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docx_第1页
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docx_第2页
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docx_第3页
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docx_第4页
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 根据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的最新数据,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重点区域和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全国地价总体水平温和上行,综合、住宅地价环比、同比增速持续上升;工业地价环比、同比增速微降;商服地价环比增速微升、同比增速放缓 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715元平方米,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分别为6809元平方米、5662元平方米和771元平方米。图1 全国主要城市分用途地价水平(元/平方米) 综合、商服、住宅地价环比增速较上一季度有所上升。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商服、住宅地价环比增速依次为1.29%、0.62%、1.95%,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了0.33、0.05、0.68个百分点;工业地价环比增速为0.71%,比上一季度微降0.02个百分点。商服、工业地价环比变化平稳 ,综合、住宅地价环比增速温和上行。图2 全国主要城市分用途地价环比增速曲线图(%) 综合、住宅地价同比增速较上一季度上升,商服、工业地价同比增速放缓。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同比增速依次为4.03%、2.47%、5.73%、2.47%,综合、住宅地价同比增速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0.48、1.07个百分点;商服、工业地价同比增速则较上一季度分别放缓0.13、0.03个百分点。其中,商服、工业地价增速平稳波动,综合、住宅地价低速增长。图3 全国主要城市分用途地价同比增速曲线图(%) 重点城市定基地价指数稳步上升。2016年第二季度,以2000年为基期的重点城市平均地价指数稳步上升,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指数分别为252、255、298、201,较上一季度分别增加5、3、8、2个点。图4 2000-2016年第二季度重点城市分用途地价指数 重点监测城市中,地价总体水平为5468元平方米,较上一季度增长1.87%,较去年同期增长5.69%。商服、住宅和工业地价水平分别为9037元平方米、8178元平方米和1035元平方米;环比增速分别为0.95%、2.60%和1.19%;同比增速分别为3.77%、7.57%和3.69%。图5 重点城市综合地价环比、同比增速曲线图(%) (二) 三大重点区域住宅地价环比、同比增速全面上升;珠江三角洲地区商服、工业地价环比增速最高,长江三角洲地区住宅地价环比增速居首 2016年第二季度,三大重点区域综合地价水平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呈现温和上涨态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综合地价水平分别为5377元/平方米、6299元/平方米、3937元/平方米。图6 2016年第二季度三大重点区域地价水平值(元/平方米)图7 2016年第二季度三大重点区域综合地价增速(%) 从环比增速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地价增速较上一季度增长0.34个百分点,为2.44%,属较快速增长;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综合地价增速依次为1.79%和1.47%,较上一季度分别上升0.39和下降0.03个百分点,持续处于低速温和增长区间。分用途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增速依次为0.17%、3.42%、0.86%,商服、工业地价增速分别较上一季度下降0.01、0.22个百分点,住宅地价增速较上一季度上升1.19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南京住宅地价增速分别高达6.87%和8.12%,宁波、苏州、温州住宅地价增速均超过3%,呈现高速增长。珠江三角洲地区商服地价增速与上一季度持平,住宅、工业地价增速分别上升0.40、0.47个百分点,商、住、工环比增速依次为1.26%、3.11%和2.24%,其中,商服、工业地价增速位于三大重点区域之首。环渤海地区商服、工业地价增速依次为1.13%、0.75%,分别较上一季度下降0.28、0.39个百分点,住宅地价增速为2.16%,较上一季度微升0.33个百分点。图8 三大重点监测区域分用途地价环比增速(%) 从同比增速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综合地价增速依次为5.18%、9.12%、4.89%,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1.10、下降0.20、上升0.73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均增速仍处于较高位运行,其他两大重点区域均低速增长。 