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诠释学.doc_第1页
陆九渊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诠释学.doc_第2页
陆九渊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诠释学.doc_第3页
陆九渊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诠释学.doc_第4页
陆九渊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诠释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九渊 六经注我 的生命实践诠释学陆九渊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诠释学2010-04-29 17:15一陆九渊的生平学术陆九渊(公元一一三九-一一九二年),字子静,自号存斋,江西抚州金溪人,因其曾结茅于贵溪象山讲学,自号象山翁,故学者称其为象山先生,宋元学案卷五十八为象山学案。在南宋时期,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相颉颃;在理学史上,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是两个最大的门派;而从整个中国思想史上来看,陆九渊也属于少数最有创见的思想家、哲学家的之一。陆九渊出生于一个传统世家之中,陆九渊在为其兄陆九龄所写的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中,将其家世追溯到了战国时期:其先妫姓,田敬仲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为氏。通曾孙烈,为吴令、豫章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自烈三十九世,至唐末为希声,论著甚多。后仕不偶,去隐义兴。晚岁相昭宗,未几罢。邠、陇、华三叛兵犯京师,舆疾避难,卒,谥曰文。文公六子,次子崇,生德迁、德晟,以五代末,避地于抚之金溪,解橐中装,买田治生,赀高闾里。德晟之后,散徙不复可知。德迁遂为金溪陆氏之祖,六子。高祖有程,为第四子,博学,于书无所不观,三子。曾祖演为第三子,能世其业,宽厚有容,四子。祖戬为第四子。再从兄弟盖四十人,先祖最幼。好释老言,不治生产,四子。先考居士君贺为次子,生有异禀,端重不伐,究心典籍,见于躬行,酌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之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六子。(陆九渊集卷二十七,第三一二页,中华书局一九八零年一月第一版。下引此书不再注明出版社和出版时间。)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陆九渊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之中,其家族拥有深厚的学术、礼教传统,这一传统是陆九渊创立、开显心学思想的根底。在陆氏六兄弟中,除陆九渊外,陆九皋(庸斋)、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亦为知名学者,全祖望言: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宋元学案卷五十七梭山复斋学案序录)陆九渊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天分,请看宋史儒林四中记载其幼年的故事: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曰: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又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尝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陆九渊从小体现出思想者的以下特点:其一,怀疑精神,甚至对常人视而不见的常识发出疑问,并锲而不舍地思考,乃至于废寝忘食;其二,独立思考精神,不盲从先贤,注重自我的心得;其三,追求普遍性原理,这是哲学与个体世界观的根本差异之所在。相对于丰富的心路历程,陆九渊的履历则比较简单:乾道八年中进士第,时年三十四岁。在家候职期间,辟槐堂讲学。淳熙元年,时年三十六岁,授隆兴府靖安县主薄。任内与朱熹会于鹅湖。淳熙六年,四十一岁,改授建宁府崇安县主薄。任内与朱熹会于南康,应邀登白鹿洞书院讲席。淳熙九年,四十四岁,任国子正。教诸生无异在家时。淳熙十年冬,四十五岁,迁敕令所删定官。任内读究武略,访求智勇之士,与议恢复大计。十一年,上殿轮对陈五论。淳熙十三年,四十八岁,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还乡,学者辐辏。淳熙十四年,四十九岁,登贵溪应天山讲学,建精舍。明年,改应天山为象山,学徒结庐。