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2_第1页
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2_第2页
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2_第3页
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2_第4页
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5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4分)坦荡如(d) (zh) 立 心无旁(w) 迸 溅2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A策:驱使 B材:通“才”,才能 C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D其:难道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 )A今天,校长在开会时号召同学们要好读书、读好书。B在学雷锋的日子里,很多同学发挥雷锋精神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C白求恩同志不但是医术高明,而是人格高尚。D我们学校的师生和校长都参加了拓展活动。4.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开会时,他们有的玩游戏、有的打瞌睡,真是心无旁骛啊!B当海啸到来时,很多人都在默默无闻中,完全没有察觉到灾难的来临。C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D.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5.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2分) ( )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这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静静地藏在殿下,就是静静地隐于亭后。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芒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至此,曾惊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A B C D.6.回答问题:(3分)水浒传中,林冲是被谁陷害刺配沧州的?这人又派谁收买了押送林冲的公差?当公差在野猪林想要打死林冲的时候,又是谁救下了林冲? 、 、 二、阅读与赏析(共35分)(一)诗歌赏析(4分)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7、词人笔下初春有什么特点? (2分) 8、“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迸”“偎”两字极妙,任选其一赏析(2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范仲淹,字希文,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推官,始还姓,更其名。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9、下面各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吾欲辱之,何以也? 何不试之以足 至以糜粥继之 以殊荐,为秘阁校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仲淹不苦也 ( ) 始还姓,更其名 ( ) 凡万余言 ( ) 亡所倦()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三)议论文阅读(7分)创造生活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人承受生活,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便一步一步随波逐流地活到老;再一种人迎接生活,他觉得生活就像手中的一副牌,虽然牌面是注定的,但出法却由自己掌握;另一种人则梦想创造生活,认为生活就是一块洁白的画布,美好的前景全由自己去勾画。“创造就是消灭死。”罗曼罗兰如是说,创造生活就是把生活中的暗淡变成辉煌,平庸变成高尚,剪去命运的繁枝冗叶,使生命之树向更高的方向生长。创造生活,该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挑战。创造生活首先要创造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方向,有了希望梦想的归宿才不再是雾里若隐若现的一幅剪影。创造希望也就是拥有了无尽的温暖动力,哪还管什么脚长路短四顾迷茫;创造希望更是创造了人生的最大财富,一颗自由梦想的心就像天际候鸟滑翔的身影,永远带领我们去寻找一种怦然心动的生活。