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推广CFC 2006 推动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ppt_第1页
研究和推广CFC 2006 推动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ppt_第2页
研究和推广CFC 2006 推动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ppt_第3页
研究和推广CFC 2006 推动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ppt_第4页
研究和推广CFC 2006 推动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和推广 CFC 2006 推动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 谭浩强 一、CFC 的提出和关 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发 展方向的大讨论 CFC的提出 进入21世纪面临的问题: n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n我国进入第三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n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 n高校教学改革要求大学生具有信息素 养 n市场经济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 n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 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必 须上新台阶,必须有新面貌 n掌握更多、更新的信息技术 n符合社会的需要,使大学生毕 业后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考虑问题的角度,一个是纵 向的,一个是横向的,要全面 、综合地考虑。 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 是技术与社会的结合。要找到结合 点。 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n计算机专家 n企业界人士 n计算机实际工作者 n学校领导部门 n毕业生和在校生 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任 务是综合和研究这些意见 ,提出一个先进而符合实 际的设想和方案。 包括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案 。 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n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新 发展 n对面向应用的要求认识不足 n缺乏对课程体系的系统研究 n对不同专业的分类指导还未完全落实 n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n当前面临的形势; n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和定位 ; n20年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经验 ; n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n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n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和 知识结构; n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n教学内容; n教学手段和方法; n师资队伍建设; n当前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n各领域的计算机教育方案,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n一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 向理论方向提高。强调的 是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 n一种是面向各应用领域, 向应用方向提高。强调的 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民主的方 法开展群众性的讨论,以明确方向 n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质量, 更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n性质不是纯理论性的讨论,而是影响到 千万大学生的发展的实际工作问题,必须 具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n方法不应该是少数人在房间里闭门造车 ,而应当发动广大师生参加,集思广益。 要面向实际,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CFC 2004 China Fundamental-computing Curricula 鉴定委员会的评价 充分肯定了报告提出的指导思 想和教学理念,认为该成果具 有开创性、针对性、前瞻性和 可操作性,符合我国国情,对 发展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 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达 到国内领先水平。 CFC 2006 对CFC 2004 的发展 1 、对教学理念部分进一步作了充实,使 之更加清晰; 2、把原来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 点构建课程体系,改为从应用出发,确 定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并据此确定知识 结构,并构建课程体系,以更体现从应 用出发的原则; 3、根据近两年一些高校的实践经验,丰富 了按应用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和作 法,并提出了具体的参考方案; 4、除原有的理工类、财经类、文科类课程体系参考方 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外,还增加了医学、农林和艺术 类的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此外还增加了典型课程的 教学方案,以启迪思路; 5、加强了高职高专部分,除了保留和修改高职高专课 程体系参考方案外,还着重增加了高职高专与本科 教育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6、对各类计算机统一考试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明确 提出了改进的意见,要求不要把各省市的计算机统 一考试强制与学生的学历和学位挂钩,使能根据本 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考试方式。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指导思想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2 从CFC 2004到CFC 2006 1.3 课题报告的结构 CFC 2006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历史经验与现状 2.1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历史回顾 2.2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经验 2.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第3章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原则 3.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定位 3.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念 3.3 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第二部分 从能力要求与知 识结构出发构建课程体系 第4章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 机能力要求与知识结构 4.1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4.2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 用能力要求 4.3 基于能力要求的知识结构 第5章 设计课程体系的思路 51 设计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5.2 设计课程体系的两种方案 5.3 方案一: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设计 课程体系 5.4 方案二: 直接从应用入手设计课程体系 第三部分 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第6章 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第7章 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第8章 文史哲法教类专业计算机 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第9章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 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第10章 医学类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第11章 农林类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第12章 从应用入手设计的课程体系 第13章 典型课程设计方案 第四部分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第14章 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构建课程体系 14.1 高职教育的特点 14.2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4.3 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 第15章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 考方案 第五部分 计算机基础教育 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第16章 教材建设 第17章 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18章 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建设 第19章 计算机统一考试与计算机 基础教育 二、基本经验和 指导思想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经验 1.