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分类突破训练_第1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分类突破训练_第2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分类突破训练_第3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分类突破训练_第4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分类突破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第1类 科普自然一、(2016张家界改编)说明文阅读。(9分)海洋中的精灵海天使王冬梅科学家虽然1774年就在北极冰海中发现了它的踪迹,但至今仍摸不清它的来历,它就是海天使。西方科学家掌管历史的希腊女神Clio,为它建立全新的科、属的分类,并以它作为代表性物种。因为它修长的外形跟蛞蝓(ku y,一种软体动物)相像,便以海蜗牛作为其种名。海天使简单的外形与透明的身体,使它常被误认为水母类生物,但它其实属于贝类大家族。这种贝类都具有双翼,因此统称为翼足类。它们终其一生都在大洋中随水流四处漂游。海天使刚卵孵出时,身体还带有硬壳,不过大约3天后就会将壳永久丢弃,变成无壳贝类。海天使虽然身长不过13厘米,最大也不超过7厘米,但靠着间歇性的摆动双翼,居然能在比其身躯大好几千倍的水层,上上下下来回移动。上升的时候,它总能保持如天使般优雅的姿态,缓缓地由深海游到冰层下。海天使的名字主要来自其身体两侧的一对翅膀,这让它看起来就像翱翔在空中的天使,再加上它体内有个红色的心形消化器官,十分甜美可爱。但是,它其实是凶狠的掠食者。发育期的它,喜欢捕食微小的浮游藻类;长大后却个性突变,成为凶狠的掠食者。海天使攻击时,会从头部伸出3对触手,先紧紧抓住猎物硬壳,将猎物的壳口朝向自己,再伸出带刺的吻,勾住猎物身体吞入腹中,只留下空壳。科学家发现,海天使在每年食物丰盛的温暖春季,除了摄取大量脂肪外,还会从其他物质中自行合成脂肪,以便用于繁殖或作为储备粮食,以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海天使饱食一顿后,可以忍饥长达200多天。更神奇的是,它还能缩小自己的身躯,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以减低体内能量的消耗。当弹尽粮绝时,海天使还能消化身体里与生存不相关的部分组织,以求保存最后一线生机,等待春天降临时重生。这种能屈能伸的求生能力,就是海天使族群在南北极海域可以生生不息的超能力!(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2月下期,有删改)1. 结合选文,说说海天使的外形特征有哪些。(3分)外形简单修长;身体透明,两侧有一对翅膀;个子小,身长最大不超过7厘米。2. 说说第自然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第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海天使个子小,但运动能力强的特点。3. 请简析本文的说明顺序。(2分)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海天使的得名、外形、捕食、繁殖生存等内容。二、(2016眉山改编)说明文阅读。(6分)动物迁徙之谜野生动物的季节性集群迁徙活动一直是科学家最想解开的谜题之一。迁徙现象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动物身上,从淡水湖泊里的微生物到生活在大海里的鲸鱼,都有这种迁徙习性。那么,动物为什么要迁徙?季节性气温变化是动物迁徙的原因之一。根据食物可用程度进行的迁移活动常常取决于季节性的气温变化。比如,当冬季来临,鸟类的食物昆虫突然消失时,食虫鸟就会掉头飞向气候更温暖的地方,以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而随着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越来越少,像北美红尾隼这样的食肉鸟就不得不飞向墨西哥或墨西哥湾沿海地带;同样,当冬季到来,北方地区各大小河流冰封后,以鱼和水生植物为食的动物就不得不迁往南方。像美洲野牛、羚羊之类的食草哺乳动物大多以集群形式一起吃草,它们会很快吃光一个地区的牧草。如果是在夏季,草会很快再长出来。在草重新冒出来之前,食草动物常常会漫游到附近不远的地方,寻找新草地。当草再次覆盖大地时,它们就会重新回到原来的牧场。但是,如果是在冬季,草吃光后就不再长出来,这就迫使动物们旅行到更远的地方,以寻找新的食物资源。直到春季来临,大地复苏时,它们才再次返回到它们以前的食源地。动物迁徙的另一个原因是要找到一个相对安全、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生育后代。绿龟就是一种因生殖原因而迁徙的动物。当产卵季节来临时,雌绿龟就会离开它们的栖息地巴西沿岸,游到2000千米之外的阿森松岛,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爬到海岸上,在松软的沙滩上挖一个浅坑,将卵产在里面。在生殖任务完成后,绿龟将返回巴西沿岸。动物迁徙一般以四种形式进行:全部迁徙、部分迁徙、差别迁徙和突发迁徙。全部迁徙是指一个种群,在繁殖季结束时全部成员都离开繁殖地的迁徙活动,通常是迁往几千千米之外的越冬地。部分迁徙是指一个种群的部分成员一年到头都留在繁殖地内,其余的则迁往他处。差别迁徙是指一个种群的全部成员都迁徙,但在迁徙的时间、周期和距离上存在较大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比如,银鸥随着年龄增加,迁徙距离越来越短;雄性美洲雀鹰待在繁殖地的时间长于雌鹰。突发迁徙是指一个物种在一些年份根本不迁徙,而在另一些年份却突然离开繁殖地。这种迁徙模式很可能与气候和食源变化有关。一般来说,冬季越寒冷,食物越缺乏,一些物种就越可能产生突发迁徙行为。1. 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动物的迁徙之谜的?(2分)迁徙的原因和迁徙的形式。2. 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主要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动物迁徙的四种形式的区别。3. 