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阵痛与反思.pdf_第1页
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阵痛与反思.pdf_第2页
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阵痛与反思.pdf_第3页
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阵痛与反思.pdf_第4页
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阵痛与反思.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阵痛与反思.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2 0 1 0 年年初,不少地方卫视相继推出婚恋交友节目,我国电视荧屏再次掀起一 股“相亲浪潮。与玫瑰之约婚恋交友节目所引发的热潮相比,此次浪潮出现 了一些新变化、新现象,反映出我国娱乐节目的新动向和大众的新需求。文章通过 对当下婚恋交友节目兴盛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类节目出现虚假、低俗等现象的反思, 积极探寻婚恋交友节目未来的发展之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回顾了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 婚恋交友节目的特征以及当下婚恋交友节目出现的新变化、新现象。第二个部分解 析了当下婚恋交友节目兴盛的原因。第三个部分解析了广电总局整治婚恋交友类节 目事件,并反思婚恋交友节目出现低俗、虚假现象的原因,寻找此类节目未来发展 方向。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消费文化,收视率,节目品牌 o : 0 警, 摹; k , : 毒 j ,! 缸二二 爵 一 p 、j l a b s t r a c t h i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2 0 1 0 ,t h em a r r i a g eh e a t ”a p p e a r e da g a i no nt h ec h i n e s e t e l e v i s i o nw i t hm a n ys a t e l l i t et e l e v i s i o ns t a t i o n ss t a t e dt h em a r r i a g ep r o g r a m 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h e “d a t ef o rl o v e c o l u m nh a di n i t i a t e d “t h em a r r i a g eh e a r t ”,t h en e w e s t “t h e m a r r i a g eh e a r t h a v eh a p p e n e ds o m e n e wc h a n g e s t h e s ec h a n g e sr e f l e c tt h en e wt r e n do f t h e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p r o g r a m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ss e v e r a lr e a s o n sf o rt h e 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m a r r i a g ep r o g r a m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r e t h i n k sh o wt oa v o i dv u l g a r p h e n o m e n o n a tl a s tt h ep a p e rs e e k st h ew a y 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b o u tt h em a r r i a g ep r o g r a m i nf u t u r e t h e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 i s m a i n l ya b o u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r r i a g ep r o g r a mi nc h i n a t h e ni ta n a l y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s e k i n d so fc o l u m n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c o n c l u d e ss o m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 m a r r i a g ep r o g r a m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s a r e t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dm a r r i a g ep r o g r a m 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a b o u tt h ev u l g a rp