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课时作业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公元前548年,楚国“蒍掩书田”,即把土地分为九等,然后按土地面积、质量“量入修赋”。这种做法()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进一步强化了井田制度C促进了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D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解析:春秋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井田制逐步崩溃。楚国“量入修赋”,实质上就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2(2016福建厦门毕业班质量检查)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成就。在当时各行业的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必要工具,主要是铁器,这说明了铁器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没有体现分工的细致,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只是材料所涉及的行业之一,B项以偏概全,排除;题目材料中出现了“铁官”,但材料并没有实际说明铁器制造业的情况,无法得出官营冶铁业发达的结论,故C项不正确。答案:D3(2016湖南长沙模拟)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主要说明()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国先进B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器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的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虽涉及人殉,但秦公一号大墓的状况不能反映秦国的整体状况,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关于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陪葬品中有铁器,说明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故选B项。答案:B4(2016山东济南检测)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材料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王莽的土地改革,后一部分为改革结果,结果为王田制事实上被废除,答题时侧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王田制的性质是土地国有,但王莽改制时分的是“余田”,而不是政府手里掌握的国有土地,A项不符合题意;王莽的土地改革最终失败,无地农民的状况没有改变,也没有抑制兼并,故B、C两项不符合史实;王田制的失败,使土地制度仍回到之前的状态,即土地私有,故D项正确。答案:D5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C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南方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的题眼为“走私”,即崔宽将北魏的漆、蜡等商品运到南朝出售,赚取差价,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南北方经济的往来,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仅仅涉及北魏地方镇将的走私行为,没有涉及商人,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出现了部分商品,并不能以此说明南北方的整体经济水平,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6(2016四川成都诊断)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盐铁专营。从材料看,唐代后期仍然实行盐铁专营,并非取消对盐政的专管,A项不符合题意;产盐区的食盐转卖给商人后,政府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实际上就是官商分利,所以C项正确;平盐仓的设立则说明政府并没有任由商人抬高盐价,B项不符合题意;这种做法减少了盐政行政成本,可排除D项。答案:C7(2016山东潍坊一模)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表现为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等。材料中前两则信息是在土地上投入更多人力以增收;后一则则是积累生产经验,故本题反映的是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只说明了材料信息的一个方面。答案:C8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但到了明朝,“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从南宋到明中叶由政府推行纸币到政府认可民间的白银流通,因此这说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到挫折,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说明的是货币问题,而不是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故排除C项。答案:A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商业革命”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业革命”没有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D“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未能产生任何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宋代商业革命是指商业获得高度发展,但商业仍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下的商业,并没有出现新的,即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故C项符合题意;宋代街市的出现,说明A项叙述错误;商业革命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不正确。答案:C10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盖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藉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A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苏州米价低于其他地区C江西与湖广之间米粮贸易兴盛D农作物的种植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趋向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反映的信息是江西、湖广的米经过长途贩运,供应浙西,这说明江西、湖广的粮食生产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的趋向,故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无法判断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有可能是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也有可能是因为市场需求过大,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米价的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江西、湖广与浙西之间米粮贸易的兴盛,而非江西与湖广之间的贸易情况,故C项错误。答案:D11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能够远远超过明代的根本原因是()年代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人口数量0.7亿1.97亿1.50亿3.13亿4.30亿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前期农耕经济的发展。本题题眼为“根本原因”,表格体现了清代人口增长远远超过明代,直接原因应该是粮食产量的提高,尤其是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种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甘薯是从美洲经东南亚传来的,这又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明代“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代()A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B长途贩运的发展C官府商业控制的加强D水路交通的发达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反映出,云南客商的生意已达到了辽阳地区。这反映出商业发展区域的扩大和长途贩运的兴盛。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太祖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税一而三十税一,并扩大了免征商品税的范围,“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并撤除税课司局364处;到明成祖时,又进一步扩大免税范围。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明朝建立后,铸造洪武通宝钱,在应天建宝源局,各行省建宝泉局,严禁私铸。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并于次年重新发行钞票,“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明史食货志二(1)据材料一、二,归纳明初统治者采取的经济举措并分析其影响。(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一条鞭法的特点。(3)材料二中明政府明确规定“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材料三中又规定“计亩征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解析: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本题就以此时代特征为依托,以相关历史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对这一阶段特征的把握。第(1)问举措结合材料逐条概括即可,影响结合明初时代特征从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加强两个角度思考。第(2)问要从征税的方法、征收的标准、征收的物品等角度来思考一条鞭法的特征。第(3)问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因素来思考变化的原因,对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要上升到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影响的高度来思考。答案:(1)举措:降低商税,扩大免税范围;严禁民间铸钱;发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或物物交换。影响: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刺激了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规范了金融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2)将各种杂税、徭役合并,税法更为简单;征收银两而不是征收实物,货币税取代实物税;以田亩的多少作为征收赋税的基本标准。(3)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商品交易额扩大,铸币和纸币已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白银拥有量空前增多。本质问题: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封建国家人身控制的松弛。14(2016江苏南通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海外贸易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第(1)问求答项为特点,可以先将材料分层,提取各层的论述角度作答,该问的难点是整体史观的运用,要突出世界的联系性。第(2)问要注意结合材料理解朝贡贸易的概念,即政治关系与外贸关系相结合。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