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1页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2页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3页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4页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 生 与 家 庭 陈 嘉 庚 先 生 祖 籍 福 建 省 同 安 县 集 美 村, 生 于 1874年 10月 21日。 1890年 当 他 17岁 时 就 南 渡 到 新 加 坡。 在 父 亲 陈 杞 柏 经 营 的 米 店 学 习 经 商。 不 幸 在 1904年 家 道 中 落, 重 振 家 业 的 担 子 就 落 在 他 的 肩 上, 他 筹 足 资 本, 开 始 创 设 黄 梨 厂, 开 拓 橡 胶 种 植 业, 发 展 橡 胶 工 业 和 海 运 业。 由 于 他 的 奋 斗 努 力 创 业, 在 1925年, 他 的 资 产 已 达 1200万 元, 所 雇 员 工 达 一 万 人 以 上, 成 为 早 期 东 南 亚 社 会 的 工 商 业 先 驱。 在 陈 嘉 庚 奋 斗 建 业 的 同 时, 他 积 极 推 动 提 倡 教 育 工 作, 为 培 养 教 育 下 一 代, 大 力 兴 办 学 校, 振 兴 教 授。 在 新 加 坡, 他 从 1907年 至 1947年 的 40年 内 先 后 创 办 道 南、 爱 同、 崇 福、 崇 本 等 小 学, 华 侨 中 学, 南 洋 师 范 及 南 侨 女 中。 在 中 国, 从 1913年 至 1920年, 前 后 在 他 的 家 乡 集 美 创 办 了 一 群 学 校 和 学 院, 统 称 为 集 美 学 校。 1921年 成 立 著 名 的 厦 门 大 学, 并 单 独 创 办 与 维 持 厦 门 大 学 达 16年 之 久。 虽 然, 陈 嘉 庚 企 业 在 1930年 结 束 了, 但 是 陈 嘉 庚 倾 家 兴 学 的 美 誉 永 存, 为 后 人 树 立 了 学 习 榜 样。 在 振 兴 教 育 之 余, 陈 嘉 庚 先 生 也 以 社 会 改 革 为 己 任, 多 方 改 革 华 族 社 会 的 组 织 与 陋 习, 并 提 倡 慈 善 事 业 不 遗 余 力。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陈 老 先 生 四 方 奔 走, 团 结 广 大 南 洋 华 侨, 筹 赈 救 亡, 到 处 募 捐, 支 援 抗 战, 为 振 兴 中 华 民 族 作 出 卓 越 的 贡 献。 陈 嘉 庚 先 生 于 1961年 8月 12日 在 北 京 逝 世, 享 年 87岁, 并 得 到 中 国 政 府 赐 予 国 葬 礼 以 纪 念 陈 先 生 对 国 家 社 会 的 贡 献。 BIRTH AND FAMILY An overseas Chinese legend, Mr Tan Kah Kees legacies have inspired many in Southeast Asia. From humble immigrant origins, he rose to a prominence which few can match. Best remembered as an eminent entrepreneur, social reformer, political activist, philanthropist, community leader, and educationist, he died at the age of 87 in Beijing on 12 August 1961 and was accorded a national funeral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Born on 21 October 1874 in Fujian, China. At the age of 17, Mr Tan arrived in Singapore to join his father, Mr Tan Kee Peck in the familys rice business. Business reponsibilities came early as his fathers business failed in 1904, leaving him much on his own. With extraordinary fortitude, enterprise and risk-taking ability, he set about establishing a business of his own which began in pineapple canning, then diversified into rice milling. He eventually found the mainstay of his fortune in rubber plantation. The switch from rubber plantation to rubber manufacturing was a move he made boldly, and it established him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hinese overseas businessmen in the whole of Southeast Asia. By the 1920s, he thus came to preside over a huge business empire which extended into most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cities, employed over 10,000 persons. It