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元考试复习题.pdf_第1页
有限元考试复习题.pdf_第2页
有限元考试复习题.pdf_第3页
有限元考试复习题.pdf_第4页
有限元考试复习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杆件结构 1.1 单元刚度如何叠加成结构的整体刚度矩阵?为什么这样叠加?如何从刚度矩阵的 物理意义去理解此叠加关系?叠加成的整体刚度矩阵又有什么特点? 答: (1)首先对杆件结构进行自然离散,并对其进行节点编号和单元编号,然后通过 坐标转换公式将局部坐标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转换为整体坐标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 将所得的单元刚度矩阵按节点编号进行组装,即可形成整体刚度。 (2)这样的叠加方法条理清晰,便于电脑程序编程,分块进行,效率较高,且尤 其适用于大量杆件结构体系,将所有的计算程序化后,大大节省了时间,并且精度较 高。 (3) 刚度矩阵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结构或构件单元在单位位移或变形下所能承受的 力的大小。通过单元刚度矩阵建立单元节点力与节点位移之间的关系,通过整体刚度 矩阵建立所受外荷载与整体位移之间的关系。通过单元刚度矩阵叠加构建整体刚度矩 阵,则建立起了结构整体外荷载与整体位移之间的方程,进而通过求得的整体位移进 一步求出单元之间的节点位移,并最终求得各单元之间的节点力。 (4)特点:1)对称性。由于杆单元的单刚是对称矩阵,则由它们集成的总刚也 具有对称性。2)奇异性。即无论是单刚还是总刚都是奇异的,它们不存在逆阵。3)存 在相当数量的零元素。由于杆系结构的特点,一个节点可能只连接少数几个单元,因 此可能与周围邻近的几个节点之间存在非零的元素。 1.2 如图所示的圆杆,由两个不同截面的杆件(1)与(2)组成,在节点 1,2,3 上 作用有轴向节点载荷 1 Q、 2 Q、 3 Q而平衡。试写出 3 个轴向载荷与节点的轴向位移 1 u、 2 u、 3 u之间的矩阵关系。 解: 杆件 1 的单元刚度矩阵为: 1 1 1 11 11 EA k l ; 杆件 2 的单元刚度矩阵为: 2 2 2 11 11 EA k l ; 结构的整体刚度矩阵为: 11 1111 1112 1122 1122 21221112 112222 2122 22 22 EAEA ll kk EAEAEAEA Kkkkk llll kk EAEA ll 而又 12 llL ,所以 11 1122 22 AA E KAAAA L AA 令节点位移向量为 123 , T u u u,节点力为 123 , T FQ Q Q,从而可得 3 个轴向 载荷与节点的轴向位移其关系为 1111 211222 3223 QAAu E QAAAAu L QAAu 1.3 如图所示为三角桁架,已知 25 /101 . 2mmNE,两直边的长度ml1,各杆的截 面积 2 1000mmA,求此结构的整体刚度矩阵 K,若节点的编号改变后,问 K的有 无变化? 解:杆件的单元刚度矩阵为: 11 11 i i i EA k l ,从而可得各个单元在局部坐标 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为: 1 11 11 EA k l ; 2 11 11 EA k l ; 3 11 112 EA k l 平面杆单元坐标转置矩阵: cos sin cos sin T , 而又 000 123 90045 、和, 从而各个单元的坐标转置矩阵分别为: 1 0 1 0 1 T ; 2 1 0 1 0 T ; 3 2 2 2 2 2 2 2 2 T 根据上面给出的坐标转置矩阵,可得各个单元在整体坐标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为 11 11 000000 101101000101 001100010000 010101 T EAEA kT kT ll 22 22 101010 001110000000 011100101010 000000 T EAEA kT kT ll 33 33 101111 101111001111 0111001111112 22 2 011111 T EAEA kT kT ll 令节点位移向量为 112233 , T u v u v u v, 节点力为 112233 , T xyxyxy Fqqqqqq, 按照整体刚度矩阵的拼装原则,可得 101000 010001 1111 101 2 22 22 22 2 1111 00 2 22 22 22 2 1111 00 2 22 22 22 2 1111 011 2 22 22 22 2 EA K l 若节点的编号改变后, K会发生变化,但是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第2章 平面问题 2.1 平面结构由平板与加强直杆组合而成,如下图所示,在板的斜边上作用均匀的垂 直载荷q,已知板与杆的尺寸a、b、t及材料性质 E、,若加强杆只承受轴力,将 三角板离散为 4 个三角形单元,试简要说明用有限元位移法求解此结构的位移与应力 的方法与步骤。