坚持一个方向面向应用 2.注意四个区别,防止四个混淆 n 区别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 n 区别计算机专门人才与计算机应用人才 n 区别本科与高职 n 区别学校与社会 3采用新的教学“三部曲”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 从实际到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而不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处理好十个关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定位 1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对非计算机 专业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计算机技 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 3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计算机应用 的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念 n面向应用需要 n采用多种模式 n启发自主学习 n重视实践环节 n培养创新意识 n树立团队精神 要培养信息素养 n信息意识 n信息道德 n信息知识 n信息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n敬业奉献,知难而进 n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n尊重实践,实事求是 n注意提高,更新知识 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 全面地总结多年来的经验 系统提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深入地分析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方法 提供各个领域的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还是第一次,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这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应当珍 惜这个成果,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面向应用是计 算机基础教育的正 确方向和必然选择 提几个问题 n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成为 计算机专家还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n社会认为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方面最缺的是什么? (理论,还是应用能力) n大学生最迫切希望学习和掌握什么? (理论知识,还是就业所需的实用知识与应用能力) n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面向应用有 什么启示? 面向应用, 培养大量计算机应用人才 n是IT技术发展的要求; n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n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n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 的。 现在的问题是总有一些习惯力量使 n非计算机专业向计算机专业看齐 ; n高职向本科看齐; n一般院校向重点大学看齐; n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看齐。 n现在不仅是非计算机专业要强调面 向应用的问题,不少有识之士也尖 锐地指出:计算机专业必须进行改 革,必须改变脱离实际的学院式教 学模式,要面向社会,面向应用。 n目前,无论本科和高职教育都是自 封闭系统,离开社会太远。 怎样理解面向应用 1.学是为了用。没有实用意义的可以暂不 必学。 2.从理论上说,学任何知识都会多少有用 ,但在学习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只能抓 主要矛盾,急用先学。 3.面向应用,学习应用技术,并不排斥学 习理论知识,但是不采用“先打基础后 应用”的模式,而是围绕应用学习必要 的理论知识。 n一般科学技术知识反映事物的一 般规律,着重介绍有关学科的原 理与概念,使学生建立必要的科 学知识和基础概念。解决的是“是 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n工作过程知识介绍工作过程怎样 进行的具体知识,解决“怎样做” 和“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 两者都需要,根据实际,恰当组合 。 要区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 计算机应用技术 n不同的人学习的目的和内容不同 n计算机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技 术。 n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 应用技术。 n决不应当要求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 学生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模式进行学 习。 有人说: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会出 现许多计算机开发人才,因此应当 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多学计算机课 程,不必强调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 机专业的区别。 应当具体分析,要区分: n多数与少数; n当前与发展; n基本要求与提高要求。 区分下面三种情况: 1.在各专业领域工作的人。习计算机是为了 在本领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推动本专业 领域实现信息化,应当主要学习计算机应 用技术。 2.有少数人将来会向计算机开发人员发展。 可以在需要时进一步学习有关开发技术的 知识。 3.有很少的人将来会改行从事计算机专业的 教学和研究工作。应该补学计算机专业的 基础和主要专业课程。 正如学中国语言一样 n多数人会写文章、写报告就可以了。 n有的人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n有的人会成为业余作家和专业作家。 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当鲁迅和莎士比 亚。 要区分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不必让多 数人陪少数人去学习过高的或不需要 的课程。 面向应用不仅是一个目标,而 应该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n明确培养目标。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 而是计算机应用人才 n知识与能力结构。突出应用能力而不是理论知 识 n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应用需要的课程体系 n内容取舍。根据应用需要选择内容 n课程名称。体现应用特点 n教学方法。面向实际,突出实践环节 n评价体系。符合培养应用能力的要求。 对计算机应用人才来说, 关键是培养计算机应用能 力,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对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中,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n知识来源于理论。 n知识是根本的,能力是从属的。 n有了知识就能够自动产生能力。 n始终重理论、轻实际,重知识、轻能力 。 n认为在大学里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 ,工作后再培养能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 n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实践出 真知”。 n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 学实践中取得的认识的总结。 n能力并不是由书本知识自动生成的,不 能只通过在课堂上听课或看书本就能得 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 步培养形成的。 n离开实践就谈不上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 n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内部表征。或者说 ,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和思维的结果; n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 理特征; n技能是人们运用知识、通过训练而形成的智 力活动方式和动作方式,包括智力技能和动 作技能两个方面。 不应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技能 n能力是一个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刻的 概念。 