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及影响%7F.pdf_第1页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及影响%7F.pdf_第2页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及影响%7F.pdf_第3页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及影响%7F.pdf_第4页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及影响%7F.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及影响%7F.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 级: 学校代码:10075 分类号: 学 号: gxjs10014 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及影响 学 位 申 请 人 指导教师 学位类别 学科专业 授予单位 答辩日期 :张 昭 :姜锡东 教授 :历史学硕士 :历史学 :河北大学 :二一二年六月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d.c: no: gxjs10014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history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song dynasty court music candidate:zhang zhao supervisor:prof. jiang xi do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history specialty:history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june 2012 摘 要 i 摘 要 本文通过传播学的视角,对宋代宫廷音乐及其传播进行了整体考察。分析了唐末五 代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对宋初宫廷音乐的影响, 以及有宋一代宫廷音乐传播的整体社会 环境。追述了唐末五代宫廷音乐机构的演变及影响,并根据参与宫廷音乐活动人员的不 同身份,分别论述了乐籍乐人、军籍乐人和民间乐人的来源、组织及其对宫廷音乐传播 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宋代宫廷雅乐、燕乐、鼓吹乐的演出形制、演出内容及其演变过程 进行了论述。结合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情况,归纳出了音乐教育、文化交流以及战争所 造成的乐人流动、乐器流散等传播途径。在分析传播路径的基础上,文章最后对宋代宫 廷音乐对民间音乐以及同时期其他宫廷音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 宋代音乐 宫廷音乐 音乐传播 abstract ii abstract this thesis analyzes court music and its transmission of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communicating environment of the count music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from the court music institutions of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third section is about the sources 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the song dynasty court music performers. the fourth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ritual contents and characters of the ya-yue(雅乐), yan-yue(燕乐)and gu-chui-yue(鼓吹乐) ,with the different ideas in each activities that was endued by the player. the last section summarizes the routes of transmission,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song dynasty court music. key words music of song dynasty court music musical communication 目 录 iii 目 录 绪 论1 第一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8 第一节 礼崩乐坏的前代影响.8 第二节 恢复礼乐的持续努力.9 第三节 崇文抑武的社会环境.11 第四节 商业繁荣下的俗乐兴起.12 第二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机构14 第一节 唐末五代宫廷音乐机构的演变及影响.14 第二节 元丰改制前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及演变.17 第三节 元丰改制后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及演变.20 第三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者24 第一节 乐籍乐人.24 第二节 军籍乐人.26 第三节 民间乐人.27 第四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内容30 第一节 宫廷雅乐.30 第二节 宫廷燕乐.35 第三节 宫廷鼓吹乐.38 第五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途径及影响43 第一节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途径.43 第二节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影响.46 一、对民间音乐的影响46 二、对其他宫廷音乐的影响49 结 语54 参考文献56 致 谢64 绪 论 1 绪 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有考古依据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 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以钟磬打击乐为代表的 “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和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 世俗乐”阶段。