spanned areas as diverse as rubber plan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shipping, import and export brokerage, real estate and rice trading. His business success put him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Hokkien community from which he originated. He held advanced views about social reform and criticised several outmoded practices then prevalent, such as gambling, opium-smoking and ritual extravagance. An abiding interest that underpinned Mr Tan Kah Kees multi-faceted public activities, sprang from his firm commitment to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In 1894, at the age of 21, he established a school in his village in Jimel. In the decades, thereafter, his enthusiasm and passion for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grew, culminating in his endowment of the Xiamen university in 1921. In Singapore Tan Kah Kees educational endeavours were impressive, imbued by the same missionary zeal and vision that had inspired him to found the Xiamen University. Through his inspiration, f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hinese schools were founded here, chief among them being the Chinese High School. He also generously donated to schools which imparted English education. For instance, he donated $30,000 to Anglo-Chinese School in 1919. 在 新 加 坡 创 业 1890 年 , 17 岁 的 陈 嘉 庚 第 一 次 出 洋 来 到 新 加 坡 , 在 父 亲 的 米 店 协 助 族 叔 管 帐 兼 当 书 记 , 直 到 1892 年 族 叔 回 国 后 , 他 便 接 任 顺 安 号 米 店 经 理 , 并 主 持 财 务 工 作 。 能 干 的 陈 嘉 庚 常 受 到 父 亲 的 夸 赞 。 1903 年 顺 安 号 米 店 倒 闭 后 , 陈 嘉 庚 便 自 立 门 户 , 在 三 巴 旺 建 立 新 利 川 黄 梨 罐 头 厂 。 1904 年 , 他 买 下 柔 佛 日 新 黄 梨 厂 一 名 已 故 大 股 东 家 属 名 下 的 全 部 股 份 , 又 在 新 利 川 附 近 买 下 大 片 空 芭 地 , 建 成 当 地 最 大 的 黄 梨 种 植 园 福 山 园 。 后 来 福 山 园 被 用 来 种 植 树 胶 , 为 日 后 陈 嘉 庚 在 南 洋 的 工 商 企 业 王 国 扎 下 牢 固 的 根 基 , 并 使 他 在 20 年 代 获 得 了 马 来 亚 的 亨 利 福 特 之 美 誉 。 此 后 , 他 的 财 产 日 益 增 加 , 1904 年 6 月 间 , 他 在 顺 安 号 原 址 创 立 谦 益 号 米 行 , 并 在 10 年 后 发 展 成 为 他 的 商 业 中 心 。 那 时 , 已 乔 迁 至 利 韦 韦 里 路 1 号 二 层 商 业 楼 里 的 谦 益 号 有 180 名 职 员 , 分 掌 他 企 业 王 国 辖 下 的 白 米 , 树 胶 , 黄 梨 , 航 运 和 工 业 制 造 等 业 务 的 财 务 与 营 销 活 动 。 1905 年 , 陈 嘉 庚 在 梧 槽 河 口 创 立 了 第 三 间 黄 梨 厂 , 取 名 日 春 , 利 用 周 围 各 地 生 产 的 新 鲜 黄 梨 , 加 工 制 造 。 拥 有 了 三 家 黄 梨 厂 , 再 加 上 他 刊 登 了 自 产 黄 梨 产 品 的 广 告 , 他 的 生 意 大 有 斩 获 。 不 料 这 年 冬 季 , 黄 梨 罐 头 行 情 下 跌 , 销 路 大 减 , 他 只 能 惨 淡 经 营 。 这 一 挫 折 使 陈 嘉 庚 有 了 新 的 想 法 , 认 为 单 靠 黄 梨 罐 头 制 造 发 家 是 不 行 的 , 在 激 烈 的 商 业 竞 争 中 , 必 须 善 于 抓 住 市 场 的 脉 搏 , 向 多 方 面 经 营 , 才 能 开 拓 新 的 局 面 。 1906 年 , 他 转 向 树 胶 种 植 业 发 展 , 这 使 他 的 经 济 开 始 腾 飞 。 早 期 的 树 胶 种 植 业 被 视 为 欧 洲 人 的 行 业 , 少 有 华 人 参 与 。 陈 嘉 庚 向 马 六 甲 的 陈 齐 贤 询 问 了 有 关 胶 籽 的 情 形 后 , 买 籽 撒 播 于 福 山 园 。 后 来 , 这 些 胶 籽 成 为 他 日 后 发 家 的 基 础 , 使 他 成 为 了 胶 业 巨 子 , 华 社 领 袖 。 