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_第1页
广东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_第2页
广东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_第3页
广东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_第4页
广东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广东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袁兆亿 跨入新世纪,科学技术 以更加 迅猛 的速度 发展,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 越来越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 驱动 力,人才特别是 创新型科技人才 日益 成为一个国家和地 区 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 加快推进 创新型科技人才 队伍建设,是 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和实现创新型 广东 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 现实 任务。 一、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知识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 人才竞争被视为 现代 国际经济社会竞争的先导,而掌握尖端科技的创新型 科技 人才更 是国际人才争夺战的焦点 。近年来, 国 内外的 人才争夺战 愈演愈烈, 而且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余遗力地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国际人才的激烈竞争,呼唤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建设 1、争夺优秀人才已成为重要国策 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言,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力投入的数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源、资金的投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生产的社会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先进适用人才开始超越货币资本和劳动力, 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有了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项目,引来更多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表明, 创新型科技人才 队伍的状况,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 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和作用。 因此,对于人才问题,一定要在认识上高看一眼,要像重视水土流失那样重视人才流失,像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那样重视人才环境建设。 2、 放宽人才 入境和 增大 境外用才 力度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多次修改移民法,优先批准 各国科技人才入境入籍,增加准入名额。日本、韩国等纷纷制定优惠政策,面向国际市场吸引、招揽人才。如日本每年从我国聘走几千名软件人才。 同时,跨国公司纷纷实施人才本土化开发战略,在我国设立各类研究机构,并以我们无法提供的优厚条件,吸引我国高科技人才以及获取有关科技的最新动向。目前,世界的 500 强企业已有 400 余家进入我国,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已经接近 200 家,而且大量的三资企业吸引了我国上百万青年人才为其工作。 2 3、人才 争夺年轻化 为了加大对青年人才的争夺力度,世界的各个 发达国家 制定和实施 一系列 诱人的 留学生 资助 政策, 千方百计 引进发展中国家的 大批 年轻 人才。 例如, 美国每年对外国留学生的投资多达 25 亿美元, 从各个国家 吸引了大量外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日本 的 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 专 为研究生、教师进修生、高等专科生等在日留学人员提供高额奖学金资助。此外,不少发达国家的 跨国公司 公司还在国外以巨额奖学金换取优先用人权 ,例如, 在我国清华大学 的 近 100 种奖学金中, 光是 外资公司设立的奖学金种数 就 占 了 50%,而且 数额巨大; 在 北京大学 的 400 多万奖学金中,外资公司 就 占 了约 300 多万元。 4、 人才使用 国际 化 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大力推 行科学技术国际化方针 ,以 弥补本国科技能力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 人才和 智力资源 ,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如 : 韩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科研政策、建立访问研究系统,以及根据国际标准与规范修订韩国的法律、制度和惯例,以便于 开展 国际科技合作和吸引外国的研究机构和优秀科技人员来韩国参与研究活动等;日本非常重视通过大学聘请外国科学技术专家和教师来日交流,并制定了国立、公立大学任用外籍教员的特别措施法等。他们认为,邀请著名科学家以及教师来日本讲学,是引进国外人才、促进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和培养国内人才的有效途径; 新加坡科研 机构为加强与国际同行的联系,获取选题方向、选聘人才等方面的更广泛的信息来源, 长期坚持 在世界范围内招聘科研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 5、 以优惠条件吸引 和留住 人才 不少国家纷纷制定优惠政策,以 提高 人才争夺能力 , 如: 美国公司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通常采取高薪、重奖、超弹性工作制、解决高技术人才的后顾之忧、采用配股方式留住人才、给予培训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等举措。 韩国实施 的 人才回流计划,由政府出资建立回归计划基金、兴建大型科学城等,以吸引在国外的优秀韩国人才回归本地服务;新加坡政府耗费巨资兴建了占地 110 公顷的肯特岗国家科学园,为科技人员提供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邀请外国科技人 员就某些项目进行专门研究和开发,并吸引本国在国外的人才回国服务。 (二)国内人才的激烈竞争 ,呼唤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 加大 对 人才 的 科技 项目 和经费 扶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地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 ,纷纷建立人才高地计划或人才工程, 通过多种途径 扶持人才发展 。例如, 北京市在科技经费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资助留学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为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 3 款贴息等; 上海 配合 人才高地 建设推出的 白玉兰科技人才 基金 计划 , 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到沪进行短期科技合作开发 等 。 2007 年 上海 拿出 156 个科研 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在读留学博士、硕士及其他海外人才共同参与研究或项目攻关。 上海市还启动了三年技能振兴计划,实现十五期末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从业人员比重上升至 15%,约每年增加 5 万名高技能人才。 2、 人才引进政策更 加 宽松 和 灵活 为 了 加快人才引进 的 步伐, 全国 各地纷纷采取 各种对策 措施 ,例如, 深圳 市 推出人才招调迁户新政策,放宽企业招 聘员工的入 户条件, 而且将高级技师 纳入引才范围;上海 市 突破人才流动的体 制障碍,为高新技术人才兼职等柔性流动形式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业绩突出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创业经营人才提供代理申报破格评定相应职称的服务。山东 省 对引进人才实行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制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父母(包括配偶父母)、配偶、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 2008 年 6 月 26 日,武汉市人事局发布 的人才发展十一五 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透露 , 武汉市目前各类人才已达 到 128 万人, 而且随着引才力度的不断加大, 武汉 市 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年增强。 