宋代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政治上的相对 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中国古代音乐出现了由“中 古伎乐”到“近世俗乐”的转变。 唐代繁盛一时的歌舞大曲日趋式微,市民阶层的民间 俗乐得到了空前发展。同时,宋代统治者出于确立正统地位、进行礼仪宣教等目的,在 宫廷音乐上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被统治阶级所看重的宫廷雅乐“比较富有代表性” 。 宋代宫廷音乐“复古”的趋势较为明显,这也成为宋代宫廷音乐长期为后人诟病的 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宋代民间音乐的发展出现蓬勃之势。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 层的壮大,宋代民间音乐最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后世确定宋代音乐总体 历史地位的重要标志。 “轻雅重俗”甚至“诟雅重俗”一直是宋代音乐研究中一个不可 回避的现象。正如洛秦先生所言: “在有关宋代宫廷音乐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些 完成于近年的论文对于如何客观、如实和全面认识雅乐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引起必要 的重视,一些观点依然停留在 20 世纪中期的左的意识形态下的观念,认为雅乐是封建 糟粕” 在这种情况下,以新的观念和视角对宋代宫廷音乐进行研究就存在着合理 性和必要性。 宋代宫廷音乐在其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对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及东亚朝鲜半岛的 音乐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中华文明向外延伸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传播的结 果,不仅是从器物层面上使东亚广大地区至今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音乐形制和乐器,更 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增强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当今 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在技术层面日益趋同的趋势下, 黄翔鹏: 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 ,载中国音乐学 ,1987 年第 4 期,第 8 页。 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年,第 380 页。 洛秦: 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下) ,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2 期,第 66 页。 绪 论 2 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 因此研究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和影响,其意义不仅在于 勾勒出宋代宫廷音乐发展的脉络, 其对于今日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理解当前复杂的国 际文化竞争也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研究现状 关于宋代宫廷音乐的整体评价,赵为民先生在简论宋代音乐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 地位 一文中,深入批驳了认为宋代宫廷音乐的复古现象导致中国古代音乐千余年衰 退的论点。 明确指出持宋代音乐衰退论者, 只是看到唐宋之间音乐变化的现象而非本质。 赵先生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宋代社会的重大变革,引起宋人音乐审美 情趣的变化” ,进而得出了“宋宫廷乐工人数的减少与歌舞大曲的摘编并非不能 为之而是不为之 ”的结论。 刘勇先生的唐代到宋代音乐文化的变化是衰退还是转型 一文,认为就宋代全 过程来看,宫廷歌舞音乐确实呈现衰退状态,但在北宋的一段时期内还是呈现出一些新 意。歌舞大曲的某些精华“作为基因流入民间,对后世音乐的成长起到了滋养作用。 ” 该文较早的意识到了宋代宫廷音乐与民间俗乐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传播影响, 而非民间 俗乐单向传播影响宫廷音乐的问题, 但由于刘先生本篇文章并非主要论述宫廷音乐与民 间俗乐的传播影响问题,故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陈峰先生指导的郑月平的硕士论文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 从宋 初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秩序,以期在观念上确立中原文化正统地位的角度,分析了雅乐 复古在北宋得到君臣重视的原因。在北宋雅乐的社会影响一章中,还论述了北宋雅乐对 宋代社会各阶层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 在宋代宫廷音乐制度及乐人的研究方面,康瑞军博士在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 一书中提出,音乐制度“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中形成的,服务于音乐活动的各项设 施、法令习俗和成例行为。 ”并从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乐籍制度及其在宋代 孙明哲: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年第 6 期,第 13 页。 赵为民: 简论宋代音乐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载交响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7 年第 3 期。 刘勇: 唐代到宋代音乐文化的变化是衰退还是转型 ,载音乐研究 ,1991 年第 1 期。 郑月平: 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 (硕士学位论文) ,西北大学,2005 年。 康瑞军: 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年。 