居山五年,来见者逾数千人,是其讲学最盛期。光宗绍熙二年,五十三岁,出知荆门军。陆九渊在荆门任上仅一年多,却是其在政事上大有作为的辉煌之期:筑城墙,兴学校,废关卡,通商贾,捕盗贼,厚民俗,荆门大治,丞相周必大有云:荆门之政,可以验躬行之效。绍熙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先生卒,时年五十四岁。朱子闻讣,帅门人为位哭。(参见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儒林四)陆九渊无一部经学注疏之作,今观其文集,其中皆为书信、奏表、序文、讲义、程文、祭文了著名的六经注我的旗帜,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与朱熹关于太极无极之辨,既是关于经学的重大命题,也是理学史上的一大公案;在陆九渊的语录和各种形式的文章中,引经之语随处可见,体现他沉浸于经学之深,而其议论精彩之处俯拾可见,极富思想意义。著名学者余敦康先生曾与笔者语云:历史上有些儒者有大量的的经学著作,却无多少精深的经学思想;相反有些儒者没有什么经学著作,却有很多精深的经学思想,而后者更值得在经学思想史上大书特书。陆九渊无疑属于后一种学者。开禧元年,陆九渊子陆持之(字伯微),集先生遗言为二十八卷,又外集六卷,请陆九渊门人杨简为序。(见陆九渊集附录一杨简序,第五三五页。)开禧三年,抚州太守高商老刊先生文集于郡痒。(见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第五一八页。)嘉定五年,陆持之又裒而益之,合三十二卷,由陆九渊的门人、江西提举袁燮刊行。(见陆九渊集附录一袁燮序,第五三六页。)一九八零年,中华书局以上海涵芬楼影印嘉靖本象山先生全集为底本,以传世另一嘉靖本、清道光二年金溪槐堂书屋刻本勘校,并参校明成化陆和刻本、正德十六年李茂元刻本、万历四十三年周希旦刻本,刊印成陆九渊集。(见陆九渊集第五六八页,钟哲点校说明。)二六经注我的思想逻辑注疏经书往往成为儒者的志业,而陆九渊却无任何一部经学著作,有人问起此事时,陆九渊是这样回答的: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韩退之是倒做,盖欲因学文而学道。欧公极似韩,其聪明皆过人,然不合初头俗了。或问:如何俗了?曰:符读书城南、三上宰相书是已。至二程方不俗,然聪明却有所不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三九九页。)在陆九渊看来,韩愈、欧阳修甚至二程都是我注六经,其中尚有俗不俗和聪明程度上的差异,只有他自己是六经注我,远超他人。由于这段文字为对话,乍看起来感到很突兀,难于把握六经注我的确切含义,我们再来看一段陆九渊自己的解释:论语中多有无头柄的说话,如知及至,仁不能守之之类,不知所及、所守者何事?如学而时习之,不知时习者何事?非学有本领,未易读也。苟学有本领,则知之所及者,及此也;仁之所守者,守此也;时习之,习此也。说者说此,乐者乐此,如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三九五页。)从这段话中,我们又发现另外一个问题,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思想与他对于学的理解有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的第一句话,关于其中学的确切含义,笔者在本书的第一卷第三章中有过详细辨析(请参见本书第一卷第一三三一三四页),简而言之,孔子所谓的学,不仅仅指的是学习某种知识,更是指高尚品德的塑造,是人性的完善,生命的实践。陆九渊之所以提出六经注我的思想,正是由于他深刻领悟了孔子关于学的意义。因而,要确切把握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思想,就必须厘清他的思想逻辑脉络。其思想逻辑是这样的:人生的第一大要务是品德的完善,六经教人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实践六经的思想,成就完美的人格,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圣人,使经典成为自己的注脚,这是人生第一位的大学问,相比之下,解经注疏只能是等而次之的小学问了。在陆九渊的文集中,我们看到他苦口婆心地教导人们追求品德的完善:生于末世,故与学者言费许多气力,盖为他有许多病痛。若在上世,只是与他说:入则孝,出则弟,初无许多事。(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三九九页。)曹立之有书于先生曰:愿先生且将孝弟忠信诲人。先生云:立之之谬如此,孝弟忠信如何说且将?(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四一零页)在陆九渊看来,所谓学问,本质上就是美化心灵、完善品德,它是人类自我心灵上的功夫,我们来看他一篇题为学问求放心的小文中的论述: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草木异焉者也,可放而不求哉?古人之求放心,不啻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焦之待救,溺之待援,故其宜也。