以 后 , 陈 嘉 庚 便 在 柔 佛 的 笨 珍 港 和 老 谢 港 开 辟 两 个 树 胶 园 , 此 时 正 值 胶 价 大 涨 , 同 时 , 米 店 与 黄 梨 罐 头 的 生 意 也 为 他 带 来 大 笔 财 富 。 至 1910 年 , 陈 嘉 庚 在 商 业 活 动 所 获 得 的 利 益 , 已 使 他 成 为 百 万 富 翁 。 之 后 , 他 继 续 兴 办 罐 头 食 品 厂 和 米 磨 坊 , 开 拓 海 外 市 场 , 取 得 巨 大 成 功 。 20 世 纪 初 , 中 国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的 浪 潮 兴 起 , 南 洋 各 地 的 华 侨 积 极 响 应 , 在 新 加 坡 开 始 有 兴 中 会 的 活 动 。 陈 嘉 庚 当 时 对 大 清 王 朝 早 已 失 去 信 心 , 目 睹 了 西 方 列 强 的 猖 獗 与 清 廷 的 腐 败 无 能 , 他 更 认 定 ? 国 家 兴 亡 , 匹 夫 有 责 。 在 革 命 书 报 的 影 响 下 , 他 开 始 向 往 孙 中 山 的 革 命 事 迹 。 1909 年 的 一 个 晚 上 , 陈 嘉 庚 通 过 友 人 的 介 绍 认 识 了 孙 中 山 , 并 参 加 了 同 盟 会 会 员 在 晚 晴 园 的 秘 密 聚 会 。 第 二 年 , 他 便 正 式 加 入 同 盟 会 , 剪 掉 辫 子 , 与 清 廷 断 绝 关 系 。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义 成 功 。 11 月 8 日 福 州 光 复 的 消 息 传 到 新 加 坡 , 福 建 华 侨 均 兴 奋 万 分 , 拥 到 直 落 亚 逸 路 天 福 宫 福 建 会 馆 , 商 议 筹 款 救 济 和 支 援 福 建 革 命 政 府 。 大 会 一 致 同 意 展 开 保 安 捐 , 推 举 年 方 37 岁 的 陈 嘉 庚 为 保 安 捐 主 席 。 当 他 证 实 福 建 全 省 已 光 复 时 , 便 立 即 汇 去 银 元 2 万 。 此 后 , 陈 嘉 庚 落 力 发 动 华 侨 踊 跃 捐 款 , 先 后 汇 回 20 余 万 元 。 同 年 , 孙 中 山 于 南 京 就 任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 总 统 , 陈 嘉 庚 立 即 汇 去 5 万 元 以 示 支 持 。 从 加 入 同 盟 会 到 支 持 辛 亥 革 命 , 体 现 了 陈 嘉 庚 爱 国 的 政 治 热 情 。 THE BUILDING OF ENTERPRISES Tan Kah Kee migrated to Singapore at the age of 17. He obtained his working experience as an apprentice in his father, Tan Kee Pecks rice trading company, Soon Ann. Tan proved himself to be an exceptional worker and was promoted to manager of the rice company. Unfortunately, Soon Ann did not do well and eventually failed in 1904. The young Tan Kah Kee resolved to be an entrepreneur to regain the familys fortune. One of his first businesses was a small pineapple canning factory which he managed to start with a small capital of seven thousand Straits dollars. He was rather successful at the business and managed to get additional funds to open another firm. This time, it was a return of his familys old trade. Named Khiam Aik, the rice company was situated at North Boat Quay. Tans fortune really turned for the better in 1905. It was then he bought a 500-acre undeveloped forested land in Singapore. He started to open up the land, removing the thick foliage and started the Hock Shan Plantation there. Tan Kah Kee was already aware of the growing pineapple industry and that demand outstripped supply. He was determined to get into this business. Tans pineapple canneries for Southeast Asia had wider implications than just building up his personal fortunes. His industries were seen as the forerunners of an indigenous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Southeast Asia. It showed the rest in the region that industrialization is possible given the commercial impetus to do it. Tan Kah Kee was also aware of the potential that the rubber trade had in 