h e n o m e n o n a tl a s ti s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f r o m m a r r i a g ep r o g r a m sp r o s p e r i t ya n d d e a t h k e y w o r d s :m a r r i a g ep r o g r a m , “ i f y o ua r et h eo n e ”,c o n s u m e rc u l t u r e ,a u d i e n c er a t i n g , p r o g r a mb r a n d , 0 咖2洲58舢9舢9 iii1肌y , 曳 : ” l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2 0 1 0 年婚恋交友节目如凶猛的狂潮涌现于电视荧屏。婚恋交友节目作为电视娱 乐节目的一种类型,除了具备娱乐节目的共性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着独 特的节目内容即普通人的爱情,是一种融合了谈话、娱乐、游戏等多种元素,且具 备服务、娱乐、展示等多项功能的节目形态。 从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历程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纯粹提供服务“ 的阶段、 “服务+ 谈话+ 娱乐“ 的阶段、“全民参与一的阶段。当下的婚恋交友节目与传统婚 恋节目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个性化的叙事结构、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各具特 色的嘉宾类型、国际化包装以及“主持人+ 个性专家”的创新模式等新特点、新变化 使婚恋交友节目在传播效果上获得了成功,也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 献。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缘由,婚恋交友节目的火爆现象也不例外。从社 会层面看,“剩男剩女族群的出现是产生婚恋交友节目的催化剂,而这一族群的交 友择偶的需求更成为了婚恋交友节目兴盛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西方发达国家的崇尚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冲击着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他们 对待爱情、婚姻、性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也影响到我国青年人的婚恋观。择偶自主意 识增强,对离婚、婚外恋态度的宽容等我国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现状,使得当代年 轻人不再认为谈情说爱是难以启齿的事情,这样开放的态度,让他们接受并乐于参 与这种公开谈论婚恋问题的节目,这是非诚勿扰等婚恋交友节目存在的必要条 件,也是其得以兴盛的沃土。 从文化层面上看,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电视文化变为了一种商品,“快乐“ 、 “游戏成为了电视节目的最流行的元素,我们快步走进了一个娱乐新时代。在利 润的驱使下,大众传媒极力挖掘一切具有消费潜能的资源,衣、食、住、行等生活 方式和种种充满诱惑的时尚信息大量出现,甚至是人们的情感、欲望、激情也成为 了用来消费的对象。在婚恋交友节目中,人们消费的是:情感。在后现代语境下, 电视节目呈现出娱乐性、游戏性、复制性等特征。当某一种节目类型获得较好的收 视时,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大众传媒就会抓住时机模仿、复制、克隆这个节目模 式,从而达到其收获经济效益的目的。正因为非诚勿扰的收视奇迹,导致其它 v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这类节目,一时间,婚恋交友节目满天飞,引发了国内荧屏的 “相亲热潮。 2 0 1 0 年婚恋交友节目的火爆现象以及收视率高居不下,反映出此类节目存在的 必要性。但是,随着此类节目风靡全国,其弊病也很快暴露出来。一些节目中的嘉 宾身份“造假“ ,不断制造出“话题人物,抛出处男、性冷淡、婚前性行为等恶 俗的话题来刺激观众的窥探欲,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针对这些问题,广电总局出 台了相关举措进行整治。广电总局下发的文件中规定:婚恋交友节目需核实嘉宾身 份,防止伪造;婚恋交友节目不得现场直播;婚恋交友节目不得渲染丑恶。 这些出现在婚恋交友电视节目中的各种怪状,折射出我国电视文化在传播中的 畸变与迷失。在商业逻辑渗透下,收视率控制着电视的存亡,一种倾向在业界逐渐 形成,即收视率导向。有学者指出:“收视率导向是电视媒体中普遍存在的以收视 率作为首要目标来引导节目制作、评价和运行决策的做法,追求尽可能高的收视率 是这种导向的本质特征。刀收视率导向的影响下,电视节目出现了低俗,煽情与 非政治化倾向,媒体自身的责任感也逐步弱化,而这些品质低劣的电视节目也对观 众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种可怕的现象,有人提出了“绿色收视率“ 的概念, 然而如何把这个概念建构成一个可实际操作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仍是业界和学界面 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另外,随着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被不断强化,导致电视媒体的 监视环境、联系社会、教育等功能的弱化。