写出整体载荷列阵。 解:用有限元位移法求解此结构的位移与应力的方法与步骤如下所示: (1) 对整个结构进行离散化, 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单元, 单元间彼此通过节点相连; (2)求出各三角形单元的刚度矩阵K(e)。K(e)是由单元节点位移量(e)求单元 节点力向量F(e)的转移矩阵,其关系式为:F(e)=K(e)(e); (3)集成结构的总体刚度矩阵K并写出总体平衡方程。总体刚度矩阵K是由整 体节点位移向量求整体节点力向量的转移矩阵,其关系式为F=K,此即为 总体平衡方程; (4)引入边界条件,简化求解方程,求出各节点的位移; (5)求出各三角形单元内的应力和应变。解有限元方程:根据边界条件修正的总 体有限元方程组, 是含所有待定未知量的封闭方程组, 采用适当的数值计算方法求解, 可求得各节点的函数值。 外荷载为线性分布的表面力,且为均布荷载。在单元坐标系中,作用于单元 123 上的外荷载等效为节点力为: 1 5 100010 4 T s fqta;作用于单元 356 上的 外荷载等效为节点力为: 2 5 100010 4 T s fqta。进行转置后,可得在整体 坐标系的荷载列阵为: 11111 000000 42242 T Fqtaqtaqtaqtaqtaqta 2.2 图示的三角形单元 ABC,其尺寸如图,单位:mm,已知材料的弹性模量 MPaE 5 102,泊松比为 0,如 A 点的x方向的位移muA 8 102 ,y方向的位移 为 0;C 点沿x方向的位移为 0,沿y方向的位移mvC 8 10;而 B 点的位移为零。试 计算此单元的应力及三个节点的节点力。 解:由题中条件可得三角形单元的节点位移列阵为: 0000 T e AC 其中: 8 2 10 m AA u , 8 10 m CC v 。 单元 ABC 为平面应力单元,A 节点编号为 i,B 节点编号为 j,C 节点编号为 m, 则其应力矩阵 ijm SSSS 为: 2 , , 2(1) 11 22 ii iii ii bc E Sbci j m A cb 其中: ijmmj ijm ijm ax yx y byy cxx , ijm,A为三角形 ABC 的面积。 而又 e iii S,则可得 2 , , 2(1) 11 22 ii iiii ii bc E bci j m A cb 三角形单元 ABC 的应力为: eeee iijjmm SSSS 。 三角形单元 ABC 的单元刚度矩阵 e K为: iiijim e jijjjm mimjmm KKK KKKK KKK 其中: 2 11 22 114 1 22 rsrsrsrs rs rsrsrsrs b bc cb cc b E K A c bb cc cb b 。 节点力的计算公式为 e FK ,将相关数据带入计算公式可得: 253.7859.902133.98155.38119.8215.2N8 T F 2.3 正方形平面结构,沿对角线 AD 方向承受两集中拉力 P,其网格示意所示。若取 整体计算时,结点应如何编号使其半带宽最小?并说明怎样处理位移约束。如果利用 结构的对称性,只计算 1/4,又如何处理边界条件? 答:(1)当节点编号合理即相邻单元的节点编号差尽可能小,这些稀疏的非零元 素集中在以对角线为中心的一条带状区域内,具体编码如下图所示。B=d(D+1)对 于平面问题 d=2,则有 Dmin=5。由于 AD 方向承受两集中力整体对称,则两对称轴线 交点处的限制位移为 0,对称轴则是横向位移限制为 0,轴向位移放松。 (2)取题中结构的四分之一,结构单元划分情况如下图所示。边界条件为: v4=v5=v6=0,分别对应总体平衡方程的 8、10、12 行,u1=u2=u3=0 分别对应 1、3、7 行。因此,在计算机程序实现中将这 6 行中的对角线元素乘以大数即可,用手解即可 把这 6 行和 6 列划掉,使总体平衡方程变为 6 阶线性方程组。 x y 1 a 2 3 a 5 6 4 a a 2.4 如上题中在 BC 间连一刚度为 k 的弹簧,按刚度矩阵的物理意义,在有限元分析 中如何处理此弹簧?弹簧原长为 BC 如何?