绪 论 3 宫廷音乐中的作用,和雇制度及其在宋代宫廷音乐中的作用,宋代宫廷音乐的演出体制 及特征四个方面考证了宋代宫廷音乐制度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特征。 张国强博士的毕业论 文宋代教坊乐制研究 、崔萌的硕士论文大晟府对宋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分别 对宋代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对其在整个社会音乐活动中所起到的作 用进行了分析。 康瑞军博士的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一书,不仅厘清了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及其 演变发展,还对宋代乐人在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的流动进行了制度上的分析。其对 和雇制度的深入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研究宋代乐人在宫廷与市井之间的双向流动所带来 的传播效果提供了重要基础。张向侠在乐伎对宋代音乐传布及风尚的影响 中所提 出的“宋代乐伎的充分商业化,是音乐从宫廷走向民间的桥梁”一说,也为笔者提供了 一个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考量宫廷音乐传播的内部动因及外部影响的视角。 赵晓涛、刘尊明 “教坊丁大使”考释 一文及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一书 中第二章第四节“教坊大使丁仙现” ,详尽考证了北宋时期教坊大使丁仙现的生平事迹 和艺术活动,为研究宋代宫廷音乐与民间俗乐的交流提供了具体的人物个案。 在宋代宫廷音乐文本传播及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李方元博士 研究 一书通过对宋史乐志史料来源、内容形式及文本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后, 从“乐舞、乐章、乐悬、乐器、乐仪、音乐机构、乐工、乐律、宫调及乐调名”等九个 方面论述了宋代宫廷音乐的构成。并将宋史 乐志资料的历史性质归纳为:包含 雅乐实践资料在内的一种独特的宋代史料系统。其对宋史乐志与宋会要辑稿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玉海和文献通考等古籍中的宫廷音乐史料比较所得出的结 论,本身就具有传播学研究价值。古籍对宋代宫廷音乐资料记载的异同、详略,从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宫廷音乐文本信息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信息增损变化。 在宋代宫廷音乐的音高标准研究方面,李幼平博士大晟钟与宋代标准音高研究 一书,通过充分运用考古学资料、音乐学方法,深入论证了宋代出现的复杂的乐律现 张国强: 宋代教坊乐制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 年。 崔萌: 大晟府对宋代音乐文化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大学,2009 年。 张向侠: 乐伎对宋代音乐传布及风尚的影响 ,载中国音乐学 ,2009 年第 2 期。 赵晓涛、刘尊明: “教坊丁大使”考释 ,载学术研究 ,2002 年第 9 期 李方元: 研究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年。 李幼平: 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年。 绪 论 4 象。通过现存大晟钟实物测音,得出了北宋黄钟标准较为可信的新结论。大晟钟的流传 过程及其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宫廷音乐因战争等原因向 外传播,并被少数民族政权接受的轨迹。 在宋代宫廷雅乐的演出形制方面,杨荫浏先生在其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对北宋 政和三年(1113 年)宫廷所颁宫架乐队与登歌乐队的编制、排列情况进行了呈现。基于 “重俗轻雅”思想的影响,杨先生并未充分展开论述 。张丽的宋代乐队编制研究 和孙琳硕士学位论文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 ,均认为宋代宫廷乐队在乐律制定、 乐队规模、乐器品种及其组合方面,较唐代有新的增加。两人基于相同事实所得出的结 论却大相径庭,张丽认为“宋代雅乐并非是对古代雅乐完全的复古 ,而是还有新增 加的重要内容” 。 孙琳则认为宋代宫廷音乐在人员配备、 乐器种类方面的增加不过是 “不 断追求复古和神秘性” 。可见“复古”如同一个幽灵与宋代宫廷雅乐如影随形,先入为 主的定性结论也严重影响着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因此从新的视角进行观察,或许可以提 供可供参考的新的思维路径。 在宋代宫廷燕乐表演程式研究方面,韩启超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 究 ,对宫廷燕乐的盏制形成、类别、程式尤其是对燕乐盏制传播过程中对后世民间 祭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论述。在鼓吹乐表演程式及乐队编制研究方面,杨倩描先生的论 文两宋诸班直番号及沿革考 考证了北宋和南宋不同时期包括东西班和钧容直在内 的禁军诸班直数量、番号及沿革情况。黄绍中的宋代的仪仗用乐试探 一文,以政 和年间的仪仗乐队为例进行了探讨, 在用乐程式的完整性与文化意义方面进行了很大扩 充, 提供了历史纵向与非音乐程式的横向研究视角。 王菲菲硕士论文 两宋间歌舞初探 ,对宋代宫廷音乐中歌舞这一演出形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宋代歌舞发展中心伴随时 局、版图、都城的变迁,出现了由北宋都城汴梁到南宋都城临安的区域性变化。从空间 杨先生全书贯穿着如下主张:“雅乐表演具有复古主义和神秘主义意图”,“雅乐的表现形式,非常 繁琐。对之作全面的介绍,并没有必要。”见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 ,北京:人民音乐 出版社,2004 年,第 386-404 页。 张丽: 宋代乐队编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大学,2001 年。 孙琳: 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音乐学院,2006 年。 韩启超: 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大学,2004 年。 杨倩描: 两宋诸班直番号及沿革考 ,载浙江学刊2002 年第 4 期。 黄绍中: 宋代的仪仗用乐试探 ,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年第 5 期。 王菲菲: 两宋间歌舞初探 (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2003 年。 