在婚恋交友节目中,电视媒体社会责任 的缺失则表现为过度强调娱乐,抹杀了受众希望通过电视这个平台进行交友择偶的 客观需求。除此之外,社会责任的缺失还表现为以满足受众需求为名义,逃避媒体 应当承担的监视环境、联系社会、教育等服务功能。关于电视媒体社会责任方面的 反思,本文则呼唤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媒介素养,弘扬高尚道德情操,承担起 一定的社会责任。 不难发现,整顿后的婚恋交友节目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非诚勿扰相较于 以前的注重争议性话题,现在的节目更追求温情与感动,女嘉宾没有了“麻辣“ 言 论,主持人不再那么犀利,节目不再触及有争议性的话题,突出强化了其服务功能。 另外,我们注意到在婚恋交友节目因“造假“ 、“拜金、“炫富“ 等话题引起大 众质疑与反感之后,云南卫视推出的真爱无敌主打“真实”、“人性“ 和“温情“ ,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该节目将服务人群定位为中老年人,这对婚恋交友节目来说是 时统宇,吕强,申琳收视率导向研究【m 】第1 版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 0 0 v :第7 页 v i a 、 r ,f 3 整顿后的婚恋交友节目收视率逐步反弹。可见,出位的言论和争议话题并不是 博得高收视率的唯一途径。只要节目切实满足观众的需要,传达真挚美好的情感, 同样能获得高收视率。阵痛后的婚恋交友节目重新重视其服务功能,满足受众的实 际情感需求,无论青年人还是中老年人,他们都有了交友择偶的平台,这类节目自 然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另外,整顿后的婚恋交友节目更注重帮助和指导嘉宾解决情 感困惑,倡导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传递人间的真情真爱。 文章的最后,探讨了婚恋交友节目的未来发展之路。只有制作有品位、有内涵 的婚恋交友节目,并通过不断创新,找到大众娱乐和中国文化的结合点,走“本土 化“ 传播路线,努力打造节目品牌,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重新焕发生机。 v 工 目录 中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中文文摘 目录 目录 i 。v 。 一1 - 5 - 绪论。 第一章婚恋交友节目概述 第一节婚恋交友节目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历程 - 5 - 第三节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新变化。 第二章当下婚恋交友节目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剩男一“剩女一族群的出现 - 7 9 1 5 第二节婚恋交友节目与当代青年婚姻现状 第三节消费文化与电视娱乐化 第四节后现代语境下的婚恋交友节目 第三章婚恋交友节目:浮华背后的反思 第一节当下婚恋交友节目“出轨一现象解析 第二节收视率导向的本质追问 第三节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与重塑 第四节婚恋交友节目阵痛后的重生 第五节婚恋交友节目的未来走向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 5 1 - 。- 5 3 i x - 5 5 - - - - - - - 5 5 9 2 7 7 1 6 8 o 5 1 1 1 2 2 2 3 3 3 4 4 - - - - - 一、研究背景及动机 2 0 1 0 年年初,江苏卫视推出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赢得了火爆收视,并 在3 月底超过快乐大本营,成为全国新收视冠军。随后,为爱向前冲、百里 挑一、爱情来敲f 2 等节目相继开播,电视荧屏掀起一股“相亲“ 浪潮。 然而,就在各电视台相亲节目百花竞放之时,2 0 1 0 年6 月9 日,国家广电总局 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 热播背后h t t p :f m f o m c d i a c h i 蚰n e t n e w s v i e w p h p ? i d = 1 1 0 1 4 嘉宾甚至用曝光“艳照刀、私生活等出位“表演“ 来博得观众“眼球“ 。对此,2 0 1 0 年6 月9 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 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 件,对此类婚恋交友电视节目进行整治。对于广电总局的这两份通知,大部分电视 观众予以支持。6 月1 2 日至6 月1 5 日2 2 时,共有9 1 9 名网友参与了人民网推出的 有关相亲类电视节目( 网民) 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高达7 1 6 的受调查者认 为此类节目对社会道德和风气有害,更有7 4 5 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些节目给青 少年带来了有害影响。刀回 图一:6 月1 2 日推出至6 月1 5 日2 2 时人民网相亲类电视节目( p l 民) 问卷调查 鳖墨至坚竺整鎏塑塑壅叁墨塑墨耋皇塑萱旦固参 缝常收番3 2 ,3 2 9 6 捌p 钼巨翔勃色孓1 1 2 土瞒 并静罱窖l 6 2 筒d 斟邂9 4 9 6 糯 2 8 s ,4 0 4 1 ,孵d h 曩镛蠢匿锫囊h 翻b 砖 2 比较廉俗的蜓乐节目 姻疑皇了彦1 分舟掀的匕i l 豢蕾l 肖1 薯轾臼龟 j ,只矗e 援牙;节目两已。