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2年4月22日目录一 前言.(2)二 正文(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刘三姐歌谣 (3) 1.1简介 1.2历史传说 1.3歌谣现状2. 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读guai)节 (4) 2.1简介 2.2发展现状3. 仫佬族依饭节 (5) 3.1简介 3.2传说 3.3活动 3.4仪式 3.5发展现状4. 毛南族肥套 (7) 4.1简介 4.2活动三 结束语 (7) 一 前言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纷纭复杂,据说英语中就有两百多中。一般而言。文化所反映的本质是特定环境下人类群体生活的体验,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生活积淀,是过去和现在之间联系的纽带。当文化的结晶以固定物质方式留存下来的时候,人们可以用博物馆的手段加以保存,以物质的方式,永久的留住过去的物质文化;而文化以非物质的方式,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在自生自灭的生态环境下留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常常会随着这种文化的载体,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悄悄改变甚至消失。这种非物质文化常常体现了人类某个民族或社区的群体意识,并成为这个群体身份的证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存那些通过文化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具有珍贵价值的传统方式和群体意识。巴马盘阳河长寿之乡、凤山坡心水源洞、宜州古龙河,这些本地著名景点一到节假日便摩肩接踵,无论是常住河池的人,还是匆匆忙忙的过客,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将这些当作了广西历史的全部承载。 然而与凤山坡心水源洞、宜州古龙河等有形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蕴含着民族民间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和相关的自然环境发生变迁,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如何挖掘、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潘崎建议,要加强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和意义的宣传,正确处理好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他说:“挖掘的目的不是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锁在柜子里,而是为了利用,这样才能提高它的价值,人们才能自觉地抢救和保护我们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二 正文(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1.1刘三姐歌谣简介“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1.2历史传说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被视为神女。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她的像游行。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1.3刘三姐歌谣的发展现状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2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读guai)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1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简介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把青蛙称“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而得名。传说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蚂虫另(虫字旁加另)女神。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虫另(虫字旁加另),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之时,这里的壮乡村寨的人们便自发到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亭(社亭)周围举行隆重热烈的蚂拐虫另(虫字旁加另)歌会。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期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节日期间人们以祭蚂拐为主要活动,敲锣打鼓,招集四方歌友。大家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歌声遍野。活动程序一般有找蚂虫另(虫字旁加另)、孝蚂虫另(虫字旁加另)和葬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三步,以跳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舞、唱蚂虫另(虫字旁加另)歌形式相伴完成,以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舞的舞姿多模拟青蛙而为,主要动作有双腿深蹲、撑棍仰身、碎步横行、抬踏颤点等,富于生活气息,诙谐风趣。2.2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发展现状红水河两岸百余里的壮家村寨都盛行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活动,历史上曾建成过二三百座的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亭。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活动很少举行,一些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亭在当时遭受破坏,现在遗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改革开放以后,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活动在各地又陆续得到恢复。目前,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态度日益淡漠,一些活动传承人因年事已高而退出舞台,有的已相继谢世,导致某些技艺得不到传承。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对蚂拐节的相关民俗活动加以抢救和保护。3.仫佬族依饭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3.1仫佬族依饭节简介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伶”和“谨”。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3.2依饭节的传说关于依饭节的来历,有两种传说。其一,传说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期间,得到守监梁、吴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始祖。但当晚一片漆黑,又有追兵在后。危难关头忽见一白衣姑娘,牵白马前来相救。始祖骑马腾空而去脱离险境。始祖发迹后不忘梁、吴和白马姑娘救命之恩,定遇难呈祥之日为“依饭节”。其二,传说宋代天禧年间仫佬山乡遭外敌入侵,梁、吴带领乡民鏖战抗击,不幸英勇牺牲。宋徽宗于嘉熙四年特封梁、吴二人为官,并建龛堂,规定每逢亥、卯、末年奉请三元师祈神集福,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3.3依饭节的活动仫佬族每10年中分别3次于农历立冬时节选择吉日,以仫佬族人居住区域所谓的“冬”为单位,在各自的宗族祠堂里举行隆重而神圣的依饭节,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历时一昼夜,由安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哥、合兵和送圣七个程序组成。节日期间,全村上下一片欢腾,男女老少同庆丰收,共享欢乐,相互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3.4依饭节仪式请圣。供放茶叶、柑桔、甘蔗、芝麻、黄豆等十二素“清筵”。由师傅逐一念唱36位神名,同时由另一穿法衣、戴线光童子面具的师公作舞,表示所敬请的神灵已降临祭坛。 占牲。即牲祭神灵。各家凑36只鸡鸭,由师公宰杀一只,并悬空书写“超生度命”四字,然后于天井杀猪、宰鸡鸭。 劝圣。请神灵享受供品。供:猪肉、猪头、尾、内脏及鸡、鸭、酒等12荤熟“浊筵”。 唱神。颂唱每位神灵身世、业迹。由一戴引光面具的师公边唱边跳。唱到某神,即由戴某神面具的师公上场表演。唱、演形式根据各神的身世和业迹特点而定。他们行罡走步中的翻爬滚打和对阵厮杀的表演都很精彩有趣。两边乡民配合“嗬啊”衬音帮腔助威,气氛更加热烈非凡。 合兵。师公咬破红公鸡鸡冠,将血滴于红薯、芋头牛身、糯米谷穗及酒碗。参加祭祀者每人喝鸡血酒一口,按迷信说法,可以受到神灵保护。 送圣。即送梁九。师公送走36位神灵后,对梁九有特殊送别仪式,并具有与民同乐色彩。传说梁九是维护仫佬人利益的清官,极受民众爱戴。届时,一师公戴面具扮梁九,扛一缚公鸡的竹竿,持酒壶,提一吹胀的猪尿泡边走边唱或与乡民对答。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产、生活琐事。答不对者,梁九则以猪尿泡击其头,念道:公的尿泡敲你头!引得哄堂大笑,情趣盎然。之后,梁九与祭祀会首互敬四杯酒,迅疾推倒坐椅,燃放鞭炮,表示所有灾瘴瘟疫全随猪尿泡被赶走。这时,乡民们欣喜若狂地分到红薯、芋头牛及糯米谷穗回家供于神龛,以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至此,祭祀仪式全部结束。3.5依饭节现状依饭节为仫佬族所独有,是仫佬族信仰习俗长期积淀的结晶。它体现出仫佬族文化之精髓,进而成为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目前,仫佬族的许多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依饭节传承的文化空间逐渐缩小,传承后继乏人。4. 毛南族肥套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4.1毛南族肥套的简介“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其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承载着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它既是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4.2毛南族肥套的活动毛南族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毛南族肥套的形成、发展、演变对认识毛南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傩文化以歌、舞、乐、戏等多种形式表现,可以看到毛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与嬗变的印记。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