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考点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岳麓版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考点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岳麓版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考点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岳麓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世界经济制度化发展的影响1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态度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3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文化动力4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520世纪后半期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河北保定模拟)杰拉尔德M.迈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自己创造国际货币弥补逆差这种途径,获得了一种对实际资财的自由主宰权,也可以用这种资财扩大购买外国货物、劳务及资产”。这说明()A.战后世界经济制度化便利了美国扩张B.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存在的必要性C.美国因国内商品短缺而大量印制货币D.美国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解析:A材料中体现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可以利用新的经济制度扩大购买外国货物、劳务及资产,说明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故A项正确;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维持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美国商品短缺,故C项错误;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2.(2017广东韶关摸底)1944年8月苏联官方刊物登载:“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这表明()A.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B.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C.全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D.苏联力图缓和与美国的尖锐矛盾解析:B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4年8月”苏联就表达了借助美国发展经济的意图,这与最终苏联未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对比,表明最初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中的“达成一致”“统一市场”与史实不符,美苏在战后经济领域的安排未达成一致,苏联被排斥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外;材料“1944年8月”,此时美苏间依旧是盟友,战略合作是主流,故D项排除。3.【经典题】 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先后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护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由此导致()A.美国丧失世界经济领先地位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C.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D.世界经济陷入无序状态解析: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因欧共体、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局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但美国依然处于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故答案为B项,A项错误;浮动汇率制并不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故C项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出现了牙买加体系,世界经济未陷入无序状态,故D项排除。4.【新题速递】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说明()A.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B.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C.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D.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解析:C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说明文化认同对欧盟扩大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材料“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表明欧盟扩大主要是源于经济发展的动力,故A、B两项排除;材料仅仅说明影响欧盟扩大的因素,未说明欧盟的发展走向,故D项排除。5.(2016湖北七市联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尽管这一学说未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但却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将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等。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A.使发达国家摆脱全球性的金融危机B.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C.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D.便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解析:D材料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西方发达国家未贯彻到底,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推行,要求其开放市场,支持自由贸易,可知根本目的在于便利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故答案为D项。6.(2017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该图反映出() A.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20世纪80年代最强C.高收入国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D.各国因时调整各自的经济发展重点解析:D图片材料表明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是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表现。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先升后降,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逐渐上升,与其原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有关,表明了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时代的国情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故答案为D项。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但是不能表明低收入国家都实行这一模式,故A项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的年代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故B项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到目前方兴未艾,故C项排除。二、非选择题7.(2016河南洛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 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韩国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地位变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赞同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注意材料中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及关键国家和地区,如1820年前的东亚(中国),1945年前的欧美,2002年的东亚及欧美,结合各时段的时代特征作答。答案:观点一:16世纪至18世纪,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东亚(主要是中国),而非西欧。赞同: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欧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西欧内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反对:尽管中国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观点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中心是欧美地区。赞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殖民扩张及科技发展推动了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美先后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亚、非、拉美广大地区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经济附庸。观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欧美转向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赞同:19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出现“滞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日益解体;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经济尽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