1906. He allocated part of the cleared land to plant rubber saplings. He also had the vision that he would go into rubber manufacturing and wanted to have his own supply of raw rubber. An ambitious man, not only did he want to go into the rubber industry but also he wanted to enter it in a big way. At his peak, Tan Kah Kee had more than 10,000 acres of rubber plantations. Tans business showed results by 1910. Between the years 1904 and 1910, he obtained a profit of S$730,000 from his businesses. He was subsequently given the nickname Henry Ford of Malaya. By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an Kah Kee owned three pineapple canneries, rubber trees and a network of trading firms in Southern China and Hong Kong. 倾 家 兴 学 陈 嘉 庚 久 居 新 加 坡 , 对 当 地 的 教 育 问 题 特 别 重 视 。 他 在 新 加 坡 的 兴 学 , 始 自 1907 年 联 合 闽 帮 侨 领 创 办 道 南 学 校 。 从 1911 年 开 始 , 他 先 后 领 导 华 侨 创 办 5 所 华 校 , 资 助 2 间 英 文 学 府 。 除 了 道 南 学 校 , 1912 年 创 办 的 爱 同 学 校 , 1915 年 创 办 的 崇 福 女 校 , 1918 年 创 办 的 南 洋 女 校 , 陈 嘉 庚 都 是 创 办 人 之 一 。 他 于 1918 年 发 动 创 办 新 加 坡 第 一 间 华 文 中 学 , 即 南 洋 华 侨 中 学 ( 华 中 ) , 并 担 任 多 届 校 董 会 主 席 。 辛 亥 革 命 前 后 十 年 , 陈 嘉 庚 把 大 部 分 精 力 放 在 办 学 上 , 像 这 样 长 时 间 , 大 规 模 , 倾 全 力 兴 办 教 育 事 业 , 在 整 个 华 人 教 育 史 上 , 可 说 是 前 无 古 人 的 。 陈 嘉 庚 对 于 推 动 福 建 省 的 教 育 发 展 , 更 是 不 遗 余 力 , 他 认 为 把 家 乡 教 育 办 好 是 促 进 国 家 强 盛 的 第 一 步 。 1913 年 , 他 决 定 在 集 美 兴 办 一 所 小 学 , 其 后 又 和 胞 弟 陈 敬 贤 陆 续 在 集 美 和 厦 门 开 办 中 学 , 高 级 学 府 , 师 范 和 职 专 等 。 1927 年 春 , 集 美 将 原 有 各 部 独 立 为 校 , 统 称 集 美 学 校 。 1919 年 7 月 , 陈 嘉 庚 发 起 兴 办 厦 门 大 学 的 热 潮 , 并 将 自 己 所 有 的 资 产 , 报 国 商 业 楼 宇 , 栈 房 , 地 产 及 树 胶 园 转 让 至 集 美 学 校 名 下 , 而 这 些 资 产 的 盈 利 全 拨 为 厦 大 和 集 美 二 校 的 经 费 。 他 当 场 认 捐 100 万 元 作 为 厦 大 的 创 办 费 , 还 承 诺 另 外 300 万 元 的 常 年 经 费 。 当 时 , 厦 大 是 中 国 唯 一 独 资 兴 办 的 大 学 , 又 是 全 国 院 系 最 多 的 五 所 大 学 之 一 。 创 办 厦 大 使 陈 嘉 庚 名 扬 整 个 中 国 和 南 洋 , 巩 固 了 他 作 为 新 加 坡 华 社 领 袖 的 地 位 , 也 提 高 了 他 作 为 社 会 领 导 的 声 望 。 除 了 长 期 支 持 厦 大 集 美 二 校 外 , 陈 嘉 庚 还 慷 慨 资 助 中 国 及 新 加 坡 的 许 多 学 校 。 其 倾 资 兴 学 的 精 神 和 对 教 育 事 业 的 支 持 受 到 后 人 的 肯 定 与 景 仰 。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 Mr Tans energy and drive were refocused on strengthening the still infant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collapse of his business empire. In his view, money should also go into education to the extent that he made a public declaration that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was willing to donate his entire fortune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Singapore. Mr. Tan has a strong belief in the ability of education to enable people for social upliftment. He founded Amoy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 for this purpose. His dedication to Amoy University is admirable, continuing to maintain and fincance Amoy