没什幺d 争请【静咱摩 4 、为酱通大众鼹供了囊翻。牲期r b 鏖觫舅靛盛 蕾l 幽分辨埘警稿特规蕴 5 、麓他 确陴割皤瞻艄调嘲e 4 s 5 9 9 t i 莹爨j 咩艺应踺兰鸯嚣b 9 7 9 9 5 嗣毒n 羞奄察1 9 7 霍溶舞h 髓e 鐾i 邱z 缔2 9 。1 6 数据来源:人民网一人民日报) 在这次调查中,高达9 0 以上的人收看了近期的婚恋交友节目。“超过四成 人民网七成网友认为:相亲类节目该“刹车”t h t l p s o p e o p l e c o m c n g b 1 9 0 2 0 1 1 1 9 4 6 3 3 3 h t m l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4 6 ) 受调查者认为此类节目内容虚假,情趣低俗,道德缺失;约三成受调查 者( 2 8 5 ) 认为是比较庸俗的娱乐节目,但尚可接受;2 4 0 4 的受调查者较为中 立,只是娱乐节目而已,没什么好评价的;亦有1 9 3 6 和1 5 7 的受调查者认 为这类节目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具有性价比的休闲选择,但部分内容有待规范。一 由此可见,目前的婚恋交友节目在多数受调查者那里得到的是负面评价。 而在被问道对待婚恋交友节目的基本态度时,被调查者中有“近半数( 4 5 5 9 ) 受调查者认为有待规范,需要调整,也有约2 9 的受调查者认为有害身心, 应当取缔,二者合计达到了总人数的3 4 。认为应当自由发展或者应当鼓 励的合计约为2 3 。这显示了绝大多数受调查者整治此类节目的愿望。一圆 二、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相关措施 广电总局2 0 1 0 年6 月9 日下发的文件中规定:“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 观众: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 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 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回 ( 一) 举措一:婚恋交友节目需核实嘉宾身份,防止伪造 当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爱情来敲门等婚恋交友节目如火如茶 上演时,不断传出节目嘉宾身份“造假“ 、“托儿”满天飞的现象。节目中一些长 相靓丽、言词出位的女嘉宾与其荧屏上的身份并不相符,而她们参加节的目的也并 不是为了相亲,而是为了出名。这种造假行径对于真心寻找约会对象和真情投入的 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伤害。 针对节目里嘉宾身份不实的状况,广电总局在下发的文件中提出:“婚恋交友 类电视节目要把好嘉宾关,要认真核实嘉宾的真实身份,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 电视观众。“ 文件还规定:“不得邀请个人品德有问题或有争议,持不正确或非主 流价值观、婚恋观的人物参加节目。“ ( 二) 举措二:婚恋交友节目不得现场直播 为了赢得收视率,许多婚恋交友节目都放任嘉宾们的大胆低俗言行,随之出现 人民网七成网友认为:相亲类节目该。刹车”了h t t p :s n p e o p l e c o m c a g b 1 9 0 2 0 1 1 1 9 4 6 3 3 3 h t m l 同上 人民网广电总局整治相亲节目严禁炒作拜金等低俗内容h t t p :n e w s q q 堋1 6 1 0 1 2 1 8 h u n 同上 同上 第三章婚恋交友节目:浮华背后的反恩 了一批“拜金女“ 、“炫富男一。例如,在为爱向前冲节目中,女嘉宾楼姚一 上台就声称“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 ,因此被网友封为“超级拜金女一。而另 一个来自温州的男嘉宾“豹哥“ 更是带着兰博基尼车钥匙和钻戒来相亲,并口出狂 言道:“姑娘们,我告诉你们,你们嫁人,嫁老公,没有5 克拉以上的钻戒不要嫁。艿 这些话题人物抱着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一次次地冲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 出于制止拜金主义、虚荣、等不健康的婚恋观以及涉性等低俗内容继续蔓延荧 屏,广电总局明文规定:“所有交友类节目均不得现场直播,要严格执行播前审查 和重播重审制度,对有问题的内容和错误的观点必须删除。一回 ( 三) 举措三:婚恋交友节目不得渲染丑恶 随着各婚恋交友节目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各个节目的男女嘉宾的言辞也变得 更大胆、更露骨,有的甚至当场吵架、讥讽、谩骂、扔鞋,在节目里上演着一场场 丑恶的闹剧。 由此,广电总局在文件中明确规定:“情感类节目及相亲类节目都应加强对嘉 宾的良性引导,对主持人的选择也应慎重。同时,对那些引起社会恶评的嘉宾,不 允许此类节目再起用。“ 霉 大部分观众都很认同广电总局对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整顿,其有效的遏制了荧屏 上的这股虚假、丑恶之风。婚恋本是一件美好而神圣的事情,相亲节目理应成为传 递人间真情、真爱的平台,而不应成为某些人争名夺利的工具。 婚恋交友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各种怪状,折射出我国电视文化传播观在社会转型 过程中的畸变与迷失。