创造生活还要创造激情。人没有激情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花朵没有阳光。如果生活是一只船,那么希望是帆,激情就是不停鼓荡的一帆风满;如果生活是一条路,那么希望是脚下的灯,激情就是漫漫风尘中的万丈雄心。创造激情就是在生活的风浪中创造了豁达的心境、坦荡的胸襟和美丽的执著。创造生活更要创造生活的内容。每一天的太阳都是崭新的,每一天的自我也是崭新的,每一天的生话更应是崭新的。就像在蓝天上点缀白云,就像在大海上点缀风帆。创造生活的内容就是在匆匆游走的岁月中加上一颗时常感悟的心,就是在生命的旅途中开创一片蜂飞蝶舞的芳草地,可以让灵魂时时在其中憩息。学会创造生活,生命便展示给你一片常看常新的风景。如果没有创造,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创造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路途。沿着这条路我们走过幼稚,走过丰盈,最终走向生命的极致! 放眼一切赏心悦目的存在,你会感悟:创造生活就是创造美丽!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2分) 13文章开头第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14第(4)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四)散文阅读(14分)渐行渐远的炊烟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友人馈赠的油画,画面上是典型的北方乡村冬天的景象:皑皑白雪覆盖了田野山川,近处的一幢茅草房几乎被大雪淹没,然而屋顶却升腾着一股炊烟,丝丝缕缕,袅袅娜娜,渐次化入苍茫的天际。读书写作的间隙,我常常面对那幅油画发呆,对于炊烟的种种怀想也随之丝丝缕缕漫上心头。 自幼长在城里,青少年时代对炊烟并无清晰的记忆。真正与炊烟结识还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下乡插队时期。记得下乡的当天,先是由火车、卡车交替着把我们送到离家数百里的穷乡僻壤。在公社院里参加完一个热闹的欢迎大会后,几百名同学便化整为零,分别坐胶轮马车或是步行到自己所在的青年点了。我和二十几名同学由前来迎接的生产大队长引领,走了十几里山路,抵达青年点所在的村庄,已是薄暮时分。从未离开过家的我们,猛不丁来到一个荒僻的山村,心中笼罩着孤独、无助的愁云,大家谁都不说一句话。正走着,我看到眼前的村庄较高处的一幢房子里升起一股灰白色的烟雾是炊烟,紧接着两股、三股,似乎接到号令一样,几乎所有的房舍,都有炊烟升起,高低错落的村庄如同沉在五里雾中,水墨丹青般美妙。伴随着炊烟的袅袅升腾,树枝和干草散发的清香和着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立刻有了一种归属感,孤独无靠的心也渐渐踏实了。 如纱似雾的炊烟,陪伴着我们在乡下的插队生活。每天清晨,值班做饭的同学都要很早起床,点起炉灶,拉响灶旁的老风箱。随着风箱“呼哒、呼哒”的响声,灶火渐渐旺了起来,接着便动手将和好的玉米面团成一个个玉米饼子,贴到大铁锅的锅沿附近,而铁锅中间那冒着蒸汽的沸水,则要放进些蔬菜什么的变成菜汤。干完一天的农活,当朴素的天际织满绚丽的彩霞,我们与农民兄弟们荷锄踏上回家的乡间小路,远远就会看到各家屋顶随风摇动的炊烟,不同的香味在小村里漫溢。辽南山区由于土地贫瘠,农家的柴草也显得紧缺,用当地农民的话说:“锅里吃的、锅底下烧的是一样的价钱。”每逢干活休息时,当地的社员们都不闲着,他们满山寻找枯枝败叶,收工时带回家去做柴草用。每年秋收分配,生产队不单要将每家的口粮做出精确的计算,还要将打场后剩下的玉米秸、玉米骨棒,甚至地里收割后的庄稼根茬,都按人头分配到每一个家庭。时间久了,闻到炊烟的味道,我竟能分辨出哪家做饭用的是什么样的柴草。 几年的乡村生活,我对炊烟产生一种浓重的情结,温暖、浪漫、缠绵说也说不清楚。炊烟让我谙熟五谷杂粮、各种菜蔬如何变成饭菜摆上餐桌,了解了农事稼穑的繁忙、悠闲与炊烟的瓜葛。炊烟是农耕社会的人们,用温情与勤劳描绘的图腾,是广袤大地冉冉上升的地气,是最具温情的人间烟火。无论走到哪里,那一缕缕炊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让人不会感到孤独。炊烟在告诉我,在遥远的地方,有叫做家的温暖的地方。 怀着对炊烟的思慕,国庆长假期间,我重返辽南山区,想去品味一下弥漫在山村里那久违的炊烟。然而那千百年来延续的乡间人家的气息,那平淡地述说着乡村往事、牵动着游子思乡情愁的炊烟已不见踪影,仿佛化入了虚无的梦境。以往喧闹的乡村,如今显得那么沉寂,见不到孩子们的戏耍,听不到鸡鸣狗叫。一些院子“铁将军”把门,终年不开,另一些开着门的院子里,只能见到沉默的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经过合村并校,本该就近上学的孩子也到很远的地方去寄宿读书了。据说现在乡村里做饭已经不用柴草,用的是液化气罐,除油烟之外,已无烟可冒,极少数用煤灶厨的人家,冒出的也是浓浓呛人的黑烟 漫长寂寥的冬夜,我依旧在书房面壁。当目光再度停留在那幅油画上时,不经意间在画面的一角,发现与画面颜色并无二致的两个字:“呼唤”。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油画的题名我的大意,竟然长时间对此熟视无睹。