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 西华师大版 第一章 绪论.ppt_第1页
心理学史 西华师大版 第一章 绪论.ppt_第2页
心理学史 西华师大版 第一章 绪论.ppt_第3页
心理学史 西华师大版 第一章 绪论.ppt_第4页
心理学史 西华师大版 第一章 绪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心理学史 主讲人:戴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史的性质、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史的起源与建立 一、西方心理学史的性质 二、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一、西方心理学史的性质 1.什么是西方心理学? 2.什么是西方心理学史? 学科性质的特点: 该学科的基本内容是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而非其他学科的历史发展。 该学科的性质是历史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 二、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一)西方心理学史的时限 (二)西方心理学史的地域 (三)西方心理学史的主要内容 (一)西方心理学史的时限(欧洲原始社会末期20世纪70、80年代) 公元前6世纪14世纪:灵魂 1.哲学心理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19世纪中叶) 官能心理学阶段 集中体现在灵魂的功能或“官能”探讨上,而灵魂的官能实际 上就是我们探讨的意识或心理。 14世纪19世纪中叶:心灵 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 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经验是怎样产生的。 意识经验心理学 知识经验是怎样 产生的 经验论 唯理论 推崇理性判断,贬低感性经验。 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唯物经验论:感性经验来源于客观世界。 唯心经验论:由内省体验产生。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 的自然界。 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理性知识是天赋的,是 先天固有的。 2.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行为 60年代左右现在:心理和行为 (二)西方心理学史的地域 1.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心理学思想; 2.17至19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 3. 17至19世纪荷兰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 4.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创建,以及与德国内容心理学相对应的意动心理学; 5.产生于德国而又发展于美国的构造主义(结构主义)心理学; 6.欧洲和美国机能主义(功能主义)心理学; 7.美国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的心理学; 8.德国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9.奥国精神分析和美国新精神分析; 10.瑞士日内瓦学派; 1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 12.美国认知心理学。 (三)西方心理学史的主要内容 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的对象、性质、方法和 方法论、心理和生理的关系、主体和客体 的关系、心理和生活实际的关系、基本心 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心理学和邻近科学 的关系、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等等。 三、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1吸收西方心理学的精华用于建设我国的心理学。 2对西方心理学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今日 的西方心理学。 3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 4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历史思维的培养。 一、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二、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三、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史的起源与建立 一、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1. 古 希 腊 罗 马 时 期 古希腊早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对宇宙的本质和起源进行研究,创立了原子论和进 化论等科学观念。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学的论题。 古希腊繁荣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关注人类的认识、道德和幸福问题的思考。人们关心 的中心是人及其需要,而不是物理世界或是神。 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对以往哲学以不同形式加以综合而已,缺乏独创性。 德谟克利特的基本观点:原子说人的灵魂由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原子 构成,原子精细圆滑,易在体中流动,人的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就是灵魂原 子运动的体现。人死了,灵魂原子散失,灵魂也就消失了,所以没有不死的 灵魂。 代表人物: 柏拉图的基本观点:灵魂不死论世上万物由“理念”(精神性的东西 )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来自理念世界,人死后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所以 灵魂是永生不死的。 亚里士多德 的基本观点:形式质料论形式先于质料,“形式的形 式”是宇宙变化的第一动力;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形式决定质料,所 以灵魂具有主动性;灵魂具有认识(感觉、记忆、想象、思维)和动求(欲 望、动作、意志和情感)功能,是西方心理学史中最早的知意二分法。