若原长比 BC 的长度小,该怎样处理? 答:在有限元分析中,刚度为 k 的弹簧可以视为杆单元进行处理,只需要将它的刚度 系数叠加到整体刚度矩阵中的对应位置即可。如果弹簧原长比 BC 小,则其为有初 始应力的单元且为拉力。将弹簧的初始力 F=k作用于对应节点,弹簧的刚度矩阵仍 然按照 BC 长度计算即可。 第3章 等参数单元 3.1 证明平面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为等参数单元。 证明: 等参数单元:单元的几何形状和单元内的参变量函数可采用相同数目的节点参数 和相同的形函数进行变换。平面三角形常应变单元的形函数既可用来进行单元内位移 插值,也可用来表示单元内任意一点的坐标。 其位移模式为: iijjmm iijjmm uu Lu Lu L vv Lv Lv L 其坐标变换式为: iijjmm iijjmm xx Lx Lx L yy Ly Ly L 因而平面三角形常应变单元为等参数单元。 3.2 试证明三角形常应变单元 mmjjii NxNxNxx mmjjii NyNyNyy 证明: 对于 3 节点三角形单元, 选用的位移模式是把单元中任一点的位移 u、v 表示为坐 标 x 和 y 的线性函数,即 123 456 uxy vxy 其中: 123456 , 为待定常数。 设各节点坐标为 , iijjmm x yxyxy ,各节点位移为 , iijjmm u vu vuv , 从而有 123 456 iii iii uxy vxy , 123 456 jjj jjj uxy vxy , 123 456 mmm mmm uxy vxy 于是有 1 1 2 iii jjj mmm uxy uxy uxy , 2 1 1 1 2 1 ii jj mm xy xy xy , 3 1 1 1 2 1 ii jj mm xy xy xy 其中为三角形面积。将 i,j,m 按照逆时针编号,经过整理可得: 1 2 iiiijjjjmmmm uabxc y uab xc y uab xc y u 同理可得: 1 2 iiiijjjjmmmm vabxc y vab xc y vab xc y v 令 1 2 iiii Nabxc y ,则可得三角形常应变单元的位移模式为 iijjmm iijjmm xx Nx Nx N yy Ny Ny N 3.3 证明:平面四节点等参数单元为完备的协调单元。 证明:对于平面四节点等参数单元,建立了局部坐标系或者映射后,可以在 平面上的母单元中描述实际单元的位移模式和力学特性。同时,任意四边形单元在母 单元中的位移模式就是矩阵单元的位移模式,写为: 11223344 11223344 uu Nu Nu Nu N vv Nv Nv Nv N , 1 11,1,2,3,4 4 iii Ni 相邻平面四节点等参数单元之间的交界线只与交界线上的结点坐标有关,而且交 界线上的位移只与该线上的结点位移相关,而与其他结点位移无关,因此,交界线上 的位移由该线上的结点位移所唯一确定。所以,平面四节点等参数单元为完备的协调 单元。 3.4 证明:等参数单元的形函数满足 1 m i i N ,m为单元的结点数。 证:形函数是定义在单元内部的、满足一定条件的、坐标的连续函数。形函数不 仅可以用于单元位移函数的插值,还可以用于单元形状的变换。形函数应该满足的条 件为: (1)在节点 i 处, 1 i N ,在其它节点处, 0 i N ; (2)能保证用它定义的未知量在相邻单元之间的连续性。 (3)该包含任意线性项,以保证用它定义的单元位移可满足常应变条件。 从而应满足等式: 1 m i i N ,以保证用它定义的单元位移能够反映刚体位移。 3.5 证明:平面八节点等参数单元为完备的协调单元。 证明:对于平面八节点等参数单元,建立了局部坐标系或者映射后,可以在 平面上的母单元中描述实际单元的位移模式和力学特性。平面八节点等参数单元的位 移模式下在 坐标系下式双线性位移模式,在x y 坐标系下不是双线性位移模式。 由于实际单元的边界上有一个局部坐标系为常数,因此单元位移沿着单元边界线性变 化,从而保证了单元的协调性。所以,平面八节点等参数单元为完备的协调单元。 3.6 二维四结点等参数单元,在 X,Y 坐标中单元各边与坐标轴 X,Y 平行,边长为 a,b,试确定下列载荷情况下的结点载荷。 (1) 在x正方向有一分布载荷作用在 1 的边上, 载荷在 1 为零, 在 1 为 0 q ,呈线性变化; (2)在 1 的边上作用有均布载荷 0 q ,方向压向单元; (3)在y正方向上作用均匀的体积力 0 b 。 答: (1)由题中条件可知 则可得 12 000000 33 T e RQ ,其中 0 1 2 Qq bt。 (2)均布荷载作用下 11 000000 22 T e RQ ,其中 0 1 2 Qq bt。 (3)体积力 b0作用下 0 1111 0000 4444 T e Rb 。 