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上课版.ppt_第1页
古书的注解——上课版.ppt_第2页
古书的注解——上课版.ppt_第3页
古书的注解——上课版.ppt_第4页
古书的注解——上课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漢語通論 古書的注解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 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 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 ,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 心同德。” 孔安国尚书大传:“我治理之臣虽少 ,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 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 宜生,南宫适及文母。” 2、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 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 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 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 其股。” 3、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 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 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 ,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 诗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发展概述 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 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 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 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 ,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 、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 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传注体传 传:zhun,传述。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 经义,故称传。 秦汉之际的注释多 称传,传是最早出 现的注释体例。 春秋左氏传 春秋 左丘明 毛诗故训传 西汉 毛亨 传 注 体 传 传注体笺 1笺:jin,标记,表明注 释者对于前人传注的阐明、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毛诗笺 东汉 郑 玄 传 注 体 笺 章句体 古人往往在解释字词的 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 串讲经文大意,有的指 出中心思想,这就叫章 句。 有的在每章后附“章旨” , 即本章题旨的意思,概 括一章大意。 楚辞章句 东汉 王逸 孟子章句 东汉 赵岐 章 句 体 章句体释例 东汉赵岐孟子章句 章 指 返回本章目录 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特點: 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义疏体 疏,疏通,疏导。 既解释古书正文,又 解释前人注解的一种 方式。 也叫“正义”,正义 是 解释经传以得出正确 含义的意思。 义疏有时简称“义” 或 “疏”。 五经正义 唐 孔颖达 (五经:周易、尚书、 诗经、仪礼、左传) 孟子疏 宋 孙奭(sh ) 义 疏 体 传注体注 注:灌注。由于古书难 懂,需要解释,如同水 之注物,才能使难点消 散。 东汉郑玄开始称注释为 注,郑玄之后,注成为 训释的通称。 传 注 体 注 文选注 唐 李善 集解体 解:解析。 汇集各家注释,附 以己意的注释体例。 也叫集注、集传、 集释。 论语集解 魏 何晏 诗集传 宋 朱熹 集 解 体 名非集解,实为集解体: 唐颜师古汉书注(集23家注) 名为集解,实非集解体: 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集解体释例 魏 何晏论语集解 附 以 己 意 返回本章目录 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 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 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 注 十三经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春秋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孟子 汉武帝 初唐 唐文宗 宋仁宗 416卷 147560字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仪礼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孝经 论语 尔雅 附:四书五经 四书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南宋朱熹以礼记 中的大学、中 庸 二篇,与论 语、孟子配合, 撰四书章句集注。 五经五经 周易诗经 尚书仪礼 春秋 汉代 五经 包含了除 孝经 、 尔雅以 外的全部儒 家经典。 附:三礼与礼记注疏 仪礼 记仪式(各种礼仪) 周礼 记职务(政治制度) 礼记 言意义(儒学杂编) 三礼 大戴礼记西汉戴德辑录 原有85篇,现存39篇。 小戴礼记戴德之侄戴圣辑录 49篇,即今之礼记。 附:三传与左传注疏 三传 (春秋 三传) 左氏传 左丘明 (汉代称春秋内传) 鲁隐公元年 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 前 ) 隐 桓 庄 闵 僖 文 宣 成 襄 昭 定 哀 公羊传 公羊高 谷梁传 谷梁赤 春秋 : 鲁隐公元年鲁哀公十四年 (前年前年) 计年 左传注疏 晋杜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注疏 清刘淇 左传旧注疏证 今人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三、旧注的体例 1、經文 2、注文漢或魏晉人的注 3、音義 4、正義 古 書 注 解 解 釋 字 句 補 充 材 料 闡 發 思 想 傳注體 義疏體 章句體 集解體 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 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 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 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 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四、古注的內容 1、釋詞 2、串講 3、釋詞并串講 4、通釋全章大意 以诗毛传为例进一步说明: 1、解释题意:每篇之首皆有一个,不尽可从。 诗小序关睢:“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 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 关睢之义也。 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 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 私谒之心,朝夕 思念,至于忧勤也。”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吞食于民,不 修其政,贪而畏人,如大鼠也。” 2、离析章句:如关睢三章,一章四 句,二章八句。 3、说明章旨:如豳风东山序:“一 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 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 。” 