哲学 思想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代表 作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史中第一本哲学心理学著作。 希波克拉底的基本观点: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提出气质的体 液说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脏,黑胆汁生于胃,血液生于心脏 ;四种体液混合后,血液占优势的属于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 质,黄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抑郁质。开气质 类型理论之先河。 盖仑的基本观点:继承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细致描述了气质 类型的表现,多血质的人表现为热心、活泼、好动,粘液质的人表 现为冷静、擅思考,胆汁质的人表现为易发怒、动作激烈,抑郁质 的人表现为悲观但有毅力。对气质类型的描述,至今仍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 2.中世纪哲学心理学思想(基督教与经院哲学时期) 这个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也免不了要染上宗教神学的色彩,它以 灵魂的官能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的基本观点:人是灵魂与身体的结合,但灵魂高于身体,指挥 身体的一切活动;灵魂通过感官认识外部世界,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 都服从灵魂的总指挥,其中意志是根本,对其他心理活动起制约作用。神学 色彩浓重的官能心理学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忏 悔录等。 阿奎那的基本观点:歪曲亚里士多德学说,把灵魂说成是身体以外的 一种神秘力量,宣扬灵魂不灭说;认为理智高于意志,只有在信仰上帝的 特殊情况下,意志才不受理智的支配。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代表作有神学大全等。 3.文艺复兴和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线索,是从对亚里士多德的灵 魂学说的争论开始的。主要围绕灵魂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灵魂 的可灭性与不灭性问题展开的。 资产阶级哲学探讨了:(1)身心关系问题有平行论和交感论 两种;(2)经验主义;(3)天赋论,身体具有的一些是先 天具有的;(4)联想主义,用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讨论 联想的机制。 代表人物: 1.笛卡尔:发展了内省法,以理性的内省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只相信 理性的存在性,理性是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空间的感觉是先天组 织具有的;提出了反射学说,用机械论观点阐述了反射的基本模式,用反 射解释动物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 提出身心交感论,二者在机体内相互作用。 2.莱布尼兹:提出了身心平行论及著名的单子说。单子本身是精神,人 的认识也是精神的,灵魂和肉体是两个单子,单子是封闭、孤立、互不影 响的,身灵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对应的形式。知识来源:人的心理象一块 具有一定纹路和形式的大理石,纹路形成就决定了大理石的塑像。认知过 程:从低到高分为微觉、知觉、统觉。统觉指自我意识。 3.洛克:经验论的最主要代表人,人的心理是快白板,没有任何记号、观 念,后天的经验才在上面留下印记,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1)外部经 验、感觉获得;(2)内部经验,通过反省得到,反省是对自己内部活动的 观察。第一次提出了联想,分为自然的联合和习惯的联合。 4.贝克莱: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视觉新论。以经验和联想解释空 间、距离、知觉。空间是视、触、动觉和印象经验间的联合;距离知觉则 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判断,其最主要的因素是眼的运动而产生的感觉,这些 对知觉心理学产生了影响。 5.哈特莱:联想主义心理学缔造者,将真空说应用N系统。他认为,N系 统的作用是活动,外部作用于感官,会引起N的振动沿N向前传导,到达中 枢引起脑的振动,感觉就产生了S停止后,脑振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 会越弱,这就叫微振,微振产生观念,过去的经验引起的微振就是记忆。 一切都归结为经验中的联想,几个同时发生的感觉,通过联想产生了知觉 ,通过联想,还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观念和运动的联想形成意志行为雏形 。 7.小穆勒:用心理化学观点反对上面的观念,复杂观念是简单观念的有 机结合与复杂观念不相同。 6.詹姆士:联想主义简单的观念和感觉由联想联结而成复杂观念,用心 理力学看待心理元素的组合。 二、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1.神经生理学 (1)N冲动的电性质,伽尔伐尼发现用两个金属棒接触蛙脚和蛙脚N,其 腿会动,即N有电性质。 (2)N传导的速度(赫尔姆霍兹发现)。 (3)贝尔马戎帝定律:N传导的方向是单向的,脊髓后肌只能感觉。 (4)特殊N能说(谬勒):感觉N有5种,性质各不相同,同一S作用于不 同的感官会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S会在同一感官引起相同的感觉,外在S 的印象具有主观特性。 2.脑机能定位与统一的争论 大脑是人的心理机能的定位,即大脑机能定位说。弗鲁龙发 现:N系统在脑中有不同的部位,但仍统一于脑机能中。 争论意义: (1)巩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 (2)脑研究中用的切除法、临床法、电S法为实验心理学提 供了方法基础; (3)推动了感觉生理学的发展。 3.感觉生理学 赫尔姆霍兹提出了三色说理论:三种色素(红、蓝、绿)产生 不同的色觉。 海林提出了色觉的抗色说,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色素:红 绿、黄蓝、白黑,它们在光的S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 转化过程。 4.人差方程 金内布鲁克与马斯基林的观察误差,贝塞尔人进一步了解这种 情况,计算出了人差方程,这一现象引起研究R时的兴趣。 v韦伯对触觉的研究对实验心理学创立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研 究说明身体与心理、S和R间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他开创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