第段中加点词语“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不能去掉。因为“大多”是绝大多数的意思,是从范围上限定了并非所有的食草哺乳动物都会以集群形式一起吃草;如果删去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三、(2017原创)说明文阅读。(7分)叶片缘何各不同?细长的柳叶、鹅掌般的枫叶、心形的酢浆草叶,植物的叶片除了为我们制造必需的氧气外,更以丰富的形状吸引了无数收集者的目光。那么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形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看看叶片是干什么用的。初中生物课本里讲过,叶片因为含有叶绿体而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营养物质的作用。简单地说,叶片就是为植物制造营养的车间。从营养器官的角度出发,叶片只要能制造营养,长成什么样都行,但从植物整体的角度看,叶片的生长必须符合植物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设计一片叶片,植物必须考虑到三个重要的因素,即制造一片叶片需要的物质量、叶片的寿命和叶片吸收、转化阳光的效率。因为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理特点、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所以这三个因素也不尽相同。而这三个因素反映到具体的一片叶片上,就是每一种叶片都有其独特形状,更具体地说,是每一种叶片都有其独特的叶脉结构。叶脉之于叶片,正如同骨骼和血管之于我们。在叶片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叶脉既起到运输物质的管道作用,又起到支撑叶片的骨架作用。不同的叶脉结构在叶片上形成了不同的叶脉密度、叶脉间距离和叶脉回路。所谓叶脉密度就是单位面积上叶脉的长度,密度越高,表示植物对这片叶片的水分、养料供应越充足;叶脉间距离则反映了植物对叶片持续供给的能力;叶脉回路则反映了叶片的强度和寿命,回路越多表示营养物质和水可以通过更多的路径被送到叶肉细胞中。植物正是通过叶脉决定了叶片的寿命、功能等。例如对于生活在热带的植物,较高的气温一方面需要植物有更高的蒸腾速率,另一方面又让植物不需要每年更换一次叶片,所以它们的叶脉往往较大,叶脉回路多,水分供应充足,叶片就比较厚,边缘比较光滑;而寒带的植物虽然蒸腾速率低,但每年冬天都需要植物脱落一次叶片,所以植物叶片往往都比较薄,这样制造一片叶片用的成本就低,冬天丢了也不可惜。但作为一片薄叶片,它的叶脉不可能特别粗,其边缘的水分运输必然受到限制,所以其边缘的叶片区域经常就被抛弃了,叶片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裂口。除此之外,为了应对水分蒸发、动物侵蚀等不利因素,很多植物的叶片还长着绒毛、毒腺,并且通过改变自己的颜色提高生存机率。另外,有些植物因为有特殊的需要,还会让叶片执行一些其他工作,比如猪笼草的捕虫叶、豌豆的叶卷须等,这些看上去不像叶子的叶片叫做“变态叶”,是叶片中的特种部队。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最终使每一种植物都有了样式独一无二的叶片,可以说每一片造型独特的叶片都是植物进化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有些植物学家尝试通过研究古叶片的化石来推测古时候的环境变化。当我们下一次赞美一片叶片的独特造型时,也别忘了它们在几亿年风雨中的坚持。(选自大众科学2016年第6期)1.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叶片不同的原因,采用了逻辑顺序。(2分)2. 文章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打比方。作者把“叶片”比喻成“车间”,形象地表达出叶片对于植物的重要作用。3. 结合全文,请写出叶片形状不同的原因。(3分)为了应对不同的环境,叶片的叶脉不同,所以形状不同;为了应对水分蒸发和动物的侵蚀,植物的叶片会长出绒毛、毒腺,甚至会改变颜色;为了一些特殊的需要,有些植物还会长出特殊的叶片。四、(2017原创)说明文阅读。(7分)地震前的“植物预报员”在各种地震的前兆中,人们十分注意某些动物的异常现象,比如牛羊乱窜、蛇兔迁徙、蛤蟆上路等。但人们也许不太知道,某些植物在地震前也会有很明显的“异常反应”。20世纪70年代,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地震,这些地震前,许多植物就出现了异常现象:1970年宁夏西吉发生5.1级地震,震前一个月,距震中60公里的隆德县在初冬时蒲公英提前开花;1972年长江口地区发生4.2级地震,震前附近地方的山芋藤突然开花;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震前唐山出现竹子开花,柳树枝条枯死,一些果树结果后又再度开花。据科学家分析,地震前最敏感的植物是含羞草。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几小时前,对外界触觉敏感的含羞草叶会突然萎缩,然后枯萎。在正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张开,夜晚合闭。如果含羞草叶片出现白天合闭、夜晚张开的反常现象,便是发生地震的先兆。比如1938年1月13日,日本发生了强烈地震,在地震前的11日上午7时,日本许多花园里的含羞草开始张开,但是到了10时,叶子突然全部合闭。含羞草不但能预测地震,还可预测灾害性的天气变化,对突发性的反季节性温差、地磁、地电等变化会产生有违常规的生长活动。据文字记载,会预测地震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印度有一种甘蓝,如果出现生长新芽的现象,即是发生地震的预兆。还有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种樱花类植物“地震花”,在地震发生之前,会突然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马上作应急准备。植物不仅能够监测地震,而且还能将地震情况记录下来。美国科学家哥尔顿杰可比发现,树木的年轮具有记录地震的作用。