4、解释词义: 如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毛传:“遵,循也。”(同义词解释);“ 汝,水名也。”(以类名为释); “坟,大防也”(定语+大名名释,属中求别) ; “枝曰条,干曰枚”。(辨析同义词)。 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传:“雍雍 ,雁声和也。”(联系上下文为训) 小雅大田:“以其骍黑。”传:“黑,羊 、豕也。”(以语境义为释) 谷风有洸有溃。传“洸洸(huang),武也 ,溃溃,怒也。“(释词义兼释词性,说明是 形容词) 大雅文王:“有周不显。”传:“有周, 周也。不显,显也”。(释词义兼释构词法, 说明词头) 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传:“ 远,枝远也,扬,条扬也。”(说明省略法)“ 八月断壶”,传:“壶,瓠也”(释通假)。 5、解释语句 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如 云,言美长也。”(释比喻义) 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传“古之君子,实得我之心也。” 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 匏。”传:酌之用匏,俭以质也。“(说 明诗句的言外之意) 6、注音释义 一般注音用直音法和反切注音法, 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以辩音为主 ,详注读音,兼释字义。 伐檀注:“秆丹反”是檀字的反切注 音,“木名也”是檀字的释义。“猗,本亦 作漪”是注出异体字。“县”,音玄用直音 法注音,这个“县”字是“悬”的本字。 7、讲解语法 如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 我遐弃。”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 ,犹云不遐弃我。”这就告诉读者“我”是 动词遐弃的宾语。 8、记述典章制度 周南葛覃:“言告师氏”。传:“古 者女师教以妇德,妇容,妇功。祖庙未 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庙既毁,教于宗 室。” 五、古注的術語 1、曰、为、为之 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经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 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 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 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使用的位置不同 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 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 注:“美人谓怀王也。”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 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 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 :“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 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 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犹”可译为“等于、等于说 ”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 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 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 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 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 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 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 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 6、读曰、读为 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 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 :“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 曰莳。” 7、读若、读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 ,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 :“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 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 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 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 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 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 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 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 然。”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 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 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9、當作、當爲 錯字需要訂正。 國語晉語:君好文,大夫殆。 韋昭注:文當爲外,聲相似誤也。 訓詁方法 (一)釋詞 解釋字詞是注釋的重要內容, 釋 詞 形训 声训 义训 形訓 是指從字形著手解释詞義的方法,把字 形結構分析和釋義聯繫起來,是形訓的 特點。 詩經小雅皇皇者華鄭玄箋“中和謂 忠信也”,孔穎達疏:“于文,人言爲信 ,謂言不虛也。” 聲訓 是指通過聲音關係(即音同或音近)解 釋詞義的方法。用同音或音近詞解释詞 義是“聲訓”的特點。 論語顔淵:“季康子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 敢不正?” 又如:孟子騰文公上:“庠者,養 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義訓 是指直陳詞義的訓釋方法。這種釋詞方 法是使用功能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用 同義詞或近義詞去解釋。 如:“增,益也”,用“益”去解釋“增”,也 可以給詞設立界說,如“男子先生爲兄, 後生爲弟”,“謂女子先生爲姊,後生爲 妹,父之姊妹爲姑”等。 (二)通句 所謂“通句”就是通釋全句 1.串講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兮代序。王逸 注:“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 言日月晝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來 ,以次相待。言天時易過,人年易老也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邢昺疏:“孔子曰:學者而能以時誦習 其經業,使無廢落,不亦說懌乎?學 業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門之朋從遠 方而來,與己講習,不亦樂乎?” 釋句,是就深入理解全句的有關問題加以 解釋或說明,它不是對全句進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