绪 论 5 传播的过程中描述了随着戏曲为代表的新兴艺术的崛起, 在唐代兴盛一时的宫廷歌舞日 趋衰落的情况。 在宋代宫廷音乐的对外传播方面,稍早时孙群星在西夏辽金音乐史稿 一书中 便提出了宋代宫廷音乐对同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音乐的种种影响。王福利辽金元三史乐 志研究 通过文献学的梳理,为观察比较宋代宫廷音乐与辽、金、元宫廷音乐的殊同 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及传播影响提供了文献参考。王菲菲两宋时期辽、金、西夏的歌舞 及其与汉族的交流 ,通过研究歌舞演出形式在该时期的交流,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 具体参照。值得注意的是宫宏宇通过赵佶的音乐外交与宋代音乐之东传介绍英国 学者普兰特对宋代中国与高丽间音乐交往的有关研究 一文,介绍了英国学者普兰特 对宋与高丽之间频繁音乐交流的研究成果,拓宽了笔者的研究视野。原英国德拉姆大学 东亚研究系 基思普兰特(keith pratt)教授长期关注北宋与高丽外交关系的研究,其 研究成果“music as a factor in sung-koryo diplomatic relations” (音乐作为北宋-高 丽外交关系之一因素)、 “sung hui tsungs musical diplomacy and the korean response” (宋徽宗的音乐外交以及高丽之回应)较早注意到了宋与高丽宫廷之间有组织的音 乐传播行为。王小盾的论文韩国学者的“唐乐”研究 及孙新财的十三评王小盾 一文介绍了韩国音乐史研究界的大量成果,为进一步研究 提供了重要学术参考。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试图引入音乐传播学的视角,对宋代宫廷音乐进行整体过程性的考察。不拘泥 孙星群: 西夏辽金音乐史稿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王福利: 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王菲菲: 两宋时期辽、金、西夏的歌舞及其与汉族的交流 ,载艺术百家 ,2009 年第 3 期。 宫宏宇: 赵佶的音乐外交与宋代音乐之东传介绍英国学者普兰特对宋代中国与高丽音乐交往 的有关研究 ,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2 期。 据国外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第 121 页)报道,德拉姆大学东亚研究系(deas)已于 2003 年 10 月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后关闭。 “music as a factor in sung-koryo diplomatic relations”, toung pao,62:4-5(1976) “sung hui tsungs musical diplomacy and the korean response”,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44:3(1981) 王小盾: 韩国学者的“唐乐”研究 ,载音乐研究 ,2008 年第 5 期。 孙新财: 十三评王小盾参见: /htm_data/84/0901/780.html 绪 论 6 于片段的历史状态描述,而是尝试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不拘泥于片段 历史状态的描述并不意味着忽略史实的考证和具体问题的分析, 反而是要加强这方面的 功夫,只有如此才能提供更为丰富的史料和观点以利于整体的观察和分析) ,以期得到 较为全面的认识。 对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及其影响进行整理分析能使我们更清楚看到历 史的真实面貌,这也正是本论文以“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及影响”为题目的原因。 之所以引入音乐传播学的理论,是因为其本身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性质,其研究方法 与途径的多样性,给与了我们更多观察宋代宫廷音乐的角度。如修海林教授在音乐学 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一文中所言: “ (音乐传播学)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可以研究乐器、 乐种的流播、衍变,音乐思维形态如何在由传播导致的文化交融中发生变异;从音乐民 族学角度,可以研究音乐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与生存环境中,如何因文化传播而形成特有 的文化空间,以及这些文化空间在传播中发生的变异;从音乐审美心理学角度,可以研 究音乐符号在创作、表演、欣赏等活动中如何沟通的双方,由此引起相应的审美心里活 动;从音乐社会学角度,可以研究音乐在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传播条件、途径以及社会 听众层如何选择、接受音乐信息” 这种多维度的观察和思考无疑为研究者提供了 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 本文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分析了唐末五代礼崩乐 坏的社会背景, 以及有宋一代宫廷音乐传播的整体社会环境。 第二章宋代宫廷音乐机构, 追述了唐末五代宫廷音乐机构的演变及影响,并以元丰改制为时间节点,分别论述了宋 代太常寺、教坊、钧容直等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及演变过程。第三章宋代宫廷音乐的传 播者,按照参与宫廷音乐活动人员的不同身份,分别论述了乐籍乐人、军籍乐人和民间 乐人的来源、 组织及其对宫廷音乐传播所起到的作用。 第四章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内容, 对宋代宫廷雅乐、燕乐、鼓吹乐的演出形制、演出内容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论述。第五 章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途径及影响,根据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情况,归纳出音乐教育、 文化交流以及战争所造成的乐人流动、 乐器流散等传播途径。 在分析传播路径的前提下, 对宋代宫廷音乐对于民间音乐以及同时期其他宫廷音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修海林: 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 ,曾田力主编: 中国音乐传播论坛 (第一辑) ,北京:北 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第 23-24 页。 