那么,造成婚恋交友节目的这股低俗之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从收视率导向、大众传媒责任以及“真、善、美“ 缺失 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节收视率导向的本质追问 媒体从业者李晓枫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 之所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批 判,是由于当今媒体一味追求收视率,迎合一些低级趣味,导致了媒体自身的沉沦 和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当下婚恋交友节目出现的媚俗、不择手段炒作等现象,与 媒体拼命追逐收视率的行为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什么媒体对收视率如此钟爱? 这个 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人民网广电总局整治相亲节目严禁炒作拜金等低俗内容h n p l l n e w s q q c o m a 2 0 1 0 0 6 1 0 0 0 1 2 1 8 h t m 同上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收视率的经济学解读 我国的电视媒体的获得经济利益的途径有不少:政府补贴、出售电视节目、播 放广告来获取广告费等等。总体来看,电视媒体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广告费。例 如,我国中央电视台2 0 0 0 年总收入为5 7 4 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 3 6 亿元,占总 收入的9 3 以上。在美国,电视收入的五分之四来自广告收入。那么,电视媒体用 什么跟生产商、广告商交易呢? 答案其实就是电视的收视率。 著名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电视节目作为商品,生产 和发行于这两种平行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之中,其中金融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交换 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回” 费斯克指出:“演播室生产出一种商品,即某一个节目,把它卖给经销商,如广播 公司或有线电视网,以谋求利润。对所有商品而言,这都是一种简单的金融交换。 然而这不是事情的了结,因为一个电视节目,或一种文化商品,并不是微波炉或牛 仔裤这样的物质商品。一个电视节目的经济功能,并未在它出售之后即告完成,因 为在它被消费的时候,它又转变成一个生产者。它生产出来的是一批观众,然后, 这批观众又被卖给了广告商。一圆可见,电视节目在金融经济系统中经历了生产和消 费两个流通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制片商将电视节目卖给电视台。第二个阶段是电视 台将观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广告商购买的是电视 台的观众。由此可见,电视媒体如果要获得经济利益就将进行同时进行两种交换: 一种交换是电视台把电视节目作为商品与观众的收看行为进行交换。在这次交换中, 观众获得的是节目,电视台获得是收看节目的观众,电视台并没有收获经济利益。 而在另一种交换中,电视台将“观众”作为商品与广告商进行交换,相互交换后, 广告商获得的是电视观众,电视台则收获广告费,此时电视台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 经济利益。 不难推断,电视节目拥有的电视观众数量越多,它从广告商那里获得的经济利 益就越大。而“收视率是根据抽样调查所估计的,某个特定时段里收看电视人口所 占电视渗透人口的平均百分比。其中电视渗透人口是指拥有电视收视手段或工具的 人口。一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电视媒体追逐收视率的行为了。高收视率就意味着多 数量的收视人群。为了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电视媒体自然会很重视收视率。在电 时统宇,吕强,申琳收视率导向研究【m 】第1 版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 0 0 7 :第4 1 页 【英】费克斯著理解大众文化【m 】王晓珏,宋伟杰译第1 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1 :第3 2 页 时统宇,吕强,申琳收视率导向研究【m 1 第1 版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 0 0 7 :;g4 1 页 视机构与电视人对收视率的重视下,一种倾向在业界逐渐形成,即收视率导向。有 学者指出:“收视率导向是电视媒体中普遍存在的以收视率作为首要目标来引导节 目制作、评价和运行决策的做法,追求尽可能高的收视率是这种导向的本质特征。一 在收视率导向的影响下,电视节目逐渐出现了低俗,煽情与非政治化倾向,媒体自 身的责任感也逐步弱化,而这些品质低劣的电视节目对观众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婚恋交友节目出现的“造假一、庸俗、低俗等诟病 也与收视率导向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将在下文具体解析收视率导向的消极影响。 二、收视率导向的负面影响 ( 一) 收视率导向对媒体的影响 在追逐收视率的趋势下,电视媒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我们发现有些媒体为了制造高收视率不择手段,置社会责任于不顾。