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2、理解本文提出的“取信于民”的主张。能力目标:掌握字词句的解释。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字词和句子含义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知道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法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一、课前预习:1、简介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2、给下列斜体字注音。又何间焉 ( ) 小惠未徧 ( )小信未孚 ( ) 望其旗靡 (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4、预习时发现的问题。_二、教学过程(一)课堂精讲1、齐读第1段。2、掌握这段中的重点字词含义。齐师( ) 请见 ( ) 肉食者( ) 谋之( )间焉( ) 鄙 ( ) 何以战( ) 所安( )专 ( ) 以分人( ) 未徧 ( ) 弗从( )牺牲( ) 玉帛 ( ) 加 ( ) 以信( )对曰( ) 未孚 ( ) 弗福 ( ) 狱 ( )虽 ( ) 能察 ( ) 以情 ( ) 忠 ( )属 ( ) 可以 ( )2、重点句子翻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理解研读1、本段是写战前的准备,曹刿认为作战的思想政治条件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体现了这一点? 2、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二)课堂精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_ (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_ (3)原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a._ b._ c._ d._ 2.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点出作战的时间。 B.点出交战的双方。 C.点出曹刿与庄公对话的背景。 D .点出交战的地点. 3.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 5.这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 答:_ 三、课后巩固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注释】原原国,姬姓小国。令限令。疏军撤兵。疏,散、撤。谍刺探军情的人。信信用。庇庇护,即赖以生存。孟门原国地名。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是( )(2分)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公令疏军而去之。 译文: 4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