分用途看,三大重点区域的住宅地价增速继续保持上升态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增速依次为1.09%、10.23%、1.94%,与上一季相比,住宅地价增速上升2.89个百分点,商服和工业分别下降0.16和0.12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宅地价增速较上一季度上升0.16个百分点,为11.60%,呈高速上升态势,广州、深圳、珠海住宅地价增速均超过10.0%;商服和工业地价增速则分别下降了0.71和0.37个百分点,为5.72%和7.81%,分别处于低速和较快增长状态。环渤海地区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增速依次为4.23%、6.34%、3.36%,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0.38、1.11、0.39个百分点。图9 三大重点监测区域分用途地价同比增速(%) (三) 东、中部地区综合及住宅地价环比、同比增速上升,西部地区商服、住宅地价同比增速微降 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重点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地价水平呈东高、西次、中低的布局。西部地区综合、商服、住宅平均地价均高于中部地区,仅工业地价水平略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图10 2016年第二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地价水平值(元/平方米) 从环比增速看,东部地区综合、住宅地价增速均呈上升态势,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0.49、1.09个百分点,分别处于较高位和高位运行;中部地区综合地价增速保持低速增长,住宅地价增长较快,较上一季度上升0.99个百分点,为2.12%;西部地区各用途地价增速平稳。图11 2016年第二季度东中西部地区环比增速(%) 从同比增速看,东、中、西部地区综合地价增速依次为8.60%、3.67%、1.48%,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1.18、0.51、0.0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增速处于较高位运行,中部、西部地区变化平稳;东、西部地区商服地价增速放缓,分别较上一季度微降0.01、0.19个百分点;东部、中部地区住宅地价增速分别呈现高位运行、温和上行态势,较上一季度上升2.58、1.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住宅地价同比增速微降0.1个百分点。图12 2016年第二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同比增速(%) (四) 一线城市各用途地价环比增速由升转降;二线城市商服、住宅地价环比、同比增速持续上升;三线城市住宅地价环比增速出现上涨迹象 2016年第二季度,主要监测城市中,一线城市各用途地价环比增速均有所下降,综合及住宅地价同比增速仍保持上升态势;二线城市,除工业地价同比增速有微幅放缓外,其他用途地价环比、同比增速呈上升态势;三线城市工业地价环比、商服地价同比增速出现微幅放缓迹象,住宅地价环比增速由降转升、同比增速则保持上涨态势。图13 2016年第二季度 一二三线城市地价水平值(元/平方米)图14 2016年第二季度 一二三线城市地价环比增速(%)图15 2016年第二季度 一二三线城市地价同比增速(%) 一线城市,从环比看,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平均增速依次为3.13%、1.37%、4.68%、2.25%,分别较上一季度下降了0.13、0.44、0.09和0.02个百分点。其中,除广州外,各城市、各用途地价增速均有所放缓。就住宅地价而言,全部一线城市的环比增速仍超过3.0%,处于快速上升状态,上海市增速高达6.87%,深圳市增速回落幅度最为明显。从同比看,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平均增速依次为11.95%、6.42%、17.35%、8.60%,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0.96、下降0.29、上升2.43和下降0.08个百分点。各城市综合、住宅地价同比增速均超过10%,处于高位运行。 二线城市,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环比增速分别为1.35%、0.76%、1.93%、0.59%,较上一季度均有所上升,其中,住宅地价环比增速上涨了1.17个百分点,相对明显。二线城市综合及商、住、工各业用地价格同比增速分别为3.11%、2.59%、4.43%、0.89%,仅工业地价增速出现0.09%的微降。本季度,二线城市前期楼市的快速上涨对土地市场的拉动效应显化,厦门、南京、合肥三市的住宅地价环比增速依次处于全国高值城市的前三位,同比增速在全国亦处于最高的前十城市之中。 三线城市,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环比增速依次为0.58%、0.19%、1.03%、0.25%,除工业地价增速下降0.21%外,其余各用途地价增速均有小幅回升。三线城市同比增速依次为2.02%、0.78%、3.12%、1.32%,较上季度变化分别为: 0.16、-0.28、0.46、0.02个百分点。总体而言,三线各城市地价增速多数处于全国排序中的低位,且波动相对平缓,但仍有少量城市住宅地价快速上涨。 (五) 上一季度相比,主要监测城市综合、住宅地价上升态势显化,环比、同比上涨城市均超过八成 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环比增速整体上行态势增强,81个城市地价环比上涨,比上一季度增加5个,其中,23个城市涨幅收窄,比上一季度减少11个。综合地价环比增速大于3.0%的城市有9个,较上一季度增加4个;82个城市的增速介于03.0%之间;环比下降的城市14个,比上一季度减少3个。另外,64个城市的增速稳定在-1.0%1.0%之间。与去年同期相比, 85个城市地价同比上涨,增速超过7.0%的城市16个,比上一季度增加2个,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厦门、合肥、张家口、珠海9个城市的地价增速超过10.0%,上海最高,达到21.46%;同比下降的城市为15个,较上一季度减少3个。 