学问之道,盖于是乎在。下愚之人忽视玩听,不为动心。而其所谓学问者,乃转为浮文缘饰之具,甚至于假之以快其遂私纵欲之心,扇之以炽其伤善败类之焰,岂不甚可叹哉!(陆九渊集卷三十二拾遗学问求放心,第三七三页。)饥餐渴饮,远离水火,是人类安全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人之为人,是人类本质性的类特征,它与草木禽兽的根本差异在于赋予世界以意义。生存与意义同时产生,同等重要,成就品德的学问的重要性就在于是。陆九渊认为,六经的核心精神就是崇德好善,学习经典的关键就是要学习这种核心精神,去成就完美的品德,实现生命的根本目的:三百篇之诗周南为首,周南之诗关雎为首。关雎之诗好善而已。兴于诗,人之为学,贵于有所兴起。(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四零七页。)尚书一部,只是说德,而知德者实难。(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第四三一页。)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学者第一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此是第二。孔子志学便是志此,然须要有入处。周南、召南便是入处。后生无志难说,此与秦誓其心休休一章相应。周南、召南好善不厌,关雎、鹊巢皆然。人无好善之心便皆自私,有好善之心便无私,便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今人未必有他心,只是无志,便不好善。乐正子好善,孟子喜而不寐,又不是私于乐正子。(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第四六五页。)以上引文中有三点问题值得着重指出:第一,陆九渊强调经典的核心价值在于崇德好善。第二,陆九渊非常重视经典实践者的创造性,人之为学,贵于有所兴起就是此意。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则必将丢失原典的核心精神。第三,陆九渊阐明了经典实践者与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陆九渊所说的第一义、第二义,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路线,但无论是明明德,还是明明德于天下,都不能抛弃经典,学习经典是最好的入手方法(即所谓入处)。正因为学问的本质就是增进品德,这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所以陆九渊对学问的偏差和桀谬,也就是偏离生命根本目的的种种现象,感到痛心疾首。在他只有二十四岁时,给作为长辈和官员的李德远写了一封信,此信得到了李德远的极高评价:古之学者,汲汲焉惟君子之见,非以其位华要之地可以贵己也,非以其积禄邑之赢可以惠己也,非以其妙速化之术可以授己也,然而人宜之。后世反此,凡有仆仆于人者,必其位华要之地者也;不然,则积禄邑之赢者也;不然,则妙速化之术者也。非以是三者,虽君子无见焉。有不是三者之为,而惟君子之从,必相与群而耶俞(揶揄)之,以为狂且怪。(陆九渊集卷四书与李德远,第四六页。)学问的偏差有种种类型,私心自用,争强好胜,自高自大,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个人对名利的欲望,因而从根本上背离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人生目的,对于这种人,陆九渊批评道:古人学如不及,尊德乐道,亲师求友之心,不啻饥渴,岂虚也哉?是必务实之士、真知不足者然后能如此也。此与自任私智、好胜争强、窃近似以为外饰者,天渊不侔,燕越异乡,察之不可不精,辨之不可不明。于此不精明,便是不识路头,终泊没于形似无所至止。绵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不知止,而谓其能虑能得,吾不信也。人不自知其为私意私说,而反致疑于知学之士者,亦其势然也。书曰:钦厥止。不知所止,岂能钦厥止哉?又曰:安汝止。不钦厥止,岂能安汝止哉?汝初信问读易之法,诚知所止,则其于往训如归吾家而入吾门矣。(陆九渊集卷一书与邓文范,第一零至一一页。)在这封信中,陆九渊鲜明地指出了正反两种学术的差别:一种是私心自用,将学问作为自我的装饰,满足虚荣心;另一种是生命的正途,以完善品德为人生的根本目的。陆九渊反复引用诗经、大学、尚书等儒家经典,强调坚守止于至善之学的重要意义。同理,陆九渊对沉醉于注疏解经、著书立说、痴迷于小学知识的现象也持轻蔑批评的态度,因为学说和知识仅仅是工具,它外在于生命,品德却是生命先天的本质,所以不可主客颠倒,本末倒置: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所病于吾友者,正谓此理不明,内无所主;一向萦绊于浮论虚说,终日只依藉外说以为主,天之所与我者反为客。主客倒置,迷而不返,惑而不解。坦然明白之理可使妇人童子听之而喻;勤学之士反为之迷惑,自为支离之说以自萦缠,穷年卒岁,靡所底丽,岂不重可怜哉?使生在治古盛时,蒙被先圣王之泽,必无此病。