University even when his business empire was in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rom 1926 to 1937. At the point of his death, he had donated $20 million to education in Fukien, having financially supported Amoy University for sixteen of its formative years. Besides, Tans educational grants and donations also covered the entire spectrum of education in the Fukien province of China. He founded the Chi Mei (Jimei) School in 1894, and expanded Chi Mei school into a chain of schools that covered the full spectrum of education. Other than mainstream education, Tan also started specialized institutes that produce graduates in the fields that China was lagging behind. They included business, marine and navigation, Chinese language, agricultural as well as kindergarten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s. Altogether, it is estimated that Mr Tan Kah Kee put in no less than ten million dollars for his educational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Fukien province. China was not the only beneficiary of Tans philanthropic quest in education. Many Chinese schools in Singapore, including Tao Nan (1907), Ai Tong (1912), Chung Fook Girls School (1915), Chung Poon (1915), Singapore Chinese High School (1918), Nanyang Normal School (1941) and Nan Chiao Girls High School (1947) were founded by Mr. Tan Kah Kee. After establishing these schools, he did not neglect the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institutional support that they needed, Tan created an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the Hokkien Huay Kuan to centralize the control and subsidized the operating costs of the above-stated schools. Mr. Tan did not restrict his generosity to Chinese schools. Some English-speaking institutions that are benefit from Tans generosity included Anglo Chinese School and Raffles College. Even after his death, Tan Kah Kee remained a symbol of advancement in the field of public education in Singapore. 抗 暴 反 侵 略 1928 年 5 月 3 日 , 蒋 介 石 领 导 的 北 伐 军 在 向 北 京 挺 进 时 , 在 山 东 济 南 遭 到 日 军 的 野 蛮 干 涉 , 中 国 军 民 死 伤 惨 重 , 中 国 外 交 人 员 蔡 公 时 也 被 日 军 拷 打 至 死 。 这 一 血 腥 的 济 南 惨 案 激 起 新 马 华 侨 的 爱 ?民 族 主 义 精 神 。 陈 嘉 庚 领 导 了 山 东 筹 赈 会 , 抵 制 日 货 , 周 济 蒙 难 军 民 。 11 日 , 怡 和 轩 发 出 一 张 通 告 传 单 , 提 出 在 中 华 总 商 会 召 开 一 次 大 会 , 商 讨 赈 济 山 东 难 民 的 问 题 。 有 千 余 人 出 席 了 大 会 , 陈 嘉 庚 担 任 大 会 主 席 , 发 动 讨 论 如 何 让 死 者 可 葬 , 伤 者 可 医 , 散 者 可 聚 。 大 会 还 选 出 了 以 陈 嘉 庚 为 首 的 跨 帮 性 工 作 委 员 会 , 成 立 了 山 东 惨 祸 筹 赈 会 。 这 一 项 募 捐 运 动 不 久 席 卷 了 新 马 两 地 的 华 人 社 会 , 形 成 了 一 项 跨 帮 跨 派 , 深 入 民 间 的 政 治 性 群 众 运 动 , 促 进 了 华 社 民 族 主 义 思 想 的 蔓 延 与 深 入 。 陈 嘉 庚 当 时 从 维 护 国 家 统 一 的 愿 望 出 发 , 坚 决 支 持 南 京 政 府 。 他 不 但 积 极 开 展 反 日 宣 传 , 抵 制 日 货 , 而 且 还 向 华 侨 筹 募 巨 款 , 汇 往 上 海 支 持 抗 战 。 