例 如美国一名男子因医疗保险问题与警察发生了激烈对峙。美国的不少媒体中断了正 在播出的节目对此事件进行直播,诱导媒体甚至动用直升飞机对这种戏剧性场面进 行不问断拍摄。福克斯公司的分支机构也中断了正在播放的儿童节目,这时出现了 男子放火烧自己以及他的狗的恐怖场面。不少孩子观看了这些可怕画面后受到精神 刺激,福克斯公司为此请了多名心理医生对这些孩子进行治疗。媒体这种追求独家、 有强烈现场感的画面,而不顾社会责任,伤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只是为了获得高收 视率。 警 电视媒体的责任感缺失还表现在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使用暴力、性等元素来迎 合观众,忽视了其精神引导和批判的社会功能。美国的商业电视举着满足受众需要 的旗号,大量采用惊险、刺激的械斗、杀人镜头来吸引观众。此外,他们还使用性 感、情色的场景来提高收视率。我国的电视媒体也存在以暴力和性为看点,打擦边 球的现象。例如,湖南某娱乐节目曾推出一档名为“星气象”的天气预报节目。一 位年轻靓丽的女子身着性感艳装,躺在沙发上,伴着撩人的背景音乐播报天气。这 样的“色情天气预报立刻被广电总局叫停。另外,暴力的倾向也常在媒体中出现。 例如,某卫视播出的“怪怪大学堂栏目播出了一期叫“猫能从四层楼摔下而安然 无恙”的节目。节目的制作人把一只猫从四层楼的高处扔下,而记者在现场兴致勃 勃地做出点评。 时统宇,吕强,申琳收视率导向研究【m 1 第1 版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 0 0 r 7 :第7 页 3 3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生活、健身、休闲娱乐等新闻大量充斥媒体,把其它社会热点问题和公 众事务挤出了媒体的视线,影响了受众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关注。例如,张默暴打 童瑶事件中,媒体大肆渲染他们的感情纠葛,这桩发生在恋人之间的暴力事件变成 了一件丑恶的桃色新闻。人们看不到媒体对暴力的谴责和对女性尊重的思考,受众 也越来越得不到对最真实的社会现实和对现实的思考。在香港,城市追击、今 日睇真d 等资讯节目,就专门以名人丑闻、名人情变婚变、奸杀抢劫等社会新闻 招揽受众,运用娱乐化的手段包装新闻节目,哗众取宠。这种为了拉抬收视率,报 道公众人物的隐私的现象在媒体中时常发生。例如,台湾当红明星大s 与其男朋友 汪小菲在北京民政局领结婚证的现场状况就被某记者偷拍下来在网络上被疯狂传 播。当事人的隐私被公开,对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这种不尊重公众人物隐私的做 法是不道德的。电视媒体的这种娱乐化、很少触及社会问题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 了自身作为传播媒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放弃了自己的独立品格。 最后,媒体通过高收视率来实现自身的商业利益,常常把“公众利益放在一 旁。在收视率导向的影响下,电视观众被定位成了“消费者“ ,于是节目不论是内 容还是形式的选择上都是极力去满足作为“消费者“ 的受众的欲望和需求。这样势 必产生这样的结果:“如果报道平民区的严峻形势,即使那儿离目标读者和观众不 过几公里,这条新闻也卖不出去。因为那些选择新闻的人就像选择时装的中产阶级 消费者会觉得事情与他们无关,因为穷人是被广告商和销售商所抛弃的,因为消费 者至上的理论对于新闻界来讲就是要提供消费者想要的,而不是他们所需要的。“ 回 于是,媒体离它曾经极力推崇的“公众利益”越来越远,忽视了它所需承担的责任 与功能。 ( 二) 收视率导向下的传播内容对公众影响 为了获得高收视率,电视媒体为观众提供了一些低劣品质的节目,对观众造成 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事实上,不少人对电视上呈现出的大量暴力、情色性内容十分担忧。在现实生 活中,电视中暴力、色情内容对青年人的确实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有数据统计: “年龄在1 2 岁的孩子,平均每人已经在电视上看过1 0 1 万次暴力场面,包括1 3 4 万次死亡情节。“ 圆一些研究人员通过调查一部分青年人儿时所看节目的种类,来预 【美1 w 兰斯班尼斯新闻:政治的幻想【m 】杨晓红、王家全译第l 版北京:当代出版社,2 0 0 5 :第墙页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郭镇之等译第1 版华夏出版,2 0 0 0 : 第3 0 2 页 在我国,电视上的一些关于暴力或性的内容同样毒害着青少年。一些青少年模 仿电视,崇尚暴力,走上犯罪道路;一些青年人,看到屏幕上色情镜头的影响,容 易产生冲动,导致犯罪。 另外,为了追求收视率,迎合受众口味,各个电视台纷纷推出多档娱乐节目。 即便是在新闻节目里,也涌现出大量的猎奇、名人隐私、暴力案件等社会新闻。这 种强调娱乐性的节目,必然导致了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的弱化,让 普通人一味地沉浸在娱乐之中,懒于思考,降低了其文化品味。正如传播学大师拉 扎斯菲尔德所说:“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圆。一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娱乐、游戏节目,对观众产生了一种“麻醉“ 作用,使 大众的注意力从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上转移到一种虚幻的满足中,人们逐渐从 主动参与现实到被动获知现实,而这种被动获知的现实并不是真实的社会现实,矛 是观众日益脱离现实。 。 