我知道,油画与中国传统国画的区别,除技法与用料不同外,国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在显眼处写有题款及画名,而油画有的并无题名,即便有也是在不显眼的角落,以不显眼的色彩题写,这样做似乎会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明明画面的主题是炊烟,而题名却是呼唤,炊烟在“呼唤”什么呢?那雪野之中的缕缕炊烟,呼唤着的是传统?是自然?是本真?还是回归?无论如何,于喧嚣中,将一颗平常心安顿在自足自悦里,才品得出生活的真味。15.文章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4分) 1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句子。(4分) 炊烟是农耕社会的人们,用温情与勤劳描绘的图腾,是广袤大地冉冉上升的地气,是最具温情的人间烟火。无论走到哪里,那一缕缕炊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让人不会感到孤独。(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语句)。 17.作者在文中开篇说“对于炊烟的种种怀想也随之丝丝缕缕漫上心头”,请概括作者对炊烟有哪些怀想。(3分) 18.文章标题是“渐行渐远的炊烟”,请品读全文,揣摩“渐行渐远”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3分) 19.默写(10分) ,泥香带落花。 临风一唳思何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无丝竹之乱耳, 。低头乍恐丹砂落, 。 ,相伴过年华。淮南秋雨夜, 。 ,草色入帘青。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往来无白丁。三、作文(40分)20、美丽的音符,是琴弦飘出的蝌蚪,是枝头鸟儿的欢唱,是语重心长的教诲,是难以忘却的瞬间美丽的音符里,流淌着温暖的情感,承载着成功的欢悦,记录着成长的历练,它们构成了人生路上或低沉或高昂的旋律,谱写着一曲曲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歌。请以“美丽的音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选择你独有的材料来叙写,写出“音符”的内涵。2.字数不少于600字。初二年级语文学科阶段性检测(答题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017.3班级_ 姓名_ 考试号_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15分)1.(4分) (d) (zh) (w) 迸 溅2、( ) 3、( ) 4、( ) 5、( ) 6、 、 、 二、阅读与赏析(共35分)(一)诗歌赏析(4分)7、(2分) 8、(2分) (二)文言文(10分)9、(2分)( )10、(4分)(1)苦 (2)更 (3)凡 (4)亡 11、(1)(2分) (2)(2分) (三)议论文阅读 创造生活(7分)12、(2分) 13、(2分) 14、(3分) (四)散文阅读 渐行渐远的炊烟(14分)15、(4分) 16、(4分) 17、(3分) 18、(3分) 19、默写(10分)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阶段性检测答案2017.3 2、D 3、A 4、C 5、 B 6、高秋(高太尉),陆谦陆虞侯,鲁达7、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必答)8、 “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1分)和强劲的生命力。(2分)。或: “偎”字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花的娇美。(1分)(共2分)9、D (2分) 10、以为苦 更改,改换 总共 通“无”,没有 (每小题1分)11、 范仲淹夜以继日地不休息,冬天非常疲惫的时候,就用冷水洗脸。(2分。关键词:息、惫、以、沃)求学的人多跟随他提出疑问,范仲淹为他们拿着经书讲解,也从不倦怠。(2分。关键词:从、质、为、执)12、(2分)论点:创造生活就是创造美丽。13、(2分)作用:归纳三种人的生活态度,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分)引出“创造生活”这一论题(或引起下文)。(1分)14、(3分)比喻论证(1分),生动形象地论述了(1分)“创造生活还要创造激情”的观点。(1分)15、(4分)描绘出北方乡村冬天炊烟的美,富有诗意,表达作者对炊烟的喜爱;2分,引出下文对炊烟的种种怀想;同时与结尾的油画上的标题主题相呼应,结构严谨有致。2分16、(4分)运用比喻(0.5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炊烟对于农耕社会人们的重要性;(1分)排比句式,(0.5分)增强作者感情抒发得气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