住宅地价与综合地价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环比上涨的城市84个,比上一季度增加8个,其中,12个城市涨幅收窄,比上一季度减少17个。住宅地价环比增速超过3.0%的城市有17个,较上一季度增加8个;环比下降的城市15个,比上一季度减少6个。此外,64个城市的增速稳定在-1.0%1.0%。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上涨的城市86个,较上一季度增加4个;增速超过7.0%的城市20个,较上一季度增加3个,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厦门、合肥、青岛、张家口、珠海、汕头、郑州等12个城市地价增速超过10.0%,上海市最高,为26.52%;同比下降的城市16个,比上一季度减少4个。图16 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和105个城市住宅地价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对比情况图 (六)上报异常交易地块数量环比、同比均明显增加,单价创新高的异常交易地块数量达到2014年以来单季度最高截至2016年6月30日, 2016年二季度各地上报异常交易地块75宗(其中一线城市上报了18宗,二线城市上报了20宗,三四线城市上报了37宗),比上季度增加了30宗,涨幅为6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7宗,涨幅为97%。平均竞价轮次为111次,比上季度减少了6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上报的异常交易地块中,成交单价创新高的11宗,较上一季度翻番,是2014年以来,单价创新高地块出现最多的季度。图17 2013年1月以来月度异常交易地块和平均溢价率示意图 二、当前市场形势分析 (一)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政治与经济风险影响复苏步伐;国内经济总体平稳,但结构性调整和阶段性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地产领域资金充沛,带动了地价的温和上行。 二季度,全球经济景气程度较为低迷,美欧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广泛。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基础尚不牢固,美元走强、经济刺激政策支撑力度减小,持续复苏动能不足;英国公投退欧,引发市场动荡,欧盟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经济景气指数下降,市场情绪较为悲观,经济流动性风险显现;日本经济持续恶化;新兴经济体总体出现一定的企稳迹象,但持续增长后劲不足,仍需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综合来看,二季度,国际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 国内经济方面,二季度,消费和工业生产情况均有所增长,房地产业有较大回升,5月份通胀水平维持稳定,CPI同比增速回落,制造业生产平稳、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回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扩张步伐有所加快。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份微降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7%,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落后明显回升。国内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但仍存在结构调整和下行的压力。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总体部署下,供给侧改革对结构调整持续发力,经济出现上涨的阶段性动能不足,工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未减,民间投资增速下滑,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连续下滑。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二季度全国地价总体水平温和上行,工业地价涨幅略有回落。 二季度,货币环境保持宽松,社会融资规模结构调整,新增贷款明显扩张,资金条件充沛促进了地价增速上行。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4%,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上涨明显,定金及预收款增速明显,二季度后期虽然增速略有放缓,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个人按揭贷款同比增速连续19个月保持上涨态势,涨幅创2013年6月以来新高。随着其他理财产品收益下降、风险加大,全国多数地区取消限购、限贷,资本的避险性和逐利性促使大量资金入地产市场,尤其是一季度央行再次降准,流动性进一步释放,二季度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在资金充沛、热点区域销售良好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补充库存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着眼于资本市场更大的话语权,部分地产企业加杠杆购置高价地成为重要选择,支撑了对高地价的承受能力,带动了热点城市地价上涨。在上述因素综合影响下,二季度,商服、住宅地价环比增速上升,尤其是二三线热点城市住宅地价增速上涨明显。