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必修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必修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必修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必修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主张【解析】材料“狂狷之士”“儒帽裹僧头”主要体现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无法说明他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却收女弟子”只能说明李贽的说法与其他人不一样,不能就此说明明代妇女地位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儒帽裹僧头”“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表明批判传统礼教,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是道家的思想,材料中只是讲述李贽的狂妄不羁,没有提及他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海南单科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反思传统伦理思想 【解析】由“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即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是重男轻女的表现,与男女平等不符,故A项错误;对古代女性的评价更多强调有德,反对有才,与德才兼备不符,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没有谈到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北京文综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解析】材料中主要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引起轰动,但无法体现 “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论语大学、多部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等信息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引起西方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传播,但没有提及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因而无法体现中西文化交流,而且没有明确交代交流的人群仅限于传教士,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中的“引起轰动”在没有进一步资料佐证的情况下不能被当做“政治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培养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信息,故B项错误;“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意思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推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没有突出作者意思,故D项错误。【答案】C2014年题组无2013年题组1(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错误,答案选C 。其他都正确。【答案】C2012年题组1(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 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4分)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4分)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4分)(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6分)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8分)2(2015天津文综14)(节选)(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考点】(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解析】(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二中“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其主张为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答案】(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3(2012海南单科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问题:(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6分)(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15分)【解析】(1)依据材料中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的身份,推测出伏尔泰描绘的中国文明的时代。(2)材料中“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是对科举制度的赞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说明中国较有完善的法律;“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对中国伦理道德和法律的赞美;儒教不是宗教,更加理性。(3)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抓住关键:伏尔泰的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赞美中国文化是有他的现实目的,借用中国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为法国国内的启蒙运动、反封建斗争服务。【答案】(1)答案l:基于有效的证据进行准确推断明清时期。因为西欧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是在明清时期过15亿的。其他答案:错误的推断,或结论与证据不一致,或只有结论没有理由。(2)答案l: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中国的君主和政府很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狂。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其他答案(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答案l:能够将伏尔泰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 投射于他者的结果。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思考答案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 评分项二:史实答案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