这位植物学家在阿拉斯加州的某地发现松树的年轮长得很不规则,相互挤在一起,于是他查阅有关资料,果然在1899年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并且震后地面有些上升。杰可比认为,发生地震后,由于树木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影响了树木的生长。比如,地面上升或下降,能改变地下水对树木的供应;地面的裂口会损坏树根,从而影响树木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这些环境变化,都会在树木的年轮上留下痕迹。 因此,经历过地下断层活动期的树木,在它的年轮上都会记录下当时地震的有关情况,为人类研究地震、预测地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数据。那么,在地震前夕,植物为什么能感到地震即将来临呢?科学家认为,地震在孕育的过程中,由于地球深处的巨大压力,使它在石英石中造成电压,于是就产生了电流。植物根系受到地层中电流的刺激,便在体内出现相应的电位变化,从而引起植物的异常现象。当然,利用植物来预报地震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但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持续努力,用植物预报地震的理想一定能实现。1.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会预测地震的植物。(2分)2. 文章段介绍了哪几类可以预测地震的植物?(3分)含羞草、甘蓝、“地震花”。3. 第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举例子。列举日本地震前含羞草突然张开闭合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含羞草叶片出现白天合闭、夜晚张开的反常现象,便是发生地震的先兆”,进而说明了“地震前最敏感的植物是含羞草”。五、(2017原创)说明文阅读。(6分)为什么没有绿色哺乳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田鼠,基本围绕着绿色植物生活。如果它们是绿色的,就能隐身到四周环境背景中。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哺乳动物是棕色、灰色或别的什么颜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只棕色的兔子从一边蹦到另一边的田地里。在自然界中,哺乳动物与其他类别的动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昆虫、鱼儿、青蛙、蜥蜴、鸟类(常见的如鹦鹉)等非哺乳动物,它们中的某些种类进化出了绿色的皮毛和皮肤。变色龙就常常用“善变”的体色来巧妙伪装,融合到环境中,不易被敌人发现。为什么没有绿色哺乳动物呢?既然绿色是眼睛看到的,那么我们先从眼睛来分析。其实,除了人类等少数的灵长类动物之外,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红绿色盲,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天敌也是哺乳动物,比方说狐狸就会捕食兔子和田鼠。人类眼睛有3种类型的颜色传感器:红色的、绿色的和蓝色的。而狐狸等哺乳动物只有2种颜色传感器:绿色的和蓝色的。这说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视觉效果跟人类不一样,它们无法将绿色和其他颜色分辨开来。就狐狸而言,棕色的兔子只是一个较深的绿色影子;而棕色的兔子可能认为自己是在与自身体色一样的草木之下隐藏着;但在人类看来却不是,棕色的兔子已经暴露了它的位置,因为棕色和绿色草木有明显色彩差异。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更容易分辨的是色彩的强弱,只要皮毛颜色不过于显眼,就不会被捕食者发觉。此外,一些动物学家认为,需要在树丛中伪装自己的主要是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大都生活在地面,在各种垃圾和枯枝败叶中觅食,即使生活在树上的,也主要在褐色树干上活动,它们所需要的保护色正好是灰色或褐色而不是绿色;其次,从远处看去,树叶其实并非是纯粹的绿色,而是带有斑点的暗绿色。士兵们穿的迷彩服之所以不采用纯绿色,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皮毛以棕色、灰色为基本色,并夹杂着其他颜色的条纹和斑点。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哺乳动物,它们的主要天敌是蛇,兔子和田鼠也会被蛇捕食。然而蛇的眼睛却跟人类一样有3种颜色传感器。因此,捕食者的视觉颜色因素并不是完整的答案。动物想让自己变成绿色的话,有两种办法:一是自己合成绿色的色素,比如水螅、毛毛虫和螳螂。可是哺乳动物的毛发中并没有绿色的色素。哺乳动物的皮毛中只具有两种色素:一种色素使毛发呈黑色或褐色,另一种色素使毛发呈黄色或橙黄色。没有绿色色素的哺乳动物,当然也就无法自身产生绿色了。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光的衍射。以青蛙为例,青蛙皮肤上特殊的结构可以衍射蓝光,然后与自身的黄色素混合,就能显出绿色了。同理,鸟类是依靠羽毛的特殊结构来衍射光线,然后与自身色素结合,才得以显现五彩斑斓的颜色。这种方法很巧妙也很聪明,但很难复制,因为哺乳动物表层覆盖着皮毛,就算用这种办法,所形成的绿色皮肤也会被毛发遮住,别人也就看不到了。另一方面,哺乳动物的皮毛纤细,又不像鸟羽一样容易衍射,所以也不能利用这种方法产生绿色。(选自科学导报)1. 概括没有绿色哺乳动物有哪两个方面的原因。(2分)捕食者的视觉颜色因素;哺乳动物无法自己形成绿色。2. 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举例子、作比较。直观鲜明地说明哺乳动物没有绿色的情况。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句子意思准确表达的一项是(2分)( D )A. 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田鼠,基本围绕着绿色植物生活。B.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红绿色盲。C. 即使生活在树上的,也主要在褐色树干上活动。D. 可是哺乳动物的毛发中并没有绿色的色素。