绪 论 7 四、拟创新点 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机构设置、从业人员、演出内容以 及传播途径及影响等诸多层面进行研究,丰富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内容和观察层次。通过 对以往宋代宫廷音乐研究中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和解读, 以期总结宋代宫廷音乐的传 播特点,进而重新探讨宋代宫廷音乐的历史价值。 第一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 8 第一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 任何信息的传播都不能离开环境的影响,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封闭、 孤立的传播行为, 音乐的传播也不例外。作为一条普遍规律,音乐传播活动必然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而特定的环境因素也势必要对音乐的传播活动产生某种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宋代社会、 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为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时也 为音乐艺术快速传播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北宋建国之初统治者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政策,这项政策在整个宋代得到了有效延 续。知识分子地位空前提高,儒家思想得到大力宣扬。在礼乐治国思想的影响下,宫廷 音乐作为礼乐制度的具体体现受到了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极大重视, 并得到了快速发 展。尤其是宫廷雅乐,出现了与前代不同的繁荣景象,实现了自唐末五代雅乐逐渐衰微 以后比较全面系统的一次恢复。伴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以 娱乐为目的的音乐需要日益增加。官方对于民间音乐演出的限制减少,音乐活动不再像 前代那样集中在宫廷和王公贵族的厅堂之中,开始由宫廷走向民间,由上层社会官僚阶 层的消遣享乐和士大夫阶层的逸情遣兴转向受众更为广泛的大众性娱乐满足。 这一变化 使民间俗乐得到了空前发展, 并对宫廷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宋代宫廷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上下沉浮, 出现了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历史变迁。 因此, 对宋代宫廷音乐传播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宋代宫廷 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外部环境对其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礼崩乐坏的前代影响 唐末五代时期,连年战争导致武人横行、儒学不兴,传统礼乐制度至此时已经到了 “礼崩乐坏”的地步。据成书于宋代中期的新五代史晋本纪记载: (天福八年 943)庚午,寒食,望祭显陵于南庄,焚御衣、纸钱。后注:焚衣 野祭之类,皆闾巷人之事也,用之天子,见礼乐坏甚。 从此段材料可以看出,五代时期割据政权的皇家祭祀已没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在祭 祀祖先这种重要的典礼场合所用祭祀手段甚至如同民间百姓祭祖一般。 以至于欧阳修在 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九晋本纪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90 页。 第一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 9 对五代时期礼乐废弛的种种乱象进行记述后发出了如下感慨: 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居丧改元而用乐,杀马延及任圜,则礼乐刑政几何其不坏 矣。至于赛雷山、传箭而扑马,则中国几何其不夷狄矣。可谓乱巨也欸! 从以上的记载和评论来看, 在宋人眼中五代时期各政权已经斯文扫地到了近乎野蛮 的地步,儒家传统礼乐制度呈现空前没落的局面。 与礼乐制度日益没落所相对应的,却是唐末五代以来乐官得宠、伶人干政情况的日 益加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后唐庄宗政权。后唐庄宗好俳优,知音能度曲,甚至自 取伶名“李天下” 。在其统治期间伶人干政情况严重: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 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兴,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 皆以闻。 庄宗任用伶人无度,不仅导致朝局混乱,民不聊生,自己最后竟也死于伶人之手。 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四月丁亥朔,伶人出身的郭门高发动政变杀死庄宗: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 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 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 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 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 好乐宠伶的庄宗最后落得为“数十伶人围之,而身死国灭”的下场,以至于欧阳修 在新五代史伶官传结尾叹道: “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 可不戒哉! ” 五代时期伶人干政之乱象可见一斑。 第二节 恢复礼乐的持续努力 有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礼崩乐坏、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自北宋建立,统治者便开始 着力恢复儒家传统的礼乐秩序,其中就包括建立本朝的宫廷音乐体系。正所谓: “王者 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一二周本纪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25 页。 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400 页。 