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2单元 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淄博模拟)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A结束了王权专制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C从人治走向法治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D“光荣革命”是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结束王权专制的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从人治走向法治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C项错误;从此之后,英国为完善政治体制、促进社会发展进行了多次改革,故D项正确。2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A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B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C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D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D在英国责任制内阁中,议会与首相是相互制约的,故A项错误;在这种制度下,内阁辞职只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不是“即应辞职”,故B项错误;这种分权与制衡的方法不是制度漏洞,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这个事件正是内阁与首相相互制约的典型事件,故D项正确。3(2017菏泽模拟)恩格斯曾说:“(英国19世纪初)下院通过它的贿选问题委员会宣布下院是靠贿赂选出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A营私舞弊充斥社会各个领域B代议制民主仍受制于财产多寡C腐败已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D基层民众仍不享有民主权利B材料仅仅说明英国的下院是靠贿赂选出来的,并不能说明营私舞弊充斥社会各个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说明当时能否当选为选民与财产关系重大,体现了代议制民主仍受制于财产多寡,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腐败问题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下院仍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不能就此说明基层民众仍不享有民主权利,故D项错误。4(2017黄冈质检)1839年5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年20岁)接见俄国沙皇的长子亚历山大二世,并迅速相爱,但引起了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线这场爱情最终以二人分手而结束。议会成功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19世纪议会内阁的专横B议会的权威高于国王权威C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D需要确保王室血统的纯洁C材料中只提及议会没有提到内阁,故A项错误;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对外代表英国,国王的行为(包括婚恋生活)就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了,因此,议会有权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故B项错误;国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王是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故C项正确;“议会成功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D项错误。5(2017商丘模拟)“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D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C材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分权保障了美国的民主,二是分权也牺牲了效率。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可知,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是对材料信息的全面概括,故C项正确;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6(2017东北三省四市联考)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须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A制宪过程类似于“光荣革命”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C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C“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妥协的宫廷政变,与美国制定宪法过程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宪法制定的程序不符合法律,故B项错误;从“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须的平衡和团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787年宪法推动了美国的团结,故C项正确;美国南北分裂源于对奴隶制的不同要求,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为日后南北战争埋下了隐患,故D项错误。72016年又是美国大选之年,而近些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B美国总统的行政权不断扩大C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加强D美国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A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说明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故A项正确;美国总统行政权不断扩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两党政府”,说明“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加强”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美国民主政治逐渐走向完善,故D项错误。8(2017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第一次联考)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反联邦党人。他们认为,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成更为核心的问题。联邦党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以为这一形式就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对此,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反联邦党人()A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B对联邦政府权力保持高度警觉C强调制宪的核心是确保政府权力D希望继续维持邦联体制的现状B联邦党人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但“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 因此可见,反联邦党人认为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可能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对其权力保持高度警觉,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反联邦党人实际上是强调制宪的核心是限制政府权力,故C项错误;改变邦联体制势在必行,反联邦党人反对的是联邦政府过度集权,故D项错误。9(2017郴州质检)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A根据题干材料中“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可知,亨利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说明当时法国君主派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希望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法国君主派反对亨利,可知君主派不主张恢复封建君主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君主派拥护三色旗,反对亨利恢复封建君主统治,可知君主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府,故C项错误;法国君主派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10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哪一个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A君主立宪制B民主共和制C联邦制D议会内阁制C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可知分封制的弊端是地方权力过大;根据材料“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知郡县制的弊端是中央权力过大。君主立宪制强调的是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制意在突出分权制衡,故B项错误;联邦制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保障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议会内阁制强调的是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故D项错误。11(2017皖南八校联考)下表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部分内容的比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受议会限制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A法国最早实践了分权政治B德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C都是民主政治影响的产物D都体现了维护国家的统一C美国1787年的三权分立原则远早于法国,故A项错误;德国1871年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近代民主政治的范畴,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12(2017日照模拟)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这表明()A议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B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C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D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C由材料“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可得出帝国议会依法行使立法否决权,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长春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演变的特点。(12分)(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归纳为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根据材料一中“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归纳为地方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根据材料一中“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归纳为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根据材料一中“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归纳为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意对材料核心信息的提取。答案(1)特点: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地方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的职权;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2)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决政治矛盾。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完善了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没有民主的传统。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任何国家在学习他国先进政治制度时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14(2016德阳二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 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绘制了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图(见下图)。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结合上图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解析根据材料中“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可知,该作者的观点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是构建西方文明的四大要素。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分析作答。政治上以英、美、法、德所建立的代议制政体为史实依据;经济上以工业革命为史实依据;法律上以英、美、法、德所制定的宪法法案为依据;社会观念上以公民意识的觉醒和人民民主权利的确立为依据。最后进行总结论述即可。答案示例一:(肯定意见)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500年后的西方世界的兴起。论证: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示例二:(修改意见)观点:1500年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论证: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教体制: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