全武汉市 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 第 二和第 三产业人才比重 正 逐年上升,高科技产业人才占全市各类专业人才比重 已 达 30%以上 。 3、 以产业带动 科技 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各地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入世带来行业兴衰和企业的重新洗牌,使传统产业人才过剩,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人才竞争的焦点。这类人才包括:掌握高科技知识的人才;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有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素质的管理人才;熟悉国际市场营销、大项目管理、金融财务、资本运作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懂技术又熟悉大规模生产的生产管理人才。据报道,目前北京市 急需 10 万名高科技人才,其中学士和硕士学位人才成为需求重点,分别占到需求总量的 需求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管理和销售,分别约占总数的 57%、15%和 18%。一些地方良好的科研与创业环境、重视重用人才的政策环境,大大增强了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各地人才纷纷向吸引力大的地区流动。为此, 各地 围绕重大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宽松的环境招揽大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例如,广西 根据 国家批准实施 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在 相关的 保 障措施中明确 了,要进一步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认真 实行引进资金、项目与引进技术、人才相结合,充分利用外部人才资源 等 。同时对于 引进 产业 急需 的各类 人才, 必须给予相应 的 产业人才 政策支持。鼓励海外留学 4 人员自主创业。 4、以体制 机制 创新推动科技人才 资源开发 人才竞争说到底 是体制的竞争, 为了营造更加优良的人才创业和发展环境,近年来,全国 各地在人才体制 、 机制 创新 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例如, 重庆市在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 评聘 方面 , 着力 打破身份、所有制、地域、资历等限制;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方面,建立 健全人才 送培制度,每年选送 10 名突出 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国 (境 )外进修或攻读学位,选 送 一批优秀 的 中青年科技人才到 对口的 国内高 等院 校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就读或 进行相关 培训。 深圳 市 在吸引人才方面,除了在高新技术企业所需人才的调入、生活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外,还逐步建立起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 等 ,对高科技人才实现 各类 优惠税收政策,初步形成了 符合高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 、有利于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新热情的 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唤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建设 1、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发展 的第一能力 世界科 技与经济的发展动态越来越清晰地告诉我们,自主创新能力已经 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是科学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 科技 人才是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条件下制胜的核心战略资源。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 轨道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努力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善于科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其中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尤为重要 ,是确保实现 健康持续发展和 建设创新型广东 宏伟 目标的关键 。 2、坚持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 相 结合 按照统计口径, 科技 人才是指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获得 专业技术职称; 在科技行业和领域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 创新型科技人才 是指: 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实现创新成 果价值的人 。 创新型科技人才 应该强调 知识、能力、业绩三者的 统一 ,坚持 以能力 和业绩 为本。深圳流行有用就是人才的新观念。上海把有本事就是人才的观念引入 创新型科技人才 引进的评判上,在 2007 年 6 月实施的上海居住证制 5 度中对传统人才标准作了可操作性的突破,用一套由 14 项要素构成的评价计分体系来评价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学历、职称、资格只是其中一个要素,评分达到一定分数便是所需人才。可见,新的人才观 将体现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更加强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使 创新型科技人才健康成长 。 3、 为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发展 营造良好环境 总体来看,注重自然资源开发转向着重人才资源开发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 趋势。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走中国特色创新之路的新的历史任务。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重点是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型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 13 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 八 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 强调指出 :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基于 广东 经济社会发展对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 现实 需求,以及国内外 科技人才竞争环境和 创新型科技 人才观念的发展 和 变化,要求 广东 在人才资源开发中,不仅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而且要对建设创新型 科技人才 队伍的相关措施进行调整 ,以保证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 4、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创新型广东发展 广东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经济较发达的省,但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广东科学发 展面临的 瓶颈 难题。从整个人才队伍的总量 和结构 来看,广东的创新型人才短缺,顶级 高层次 人才特别是那些能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领先世界、能带领团队奋勇争先,勇攀科学高峰,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的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特别是要尽快建设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把广东的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 广东 创新型 科技人才 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1、 人才 工作新格局的形成,使创新型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 2003 年 广东 省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省委有关领导亲自抓第一资源。