3.7 二维八结点等参数单元,在 X,Y 坐标中单元各边与坐标轴 X,Y 平行,边长为 a,b,试确定下列载荷情况下的结点载荷。 (1) 在x正方向有一分布载荷作用在 1 的边上, 载荷在 1 为零, 在 1 为 0 q ,呈线性变化; (2)在 1 的边上作用有均布载荷 0 q ,方向压向单元; (3)在y正方向上作用均匀的体积力 0 b 。 解: (1)由题中条件可得 则可得 115 0000000000000 24424 T e RQ , 其中 0 Qq bt 。 (2)均布荷载作用下,其中 0 Qq bt 111 0000000000000 333 T e RQ (3)体积力 b0作用下: 0 11111111 00000000 88888888 T e Rb 3.8 试述数值积分的高斯点数的选取原则。矩形单元、平面任意四结点单元、平面八 结点单元、空间八结点单元、空间 20 结点单元应怎样取积分点才能保证精度。 答:对于平面问题,计算量约正比于 n2。对于空间问题,计算量约正比于 n3。对 于一维高斯积分,如取 n 个积分点,对于任一不高于 2n-1 次的多项式,都可得到准确 的结果。以单元刚度矩阵积分为例,如果被积函数中的最高阶次为 m,则方向的 积分点为 1 2nm 。则可得矩形单元选择 22 的积分阶次,任意四结点单元也选 择 22 的积分阶次,八结点采用 33,能够保证精度。对于空间八结点和 20 结点单 元常采用3 3 3 高斯积分, 但近年来研究表明, 对上述两种分别采用 22 和2 2 2 高 斯降阶积分,可以显著改进单元的特性,又可节省计算量。 3.9 试根据形函数的性质和特点构造平面任意四结点等参数单元和平面八结点曲边四 边形等参数单元的形函数。 解:对于平面任意四结点等参数单元,它的位移和坐标都采用相同的形函数表示 4 1 4 1 , , ii i ii i uu N vv N , 4 1 4 1 , , ii i ii i xx N yy N 其中: 1,2,3,4 ii uv i 和 是整体坐标系 xy 下节点的位移分量; 1,2,3,4 ii xy i 和 是 节点的整体坐标系; , i N 是由参考坐标, 表示的形函数,可以表示为 1 11,1,2,3,4 4 iii Ni 对于平面八结点曲边四边形等参数单元,它的位移和坐标都采用相同的形函数表 示 8 1 8 1 , , ii i ii i uu N vv N , 8 1 8 1 , , ii i ii i xx N yy N 其形函数为: 2 5 2 6 2 7 2 8 11/ 2 11/ 2 11/ 2 11/ 2 N N N N , 158 256 367 478 11 11 42 11 11 42 11 11 42 11 11 42 NNN NNN NNN NNN 第4章 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法 4.1 什么是协调质量阵(一致质量阵)?什么是团聚质量阵(集中质量阵)?他们在 形式上和实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答: (1)将结构离散以后,取出一个单元,将单元的位移形函数代入其单位体积 的惯性力表达式中。而后再根据荷载转置的一般公式得到单元结点上的惯性力计算公 式,进而得到单元质量矩阵。对于协调质量阵而言,单元的动能和位能是互相协调的, 因此称为协调质量矩阵。其定义如下 T mNN dV (2)集中质量矩阵的定义如下图 将结构离散以后,限定单元的质量集中在它的结点上,质量的平移和转动可同样 处理,这样得到的质量矩阵是对角线矩阵。其定义如下 T mdV (3)异同点:计算经验表明,在单元数目相同的条件下,两种质量矩阵给出的计 算精度是差不多的。集中质量矩阵不但本身容易计算,而且由于它是对角线矩阵,可 使动力计算简化很多。在网格大小相同的条件下,两种质量矩阵给出的计算结果很接 近,但用集中质量矩阵求解时,自由度数目远较协调质量矩阵的少。但当采用高次单 元时,推导集中质量矩阵是困难的,另外,只要离散化时保持了单元之间的连续性, 由协调质量矩阵算得得频率代表结构真实自振频率的上限。 4.2 什么是比例阻尼?它有什么特点?其本质反映了阻尼与什么有关? 答:比例阻尼:由于多自由度体系主振型关于质量矩阵与刚度矩阵具有正交性关 系, 若主振型关于阻尼矩阵亦具有正交性,这样可对多自由度地震响应方程进行解耦分 析。比例阻尼的特点为具有正交性。其本质上反应了阻尼与结构物理特性的关系。 4.3 试述振型叠加法的基本思想和求解过程。 答:振型叠加法又叫模态叠加法,是一种利用结构固有频率和振型来计算结构动 力时程响应的方法。 