【解析】A项“基本”表示兔子、田鼠的活动范围并不止于绿色植物;B项“几乎”表示哺乳动物中红绿色盲多,但并不是全部;C项“主要”表明褐色树干并非所有活动范围。故选D项。六、(2017原创)说明文阅读。(6分)太空也能“3D打印”张配豪在电影里,每当宇航员被孤身遗留在其他星球,就只能接受漫长的等待,等待下一次执行任务的飞船来接他回家。实际生活中,当空间站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维修人员也要像电影里的宇航员一样接受很长时间的等待,直到飞船从地面带来零部件进行更换,而且每一克太空货物的“邮费”都价格不菲。如果有一台3D打印机,能在太空打印所需零部件,既省时又节约费用,岂不是一举两得?如今,梦想再次照进现实。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4月18日对外宣布,由该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共同研制的国内首台空间3D打印机,已经在法国波尔多成功完成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能够在微重环境下完成3D打印。与普通的3D打印机最大的区别是,这台机器要在超重、失重以及正常重力状况下都可以正常工作。为了验证技术的可能性,这台国内首台空间3D打印机来到法国波尔多进行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在为期3天的飞行试验中,这台打印机完成了4种模型的微重力打印。其中,打印了一块“中国科学院”字样的牌子,还打印了多个小巧的长方体。与普通3D打印机相比,这台机器看起来更小巧,与微波炉的大小相差无几,由塑料制成。虽然小巧,这台机器打印出来的扳手、螺丝等塑料零件却极为精致。目前这台打印机是研究改进的第三版,通过对设计、电机、传动设备的不断研发并经过失重飞行试验,证明该打印机在地球上斜着、倒着,在微重、无重力条件下都能打印,且打印效果与国外水平相当。其实欧美国家也在研究太空3D技术,目前全世界仅有3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送上国际空间站,其中两台是NASA支持的一家公司研发,另一台是欧洲研发。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王功表示,虽然中国太空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的起步晚于美国,但研究更为积极活跃,在理念和技术上并不落后,此次试验共对五种材料和两种制造工艺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验证与探索,其中包含了NASA从未尝试过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获取了不同材料与工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特性数据。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咱们国家在这个领域起步晚,但是要想实现跨越式的突破或者弯道超车也不是没有可能。中科院重庆研究院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段宣明说,“我们这台3D打印机能够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寸达200mm130mm,该尺寸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台空间在轨打印机打印尺寸的2倍以上,并超过今年3月26日NASA运至国际空间站的升级版3D打印机打印尺寸。”在段宣明看来,将来我们国家要建成空间站肯定是需要空间3D打印机的。“未来可能会需要金属的,因为在空间站需要的材料仅仅是塑料的肯定是不够的,塑料的更多的是在空间站的舱内使用,未来的3D打印机可能会发展到舱外去,这样一来,技术难度要更大一些,这也是我们研发的一个方向。另外,中科院也正在同步研究3D打印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未来可以将空间站内的部分废弃物,如航天员的饮水袋等,制备成太空3D打印的原材料。”(人民周刊2016年12期)1. 选出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D )A. 国内首台3D打印机在法国波尔多成功完成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只能够在微重环境下完成3D打印。B. 目前全世界仅有3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送上国际空间站,其中一台是中国的,一台是NASA支持的一家公司研发,另一台是欧洲研发。C.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段宣明表示,虽然中国太空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的起步晚于美国,但理念和技术并不落后。D. 中科院也正在同步研究的3D打印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未来可以将空间站内的部分废弃物制备成太空3D打印的原材料。【解析】A项出自文章第段最后一句“能够在微重环境下完成3D打印”,第段“证明该打印机在地球上斜着、倒着,在微重、无重力条件下都能打印”,从这两句可以看出“只能”表述太绝对,故A项表述错误。B项出自文章第段,根据“其中两台是NASA支持的一家公司研发,另一台是欧洲研发”可知B项表述错误。C项出自文章第段,原文是“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王功表示”,C项偷换主语,表述错误。故应选D项。2.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2分)未来的3D打印机可能会发展到舱外去。“可能”一词表猜测,在句中是对未来的3D打印机发展到舱外去的可能性的猜测,并非完全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 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列数字、作比较。