各市县 6 也都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省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以此为起点, 我省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强调把人才强省战略放到与科教兴粤战略同等重要地位,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研究加强创新 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新 思 路,把广东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人才高地。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我省迅速召开了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作出了贯彻 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和三个文件,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的整合优势和互动效应,形成对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巨大推动力。此后,又分别召开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关于鼓励自主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围绕科技投入、人才 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出了由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大转型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宏伟目标,决心以自主创新应对新局面,保持广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优势。按照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要求,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出国留学高级人才来粤创业若干规定、关于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 以及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 等文件,为培养人才 、吸引 人才 、留住 人才、 用好人才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并摆脱 了 低门槛 +优惠政策的初级引才 引智 模式, 使 创新型科技 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工作向着 高效 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取得创新型 科技 人才工作的新突破。 2、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 我省从多方面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发展,人才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实力不断壮大。目前,我省有两院院士 68 人 ,其中,中央驻粤和本省院士 28 人,双聘院士 40 人;特聘教授 28 人(其中,国家级特聘教授 15 人,省级特聘教授 13 人)。目前,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超过 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 人。高技能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2006 年至 今,全省高技能人才共增长了 ,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 人。今后 5 年,我省将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 个、工作站 80 个,使我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分别达到 80个和 190 个,新增进站博士后 2000 名。二是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大专以上学历人才 所 占比 例 明显提高,其中,肇庆市大专学历以上的人才占人才总数的比重由 2004 高到目前的 深圳市新增加的 人才中,较 2005 年本科以上人才占人才总量 学历结构有明显改善;珠海市本科以 上学历者占人才总量的 东莞市本科以上学历者占人才总量的 22。三是人 7 才队伍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深圳市仅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就比 2005 年高出 4 个百分点;东莞市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占人才总量的 12;中山市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由十五期末的 高至目前的 汕尾市中高级职称人才总数比十五期末增长了 四是全省人才产业分布日趋合理。 由过去主要分布在 教育、卫生等 行业 ,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生产性行业聚集。 3、人才环境的改善, 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省人才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一是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广东先后出台了 多项 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及人才资源配置的政策法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制体系逐步完备。 省财政专门设立了 广东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并逐年递增。同时,还设立了科技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为人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省委组织部每年组织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考察学习。 二是 在人才政策上对民营科技企业平等开放,一视同仁。同时 , 我 省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基地, 以高新区、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为载体, 为优秀人才创业搭建 创新发展 平台 ,使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是 科技与金融结合取得实质性突破, 广东省政府出面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从 2007 年 开始, 在五年内提供 总额 180 亿元的贷款 支持 符合条件的企业 加快发展,这是广东与国家开发银行 广东省分行合作的一大亮点, 即, 在国家开发银行 的 积极 支持下,广东 省 政府部门出面解决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担保风险。 作为相应的扶持配套资金 ,广东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 共 拿出 1 亿元设立贷款风险准备金, 并 不断 增加风险准备金规模。在此基础上,五年内 国家开发银行将按照 1:20 的 投入 比例,提供 180 亿元 的企业 贷款 。 四是 跨 区域和国际 性的 科技合作 不断 取得重要进展,粤港澳和泛珠三角 洲 区域合作不断深入。 近年来,我省的 科普工作 也 取得新 的成就 , 其中,作为 我省标志性工程之一的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任务 已经 顺利完成,并正式开馆。 4、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较好的调动了创新型 科技 人才的积极 性 为了 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我声着力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一方面, 我省积极实施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先后启动和实施了院士 培养引进工程、珠江学者培养工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程、百名技术帅才培养计划、科技领域首席专家制等,加大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将人才工程列入十一五人才规划,从制度上加以保证;明确人才工程的主办单位,从组织上加以保证;落实人才工程的资金投入,从经费上加以保证。