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ppt_第1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ppt_第2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ppt_第3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ppt_第4页
西方社会学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课 常人方法学 主要内容 n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n二、常人方法学的早期思想 n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n四、常人方法学的影响及其评价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创立于 1960年代中期,这个词是由加芬克尔在 1954年发明的。“ethno”指的是普通人, “methodology”是方法论之意,所以常人 方法学分析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社 会互动的基本方法。 1、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一、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确立了现象 学与俗民方法学共同研究的基本现象,也就是 对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工作。 第二、胡塞尔“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自然生活态度”与“科学态度”的区分形成 了俗民方法学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对科 学理性与常识理性区分的基础。 第三、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的概念 。 “主体间性”一方面意味着“自我”和“ 他人”的关系,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和我 们的关系。主体间性涉及主体之间的共 同性和它们沟通的可能性。正是从此出 发,俗民方法学找到了其“研究策略” 与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当 作社会学的基本原则相反,俗民方法学 将社会事实当作日常行动中不断发展的 成就,即,社会事实是一个主观建构的 过程。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断言,规范、价值、社会制度、社会组 织及其他社会学概念不仅对社会学家而且 对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具有意义。由此, 他重新设定了社会学的关注点,。即社会 学应首先关注这个世界对我们普通人意味 着什么,以及普通人是如何构建这种意义 的这也是俗民方法学所关注。因此,可以 说舒茨的观点从认识论与哲学上为研究生 活世界提出了理论,那么,俗民方法学则 试图从经验上对舒茨的研究予以论证。 总结: 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是对常人方法 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传统,为常人方 法学家提供了如何解决社会学问题 的基本思路。 2、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哲学 第一、维特根斯坦指出:意义的说明 在于用法,即,我们只有在使用语 言的过程中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他指出,活动是理解语言的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人们必须在特定的情 境中才能了解词与句子的意义。这 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俗民方法学对行 动意久的分析,尤其谈话分析。 第二、他指出“语言游戏”中必须有一定 规则,否则词与句子的意义就没有依循 ,因而失去意义。但在语言游戏中规则 不是决定性。和维一样,加也认为规则 并非决定性的,它只具有认知意义也就 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 n3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者强调行动的意义是由互动的 行动者在互动情境中创造出来的,强调 行动者如何在彼此的应对中构建共同意 义。常人方法学正是遵循这一研究线路 来分析互动和情景中意义的创造问题。 n4经典社会学理论 希尔伯特认为,经典社会学特别是理解社 会学对常人方法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常 人方法学主要是体现和深化了经典社会 学中的反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取向。 二、常人方法学的早期思想 1、常人方法学代表人物 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 萨克斯 谢格洛夫 (Emanuel Schegloff) 沙德诺 (David Sudnow) 特纳 (Roy Turner) 2、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 (1)对传统社会学尤其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 功能主义日益脱离社会进行了经验的批判 n俗民方法学认为传统社会学长期以来一直 忽略了对人们置身于其中的“第一生活环境” 日常生活现实的分析研究,并用抽掉属人 意义的空洞概念如结构、功能、角色等去 说明社会现实,进而将其所表达的属性当 作社会现实的本质。