列举具体的数据,将国内首台3D打印机和NASA生产的3D打印机进行比较,说明了我国3D打印在技术上并不落后,使文章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第2类 传统文化七、(2016岳阳)说明文阅读。(7分)中国花语在西方,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给母亲献上代表祝福的花康乃馨。康乃馨作为母亲花,是西方的花语。而我们中国也有母亲花,其名为萱草,又叫“忘忧草”,食用时名“金针”。大家知道为什么“萱草”代表母亲花吗?诗经伯兮里有诗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可以让人忘忧。“背”就是“北堂”,“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就是母亲居住之所,代表母亲。古时游子要远行,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于是后世就把“萱草”当作了母亲花。玫瑰在西方花语里代表爱情。但中国花语里,象征爱情的却不是玫瑰,而是桃花。桃花象征春天、爱情和美丽的容颜。诗经桃夭就是一首祝贺年轻女子出嫁的诗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尽了人与花的夺目光彩。很多国家都有国花,比如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樱花,英国的玫瑰中国的国花,很多人都认为应定为牡丹。牡丹受到追捧大约是从唐代开始,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沉香亭前及骊山行宫等处栽植红、紫、浅红、通白等各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牡丹的特质一为高贵,二为大气。难怪刘禹锡写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除此几种,中国还有献给老师的花与献给医生的花,都是杏花。杏花与老师相关可追溯至孔子,相传“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就是环植杏花的高台。而杏花与医生关联则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医生董奉那里,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而不收钱,只要求重病痊愈者栽杏五株,小病痊愈者栽杏一株,仅仅十年时间,当地已经栽了十万余株杏树,蔚然成林所以后世医家每以“杏林中人”自居。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所以,在中国花语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莲花被称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中国人爱花,爱的是神韵。(文/常小仙,有删改)1. 结合文章内容,揣摩“椿萱并茂”(椿,椿庭,父亲的代称)这个词语的意思:父母健康;说说医家常以“杏林中人”自居的原因:希望自己拥有像董奉一样高尚的医术医德。(3分)2. 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举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在中国花语里桃花象征春天、爱情和美丽的容颜。3. “牡丹受到追捧大约是从唐代开始”一句中的“大约”可否删去,为什么?(2分)不能删去。“大约”说明“牡丹受到追捧从唐代开始”还没有十足的根据,而去掉“大约”则表示事实是确信无疑的,与客观事实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八、(2016来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中国瓷器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酒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 中国瓷器的胎质具备透明性,有素肌玉骨之像。B. 中国瓷器都是用我国蓄藏丰厚的高岭土作为原料。C.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一个主要生产地。D. 自古以来,中国瓷器的纹饰完全由烧瓷艺人自己设计。【解析】A项对应第段,原文“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大多”一词表明并非所有中国瓷器的胎质都具有透明性,A项错误。B项对应第段,原文“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多为”一词表明中国瓷器不都是采用高岭土为原料,B项错误。D项对应第段,原文“早期的纹饰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宋代以后追寻名画师的笔意”,由此可知,自古以来,中国瓷器的纹饰并不是完全由烧瓷艺人自己设计,D项错误。2. 下列对第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A. 作比较 B. 摹状貌 C. 举例子 D. 列数字【解析】第段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瓷器的烧结火候。从“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中可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早期瓷器烧成的温度属于举例子。所以第段主要采用的是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A. 第段的画线句子删去加点的“主要”一词也不影响表达的效果。B. 第段用日本木村重信先生的撰文强调了烧结火候的重要性。C. 第段按时间顺序从纹饰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瓷器的特点。D. 选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解析】A项“主要”一词去掉后不能显示出中国瓷器名扬天下的主要原因,影响表达效果,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A项表述有误。