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401-402 页。 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402 页。 第一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 10 致治,有四达之道,其二曰乐,所以和民心而化天下也。 ” 宋初重建礼乐制度的努力, 其中既有统治者努力恢复儒家礼乐治国理念的意图, 也包含统治者利用儒家礼乐制度显 示皇权威仪,确立王朝正统地位的目的。 宋初统治者对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进行了较多思考。黄袍加身的宋太祖深刻意识到, 要想取得“合乎天理”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认可。在各地割据政权 尚未平定,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刻威胁的情况下。大宋王朝急需树立“正统”地位。正 如葛兆光先生所说: “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王朝就得想方设法凸显自身国家的合法性 轮廓, 张扬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意义” 。 在这些迫切需求下, 恢复儒家所尊崇的礼乐制度, 无疑是宋代统治者取得正统儒家思想认可,树立中原王朝威仪的重要文化途径之一。然 而由于经历了唐末五代的礼崩乐坏, 宋朝恢复礼乐制度的工作, 注定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有宋之乐,自建隆(960-963)讫崇宁(1102-1106) ,凡六改作。 ” 每次乐律改作都 以恢复上古三代之音为目标, 以致自太祖至徽宗先后有 “王朴乐” 、“和岘乐” 、“李照乐” 、 “阮逸乐” 、 “杨杰、刘几乐” 、 “范镇乐” 、 “魏汉津乐”之说。 宋代乐律的频繁改动虽然有乐律本身不适应宫廷音乐活动需要的客观原因, 但其中 人为的主观因素也十分突出。 每次乐律改作背后都或多或少透露着朝内不同政治势力之 间打着礼乐旗号的政治博弈, 而每次改制所提出的乐律改作方案也都极力推崇仿效上古 三代之制。宋代数次关于乐律的大规模讨论,表面上看是“就乐论乐” ,而其实质却是 朝中大臣为了迎合皇帝恢复上古三代礼乐制度, 建立有宋一代之乐的政治野心而采取的 政治投机行为。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徽宗朝由蔡京所支持的魏汉津“破先儒累黍 之非,用夏禹以身为度之文,以帝指为律度”所制定的大晟律,就其成律过程来看标榜 徽宗为一代圣人之意赫然可见。宋代对于乐律的讨论直至北宋结束才告一段落。南宋一 代则未曾就乐律问题再次展开讨论,然而一个音乐形式更为丰富的时代已经来临。随着 民间俗乐的迅速崛起,来自民间的音乐势力已经从方方面面开始对宫廷音乐产生了影 响。 元脱脱: 宋史卷一二六乐一 ,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2939 页。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69 页。 元脱脱: 宋史卷一二六乐一 ,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2937 页。 第一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 11 第三节 崇文抑武的社会环境 北宋建国之初,鉴于唐末五代武官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教训,统治者确立了“兴文 教,抑武事” 的治国方略。 “不仅剥夺了将帅们的种种权力(包括独立自主的军事指挥 权在内)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采取以文驭武的方针,即使在边防上,武将们也只能屈居 副职、听从文官的指挥。宋太祖、太宗的这些做法,使全部军队牢牢地控制在专制主义 统治者手中, 在颇大程度上改变了此前拥兵自重、 武装割据的分裂局面, 给宋带来了 百 年无事的和平景象。 ” 在政治上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在经济上也给予文官优厚的俸给, 文人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些政策被太祖之后历代君王奉为祖宗家法得到了延续, 使得有宋一代的政治生活向着较为自由的方向发展, 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 治局面。 宋代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放宽应考者身份限制,大量增加科 举考试名额,拓宽文人向上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实行锁院、糊名及誊录试卷等办法, 使主考和阅卷官都集中于贡院评卷,减少外界干扰。以达到“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 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的效果。同时,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既减少 了考试为少数人所控制的可能,也大大增加了考生的荣誉感。通过这些措施,社会中下 层的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的机会大大增加。如王禹偁乃“世为农家”,范仲 淹与欧阳修均出身孤寒,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这些出身寒微的文人士大夫给宋 代的政界和文化界带来了新气象。 在这种“崇文抑武”的风气之下,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尤其是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大批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权力体 系。这些能够出将入相的文人,真正肩负起了治国理政的重任。一方面,他们听命于王 权,对改变其人生命运的赵宋王朝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即使个人仕途遭遇变故挫折也 始终如一;另一方面,王权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为 其有所作为创造了必要条件。多种作用的结合,使重义轻利的道德取向和以天下为己任 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一册,第 394 页。 漆侠: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37 页。 清潘永因: 宋稗类钞卷一君范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年,第 1 页。 