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中国古代教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起源 三代“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孟子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黄绍箕鲜庵遗集 二、中央官学:从太学到国子监 汉武帝设立太学。 隋代以后改设国子监,此后,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 的最高学府。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历经 元明清三朝,是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大学遗址。 太学的老师为博士,太学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生。 国子监的最高长官是国子祭酒。 三、地方官学系统 地方官学是指按照地方行政建制设立的教育机构。经费由 公费开支。 地方官学系统的建立始于汉武帝。此后,历代中央政府重 视政府官学的建设。明朝最盛时多达1700余所。 路学、府学、州学、县学。 教职人员:路、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 各级学校均有额定学生人数,入学者称生员。 明清时期,各省设立专管教谕的官员,称提督学政,简 称提学,又称学政。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五、社学、义学和私塾 社学是元、明、清时期的官立启蒙教育机构。 私塾是指私人创办的学校,主要有两类: 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 二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 馆、书屋或私塾。 义学也称义塾,是指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资金创办的 免收学费的私塾。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 教贫寒子弟的学校称为村塾、族塾(宗塾)。 六、蒙学 专指私立的幼儿启蒙学校。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 汉代以前的综合性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为主。 西汉以后以儒学知识为主。尤其是官学和书院。 各种专门知识:武学、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等。 人格养成与知识灌输相辅相成,尤其重视人格养成教育。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发展史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代 开皇18年(598),隋文帝“分科举人” 大业3年(607),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2、科举的制度化:唐代 明经和进士两科的独盛 常举和制举 殿试制度的初创(武则天时期) 武举 3、科举制度的完善:宋代 进士科的独盛 考试内容的改革(王安石):诗赋经义和策论 殿试的制度化:三年一举,形成从地方到礼部再到皇宫的 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糊名制和誊录制的确立 4、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并走向衰落:明清 学校与科举的紧密结合 三级考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的盛行 科举制度的废除:1902年 二、拓展学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金榜题名 考 场 北京国子监 宋代四大书院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 童蒙须知。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凡相揖,必折腰。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