九、(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12分)砚,只为磨墨而生宰 予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汁(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高,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之间,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汁更不易干涸。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一款好砚,人们将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黄河岸的澄泥砚,并列为“四大名砚”。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颜色多彩,石质娇嫩,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洮砚出自甘肃洮河,石色碧绿,颇为秀美。歙砚出自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多为青黑色,其代表为南唐李后主最爱的“龙尾石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溪流中,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澄泥砚比较特殊,用于反复淘洗、过滤后的细泥烧制的,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今天,除了少数书画爱好者,我们平时写字用的多是现成的墨水或墨汁。墨从固体到液体,砚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了。(选自博物杂志2016年第2期,有删改)1. 阅读两段,下列不符合好砚标准的一项是(3分)( C )A. 能轻松磨出墨汁,或易发墨。B. 有一定的柔韧性或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C. 砚台主流成分硬度应该在67之间。D. 砚石中硬质颗粒很细,很均匀;颗粒间空隙小,墨汁不易干涸。【解析】C项根据原文第段“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硬度在24之间”可知其表述错误。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去掉后,语意变化不大的一项是(3分)( B )A. 砚台,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B. 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C. 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D. 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解析】B项“都”字去掉后,句子变为“端砚、洮砚和歙砚是天然石头做成的”,没有改变原句意思。3.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3分)( A )A. 就目前情况而言,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在战国时期就有了。B. 早期的砚造型朴素,唐宋以后的砚才比较精美,造型丰富。C. 经过打磨后的砚面是凹凸不平的,凹陷部分的石英、长石等矿物对发墨效果起决定作用。D. 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澄泥砚,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解析】B项对应第段“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比较精美的砚”,可知早期也有一些比较精美的砚,故B项错误。C项对应第段“从微观视角看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可知石英、长石等矿物质应是凸出部分。D项对应第段“歙砚出自安徽南部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可知讲的是歙砚,故D项错误。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 第段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B. 第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砚的起源与发展制作砚的材质要求介绍四大名砚。C.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研墨的过程。D. 标题“砚,只为磨墨而生”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说明了砚的作用:磨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解析】根据第段画线句子“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可知是对研墨过程的解释说明,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将“墨石上的颗粒”比作“小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C项错误。十、(2017原创)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6分)古代姓氏浅谈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民族成员共同的“姓”。中国上古的姓有姬、姜、姒等,都是“女”字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炎武日知录原姓篇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即是据此而发的议论。