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了一支具 8 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站在科技前沿的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我省在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和科研项目中推行首席专家制度。面向省内外公开选拔和招聘创新型科技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 理人才,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创新型科技 人才。 另一方面, 从 2003 年开始 , 广东率先出台了轰动全国的重奖政策 , 对中国专利奖金奖、优秀奖获奖单位分别给予 100 万元、 50 万元的重奖 ,极大地激励了企事业单位的创新热情。 2008 年 9 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 球化学研究所傅家谟院士和广州医学院附属一医院钟南山院士,荣膺 首度设立的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并获 200 万元奖励。 2003 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广东已举行了五届科技奖励大会,先后有 2481 个单位的 10929 人获得 5326 万元的奖励。 获得国家科技奖有 78 项 , 其中自然科学奖 6 项 , 发明专利奖 3 项 , 科技进步奖 54 项 (表 1、图 1) 。目前 ,我省建立了以 广东省科学技术 奖 、 南粤 功勋奖、南粤创新奖、南粤 友谊奖 、 广东 省专利 奖 、南粤技术能手奖 等政府激励为导向,以各系统各类别自主激励为主体的优秀人才 激励 表彰机制, 促使广大 人才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表 1、广东获 国家科技奖励 数( 2004 2007) 年 度 自然科学奖 (项) 技术发明奖 (项) 科技进步奖 (项) 合计(项) 2004 0 0 4 4 2005 1 1 2 4 2006 2 1 15 18 2007 3 1 24 28 合计(项) 6 3 45 54 5、帮扶方式多样化,缓解基层创新型科技人才不足的难题 创新型科技 人才资源结构性 短缺 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用好、用活现有 科技 人才,是当前我省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 任务。为此, 我 省 积极采取 多样化的帮扶方式:一是 针对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不平衡、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实施 专业技术 人才计划,每年选派一批优秀 人员 到基础 单位 挂职; 二是 近年来,广东先后组织院士、专家组成的咨询服务活动,为广东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言献策,初步建立 了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的长效机制。 三是从 2008 年起由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科技部相关司,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每年 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中选派 100 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务,有扎实的相关产业领域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研发能力、 9 组织协调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的人员,作为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到广东 省内 科技型企业驻点 1 年,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 。 6、科技 载体不断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我省科技创新载体的稳步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 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平台蓬勃发展,形势喜人, 我省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火炬计划、星火计划 、粤港合作招标等科技项目, 大力扶持创新型人才成长,使得一批显示广东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团队迅速成长,一批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 ,其中,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5 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15 人、中科院百人计划 5 人,还有一批优秀专家入选为国家 863 专家组成员。 二是我省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能力为出发点,形成 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省 300 多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 70 多所高校和 200 多家科研机构,都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 101 家,还建立了一批国家 863成果转化基地。 140 多个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了 80 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广东的博士后站已累计培养博士后 1750 多人。全省还建立了 18个支柱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 以及 153 个专业镇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有效提升了行业技术创新水平。 2006 年 1 月,我省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设立联合研究基金,以 国家与地方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2007 年 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在我省成功召开,深化了全国高校与广东产业界的合作。随后省部产学研合作在广东全面展开。到 2007 年底,参与省部合作的全国高等院校已经达到 167 所,省内企业近 6000 家,累计开展各类省部合作项目 7000 多项,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达到 4000 多个,累计实现产值 4000 多亿元,新增利税达到 670 多亿元。三是我省还在英国、乌克兰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一批海外科技产业园和研发机构,有效地充分利用海外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力量。目前,广东已吸引回国创业留学人员 3 万余人,留学生在粤创办的企业数百家。 7、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较好解决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我省各地在优化人才环境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如深圳市成立了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2007 年 2 月加挂深圳市院士联络中心牌子,并建立专家信息库,公布 24 小时专家服务热线,开通专家服务电子信箱和服务专栏,专门负责解答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出的各类与人事人才工作有关的政策性疑问,并发挥了政府与创新型科技人才之间的桥梁作用;珠海市建立了四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即,创新型 科技人才 10 引进和服务绿色通道;自主创新企业引进实用型人才绿色通道;引进紧缺人才绿色通道;流动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对在珠海从事技术工作的流动人才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允许申报、报考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为吸引人才搭建了快速、便捷、灵活的通道; (二)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 主要 问题 1、领军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偏少 一是 我省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才和在原始创新上有重大突破的顶尖人才非常少,缺乏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项目带头人和优秀科研团队,而且吸引的优秀 创新型科技 留学人员也不多。