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陆九渊集卷一书与曾宅之,第四页。)完善品德是切身之学,学说知识是身外之物,故陆九渊称后者为浮论虚说,甚至是异端邪说。学说知识有繁衍的特点,文人又病于追求知识,因而完全没有知识的妇人童子或许会明白生命的本质,饱学之士反而会迷茫。这是生命两条不同的道路,沉醉于追求学说知识则迷失了生命的本质。大学言明明德之序,先于致知;孟子言诚身之道,在于明善。今善之未明,知之未至,而循诵习传,阴储密积,廑身以从事,喻诸登山而陷谷,愈入而愈深,适越而北辕,愈骛而愈远。不知开端发足大指之非,而日与泽虞燕贾课远近、计枉直于其间,势必没身于大泽,穷老于幽都而已。(陆九渊集卷一书与胡季随,第七页。)在一封给侄孙的书信中,陆九渊的言辞更为激烈,他将注疏训诂的行为比喻为蠹食蛆长于经传文字之间,如同熟烂败坏的古尸:故道之不明,天下虽有美才厚德,而不能以自成自达,困于闻见之支离,穷年卒岁而无所至止。若其气质之不美,志念之不正,而假窃傅会,蠹食蛆长于经传文字之间者,何可胜道?方今熟烂败坏,如齐威、秦皇之尸,诚有大学之志者,敢不少自强乎?(陆九渊集卷一书与侄孙浚#,第一三页。)陆九渊对科举也同样持批评态度,他在叙述自己科举经过时说:某七岁读书,十三志古人之学,亦时习举子之文,不好也。二十四以书见先达李公,今经略广西者,书辞才百余言,而李公嘉之。是岁,实今天子新即位,颁科诏,而某独殊无应书之意,李公以为不可。乃以向为举子业示李公,亦谓为能,其秋竟就试中选。(陆九渊集卷四书得解见提举,第四七页。)依陆九渊所言,他立志追求古人完善品德之学还早于孔子两岁,而学习举业文章只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中举也是无意而得。批评科举文章是陆九渊的一个鲜明特点,在学者中名噪一时,且看下面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先生居象山,多告学者云: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少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学者于此亦多兴起。有立议论者,先生云:此是虚说。或云:此是时文之见。学者遂云:孟子辟杨、墨,韩子辟佛、老,陆先生辟时文。先生云:此说也好。然辟杨、墨、佛、老者,犹有些气道。吾却只辟得时文。因一笑。(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四零八页。)陆九渊之所以激烈地批评科举,是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学问使人追求功名利禄,背离了完善品德的生命本质之学。时人毛元善,朴直淳厚,家产足以自给,然科举不偶,困于场屋,将变卖其业以游四方,求教于陆九渊。陆九渊教之以先王之道、性命之理,劝其弃功名,复常心,以家产事父兄。毛元善闻之色动情变,幡然悔悟。由是,陆九渊为之写了一篇赠序,其中阐明了他之所以批评科举的理由:无常产而有常心者,惟士为能。古之时,士无科举之累,朝夕所讲,皆吾身吾心之事而达天下者也。夫是以不丧其常心。后世弊于科举,所向日陋,疾其驱于利欲之途,吾身吾心之事漫不复讲,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于是有常心者不可以责士。非豪杰特立,虽其质之仅美者,盖往往波荡于流俗,而不知其所归,斯可哀也!(陆九渊集卷二十序赠送毛元善序,第二四一页。)综上所述,陆九渊之所以提出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性命题,是由于他洞彻到品德是生命的本质,完善品德是生命最迫切的需求,是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他认为经典之所以被历代的人们所崇信,经久不衰,就在于经典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奥秘,指出了人生正确、光明的大道。(即儒家所谓安宅、正路。)所谓学问,就应该是关乎切身、人性提升与完善的学问;偏离这个核心,则皆为虚妄,充其量也不过是工具而已,与生命完善这个大学不在一个层次上。因而,虽然陆九渊的文集显得非常散乱,但他的思想却是极为精粹集中的,他的种种命题,如心即理、简易功夫、剥落功夫、先立乎其大,以及他批评朱学支离等等,都与他对于学问的核心见解有关。这些命题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非常之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三六经注我的思想意义上文我们梳理了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思想底蕴,从中可以看出六经注我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它涉及许多复杂的内容,如其对学问、经典的理解,对注疏之学和科举的态度等等,我们将这些内容统归为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之学,研讨其中的思想意义。第一,陆九渊六经注我的命题体现了一种大解释学的观念,是对原始儒学的回归。