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教学重难点】1.倒装句和省略句。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1.写作背景。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2.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3.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三、初读,读准音(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四、译读,明其意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1)通假字: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2)古今异义:A走送之 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B持汤沃灌 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3)词类活用: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五、作业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2熟读成诵。第二课时一、导读,解其旨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情况。(小组比赛,看谁背的快,推荐到全班背诵)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明确: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议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5.第二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6.讨论: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7.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越发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脍炙人口,成为名篇佳作。8.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二、练读,背其文1.完成“探究、练习”。2.课文比较长,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资料宝藏】1宋濂其人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