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9_第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9_第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9_第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9_第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 梭伦“按财产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公民陪审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雅典人都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 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 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 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2.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B.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3.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4.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变法措施结果A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参与高级管理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B孝文帝改革: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C阿里改革:保护民族工业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埃及近代化D戊戌变法:奖励工商业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A.AB.BC.CD.D5.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 )A.青苗法 保甲法 B.均输法 保甲法 C.市易法 将兵法 D.免役法 保马法6.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农民战争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7.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8.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B.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C.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D.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9. 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道:“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此处“皇帝的方向”是指( )A.实现政体改革,顺应民情B.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C.实现变法图强,救亡图存D.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同光中兴10.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 B.C. D.11. 依据相关知识判断:六部最高首长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六部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应发生在( )A.秦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唐设官分职,实现政务机构多元化 C.明裁撤中书分庶务,“君相合一” D.清代内阁之外别设军机处掌理政务12. 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这里的“共和”指的是( )A.最高统治权由多人共同掌握B.多位大臣共同辅佐君王 C.君主与大臣共同掌握政权D.建立奴隶制贵族共和国13. 西周孝的对象为祖先考妣(不包括健在的人),孝的形式是祭祀,以不断强化祖先权威和同出一祖意识,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至春秋,孔子倡导的孝的基本形式是侍奉父母,将孝下移至庶人,为人子者都是孝的主体。这种变化反映出( )A.礼乐制度瓦解B.小农经济的确立 C.宗法制走向崩溃D.儒家学派的创立14.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分封制受到冲击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天子权力开始削弱D.宗法制遭到破坏15. 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16.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皇权的独尊 C.等级制度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17. 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8.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9.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20.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21.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A.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B.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 C.以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D.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22. 唐会要记载,李素立归家守孝,按规定应免除官职,但唐高祖李渊特敕有司“夺情”(即免于守制),授予七品清要官。主管部门拟授雍州司录参军,李渊认为“此官要而不清”。又拟授秘书郎,李渊说,“此官清而不要”。后改授侍御史,李渊才满意。据此,以下对“清要官”解释正确的是( )A.古代官员归家守孝时的官名B.兼有参军和秘书职能的官员 C.品级不高但职位显要的官员D.为官清廉被授予要职的官员23.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24.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25. 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这说明(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4分)27、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4分)(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7分)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请回答:(1)概述材料一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一中论证该观点的论据。(5分) (2)概述材料二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二中论证该观点的论据。(5分) (3)结合现实分析宗法制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影响。(3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5分)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3)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6分) 16-17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答案和解析【答案】 1.A2.B3.D4.B5.A6.D7.A8.B9.C10.D11.C12.A13.C14.A15.C16.B17.D18.B19.B20.D21.D22.C23.D24.C25.D26. (1)概述材料一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一中所蕴含的论据。(5分) 论点:肯定宗族制度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2分)论据:材料中列举了宗族组织自身建设;宗族组织对维护社会的作用;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得到官方认可等。(每点1分,任选3点) (2)概述材料二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二中所蕴含的论据。(5分) 论点:宗族制度是农村的不安定因素。(2分)论据:一是进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