宋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三论逐路取人剳子 ,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第 1716 页。 第一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 12 的政治责任感,在宋代士大夫身上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士大夫群体对于五代以来“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的情况痛心疾首,极力试 图重塑儒家所推崇的礼义道德观念, 而这也正与统治者希望通过建立完整的礼乐制度以 体现其皇权威严和统治合理性的想法相互契合。因此,分析北宋时期宫廷音乐机构的设 立以及几次修改乐律的过程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宋代文人掌权的政治背景,以及这一群 体对于音乐的审美取向。 第四节 商业繁荣下的俗乐兴起 伴随着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尤其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级的壮大,到了 仁宗朝已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经济的发展促使宋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催生出 了开封、临安等人口在 10 万户以上的大城市,城市中打破了汉唐以来坊、市严格区分 的格局, “坊市旧制逐渐为人们所摒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市场上所提供的商品和 服务种类丰富、品种繁多,在各类商品和服务中间,商业性质的音乐演出开始频繁出现 在市井之中,经济的繁荣也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游乐风气盛行一时。 在这种情况之下,民间音乐表演不再只是重要节日和赛神祭社中进行的娱神活动, 以娱人视听为目的的音乐表演活动规模日益壮大、参与者日益增加。以乐侍人逐渐成为 一种收入可观的职业。勾栏瓦肆在城市之中大量出现,以营利为目的的演出活动使民间 乐人的表演技艺不断提高、分工逐渐细化。 东京梦华录 “京瓦伎艺”条记载了在东京 街头就有小唱、诸宫调、散乐、舞旋、杂剧等二十多种不同门类的音乐表演活动,其中 记录的有名有姓的从艺者就有 69 人之多 , 从中可见宋代民间艺人已按照表演形式的不 同具有了相当的分工。至南宋这一情况变得更为明显,据西湖老人繁胜录 “瓦市” 条记录,临安“城内外大小瓦市几十家,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常是两座勾栏, 专讲史书背做莲花棚,常是御前杂剧” ,演出场地规模的扩大使艺人演出内容和执 业场所更加固定,例如“小张四郎一世只在北瓦占一座勾栏说话,不曾去别处作场。 ” 既然是商业性质的演出,经济收入的多寡就由观众的认可程度所决定。因此,作为 观众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就对表演者的风格、技巧产生了直接影响。一些被市民 漆侠: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社会经济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 324 页。 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笺注 (下册) ,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461-462 页。 宋西湖老人: 西湖老人繁胜录 (外四种)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年,第 16 页。 第一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环境 13 阶层所喜爱并更为适应在勾栏瓦肆演出的艺术形式开始广泛传播, 具有更强戏剧性和情 节性的表演开始出现,音乐与说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言语诙谐、表演滑稽、故事情节 曲折复杂的杂剧演出开始风靡市井之间。 南渡之后,虽内忧外患危机不断,但游乐的风气却未见消减。城市勾栏瓦肆伎乐之 兴盛,四时观赏巡游之侈丽,尤其是临安城的繁华热闹,皆比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如 果说北宋游乐之风的兴起还可以称得上是“太平盛世”的某些反映的话, 那么南宋游乐 之风的盛行则更多地带有“偏安王朝”所折射出的某些畸形文化特征。总体而言,整个 有宋一代的游乐风气直接刺激和推动了民间俗乐的发展和演进, 对民间俗乐的兴盛起到 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民间俗乐的兴起对宋代宫廷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内 容、形式逐渐进入宫廷,尤其是在宫廷宴飨用乐中,源自民间的音乐形式逐渐为贵族阶 层所接受;另一方面,随着民间艺人技艺水平的提高和宫廷音乐机构的简省,来自民间 的艺人进入宫廷进行演出的机会增加,民间乐风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宫廷之中。 在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之间,并非只有民间音乐向宫廷传播这样一条上行传播路 线。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由乐人流动而形成的传播线路。在这一纽带的连接下,宫 廷音乐的种种典式规范由乐人从宫中带入民间, 宫廷音乐的审美取向和演出内容也对民 间俗乐生产了影响。宫廷音乐与民间俗乐在规则和审美取向方面相互影响,构成了二者 之间双向交流的局面。 第二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机构 14 第二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机构 宋代机构设置及职官制度历来以繁杂多变而著称, 在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及乐官制 度方面也不例外。自北宋建立至南宋灭亡,不同时期出现的负责宫廷音乐演出的机构不 下十几种。这些机构不仅存废多变,而且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也时常变化,由此而引发 的官职设废及职掌变迁更是变化多端。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规模的增减,对 宫廷音乐的传播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每一次宫廷音乐机构的调整都是宫廷音乐内部不 同乐种之间势力影响变化的体现,也是宫廷音乐审美变化在组织层面上的一种反映。 纵观两宋宫廷音乐机构及乐官制度的变迁,虽表象繁乱但并不是无脉络可循。