n具体到计算机学习,应当培养学生的理 解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 力和创新能力。 n除技术方面的能力外,还包括学习能力 、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心 理能力、生存能力等。 n它除包括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意识和 态度、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等。 知识、能力和技能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 n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需要知识来 支撑的。 n但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 n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掌 握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能力提高。 n由于能力综合了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人 们在处理问题时的主观素质和实际水平 ,因此,在能力、知识和技能之间,应 更强调能力的培养。 四、充分认识计算 机科学技术对各学 科发展的强大推动 作用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 个学科的互相渗透和交融 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 速发展,推动了各学科的发 展和变革。计算机科学不仅 渗入、而且改造了各个学科 。 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深刻地改变了各传统学科,进而衍 生出了许多新的学科和新的业务领域 。 例如: 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计算物理学 计量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照排、数字仪表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上办公、网络通讯 远程教育、数字电视、数字艺术 n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 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技 术的作用在于与其他领域结 合。离了应用,就失去意义 。 n 正如同生产汽车,如果没 人坐是没有意义的。 如同没有与文字无关的学科一样,现在几 乎已经找不到与计算机无关的传统学科。 各学科都在悄悄地、而又迅速地、根本 地改变着面貌。 不仅理工科,而且文史,财经、医学、 艺术等各个学科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 化,计算机对这些学科的意义决不亚 于对于理工科。 n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计算 机教育,不仅是使学生学会 使用一些简单的常用工具, 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技能。 n更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 术更有效地进行本学科的研 究与实践。 不能满足于会用计算机输入文 字或做电子幻灯(这是对一般群 众的要求)。 而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 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如 何帮助他们立足于业内前沿。 计算机教育面向应用,就是要面 向各专业领域 要使计算机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与 本专业结合。 不是一般地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而 是使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领域生根、 开花、结果。 使计算机技术“本土化”,即“本专 业化”。 显然,不同专业学习和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内容和 方法是不相同的。 要因专业制宜,因校制宜 ,分类指导,切忌一般化 计算机应用包括两个层面: 1.作为工具性的计算机应用: 2.计算机与专业紧密结合与交 融的深入应用。 教师应当了解所服务的专业, 要研究和推动计算机与专业 的结合。 计算机对学生的作用 是工具 是文化 是现代意识 是时代素质 五、要构建以应用为 特点的计算机基础的 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有没有 课程体系? 问题不是有没有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该是无目标 的、零散的、杂乱无章的,应当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清晣的思路 ,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任务是根据应用的需要 ,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的国情、 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能 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 用能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 。 有三个问题要解决好 1.着眼点不是一两门课,而 是由若干门课有机组成的一 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 3.按照什么思路和方法去构 建课程体系。 要全面考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 全部的计算机教育。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包 括两个部分: 1.公共的要求部分(全体大学生或某 一类大学生都应掌握的内容); 2.与本专业结合的内容。 1.着眼点不是一两门课,而是 课程体系。 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n思路要放开些,眼光要放远些。 。 n要全面研究与规划。 n岗位可以有分工,但是考虑要 全面,安排上要前后衔接,工 作上互相配合。 n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与一般 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不同,构 建的方法也不相同。 n不是先打好基础再学专业课, 而是根据应用的需要选择课程 。 课程体系由以下4类课程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 (2)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3)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结合的课程 (4)研究型课程 从教学管理角度看有以下 几种形式的课程 1.公共必修课 2.不同专业的必修课 3.工具性的选修课 4.计算机与专业结合的课程 5.提高性质的选修课 2.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有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 n一种是从理论出发,从学科体系 出发,选择计算机专业的部分课 程,以理论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 n另一种是从专业的实际应用出发 ,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应用 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n不是按照计算机学科的体系设置 课程。不是根据理论的系统性、完 整性来决定课程内容。 n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面向 应用,建立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 系。 n它也有自己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面向应用不是不要理论知识,应该掌 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不是不加选择、漫无边际地学习各种 理论知识。 从原则上说,多学些理论可以使拓宽 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有限的情 况下,围绕应用开展教学无疑是正确的 选择。 有两种学习基础的模式 n金字塔型,称为建筑模型。 先系统学习基础知识,以后结 合专业应用。 n生物模型。随着应用的开展, 扩展基础知识。 n以理论为主线构建的课 程体系是“建筑模型” ,是传统的面向学科的 模式。 n以应用为主线构建的课 程体系是“生物模型” 。 3.按照什么思路和方法去构建 课程体系 n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按照知识结 构来构建大学的课程体系,要求学 生通过学习应当掌握哪些知识, 而不考虑能力方面的要求。 n 必须转变到按照应用能力要求来 构建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n操作使用能力 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的能力 n应用开发能力 在操作使用能力的基础上,将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中的 能力 n研究创新能力 能独立地、创造性地根据本专 业领域的需要进行有关计算机应用 的研究课题 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 n明确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n确定知识与能力结构 n设计课程体系 n确定课程内容 根据能力-知识图确定课程和 课程内容 n理工类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n财经类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