传统社会学对社会“现 象”的“科学”描述方式实质上扭曲了社会现 实本身。 n俗民方法学强调社会学家应对传统社会 学来一次“范式革命”,抛弃传统社会学业 已建立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循着舒茨 的研究路径,直接关注人们置身于其中 、并且不断构建着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 ,建构起直接揭示日常社会生活世界本 身的理论与方法论。 (2)拒斥传统社会学研究中建立在科学主义与 客观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学假定 n第一、关于社会事实的假定。 n传统社会学假定社会事实是一种外在于个人的客 观存在物。 n俗民方法学指出,社会事实并非外在于个人的全 然客观的“物”,而是一种反身性社会现实,并且 总是指向情景,因而社会现实是处于不断建构过 程中的。 n第二、关于“人类模型”的假定。在社会现 实与社会秩序建构的过程中,行动者并 非“判断的傀儡”。 n加批判传统社会学尤其是帕森斯之意志 行动理论将行动者视为“判断的傀儡”这一 “人类模型”,即行动者通过对内化了的规 范的主动遵从而达到其行动的一致性。 n但加指出,这些“人类模型”并不能真正说 明行动者如何赋予行动以意义,如何感 知与解释行动以及规范或规则如何支配 着人们的互动。 (3)对传统社会学科学理性的批判 n传统社会学要求社会学家科学地描述世界,并 将科学理性用作解释人类行动的方法论准则。 n加认为这不仅造成对人类行为自身的误解,而 且扭曲了人类行为自身。用科学理性来研究根 本不具有科学理性特征的日常生活实践是毫无 意义的。因此,对实践活动的理解与说明只有 在抛弃理性科学观念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 3、何谓常人/俗民方法学? n是研究成员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的方法。 n加芬克尔指出,“我用俗民方法学一词来指涉对作为日常生活 之各种有组织的、人为的、实践的、权宜的和不断发展的完 成的索引性表达和其他实践行动所具有的理性属性的研究”。 n基本点: n1)研究日常活动; n2)关注成员的方法即成员理解与说明日常生活实践的种种程 序; n3)注重过程,将日常实践活动作为成员不断发展的权宜完成 。 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1、常人方法学的主要概念 (1)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 accounts):实践或行动的某些部 分可以被参与者或旁观者向他人描 述、报道,可以被看到、被谈论, 并因此为成员所理解,成为可认识 的行动或实践。 规范或规则是实践行动可说明的基 础,其作用在于使实践行动成为可 描述的与可说明的。 省略原则 索引性 普普通通的 自然语言 (2)实践行动的索引性与索引性表达。(居 于核心地位) 加区分了索引性表达与客观表达两个概念,所谓索 引性表达即用特殊和具体表现形式来指称特定的 人、地点、实体与事件等等对象,换言之,这种 表达就其意义而言,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 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而客观表达则于之相对, 这种表达主要对事物的客观性质的普遍特征予以 描述,而不受描述者与特定情境限定,即客观表 达与索引性表达相反。 社会学研究的任务即描述和说明索引性表达的这种 合理属性。 22 父亲:你要到哪里去?(今晚你不要出去了吧! 天都这么晚了,还去干吗?) 儿子:外面。(我要出去,我不想告诉你我到哪 里,你最好不要再追问了) 父亲:你出去干什么?(我真担心你出去惹麻烦 。你和谁一起去?打算干什么?) 儿子:没什么事。(我都这么大了,会照顾自己 了,用不着把自己的每件事都告诉你) 父亲:你什么时候回来?(那好吧,不过你可别 回来得太晚) 儿子:一会儿。 (我不愿意告诉你 回来的具体 时间,没准回来得很晚) 23 n一项行动或表达的意义只有通过其所涉及的意义, 行动或表达才能被理解,而这些所涉及的行动或者 表达同样具有索引性,任何一个行动或者表达都是 这一条件上的一环,永远不能归结到一个不涉及索 引性问题的最终基础。 n这种索引性是无止境的、层层推进的,从而形成一 种无尽的索引链,互动者双方就这样处于一种立体 纵横的意义时空中。因此,局外人仅凭观察或移情 是很难理解这些具有索引性的行动的意义的。而面 对这种无穷无尽的索引链,借用外在的行为规范为 行动提供终结性理解说明,并试图为日常行为建立 一种其所遵循的模式,也是一种徒劳。 n(3)实践行动的反身性(reflexivity ) n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不可避免地与其应 用场合相结合。但“反身性”并不等同于传 统社会学意义上的“情景定义”。 n也就是说,说明既不脱离其暂时置身于 其中的活动,也不脱离其暂时置身于其 中的活动之外的事件,相反,说明是具 有其自身权利的行动,跟其他行动一样 ,说明必然地有助于其作为其中一部分 的环境的形成,并从中获得解释与理解 。 (4)省略原则指人们在交往中 允许不清楚的信息存在,待以后 弄清,而不会力图问清一切情 况,使交往无法继续。 (5)文件方式指人们在交往中 往往寻找不明言的潜在的含意 以理解相互的行为,决不是孤 立地去对待每一件事。 (6)自然语言指人们在交谈中 往往轮流对话而不使会话中断 的基本结构。 2、方法与方法论 方法论 第一、研究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情,研究蕴 藏于所有实际行动与环境之中的“一致性赞同 ”的东西,其目标在于揭示与说明这些“一致 性赞同”的东西,并将常识推理当作说明的一 种资源。 第二、从自身关系出发来研究日常生活实践活动 ,也即方法论的反身性假设,一种整体观念。 第三、现象学方法论的还原,即“回到现象自身 ”为俗民方法学的方法论提供了基础。 