现今的一些书给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上古的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就都是“姓名”的称谓形式。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到今日,其间具体的姓氏有增有减,有生有灭。姓氏为一个文化整体,始终活跃于政治生活、民族关系、心理民俗等方方面面。中国历朝都有帝王赐自己的姓氏给功臣宠臣的情况,吴人俞韶为孙策所喜,赐姓为孙;唐代罗艺因归顺李渊,赐姓李氏。赐姓其实是帝王用建立虚拟的血缘关系、结成假定意义上的“同姓”的办法,对臣子进行褒奖的一种方式,以激励臣子效忠。姓氏在这里与金银玉帛等有形物质本质上相同,成了政治手段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上还曾多次发生少数民族姓氏汉化和汉姓少数民族化的现象。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姓氏汉化,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为著名,当时曾一次就将一百四十四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氏改姓元、独孤氏改姓刘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与汉姓少数民族化丰富了中国的姓氏,而姓氏在这里也成了民族融合的证据。同时,虽然无论在功能还是用法上,我们今天的赵、钱、孙、李诸姓都与战国中期的姓氏基本一致,作为一项制度来说它两千多年没有发生大的调整,但是作为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反映,姓氏的社会意义却始终在随着时代变动。综上所述,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1. 文章是采用哪种顺序进行说明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时间顺序。文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姓氏的发展变化,采用时间顺序,能让读者更加全面地、条理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姓氏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2. 第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举例子。通过举孙策赐姓给俞韶以及李渊赐姓给罗艺的事例,真实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历朝都有帝王赐自己的姓氏给功臣宠臣的情况。3. 第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基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不能删去。“基本”表示大体上,说明了古代与现代姓氏在功能和用法上的相似度很高,删去之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古代与现代姓氏在功能和用法上完全一样,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第3类 生活百科十一、(2016沈阳改编)说明文阅读。(6分)为什么你睡了11个小时仍然觉得疲劳?为什么你花了许多时间去度假,回来后依旧没有生活的热情?这是因为你的休息方式并不能让你得到放松。那么抛弃它,来一场休息的革命!休息方式有很多种,睡眠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它对睡眠不足者或体力劳动者非常适用。“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引起的。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通过睡眠,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但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一味地补睡眠并不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你写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当一切都结束了,你叹到:太累了,今晚我要睡个好觉。其实这是一个陷阱。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你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的方式来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让精神放松下来。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下班后游泳半小时你就会神采奕奕,而周末两天不出门你依旧无精打采。既然睡眠不是帮助脑力劳动者休息大脑的最好方式,那么什么休息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呢?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个区域活动,另一个区域就休息。所以,不必停止活动,只需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比如,你星期五写了很长时间的企划案,最好第二天去给你的盆栽剪剪枝,以便使头脑清醒,而不是睡到日上三竿。当你无法选择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时,不妨在脑力劳动内部进行转换。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研究学问时,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倦,甚至不能连续半小时集中精力在一个问题上。但是,他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他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思考下去。