解释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解释学是以经典为文本、以文字为载体的常规注解。而广义解释学则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它以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人类心理为文本,以人生为载体,以生命的体悟、实践作为诠释的形式。在先秦儒学的时代,描述这种广义解释学的情形是很常见的,这些材料为我们所熟知,如,易传系辞下在阐述周易起源时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如,礼记孔子闲居中云: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行,庶物露生,无非教也。这两条引文都是从非文本的角度来论述的,即它们指出自然具有某种精神,某中意义,可以对人类产生教化的作用,也就是说,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文本。至于从诠释的角度来论述的资料就更多,中庸参天地,赞化育就是很典型的一例,从本质上来说,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修、齐、治、平的思想路线,都是论述以生命实践来作为诠释的形式。自汉代以来,传注解经、著书立说、考据训诂的学术风气日益盛行,先秦儒家的性命之学渐渐湮没。陆九渊真切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在于完善品德,这是儒家经典的精髓,有感于后世学术的偏差,他提出了六经注我的口号,力图恢复原始儒家的生命实践精神。在陆九渊的文集中,复古精神显得极为突出,他反复引经据典,常以古之学者之类的语言作为论据,更为关键的是,六经注我的命题树立了大解释学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才是从根本上返回儒家经典。第二,陆九渊六经注我的大解释学凸显了诠释者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体现在创造性、实践性、超功利性等多个方面。陆九渊认为完善品德的生命实践之学首先要具有怀疑精神,没有怀疑则无法成就自我,亦无法判断是非,他说:学问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及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实,此古人物格、知至之功也。己实未能自克而不以自疑,方凭之以决是非、定可否,纵其标末如子贡之屡中,适重夫子之忧耳,况又未能也。物则所在,非达天德,未易轻言也。(陆九渊集卷一书与胡季随二,第八至九页。)陆九渊反对因循前人见解,因为学问的目的是明了天理,天理又是与人心一体的,所以只有自己领悟才是真的得到天理,他说:大抵为学,不必追寻旧见。此心此理昭然宇宙之间,诚能得其端绪,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非畴昔意见所可比拟。此真吾所固有,非由外铄,正不必以旧见为固有也。(陆九渊集卷十三书与李信仲,第一七三页。)陆九渊非常重视思考的作用,而他所谓的思,虽然也有今人对知识思考的意味,但主要是对性命完善的思索,试举一例: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彼其受蔽于物而至于悖理违义,盖亦弗思焉耳。诚能反而思之,则是非取舍盖有隐然而动,判然而明,决然而无疑者矣。(陆九渊集卷三十二拾遗思则得之,第三七六页。)从上面三则我们还可以看出陆九渊所言的学问,乃是一种生命的修炼,一种完善自我的功夫,它与我们今日所说的外在性纯粹知识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这种学问带有强烈的主体实践性,陆九渊喜言切近之学、为己之学,也正在于此。以完善品德为目的的学问必然是超功利的,这是对先秦儒家明于义利之辨思想的延续。他说:古人不求名声,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通身纯是道义。(陆九渊集卷十四书与严泰伯三,第一八四页。)前文我们已经提到陆九渊反对功名利禄之学,甚至反对自立门户、满足虚荣心的现象,更能体现他的学问的超功利性是其优游读书的主张,这一读书方法被他反复提及:某尝令后生读书时,且精读文义分明、事节易晓者,优游讽咏,使之浃洽,与日用相协,非但空言虚说,则向来疑惑处,自当焕然冰释矣。纵有未解,固当候之,不可强探力索,久当自通。所通必真实,与私识揣度者天渊不足以谕(喻)其远也。(陆九渊集卷十一书与朱济道二,第一四三页。)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四零九页。)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子(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底道理。(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第四三三页。)