例 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 计划)项目启动以来共有154 个项目立项,我省作为首席科学承担的只有 3 项。 二是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带头人分布广度来看,广东不及北京、上海、江苏,项目带头人的分布集中在较少单位;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带头人平均竞争力来看,广东不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项目的平均获资助强度排在上述五省市之后。由于 争取到的 经费投入偏低,我省人才培养速度较慢。 近十年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强度相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支持强度呈下降趋势,十年前,广东的项目支持强度为单个项 目净 8 万元,国家为 6 万元,而现在广东的支持强度下降为 6 万元,国家支持强度则上升为 20 多万 ;我省历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获得者共 52 人,其中,十五期间( 2001 2004 年)共 21 人。近年来,我省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数低于北京、上海和江苏,而且在 2002 年和 2004 年等年份明显低于浙江。 2006 2008 年基本处 于全国第 4 或第 5 位 (表 3、图 2) ,与排在前面的省市相比 仍 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 我省的杰青项目带头人 数 ,仅相当于北京的 8%,上海的 28%,江苏的 38%,浙江的 71%,湖北的 83%。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反映了当前我国关注的科技前沿领域,具有极高的创新含量,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在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力仍然较弱。 表 3、广东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年 度 项 数 经费(万元) 排名 2006 9 1740 5 2007 10 2000 4 2008 9 1800 合计(项) 28 5540 三是我省的创新型科技平台偏 少,学科带头人来源面较窄。 人才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突然和环境, 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需要 科技 创新 平台 的支撑,如果 与创新型 11 人才培养有密切关系 的 科技 创 新 载体 偏少,必然导致 人才培养来源受限,由于 创新型科技人才 的培养缺乏必要的条件,从而导致 创新型科技 人才培养乏力, 使我们面临着难以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四是 在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省 创新型科技 人才培养能力受到 比较 大 的约束, 从而 直接影响到我省主流学科和区域特色研究领域 的发展和青年人才的成长。目前,我省尚未 形成一批能够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青年基础研究人才群体和优秀科研团队,特别是具有承担重点 领域和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多学科融合型 创新 研究团队更为缺乏, 因此, 进一步 影响到 我省的原创 性研究和人才自主创新能力 的提升 , 而且在具有明显 优势 和特色 的研究领域产出 的 成果较少。近年来,我省获 的 国家级 高等级 奖项比较 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创新成果 也 不多,尤其是技术含量 较 高的发明专利在专利授权量中的 占 比 仍然 偏 低 。 2、 吸引和培养 创新型科技人才 的载体 和环境有待 进一步 优化 良好的教育水平和 科技 创新载体,是培养和吸引 创新型科技 人才的重要条件。 广东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不强,突出地 表现在知名高 等院 校 和科研机构 太少,大师级教授 和领军人才 不多 。 由于我省缺乏名校名师,因此不容易出高徒,高校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竞争力 方面不如外省的名校毕业生,导致科技创新过程的人才供给乏力。 广东很难留住一流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一直是困扰广东的难题,其中不但涉及人才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氛围、社会 人文 、学术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无法吸引大师级人才、没有大师级人才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端人才。 另外, 我省的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点和博士后站等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载体数量并不少,但是真正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的 并 不多, 在人才培养方面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重大科技项目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我省承担 高水平 的各类重大科技项目偏少, 难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也不利于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 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到对国家重大课题的竞争。 这种状况如果得 不 到改变,广东 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将面临严重问题 。 3、 创新 型科技人才资源 与 产业 的 发展 不适应 科技产业发展状况是直接影响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较慢 ,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不快,因此,导致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不理想,创新型科技人才 队伍结构失衡,与广东产业密切结合的基础研究带头人较少。目前,广东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许多环节,包括项目研发、成果转 化、产品营销以及管理等方面,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的情况比较明显。例如,我省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和人才 12 较少;而个别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才偏多,以及存在重复布点现象,与我省产业发展不适应。虽然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创新研发能力相对较强,但是研发成果与产业需求存在相当距离,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未能充分发挥科技研究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牵引作用;反之,虽然企业人才的研发能力相对偏弱,但是研发成果与产业距离较近,这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多年来,这个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创新型科技人才链条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 究、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的人才,目前情况是,集中在大学的前端人才较多,集中在科研机构的中段人才次之,而位于企业的后端人才相对较少,很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三、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 总 体思路 (一)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 大 精神,紧紧围绕广东现代化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广东 和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培育和引进广东急需的科技人才,尽快建设一 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 ,发展 一批创新型科技团队 ,造就 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为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 