1937 年 的 七 七 事 变 拉 开 了 中 国 八 年 抗 战 的 序 幕 。 中 日 战 争 全 面 爆 发 后 , 新 加 坡 华 人 情 绪 高 涨 , 各 界 人 士 纷 纷 起 来 组 织 各 类 筹 款 活 动 , 其 中 规 模 最 大 的 是 马 来 亚 新 加 坡 华 侨 筹 赈 祖 国 伤 兵 难 民 大 会 委 员 会 ( 简 称 星 华 筹 赈 会 ) , 由 陈 嘉 庚 担 任 主 席 , 直 到 二 战 前 夕 。 在 1937 年 到 1942 年 间 , 东 南 亚 华 人 为 各 项 用 途 而 汇 回 中 国 的 款 额 超 过 55 亿 国 币 。 其 后 成 立 的 ?南 洋 华 侨 筹 赈 祖 国 难 民 总 会 ? 简 称 南 侨 总 会 ) , 也 由 陈 嘉 庚 担 任 主 席 职 务 , 在 东 南 亚 各 地 组 织 筹 赈 , 一 年 一 度 为 中 国 集 送 棉 被 , 冬 衣 , 药 品 , 卡 车 和 汽 车 等 。 像 南 侨 总 会 如 此 大 规 模 的 组 织 , 在 南 洋 华 侨 史 上 还 是 第 一 次 。 抗 战 期 间 , 陈 嘉 庚 积 极 支 持 各 地 的 爱 国 救 亡 活 动 。 他 协 助 武 汉 合 唱 团 , 新 中 国 剧 团 , 中 国 歌 舞 剧 艺 社 等 抗 日 文 化 团 体 到 马 来 亚 各 地 演 唱 募 捐 , 他 还 发 动 华 侨 司 机 与 机 械 维 修 工 人 回 国 服 务 。 他 也 以 ?建 会 馆 名 义 , 募 捐 并 组 织 营 救 华 侨 罢 工 工 人 和 因 反 日 示 威 而 被 当 地 政 府 拘 捕 的 爱 国 华 侨 。 由 于 陈 嘉 庚 在 抗 日 救 亡 运 动 中 的 卓 越 贡 献 , 在 日 军 侵 占 新 加 坡 后 , 他 不 得 不 避 难 东 爪 哇 , 从 1943 年 起 居 住 于 东 爪 哇 的 山 城 玛 琅 并 开 始 撰 写 回 忆 录 , 直 至 1945 年 日 军 撤 离 后 , 他 才 重 返 新 加 坡 。 1946 年 ?版 的 南 侨 回 忆 录 即 是 介 绍 华 侨 在 艰 苦 卓 绝 的 民 族 战 争 中 所 作 的 努 力 , 抒 发 海 外 华 侨 的 爱 国 情 操 。 ANTI AGGRESSION A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roke down, Mr Tan Kah Kee was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mobilizi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He was very active in the Shantung Relief Fund and was later appointed as the chairperson of the China Relief Fund Fed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and he raised millions of dollars from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for the benefit of war-torn refugees in China. Under his leadership, the Shantung Relief Fund turned into a Japanese goods boycott movement with its headquarters in Ee Ho Hean Club. Tan also formed th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an anti-Japanese group in Malaya and Singapore. After 1936, Tan led the Singapore China Relief Fund and the South Seas China Relief Fund Union, mobilizing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to contribute financially to the war against Japan. The Singapore China Relief Fund was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as it consisted of over 300 branches and mobilized over 300,000 Chinese in Singapore to ensure the widest and deepest reaches in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The fund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400 million Chinese yuan donated by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between 1937 and 1942. Tans ability to mobilize the masses did not escape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in Singapore. British Governor Sthenton Thomas requested for Tans leadership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Mobilization Council to assist in the militia and civil