思索、优游、切近虽是三个方面,然而实质上都是一体的,因为它们都要落实于生命实践的主体性之中,而且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成就生命主体的完善,陆九渊详细探讨了它们的辩证有机关系,认为只有优游切近,才能产生不滞于物的智慧来思考:大抵为学,但当孜孜进德修业,使此心于日用间戕贼日少,光润日著,则圣贤垂训,向以为盘根错节未可遽解者,将焕然冰释,怡然理顺,有不加思而得之者矣。书曰:思曰睿,睿作圣。孟子曰:思则得之。学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为道,贵切近而优游。切近则不失己,优游则不滞于物。易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记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日用之间,何适而非思也。如是而思,安得不切近,安得不优游?至于圣贤格言,切近的当,昭晰明白,初不难晓。而吾之权度,其则不远,非假于外物。开卷读书时,整冠肃容,平心定气。诂训章句,苟能从容勿迫而讽咏之,其理当自有彰彰者。纵有滞碍,此心未充未明,犹有所滞而然耳,姑舍之以俟他日可也,不必苦思之。苦思则方寸自乱,自蹶其本,失己滞物,终不明白。但能于其所已通晓者,有鞭策之力,涵养之功,使德日以进,业日以修,而此心日充日明,则今日滞者,他日必有冰释理顺时矣。如此则读书之次,亦何适而非思也。如是而思,安得不切近?安得不优游?若固滞于言语之间,欲以失己滞物之智,强探而力索之,非吾之所敢知也。(陆九渊集卷三书与刘深父,第三四至三五页。)陆九渊有很多豪言壮语,体现出一种昂首天外、叱咤风云、气势磅礴、沛然莫御的精神,这些看起来有些狂气的语言,实质上是主体性的极度高扬,是吾道自足的自豪,是生命成就的自然流露: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从头收拾一口吞。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朝饮渤澥水,暮宿昆仑巅,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陆九渊集卷二十五诗少时作,第二九九页。)我无事时,只似一个全无知无能底人。及事至方出来,又却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第四五五页。)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第四五五至四五六页。)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第四五九页。)以上有些狂气的言论与六经注我、六经皆我注脚的提法无论在语气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也只有高扬自立自强的主体性,才能实现使经典诠释自我的理想。第三,陆九渊所创立的学说和学术门派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六经注我的学术精神纠正了崇尚巧智、追求浮华的学风,重归原始儒学朴实的性命之学,但也产生了空疏贫乏的弊端。陆九渊讲学主要集中在槐堂、象山两个时期,造就了众多学者,流风所及,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其中以象山时期更为突出,宋史儒林四称其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冯元质云:居山五年,阅其薄,来见者逾数千人。(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第五零二页。)在陆九渊的弟子中,江西槐堂诸儒以傅梦泉、邓约礼、傅子云等为首,浙东以杨简、袁燮、舒璘、沈焕最为著名,学者称之为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入元之后,朱学与陆学之间的融合成为时代风尚,和会、会同、兼综之说一时兴起,吴澄、许衡、郑玉、史蒙卿、许谦、虞集、宋濂等一大批著名学者都主张融汇朱、陆,打破门户,兼取二者之长。元代朱、陆之学的融合,孕育了明代王学,是王学的先声,因为王阳明的学说不仅渊承陆学,同时也兼综了朱学的命题。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陆九渊与其后学之间愈其简洁的学术趋向,同样再现于王阳明与其后学泰州学派之中。(详参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第二十七章元代的朱陆合流与陆学)虽然陆九渊的核心思想强调以生命实践来注释经典,反对以毕生精力从事常规的文字注释,但他的思想并不是极端偏激的,他本人就是一位饱饫经典的大学者,同时他也教导弟子努力学习经典乃至历代注疏:或问读六经当先看何人解注?先生云:须先精看古注,如读左传则杜预注不可不精看。大概先须理会文义分明,则读之其理自明白。然古注惟赵岐解孟子,文义多略。(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四零八至四零九页。)后生看经书,须着看注疏及先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