建设创新型广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 基本 原则 1、 坚持在总体上实现统筹 准确把握从目前 到 2020 年,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势, 从长远的发展战略角度, 科学规划、总体 统 筹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精心做好顶层设计, 打破制约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的瓶颈,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在健全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调控体系的基础上, 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素 质优良、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动态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2、 坚持在结构上实现统筹 在确保 创新型科技人才 队伍 发展 规模的基础上, 要采取有效措施, 动态 地 调整 和不断优化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级结构、专业结构, 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规划 。在人才层次结构上,不仅要 积极 引进一流的 单 个 优秀创新型科技 人才,更要注重 引进优秀的人才团队 ,以提高引才效率 。要重视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不放松对中低端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人才类别上,不仅要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吸引,还要重视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工作紧密相关的其他类型的 人才吸引,如职业经理人才、专利资产运营人才等, 确保全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优化, 从而实现创新型科 13 技人才队伍整体和个体素质提高,保证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与产业结构相协调。 3、 坚持在配置上实现统筹 合理的资源配置是确保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全面、统筹、可持续的思路,努力 提高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配置水平, 确保人才 结构不断优化、人才 梯次更替合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岗的合理匹配。 对于 创新型科技人才 要做到努力培养和 积极 引进双管齐下,既是要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又要 拓宽引才引智渠道, 提高人才 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的水 平 。 4、坚持在使用 上实现统筹 盘活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注重发挥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 新 活力,保护 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 ,实现创 新型科技人才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 的 浪费 ,形成有利于吸引各类优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 (三)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 总体 目标 和主要任务 1、总体目标 根据广东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和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战略要求, 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到 2020 年,全省科学家与工程师达到 84 万人,研究与开发人员达到 39 万人。围绕广东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特色医药、机 械加工业、新型材料研发、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 实施科技创新领导人才工程、百名技术帅才培养工程。 每个领域培养50 名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 ;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珠江学者 ; 争取在我省 各类专业技术 科技特派员队伍中至少培养出 200 名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通过一系列努力,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 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充满活力、成果卓著、富有广东特色,能够支撑我省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速度和规模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居于国内前列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 我省由科技人才大省向创新型科技人才强省 转变 ,为广东 现代化 建 设 提供 坚实的 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2、主要任务 ( 1) 以 专项 人才工程为龙头, 打造一支 创新型科技 领军 人才 队伍 通过 积极 实施 以 百名南粤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珠江学者 等 品牌工程为主的一系列专项人才培养工程。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快 打造 一批高层次的 创新型 科技帅才。 不断完善人才 评价 、 选拔 和任用 制度,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高度重视 科技 人才 队伍建设中 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 的培养 , 努力 构建一支 站在国际 科技 前沿、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职业道德和 思想 品质 过硬、学术技术水平领先、被业内广泛认可 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14 ( 2) 以 重点 学科 和重大项目 为依托 , 打造一批 创新型科技人才 团队 实施百亿引才工程, 以重点学科和 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 ,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等各类型 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 ,尤其要重视那些有发展潜质的青年科技团队的扶持 ,努力打造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 ( 3)以创新平台为基础,打造一批特色创新型科技人才集群 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站等创新载体为基础, 聚集一批 优秀的 创新型科技人才, 通过开放式网络、学术交流机制等多种形式,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一批显示领域特色 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集群。 ( 4) 以企业为主体,打造一支 创新型 产业 科技人才队伍 引导企业加大 科技 人才开发投入,把 创新型科技人才 的培养和引进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产品创新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培养和吸纳 创新型科技人才 ,培育科技型企业人才梯队。 ( 5)以全球 人才库为目标, 吸引一批海外 创新型科技人才 建立稳定的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和工作机制,实施海外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引进专项计划,进一步增强对海 外创新型科技人才的 引进力度。 完善 海外 人才居住证制度,稳定一批 海外 创新型科技 人才为 广东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四、加快创新型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 对策 措施 (一)加快人才 体制 改革,为 创新 型人才 提供良好 发展 环境 1、尽快 完善 科技 人才政策法规 体系 一要 完善科技人才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对 现有的科技 人才工作的有关 政策 法规进行全面审定,需要完善的予以修改完善,应该废止的坚决废止。