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2_6_5关注“三农问题”__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热点演练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2_6_5关注“三农问题”__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热点演练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2_6_5关注“三农问题”__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热点演练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2_6_5关注“三农问题”__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热点演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关注“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热点演练12016 威海市高三模拟“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A儒家思想 B传统观念C农耕生活 D自然现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本思想。自古以来,中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农本思想深入人心,由此形成一系列与农有关的思想,“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说明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C正确;A属于思想层面;B是观念层面;D属于自然想象,均不符合题意。答案:C 22016忻州市高三模拟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至于那些贫穷人家,父母年老,妻子儿女瘦弱不堪,逢年过节无钱祭祀祖宗鬼神、赠人路费、聚集饮食,吃喝穿戴都难以自足,如此贫困,还不感到羞愧,那就没有什么可比拟的了。”“没有隐居岩穴却有着奇士的行为,而长期处于贫贱地位,妄谈仁义,也足以值得羞愧了。”材料体现了作者对追求财富改善民生的鼓励。故选D。A与题干意思矛盾;B说法错误,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与题干的主旨无关。答案:D32016成都市高三模拟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一政策()A推动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B保证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C有利于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D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更多的经营权限,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所以答案选D。答案:D42016桂林市高三模拟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解析: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故A项错误;“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据材料“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马鞍山市高三模拟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 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2)美国农民为何会收入锐减?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提高他们的收入?材料三: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3)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如何评价这个运动?材料四: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4)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农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得益者,请结合史实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结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对“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准确理解,即君主专制,其根源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与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时间信息“1932年”,联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紧扣“农民的收入”,结合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方面的措施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分析说明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和政治”,联系相应的史实分析归纳即可,难度不大,主要对学生的准确识记能力考查。答案:(1)代表:皇帝。根源:小农经济的局限性。(2)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措施: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3)特点:范围广、规模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民的利益。评价:积极性: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消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4)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