关工作人员都负有这一职责,也就没有人去具体承担这一职责。缺少专职的工作人员去负责执行监督职能,缺乏相应的专门责任人,为两院放弃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具体职能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门槛。因此在结合了两院工作量日益增大的现状下,检察院和法院会更加无顾忌地放弃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职能和职责。这为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工作的实施增添一道障碍。4、法院或检察院工作人员的经济腐败我国目前的执行难、执行乱和执行腐败的局面,从执行人员的主观方面考察,主要的原因是执行人员的腐败思想问题。执行人员的腐败思想能让执行人员越过道德底线,做出不符合法律规定和要求的行为并直接危害到监督职责,放松或完全放弃监督,最终产生执行腐败的现象。因此,法院或检察人员的腐败将使得民事判决执行监督逐渐沦为一个理论可行但实际无法运行的制度。5 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完善5.1 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方案5.1.1 不同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完善方法参阅不同的文献,在学界里关于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完善方法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是认为法院内部监督不能有效发挥功能,应该加强以检察院为主、人大等其他组织为辅的外部监督。第二种是认为外部监督的加强会令检察院等外部监察组织与法院的矛盾会加剧,会令民事判决执行监督难以实施,从而完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方法应该是通过不同措施加强法院的内部监督。第三种是认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均有其优势和不足,因此应该从各自优势的角度去建设加强两种监督方法,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两种监督方法来构建完善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以上三种改善方法是理论领域关于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不同方法。三种方法有其各自的理论依据和切入点。不能单纯地认为三种方法中何种最好,何种最高效或者何种最适合我国实施的。具体使用何种,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5.1.2 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完善方案综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如检察院和法院的组织架构,两院的工作量分担,两院的主要工作任务的性质,其他组织进行监督的可能性与便利性等等因素)和前述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不同优缺点考虑,个人认为目前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最适合的方法是前文所提及的同时加强两种监督方式的方法。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是:目前的法律规范的缺失导致制度设置的粗略,到底是何种监督方法更具发挥监督制度功效的能力还有待考证,所以现阶段不适合盲目地只发展其中任何一种监督方法;同时,每种监督方法均有其优缺点,两种监督方法共同发展可以实现长短互补,更加有利于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制度的建设;此外,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方案中,是否仅仅有检察院和法院这两种作为监督主体的选择还有待考证,所以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启示制度构建者将来的路。5.2 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构想在前一节已经选定了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方案,针对前一章提及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现状和造成问题的原因,研究得出几点完善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几点构想和建议:1、健全法律条文的规定,具体设置好监督的相关实施细则造成我国民事判决执行监督如此现状和问题额定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条文的缺失,无法可依。因此要完善现行的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制度,首先就要健全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按照前一节所选定的完善方案要求,健全法律规范的并不能只完善检察院监督或者上级法院监督的任何一种监督方式,需要立法者对两种监督方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进行详细的条文设置。健全法律条文的规定,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详细具体地叙述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权的权力来源、权力性质、权力范围和权力限制等相关权力法理层面的规定,唯有从法理层面进行法规的设置,才能从根本上赋予民事判决执行监督权力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其次,详细具体地设立关于检察院监督和法院监督两种监督的适用范围、界限和监督主体和具体监督方式等监督的具体制度设置;再次,详细具体地规定两种不同的监督方式中,监督机关和被监督方的权力和义务,以及两种监督方式的启动、运行和中止等程序规范;最后,需要为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程序设立必要的救济程序和救济方式,以防止该监督制度和监督权被利用和滥用。2、在组织架构规章上明确要求检察院和法院设置专门的组织和人员承担监督职责。由于法院和检察院现在都是以整体承担民事判决执行监督的职责,这样没有将职责明确分配到承担的人员或组织,造成监督制度无人负责实施的尴尬局面。因此,除了前述的完善相关程序和权利义务的法律条文外,还应该在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架构规章中明确规定法院和检察院内专门的组织或者人员承担该监督职责。如果把明确监督机关内的专职组织和人员承担的职责明确陈述在法律条文之中,则有可能会使得监督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