最后,盲目追求收视率,会导致非政治化倾向,社会的生活变为了奇闻轶事和 流言蜚语,公众的注意力也被转移到没有政治后果的事件上,使公众得不到为行使 民主权利而应得到的重要信息,其后果是阻碍了社会的民主进程。 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这股低俗之风,实际上就是电视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所产 生的后果。为了获得高收视率,婚恋交友节目的制作人不惜采用身份“造假“ 的嘉 宾,请一些演员、学生上节目进行表演、做秀,丧失了此类节目最基本的原则 真诚。爱情本该是真诚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样为了拉抬收视率,节目不择手段 地进行炒作,不断制造出敏感话题、“话题性人物,一次次地挑战了受众的情感 道德底线。 不可否认,娱乐能让受众释放生活中的压力,获得轻松和愉悦。但是,媒体一 味地追求收视率而采用收视率导向,为了商业利益,不断向受众传播庸俗、低俗的 节目内容,势必降低受众的品位,造成不小的危害。收视率导向的出现不论对媒体 自身或是对于受众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那么,以收视率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考核 标准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严重不足,那么寻找一个新的更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自然 时统宇。吕强。申琳。收视率导向研究【m 1 第l 版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册:第2 7 6 页 时统宇,吕强,申琳收视率导向研究【m 】第1 版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 0 0 7 :第2 7 8 页 3 5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为了电视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绿色收视率一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收视率的节目并不等于就是高品位的节目。有 些节目依靠低级庸俗的感官刺激来获得高收视。但这种高收视率是以牺牲节目品质 和弱化社会责任为代价的。为了改变电视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的现状,学者和业内 人士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以唤醒人们重新重视电视的文化追求,还荧屏 以绿色空间。 2 0 0 6 年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绿色收视率“ 概念。他认为“绿色收视率 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 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味, 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性增长,增强中央电视台的权 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 回 随后,业界和学界开始探讨“绿色收视率“ 的问题。如有学者认为:“所谓绿 色收视率的含义就是讲收视率,但不惟收视率,在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同时,强调 电视节目以倡导和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 口 通过学者、业内人士对“绿色收视率“ 的种种阐述,笔者认为“绿色收视率“ 是以收视率数据为基础,综合社会满意度、观众满意度等评价要素的一种新的电视 节目评价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抵制当前媒体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不良倾向和庸俗、 低俗之风,使电视人重新重视媒体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统一。 目前来看,“绿色收视率的提出是十分必要且有益的。但“绿色收视率”仅 仅是一个概念,如何将它建构成一个可实际操作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是业界和学界 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节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与重塑 商业逻辑渗透到电视文化领域,导致电视媒体出现收视率导向现象。在这个过 程中,电视文化变为了一种商品,公众成为消费者,消费能力代替文化品位,受众 的文化选择遭到了极大的限制。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被不断强化,导致电视媒体的 中国广播影视专访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 h t t p :i n c w s x i n h u a n c t c o m n e w m c d i a 2 0 0 6 - 0 3 2 9 c o n t e n t _ 4 3 6 0 2 6 3 h t m 胡忠青,萧志峰“绿色收视率”:“叫好”与“叫座”的双燕 j 今传媒,2 0 0 6 ( 0 4 ) :第1 3 页 第三章婚恋交友节目:浮华背后的反思 监视环境、联系社会、教育等功能弱化。 