方法论特征 第一、反思性要求 其一、对社会学研究本身的反思,涉及对社会学作为一种“工 作”自身的逻辑方法的考虑,其中包含着对传统社会学素朴 性的批判,并彻底从中摆脱出来;其二、要求所有方法必须 有助于揭示实践活动的反身性属性,同时要求研究者必须采 用非个人的方法论,即遵循“俗民方法学的无差异”原则。 第二、适当性原则 探索对研究对象而言独一无二的方法,这些具体包括什么则是 俗民方法学者本人的事情。(实地研究、个案研究等人类学 方法,也采用解释学或其他传统社会学的方法) 第三、描述性研究取向 俗民方法学的目标在于社会学描述。这一描述取向要求研究者 直接观察,并直接参与到那些环境中去。 方 法 n第一、俗民方法学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研究方法联系在一起 。(社会学、人类学、解释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还采用 各种研究技术,如统计技术、录音技术等) n第二、俗民方法学也创造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式,其 中最著名的即“破坏实验”。 n其目的在于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借以观察社会现实如何得 以建构的过程,也即正常社会秩序如何得以维持的过程。 依赖三个条件:情境结构是构造的,以便被研究对象不将 之当作一实验、游戏、骗局或玩笑;对象没有充分的时间 按自己的意愿来重新构造现实情境;对象没有获得帮助以 形成新的界定。 破坏性实验的实例 n第一、破坏性关联的一致性。 n要求实验者坚持其谈话对象详尽阐明其平常所 说的话的意义来收集资料,学生拒绝一些普通 用语理所当然的意义,如“厌倦”、“你怎么了” 、“我累了”等,他们坚持其谈话对象详尽说明 其意义。 n第二、破坏立场可交换性。 n学生们被要求在商店里坚持将一顾客当作店员 ,要求顾客完成店员的责任,如结帐、将购买 的东西包好等。 n第三、破坏互动关系资格的知识作为普 通交流方案的构成预期。 n要求学生扮演家里的寄宿者,来破坏家 庭中基本人际互动所要求的构成预期。 n第四、破坏“众所周知”是真实社会世界 中行动的正确基础的理解这一构成预期 。 n听录音判断申请者不具备某种品质 再告知其正式信息否认最初印象 重新听录音重新评估申请者 丈夫:我累了。 妻子:你哪里累了?身子累,脑子累,还 是只觉得烦躁呢? 丈夫:不知道,我想是身子累吧。 妻子:啊,身子累,那么是肌肉呢,还是 骨头呢? 丈夫:你怎么这样说话,尽纠缠一些术语 。 n/v_show/id_XNjI1Njc 3NDg=.html 33 谈话分析 n谈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由加 芬克尔、萨克斯等人共同创立的,现在已成为常 人方法学研究中最显要的理论支系之一,并对人 类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很重要影响。 n谈话分析主要是研究各种谈话中谈话者内含丰富 而又可理解的、可分析的行为活动,研究谈话者 说话的顺序、修正结构,谈话者对某种作为组织 形式而非心理学形式的对话形式的偏爱,日常对 话的首要性及其他与社会结构与制度环境的关系 ,有声与无声表达活动的相互关系等。 34 (1)索引性表达 他们认为所有的自然语言都具有索引性,任何一种言 说的意义并不是由一些抽象界定预先确定的,我们 只有根据言说的具体情景才能理解其意义。 人们对于互动情景的描述、范畴、解释总会遗漏某些 东西,会充满矛盾和不一致。所有的语言都具有索 引性,通过更准确的解译和补充来补齐某个陈述的 环境,只是把言说的索引性保存下来。 索引性表明,秩序是被社会组织起来的,而且这种井 然的秩序是具体特定情景中的日常行为与言语的一 种“始终处于进行中的,实际的成就”。我们面对索 引性表达,需要做的不是修补其情景问题,而是要 认识到它是大量的社会结果的根源。 35 (2)谈话程序 萨克斯等人研究了谈话的形式程序,提出了“毗邻对 概念”,毗邻对是谈话分析的基本单位。 谈话一 A:你好! B:你好! 谈话二 A:我是史密斯,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吗? B:是的,我是布朗 36 谈话三: A:今晚你来吗? B: 我可以带一个朋友来吗? A:当然。 B:我会去的。 谈话四 A:今晚你来吗? B: 我可以带一个朋友来吗? A:男的?女的? B:有什么不同吗? A:只是一个平衡问题。 B:女的。 A:来吧。 B:我会去的。 A问 b B问 1 A答 1 B答 b A问 b B问 1 A问 11 B问 111 A答 111 B答 11 A答 1 B答 b 37 谢格列夫等从这两个例子发现,在谈话中存在一种组 织结构和基本形式,如毗邻对,对称性等问题。 这种程序化的谈话是一种实践活动的“成就”,这种谈 话形式并不是一种研究上的因果推理的结果,也不 是与实际谈话活动完全没有联系的抽象规范。谈话 参与并不是机械地实施这种形式新的对话,而是彼 此之间存在不断竞争,以求能够发言,并对对方各 种突然出现的重复、断裂、错误等作出反应,彼此 之间存在情景性的互动。 38 常人方法学认为,成员通过模式化来描述、解释、概括 他们的言说与行动。模式化是一个组织过程,模式化 本身也具有索引性,它为使对话活动成为我们可理解 的而提供了实质性的方式和手段。我们通过模式化对 他人的言说进行说明,从而使我们实现相互理解。 互动双方通过参照先前的谈话,思考它们从而理解对方 的言说,相应的它们通过把自己的言说与先前的言说 联系起来,来显示他理解了对方的言说,这种联系、 放置与定位谈话的诸多片段的机制,说明对话的顺序 是可以操作的。 3、俗民方法学的发展 n方向一:俗民方法学对制度化环境中实践活动的研究。如少 年犯法庭、医药门诊部、警察部门、自杀预防研究中心等。 n方向二:谈话分析(萨克斯),将谈话作为一实践活动,从 俗民方法学角度予以分析。谈话分析是经验研究;谈话本身 作为研究对象;谈话作为一实践活动;谈话是自我组织环境 的谈话;自然主义的方法论。(录像、录音是最好的方法) n方向三:工作研究。 n关注狭义的职业活动即工作,通过对诸如自然科学、数学、 爵士乐演奏、拳法、演讲、炼金术等组织化现象的技术细节 的检视研究其秩序的局部形成。(关注的是关于业的特征 而非职业自身的资料) 四、常人方法论的影响与评价 来自主流社会学的批判 n1、俗民方法学与宏观微观秩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