图18 2012-2016年1-5月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月度累计变化情况 (二)全国政策基调宽松,购房需求集中释放,热点城市政策转紧;一线城市趋稳,二线城市明显回暖,部分二、三线城市住宅地价出现明显扩张。 2016年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宏观环境延续前期基调,除个别城市政策收紧外,整体基本宽松稳定。在总体去库存的背景下,中央层面强调稳步推进,建设完善住房供应体系。4 月底,多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提出分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序”消化房地产库存,注重解决区域性、结构性问题,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住房租赁市场顶层设计出台;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6月,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体系。 地方层面,一线城市调控政策继续收紧,沪深限购加码,上海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北京通州将商住纳入限购范围,周边的廊坊、固安、香河等三、四线城市也加强楼市管控稳定房价。一线调控力度加大的挤出效应促使部分二线、三线城市成为投资热点。限贷限购取消促进热点城市各类需求集中释放,市场呈现快速回升趋势,楼市库存迅速下降,土地市场转向补库存。二季度,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福州、厦门等市土地市场回暖迹象明显。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区域分化持续,差别化措施陆续出台。热点城市政策开始由宽松转向收缩。南京、合肥、中山出台调控意见稳定房价地价,苏州出台“苏十条”、严审个人住房信贷、实行土地拍卖最高限价制度,天津城市收紧公积金贷款政策。但同时,多数中小城市库存压力依然存在,二季度,湖南、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安徽等省份均出台关于加快化解房地产库存的相关政策,在供给端通过供应规模优化和结构等措施调整供地节奏,需求端通过政策优惠、信贷支持、货币补助等方式刺激刚性需求释放。市场分化现象进一步显现。表现在地价上,一线城市住宅地价环比增速由升转降;二线城市商服、住宅地价环比、同比增速持续上升。 (三)主要监测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环比同比均有所上涨,受产业发展和房地产去库存综合影响,工业用地供应占比大幅提高,房地产用地供应占比出现明显收缩。 二季度,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开始有节奏的实施,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土地供应量环比和同比均有较为明显增长。受部分二线城市和多数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影响,全国主要地价监测城市土地供应结构调整明显,房地产用地供应占比降至2008年以来的历史第二低位,保障房用地供应占比降至历史最低。 截至2016年6月30日,二季度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土地供应面积为4.52万公顷,环比增加17.43%,同比增加6.93%。其中商服、住宅、工矿仓储用地和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分别供应约0.31、0.69、1.64和1.88万公顷,环比变化分别为-13.70%、-10.94%、57.98%、12.03%,同比变化分别为10.45%、-3.04%、46.46%、-12.06%。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面积环比下降11.83%、同比微升0.81%,供应面积约1.00万公顷。二季度,主要监测城市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较上一季度略有增加,但仍然较少,供应面积约0.11万公顷,环比增加7.03%,同比减少38.18%。 土地供应结构方面,工业用地供应占比较上一季度和去年同期上升最为明显,占比达到2011年第3季度以来的最高值,其他用途土地供应占比均较上一季度下降。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比例仅为2.47%,连续两个季度降至2008年分季度统计以来的最低值。二季度,商服、住宅、工矿仓储用地和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供应量占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93%、15.18%、36.37%和41.53%,较上一季度变化分别为降低2.50、降低4.84、提高9.33、降低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变化了0.25、-1.48、9.95和-8.7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量占土地供应总量的22.11%,较上一季度降低了7.3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1.23个百分点,与2008年至今的各个季度相比,房地产用地供应占比仅高于2014年第4季度,显示土地供应在各地去库存的政策导向下,结构大幅调整,供应比例大幅调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占比大幅下降,占比2.47%,环比继续下降0.2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78个百分点,占比继上一季度之后再创2008年以来的单季度同类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