其变 迁过程存在着两条较为明显的线索:一条是以时间为刻度的线索,即以“元丰改制”为 界存在着前后明显差别;另一条线索,则可以根据各音乐机构所负责音乐演出内容(大 体可分为“雅乐” 、 “燕乐”及“鼓吹乐”三个门类)的不同来加以区分。虽然宋代宫廷 音乐机构所掌管内容存在交叉甚至重叠的情况,但与时间线索相结合,则能使我们更清 晰的看出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及乐官制度发展演变的清晰轨迹。 第一节 唐末五代宫廷音乐机构的演变及影响 唐代礼乐管理机构由尚书省礼部与九卿系统的太常、鸿胪、光禄三寺负责。礼部主 政令礼令,三寺负责具体事务,各部署奉守礼乐职事,严整有序。 太常寺在这一体系 中负责礼乐活动的具体执行,在宫廷礼乐活动中处于重要位置。太常寺下属的太乐署, 具体负责音乐的日常操习和乐官的考核与乐工的培训。开元二年(714)唐玄宗设立左 右教坊, “而此后,由于俗乐本身的发展及玄宗个人的喜好,倡优杂伎等散乐活动(实 为百戏内容 )被专置于长安左右教坊进行管理和演出。 ”至此由太常寺所辖太乐署管 理的具有娱乐性质的散乐划归教坊管理。日本学者岸边成雄认为: “玄宗帝时,胡乐、 俗乐达最隆盛时期,新设教坊接管原属太乐署之胡乐、俗乐以后,太乐署仅掌管雅乐及 孙晓辉: 两唐书乐志研究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年,第 263-267 页。 赵维平: 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 ,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1 期,第 129 页。 康瑞军: 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年,第 23 页。 第二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机构 15 类似雅乐之燕飨乐,至此,音乐制度更趋完善。 ” 唐末五代时期, 由于政治的动荡, 原有宫廷音乐机构建制遭到严重破坏, 乐工流落、 乐器散失, 宫廷正常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在太常寺所主导下的雅乐活动几乎到了难以为继 的程度。据旧唐书记载: 广明(唐僖宗,880-881)初,巢贼干纪,舆驾播迁,两都覆圮,宗庙悉为煨 烬,乐工沦散,金奏几亡。及僖宗还宫,购募钟县之器,一无存者。昭宗即位,将 亲谒郊庙,有司请造乐县,询于旧工,皆莫知其制度。 关于唐末五代,宫廷雅乐之沦落,后周枢密使王朴有一段概括性描述: (后)周显德六年(959)正月,枢密使王朴上疏曰:安、史之乱,京都为 墟。器之与工,十不存一,所用歌奏,渐多纰谬。逮乎黄巢之余,工器都尽,购募 不获,文记亦亡。集官酌详,终不知其制度。时有太常博士殷盈孙,按周官考工记 之文,铸镈钟十二,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训校定石磬,今之在悬者是也。虽有 乐器之状,殊无相应之和。逮夫伪梁、后唐,历晋与后汉,皆享国不远,未暇及于 礼乐,至十二镈钟,不问声律宫商,但循环而击之,编钟、编磬徒悬而已。丝、竹、 匏、土,仅有七声,作黄钟之宫一调,亦不能备,其余八十三调于是乎泯绝。乐之 缺坏,无甚于今。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宫廷雅乐活动只能依靠仅有的资源勉强维持,乐器缺失、乐 律单调,虽然尽力考订补缺也难有起色。加之政局动荡、战乱不停,即便是规模较小的 宫廷雅乐演出也逐渐变得有心无力了。从上述种种可以看出,自晚唐五代以来,宫廷雅 乐整体上处于严重衰退的态势。 与太常雅乐的日渐式微相较,隶属于内廷系统的教坊,虽在规模人数上远不及盛唐 时期,但其仍然存在并断续发挥着作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原本主管俗乐的教坊乐工还 参与到了宫廷雅乐的演出活动中,弥补了雅乐“不可卒备”所造成的用乐危机。 (后)晋天福四年(945)十二月,太常礼院申: “奉敕,约开元礼重定正旦朝 会。按开元礼,三品以上升殿,群臣在下。请法近礼,依内宴列坐。据开元礼,称 日岸边成雄: 唐代音乐史的研究 (乐制篇) ,梁在平、黄志炯译,中国台湾:中华书局,1973 年,第 110 页。 后晋刘昫: 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730 页。 宋王溥: 五代会要卷七论乐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 111-112 页。 第二章 宋代宫廷音乐的传播机构 16 贺后皇帝戴通天冠,服绛纱袍;百官朝服侍坐,解剑履于乐府之西北。今京邑新造, 殿廷隘狭,请皇帝冠乌纱巾,服赭黄袍;百寮具公服。俟朝堂宏敞,即举旧仪。二 舞鼓吹熊罴之乐,工师乐器等事,因久废不可卒备,请且设九部乐,用教坊伶人。 ” 诏曰: “三品之官,尚书方得升殿,余依所奏。 ” 这一时期的教坊,无论是在组织人数还是在演出规模方面,显然无法与盛唐时期相 比,但其自身体系及乐工教习制度仍旧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种体制直接影响到了 宋代教坊的设置,正如岸边成雄先生所言: “宋志所记之循旧制 ,宛若继承唐制,并 亦可称为直接继承五代教坊者。 ” 唐末五代时期宫廷音乐机构的这些变化,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宫廷音乐传播的情 况。由于改朝换代所造成的乐工沦散、乐器缺失,导致雅乐无法得到正常的教习延承而 日渐废弛。俗乐则由于植根于民间的强大社会基础,以及王公贵族的个人偏好而得到了 延续。 俗乐的影响由民间逐渐向宫廷渗透并得到了较快传播, 以致于在后人的评价中 “尝 谓隋唐以后俗乐胜于雅乐” 。这一变化,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连年战祸引起的政局动 荡,造成统治者无力恢复原有的礼乐制度,阻断了宫廷雅乐的正常传播发展路径。但究 其根本则在于该时期整个社会风气的大变化。 自中晚唐开始“随着社会娱乐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普及,逐渐形成了民间音乐经由士 大夫、达官显贵直至最高统治者这样一条自下而上的传播路线。 ” 俗乐通过其自身新颖 动人的音乐风格逐渐影响着宫廷内外的审美取向。这种来自民间的音乐形式,逐渐为居 于庙堂之上的统治阶级所接受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以至于在五代十国短短半个世纪的时 间内达到了遍布朝野的程度。整个社会娱乐风气、赏乐角度的改变,使原有宫廷音乐的 传播模式从内容到形式上都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这也势必导致宫廷内部音乐机构的 设置随之发生变化。 宋王溥: 五代会要卷五受朝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 84-85 页。 日岸边成雄: 唐代音乐史的研究 (乐制篇) ,梁在平、黄志炯译,中国台湾:中华书局,1973 年,第 293 页。 清徐养源: 管色考 ,清光绪中武昌崇文书局正觉楼丛刻刊本:“尝谓隋唐以后俗乐胜于雅 乐,俗乐虽俗,不失为乐,雅乐虽雅,乃不成乐。是何也?则以俗乐求声各有师承,雅乐求律惟凭 胸臆故也。” 康瑞军: 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