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B“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作,材料中“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实现国家统一的标志是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A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众多学派影响较大,说明各派受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3(2017威海模拟)中华文化史一书中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A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4(2017蚌埠质检)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A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5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虞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D根据材料中“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可知,孔子主张用战争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虞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说明孔子反对的缘由是维护贵贱的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以礼乐教化百姓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C项错误;孔子反对赵氏、鲁国季氏、田氏的做法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6.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A材料“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表明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故A项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黄老学说”,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思想,不是诸子百家,故D项错误。7(2017太原模拟)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A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8(2017洛阳统考)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君主自谴符合“天人感应”的理论,但其主要意图不是宣扬这一理论,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君主自谴与社会教化无关,故C项错误;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宣扬自己天子的地位,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9(2017衡水模拟)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主动迎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为加强“大一统”服务,故B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先秦儒学的内容,故C项错误;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是宋代理学,故D错误。10“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C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故选C项。11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C根据材料“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可知,公孙弘已与原始儒学“义合”“从道不从君”的主张有所改变,肯定君主的权威,与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类似,公孙弘白衣为天子三公,受到学士追捧,可见儒家逐渐走上了政治化的道路,故C项正确。12汉书地理志:“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中出自齐、鲁、东海诸地多达11人,12人次,占总数的52.38%。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D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学习儒学成为跻身官僚队伍的主要途径,而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故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知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选D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秦朝时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角度回答。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力更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或阻碍作用。14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阅读下面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分)解析根据甲材料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乙材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和丙材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根据甲材料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乙材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和丙材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可得出孔子的法律观。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论述。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