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的冬天学习内容 2. 济南的冬天 第1学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2.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2.重点研读课文第3节。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自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暖和( ) 着落( ) 髻 ( ) 看护( ) 镶 ( ) 水藻( ) 贮蓄( ) 澄清( )2. 请工整地抄写本文中的你认为重要的成语(6-8个)。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你能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吗?(2) 作者用三个自然段写济南的山,每一段各侧重于哪个方面?(3)作者写水,突出了水的哪些特点? 二、交流展示(一)朗读课文,检查预习(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2)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本文方法。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等等。(教师点拨:朗读课文时,脑海中要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二)课堂自学教师提示阅读方法:粗读,把握基本内容;细读,理解主题,揣摩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学生默读,自学,思考:(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2)济南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3)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4)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自学后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展示。明确:(1)因为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所以作文称济南是个宝地。(2)这三幅山景图分别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山、城外的远山(3)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4)不可以更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三)创新活动当一当导游(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要给一个没有到过济南的人介绍济南冬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解说?请用自己的语言整合济南冬天的主要内容。2小组交流展示。3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四)小结并布置作业1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知。我们明确了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导游活动,加深了我们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与理解。2再次细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揣摩、品味。三、反馈检测(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济南() 伦敦() 晾晒()暖和() 着()落 发j() 看()护妇 镶()上 狭窄() 水藻() zh()蓄chng()清(二)朗读并赏析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找出文中的相关词语,说说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答: 下点小雪为什么“最妙”?请给出完整的分析。答: 这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特点是(用文中词语答): 。举例说明本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 学习反思:学习内容 2. 济南的冬天 第2学时学习目标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3.了解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所寄予的感情。学习重难点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自学:1.从课文中选出你最喜爱的语句读一读,并简要说说喜爱的理由。2.课文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3. 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4.熟悉“比拟”修辞并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二、交流展示(一)自主学习1.默读全文,2-5节,思考:(1)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和一幅水景图,请根据他们的特点给每一幅图景拟一个小标题。(2)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为什么?2.在课文中发现寻找、品味用得好的词或句子,用大大的圆圈在课本中标出,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方法指导: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学生要用心体会和仔细揣摩)提示:.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重点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教师小结。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可重点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方法:选词讲究;对比烘托;多用修辞方法;有直接抒情、有意境中流露真情,也有虚实结合,联想抒情。)(三)组际交流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可从语言、内容、写法等角度来说)(四)拓展练习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笔下冬天的济南,她温暖如春、秀丽如画,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发自肺腑的热爱。我们现在正处冬季,请你用你的心,你的语言描绘一下咱们校园的冬天,注意融情于景。三、反馈检测:比较阅读甲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乙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1. 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但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_的水,乙文写的是_的水。2.(1)甲文中水的特点:_(2)乙文中水的特点:_3.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2)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4.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好不好?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5.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_”,乙文中的“_”学后反思:知识链接:(一)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二)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三)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四)相关知识2003年6月23日:(十大文化偶像出炉) 时间:6月6日6月20日 参加人数:14万多人 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6月20日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老舍不是自投太平湖自尽,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授予他。作为一名满族作家,老舍狂热地迷恋单弦、大鼓这些俗文化,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话剧茶馆更是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五)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