一、过度强调娱乐,抹杀受众的客观需求 大量单身青年男女的存在是婚恋交友类节目兴盛的原因之一,人们需要这样的 平台来交友、择偶。然而,当下的婚恋交友节目追求娱乐、好看,采用一些演员、 学生来做嘉宾。这些人的目的不是来相亲,而是为了出名,于是一些真诚来交友择 偶嘉宾的客观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一些想通过电视来交友择偶的普通人也因为 这些身份“造假“ 的嘉宾没有机会走上舞台。 婚恋交友节目不仅仅是一档娱乐节目,它还具有为大众解决实际情感需求的服 务功能。人们需要这样的平台去真诚交友择偶,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真情、真爱。 目前的婚恋交友节目普遍存在娱乐性高于服务功能性的现象,这一问题很不利于此 类节目的发展。笔者认为以服务性为基础,运用轻松真实的娱乐节目形式,实现婚 恋交友节目有效信息传播与有趣传播的统一,是此类节目长期发展的动力。 二、以满足受众需求为名义,逃避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电视媒体的视听性、兼容性等特征使其具备了强大的娱 乐功能,是当代人最重要的娱乐途径之一 在消费社会中,电视文化变成了商品,电视媒体也迷失在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中。 电视的娱乐功能被不断强化,直接导致其社会责任的弱化甚至缺失,节目失去品质, 媒体的形象也受到损害。著名学者波兹曼对电视过于娱乐化的现实,有如下批判: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 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 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回 电视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工具之一。如今的 电视媒体一味地强调娱乐功能,让观众沉浸在娱乐之中,懒于思考与批判,降低了 其文化品味。电视媒体忽视其监视环境、联系社会、教育等服务、引导功能,是对 观众、社会的不负责任。 三、重塑电视媒体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社会公器的电视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服务公众。一旦它成为有钱人赚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 】章艳译第l 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第3 1 3 7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钱的工具,就会渐渐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公民社会“ ,而与此对应的是 民众变为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意识形 态工具电视,理应担当起文化启蒙、教育大众的社会责任。这也就意味着电视 媒介要树立以社会责任为本位的传播原则,不断规范自身,坚持自己的文化品格, 传承优秀文化,抵制不良现象。对此,有学者还提出了媒体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媒 介素养要求,即“向受众提供真实、有益、丰富的信息。这就要求传媒及其从业者 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大力张扬媒体的专业主义精神,力避低俗信息出现、传播 随意化现象的出现。“ 回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制作人员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媒介素养,以人为本,弘 扬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将娱乐性、审美性和人文关怀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使人 们得到情感满足,并建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从而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第四节婚恋交友节目阵痛后的重生 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后,大多数婚恋交友节目进入停播、整改的阶段。面对 社会各界的批评,大多数省级卫视的相亲节目都选择了停播。 :非诚勿扰和我 们约会吧虽然继续播出,但都对节目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规范。然而在风口浪尖之 时,仍然有一些省级卫视推出新的婚恋交友节目,如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云 南卫视的真爱无敌等等。 整改后的婚恋交友节目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新推出的相亲节目又如何? 这里以 真爱无敌和非诚勿扰为案例,探讨其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 发表于福建论坛2 0 1 0 年专 刊,2 0 1 0 1 0 ; 2 、为梦想插上翅膀评 发表于群文天地2 0 1 0 年1 1 期。 5 1 三年光阴转瞬即逝。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