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10课 谈中国诗 目标重点 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学习本文运用比较阐明中国诗特征的方法,品味语句含意。 栏目 索引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7)轻鸢( ) (8)叫嚣( ) (9)数见不鲜( ) 1.读准字音 (1)羡妒( ) (2)精髓( ) (3)颦蹙( ) (4)无垠( ) (5)饶恕( ) (6)一蹴而至(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语言积累一 答案 xin d su pn c yn sh c yun xio shu xin 答案 2.理解词义 (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2)居高临远: (3)拔木转石: (4)一蹴而至: (5)数见不鲜: (6)轻鸢剪掠: (7)吞言咽理: (8)穷边涯际: (9)尖刻斩截: (10)不了了之: 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站得高,看得远。 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踏一步就达到,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蹴,踏。 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数,屡次。 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品读感悟二 答案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先指出研究诗歌要具体分析不能概而论之,同 时明确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 第二部分(26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第三部分(7、8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答案 2.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答案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 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3.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答案 钱先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但他的热爱是用冷静的姿态和客观的 心境来表达的,甚至带着对中国诗的善意的批评。 1.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江苏无锡 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 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 方面均有卓著成绩。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 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 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 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等。 n相关链接 2.背景展示 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翻译而成的。 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交流释疑 1 1 1.“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案 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 键。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 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尽职” 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 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 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 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 职”。 答案 2.“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 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 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 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 的负面影响。 答案 深度研读 2 2 答案 1.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答案 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兼容,古今兼 顾,且处处都设计巧妙,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 且告诉读者,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谈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 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 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 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中国诗的独特风格的? 答案 本文题目是“谈中国诗”,作者并不仅就中国诗而谈,而是时时与 外国诗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诗的特点及风格。如谈中国诗以抒情 诗为主时,与外国史诗、戏剧诗比较;谈中国诗篇幅短小时,与外国的长 诗作比,“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谈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时和西洋的雄厚、沉重、豪放作比作者 就是通过这些对比,把中国诗的独特风格描写出来的。 返回答案 学贯中西和以中贯西 读谈艺录偶感 孔庆东 钱钟书一直被视为“学贯中西”的顶尖人物,但他自己并不承认是什么“比较 文学”学者。实际上,我觉得他的工作并不是“学贯中西”,而是“以中贯西”。 西方的东西在他那里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在文言的铁幕后面,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中 国式的消化和理解。你读到他文章中引用的西文,有很流畅的感觉,好像是中国人 在说话,尤其是他把那些西文都翻译成文绉绉的中国式句子,更明显是出于“用夏 变夷”的洋务派文化策略。这样的“学贯中西”比起林琴南时代当然是不可同日而 语, 钱钟书对西方文化进行中国式的消化和理解,在沟通的同时“遮蔽”和窜改西方文 化的精神与气质。 用中国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提示 自有其相当大的成就,但应该指出,它在沟通的同时也正在“遮蔽 ”和窜改西方的精神与气质。考虑到40年代学术界的此类现象是带 有普遍性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这表现了那一代学人对西方 文化的巨大恐惧?民族忧患意识在学术界导致建立一种以传统国学 为支撑点的“文化铁幕”,此中的利与弊是值得认真探讨的,对今 天甚嚣尘上的国学浪潮也不无启发。 再一个问题是,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表现出的姿态与陈寅恪 等相比,有相当大的不同。钱钟书不喜欢陈寅恪过于质朴的文风, 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文风问题,而且是更深层的一个人生态度问题。 钱钟书的确倜傥潇洒,令人钦羡,但与陈寅恪相比,他缺少一份沉重,缺少一点担当。他太 智慧了,看透了一切,就像他的围城里所寓意的教育、爱情、家庭、事业,都是靠不住 的,万象皆空,一切都被他讽刺得一丝不挂。那么,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海马歌舞厅 的主题歌有一句:“笑看人生的繁华,变化无奈潇洒又何妨!”我觉得很适合钱钟书的形 象。我曾经私下说过,钱钟书就是一个有学问的王朔,大概偏激了一点。可能钱钟书自有他 更深的考虑。从“诗分唐宋”到“论难一概”,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困惑和焦虑,它可 以说明谈艺录更靠近中国传统诗话的源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美学著作。所以, 今天没有必要继续爆炒钱钟书的一些时代局限性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