他说:“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大脑。我在治学中充分利用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所以,如果你有好多问题要处理,最好交替进行,以免过度疲劳,耗尽精力。如果你的精神超级紧张,不妨尝试去做点儿有挑战的事。心理学家发现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是去处理需要精神紧张才能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一位精神即将崩溃的总经理找到一位医师,想获得有效的治疗建议。结果他得到的处方是去动物园当驯狮师,一个月以后竟然完全康复。所以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你可以为自己再找份工作,但不要和你的职业类似。比如去孤儿院做义工,或者去一个复杂的机械工厂做学徒,或者做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等。可见,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的确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它调整了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和工作的动力。(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1. 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或:脑力劳动者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2. 选文第段中加点词“极度”能去掉吗?为什么?(2分)不能。“极度”指程度极高的意思,说明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人的大脑皮层兴奋程度极高。如果去掉了就没有程度上的强调,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3. 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举例子、作比较;具体而突出地说明了“不必停止活动,只需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十二、(2017原创)说明文阅读。(9分)吃剩菜能扩张血管吗?范志红最近,很多人的手机朋友圈都出现了一条令人瞠目的消息:吃剩菜居然能扩张血管,有益心脏!此前几年,“绿叶菜成为剩菜后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以及“剩菜致癌”的消息沸沸扬扬,这个说法确实足够反潮流,称得上是耸人听闻。绿叶蔬菜中的硝酸盐有利于健康,这个研究已经被国外的运动医学界利用,给运动员服用富含硝酸盐的蔬菜汁,以便提升运动能力。不过,这些研究证据和“剩菜有益健康”拉不上多少关系。因为国外运动员吃的并不是剩菜,而是新鲜蔬菜做成的蔬菜汁。只要吃充足的新鲜绿叶蔬菜,就能获得硝酸盐的这项好处,而且安全无害,完全用不着把新鲜蔬菜放成剩菜。那么,为什么人们对硝酸盐有担心呢?是因为硝酸盐可以在蔬菜中被植物自己的“硝酸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也可能在烹熟之后被细菌的“硝酸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一字之差,但毒性不同。前者无毒,后者在数量大时有毒性。一次吃几百毫克硝酸盐完全没有问题,但一次吃200毫克的亚硝酸盐就有很大的中毒风险。日常腌制蔬菜的时候一定要20天左右之后再吃,就是为了避过细菌使亚硝酸盐含量上升的时段。不过,新鲜绿叶菜中的亚硝酸含量是非常低的,除非它们已经看起来明显不新鲜,水渍化,容易掉叶子,或者状态枯萎,才令人担心。腐烂的叶子当然是绝对不能吃的,其中亚硝酸盐含量非常高,有急性中毒风险。总之,只要蔬菜看起来状态新鲜,就没有安全担忧,不要因为绿叶蔬菜在成为剩菜之后可能形成亚硝酸盐,就不敢吃它们。硝酸盐被人体摄入之后,一部分不吸收而被大肠利用,最终排出体外;另一部分被吸收,在几个小时当中逐渐缓慢转变成微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存在时间只有几分钟,然后很快被转变成一氧化氮,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需要蔬菜扩张血管的作用,完全用不着吃剩菜。一次性大量摄入亚硝酸盐是有害的,摄入硝酸盐之后,在体内缓慢转变成亚硝酸盐,才能发挥有益作用。据科学新闻报道,在心脏病治疗当中,的确有使用微量亚硝酸盐扩张血管的研究,但并不是从膳食中吃进去的,而且剂量要由医生精准掌握。那么,烹熟之后吃不完的绿叶菜,到底还能不能吃呢?这就要看是怎样储存的剩蔬菜了。假如把剩的菜直接放在室温下过夜,那是坚决不能吃的。因为在室温条件下,会大量繁殖细菌。除非是专门接种的有益菌,否则食物中细菌过量,本身就是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些杂菌也会把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使亚硝酸盐含量上升,这是另一个不安全因素。虽然微量亚硝酸盐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大量亚硝酸盐却是危险的,既会促进胃中亚硝胺类致癌物的合成,数量大时甚至可能造成血红蛋白无法携氧,发生急性中毒。假如把蔬菜做熟后,未翻动的情况下,就取出一部分分装到干净保鲜盒中,轻轻盖上盖子,然后放在冰箱里冷藏过夜,那么初始菌数较小,细菌的繁殖也不至于达到过量的程度。因为细菌不多,从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的数量也就很少,不足以造成安全威胁。这样的过夜菜,加热杀菌一下再吃,是没有安全问题的。不过,即便是没有安全问题,剩蔬菜仍然比不上新鲜蔬菜。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二次加热杀菌之后,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含量都会下降,同时也失去了新鲜风味和脆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