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_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_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_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自学学案】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 时,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 时,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 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活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 。3.根据“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实验,请回答:(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 (能/不能)透过细胞膜。(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将会发生 。(4)红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的差值较大时, 或 较多。4、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 、 和 三层构成。5、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 。当 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通过 失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发生分离,此现象称为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当 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通过 吸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此现象称为 。6、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证明水分子是可以出入 的物质;而且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向取决于 两边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 进行跨膜运输的过程。同时也证明 是选择透过性膜,因为,蔗糖分子并未如水分子那样进出细胞膜。7、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含Mg2+、Ca2+和Si4+的培养液中,过一段时间测得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 (1)不同植物细胞对同一无机盐离子、同一植物细胞对不同 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均有差异,说明植物细胞膜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 。 (2)水稻培养液里的Mg2+和Ca2+浓度增高的原因 。9(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 的需要。(4)植物细胞在同一时间吸收离子和吸收水的量不同,说明了吸收离子和吸收水是 的过程。 【课堂精练】例1 如图所示,a、b、c表示某植物体的三个相邻的细胞,它们的细胞液浓度为abc,则它们之间的水分渗透方向应是 ( )例2 如图,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红色的细胞色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蛋白质)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 两侧液面高度一致。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 ) Aa、b 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B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C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例3 将马铃薯块茎挖个凹穴,放在内外两种液体中间。已知一种是清水,一种是O.3 g/mL的蔗糖溶液,开始时,两个液面是平齐的,过了一段时间后液面如图甲、乙所示,问:(1)液体A是 ,液体是 。(2)在图甲中,C处细胞 水,D处细胞 水。(3)在图乙中,C处细胞 水,D处细胞 水。例4 某同学在缺少实验仪器的情况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生鸡蛋大头的蛋壳去掉,保留壳膜完好,将小头打破,让蛋清和蛋黄流出,如图所示。然后,在蛋内灌上清水,把它放在O.3 gmL的蔗糖溶液中,并且用铅笔在鸡蛋壳上标上最初的吃水线,半小时后,他发现鸡蛋上浮,原吃水线高出水面。请分析:(1)鸡蛋壳上浮的原因是 。(2)如果里面是蔗糖溶液,外面是清水,蛋壳将会 。(3)本实验中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的是 ,还可用作半透膜的材料有 。 政德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