基本原理为基本原理为:首先对完成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然 后利用固有振型组成的模态矩阵对结构的微分动力方程解耦,将结构的动力学方程转 化为各主坐标的非耦合方程;完成对各非耦合方程的求解,并进行叠加得到结构的动 力响应。 求解过程为:求解过程为: (1) 建立广义坐标系下的运动微分方程, 给出广义坐标系下初始条件: 0 x 和 0 x ( )MxkxF t (2)计算固有频率和振型向量 ,(1,2, ) i i uin 计算主质量矩阵: (1,2, ) T i ii MuMuin 得正则振型向量: 1 (1,2, ) ii i uin M (3)初始条件变换: 0 0 0 0 (1,2, ) (1,2, ) T i i T i i zMxin zMxin (4)激励变换: ( )( )(1,2, ) T i i P tF tin (5)计算正则坐标系下的响应 正则坐标系下运动微分方程: 2 ( )(1,2, ) iniii zzP tin 利用杜哈美积分写出正则坐标系下的响应: 0 0 0 ( )cossin 1 ( )sin()(1,2, ) i iinini ni t ini ni z z tztt Ptdin (6)写出原广义坐标系下的响应 12 12 n n xzzzz 。 4.4 试述逐步积分法的基本思想。 逐步积分法是对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直接进行逐步积分求解的一种动力分析方 法。 MCKF 首先假设在任意时间步内结构动力响应均符合设定的数学关系,同时任一时刻结 构的动力学方程均成立; 于是建立由时刻t结构状态响量 ttt ,到tt时刻状 态响量 tttttt ,的递推关系, 从而从0t时刻的初始状态向量 000 , 出发,一步一步第求出各时刻的状态向量。根据在ttt之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采用的不同假设,可以分为不同的计算方法,如线性加速度法、Newmark-法等。 4.5 在用逆迭代法求前几阶振型时,为什么要采用 Gram-Schmidt 正交化过程? 逆迭代法除求最小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外,还可以扩大运用范围。与克莱姆-史密特 (cram-schmidt) 正交化过程相结合, 可以用来求取最低的几阶特征对。 从迭代公式看, 似乎这种正交化过程可以一劳永逸,一旦初向量与前 j-1 阶特征向量正交,则所有的 迭代向量都与前 j-1 阶特征向量正交。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计算机误差的原因, 不可避免产生低阶特征向量,迭代到最后还是得到最低阶的特征向量。为了克服这一 点,必须每迭代一次都进行正交化处理,不断把前 j-1 阶特征向量从迭代向量中清除 掉。对于重特征值,用带正交化过程的迭代,可得出重特征值对应的一组正交特征向 量。用逆迭代法求得第一特征对后,利用正交化过程的迭代法,可以依次求取各阶特 征对。为保证计算精度,前面的特征向量必须计算精确些。逆迭代一般用来计算少数 前几阶特征对。 4.6 已知, 1 1 1 1 X , 1 1 1 2 X , 3 1 1 1 X ,并有质量矩阵 100 010 001 M ,用 Gram-Schmidt 方法对它们进行正交化处理以及正则化处理。 解: 1 X 、 2 X 和 3 X 两两线性无关,可令: 11 1 1 1 X ; 22 1 1 1 X ; 33 1 1 1 X 运用 Gram-Schmidt 方法进行正交化处理有 11 1 1 1 ; 21 221 11 2 3 ,2 ,3 4 3 ; 3132 3312 1122 1 , 1 , 0 再令 , 1 i i i 1,2,3i ,从而有 1 3 3 3 3 3 3 ; 2 6 6 6 6 6 3 ; 3 2 2 2 2 0 4.7 如有一结构,用解析法求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它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如下: 220 241 012 K , 100 030 001 M 解:不考虑阻尼的影响,系统频率方程为: 2 0MK ,代入相关数据可得 2 2 2 210 14320 022 从而有: 22222 22434 220 化简整理可得: 222 321 30 。解此式可得系统的固有频率为: 123 3 23 3 ; 令系统的振型分别为: 123 、和。将系统固有频率 123 、和 分别代入分别代 入频率方程,则有 1 1 1 2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