面向全社会公开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 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进程。 二要 加快自主创新立法,推动制定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条例;研究制订具有广东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重点出台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与多层次资本市 场结合 。三要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等政策措施。确保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针对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不够稳定安心的问题,实施人才特区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激励和津贴补助力度。 2、健全和完善 科技 人才工作 咨询决策制度 一是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咨询机构和机制。 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听取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有关方面的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搞好论证,保证 科技 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是 充分整合我省科技 信息 情报研究资源,依托现有科研 15 机构组建广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院 ,跟踪研究国内外 自主创新战略及相关政策,为政府重大决策和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 采用聘请顾问、交流讲学、合作研究等方式,扩大我省咨询决策的人才和智力资源支持。 争取知名专家定期赴广东开展调研、咨询活动,参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重大投资项目等重大决策的可行性论证、评估等方面工作。 3、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体制改革 一要 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扶持计划,选择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加大对其科技人才队伍的扶持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积极推进创 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争 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二要 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发展, 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为重点,引导加工贸易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推动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新型科研体制,以科研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团队为载体,推进高校科研团队、重点学科、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建立以获取知识产权为重要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政策倾斜和资金项目引 导,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要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进一步明确省属科研院所的定位 和整合 。推动公益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推动转制科研机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在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组建三大创新板块,为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四要 大力发展民办科研机构。 鼓励发展民办科研机构, 鼓励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科研机构,引导民办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 进行 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 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机制 ,全方位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 的 潜能 1、创新 人才 评价机制 根据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和人才的发展规律,不断 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方法,把握不同领域 、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点和成长 特点 , 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 创新型科技人才 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探索完善 创新型科技人才 评价的标准、方法和手段,促使各类 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 实际工作 岗位上尽快脱颖而出,发挥其最大效能。 2、创新 人才 考核机制 16 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 依据创 新型科技人才 的 成长 规律, 以及不同行业和领域的 人才 , 在知识、能力和 业绩等方面的 要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能力、行为、专业、知识、年龄等 多要素构成的 考核指标 体系 , 把创新能力、创新成效等纳入业绩考核范围, 不断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 动态考核评价机制, 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 确保对科技人才考核的科学 化和 合理 化 。 3、创新 人才 选拔机制 按照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健康成长,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要求,进一步 建立 健全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 克服 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的 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片面平衡等 不合时宜的 条条框框 制约。要把 科技人才的 科研能力 、创新思维 能力 、团队协作 精神 等 素质 ,作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的 重要标准 。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要努力 扩大群众对选人用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创新 人才 激励机制 一要 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 创新型科技人才 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薪酬机制。 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将科技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 ,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二要 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建立完善人才资本 与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鼓励创新型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等人力资本要素作价入股,并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 三要允许创新型科技人才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兼薪 ,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制订职务成果转让实施细则,建立 健全 促进职务成果转化和有偿转移的新机制, 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