defence of the island. In addition to assisting in manpower mobilization,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also asked Tan for help in selling war bonds to raise money for the war efforts. He was approached to sell $40 million worth of bonds that had been allocated to Malaya. Tan himself bought $100,000 worth of bonds out of patriotism and through his efforts and those of other personalities within Malaya, the British eventually sold $15 million worth of bonds, a remarkable sum in view of the harsh times then. Because of Mr Tan Kah Kees prominent role in anti-Japanese war, when the Japanese troops occupied Singapore, he had to escape to Java where he sought sanctuary for the duration of World War II. He lived quietly in Indonesia throughout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Singapore, starting from 1943. It was during this phase of his life that he started writing his memoirs that was published later on in the postwar years as the Memoirs of the Nanyang. 东 南 亚 华 人 领 袖 1929 年 , 陈 嘉 庚 被 选 为 福 建 会 馆 主 席 , 并 一 再 蝉 联 直 至 1950 年 他 定 居 中 国 为 止 。 在 他 的 带 领 下 , 福 建 会 馆 逐 渐 成 为 一 个 势 力 庞 大 , 凝 聚 力 强 的 华 社 团 体 。 新 加 坡 怡 和 轩 是 陈 嘉 庚 最 为 倚 重 的 新 式 社 团 。 怡 和 轩 在 1928 年 以 前 已 是 人 所 共 知 的 东 南 亚 中 国 民 族 主 义 中 枢 , 陈 嘉 庚 秉 承 此 项 传 统 , 以 怡 和 轩 为 基 地 , 指 挥 1928 至 1941 年 间 的 救 国 赈 灾 运 动 。 为 使 怡 ?轩 成 为 一 个 超 帮 派 的 组 织 , 陈 嘉 庚 不 断 劝 请 他 帮 领 袖 入 会 , 也 有 意 识 地 把 新 马 华 侨 中 的 优 秀 人 物 聚 拢 在 自 己 身 边 , 形 成 一 个 稳 固 的 社 会 团 体 。 1915 年 至 1941 年 间 , 陈 嘉 庚 亲 自 领 导 了 五 次 规 模 巨 大 的 募 捐 活 动 , 分 别 有 1917 年 中 华 总 商 会 成 立 的 天 津 水 灾 筹 赈 会 , 1918 年 同 济 医 院 成 立 的 广 东 水 灾 筹 赈 会 , 1924 年 粤 剧 社 海 天 俱 乐 部 发 起 的 周 济 闽 广 二 省 灾 民 的 筹 赈 运 动 , 1925 年 海 天 俱 乐 部 发 起 的 新 加 坡 婴 儿 保 育 会 , 以 及 1934 年 中 华 总 商 会 与 福 建 会 馆 共 同 发 起 的 河 水 山 募 捐 赈 灾 活 动 。 陈 嘉 庚 毫 不 吝 惜 地 把 钱 财 投 入 教 育 , 慈 善 事 业 与 救 亡 工 作 , 这 种 豪 情 义 举 , 有 助 于 他 建 立 社 会 领 导 地 位 。 陈 嘉 庚 在 华 社 的 领 袖 地 位 , 也 得 到 新 加 坡 政 府 和 中 国 政 府 的 肯 定 。 1916 年 , 他 为 了 要 成 为 一 名 注 册 船 主 , 向 英 政 府 申 请 归 化 为 英 籍 民 , 马 上 得 到 批 准 , 这 是 当 局 确 认 其 社 会 地 位 的 显 示 。 1918 年 , 他 被 赐 封 为 太 平 局 绅 , 这 是 英 国 人 对 他 进 一 布 的 确 认 。 1923 年 , 他 又 受 委 为 华 人 参 事 局 委 员 , 这 表 示 英 国 人 承 认 其 社 会 经 济 地 位 。 1924 年 日 军 入 侵 新 加 坡 前 夕 , 他 受 海 峡 殖 民 地 政 府 汤 姆 士 总 督 邀 请 , 动 员 全 体 新 加 坡 华 族 人 民 参 加 抗 日 民 防 工 作 , 显 示 了 他 在 华 社 难 以 匹 敌 的 领 导 地 位 。 在 中 国 政 府 方 面 , 他 先 后 被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委 任 为 侨 务 委 员 会 名 誉 顾 问 , 侨 务 委 员 会 委 员 , 及 授 予 二 等 采 玉 章 。 ?庆 国 民 参 政 会 还 委 任 他 为 海 外 参 政 员 。TAN KAH KEES LEADERSHIP IN SOUTHEAST ASIA Because of Tans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s affairs as well as national reforms in China, he could not help but be embroiled in the politics of the day. In fact, 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