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辩证法.ppt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辩证法.ppt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辩证法.ppt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辩证法.ppt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辩证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 1 第三章 辩证法魅力的诠释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1 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 2 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2 2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3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化学 天文学 经济学 地理学 物理学 数 学 横断学科示意图 3 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 4 联系是客观的。这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要 始终不渝地坚持 对外开放的基本 方针。 联系的特点 4 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 5 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 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 看似毫不相干,但是在一定条 件下它们可以处于相互不同的 联系之中。 联系的特点 5 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 6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 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 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 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联系的特点 6 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 7 联系是多样 的。事物联系的 基本形式可分为 内部联系与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 与非本质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 联系等。 联系的特点 7 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 8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 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 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 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 化、生成和消逝。 恩格斯 (二)联系与系统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8 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9 9 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为系 统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 统论则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的联系观。 旋涡星系 太阳系 地球 物体 分子 原子 宇宙 9 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010 系统是由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 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 性的特点。整体性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 系统的原则是最佳化。 团结就是力量 101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11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也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整体是事物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部分则是 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局部和方面。整体和部分 之间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中国先哲很早就 用“阴阳互补、相依相 待”来概括万事万物的 基本联系;用“天地人 并立、万物一体”来肯 定人与天地万物在本 原上的整体统一性。 111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12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 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 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 果,但并非任何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1212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13 v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 运动。 v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 运动。 v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 131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414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所谓旧事物,就是丧 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消亡的事物。 141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515 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 小的,但由于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 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 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继 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所以,它在内容上总是比旧事物丰富,在 形式上比旧事物高级,具有旧事物不可比 拟的优越性。尽管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由 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过程,但新 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51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16 (二)发展的过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 的。 161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17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 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根本分歧 形而上学 辩证辩证 法 派别 分歧 孤立 联系 静止 发展 片面 全面 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171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818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81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19 一、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质是指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 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 的,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内在的,是通 过事物的外在属性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 性中有本质属性,也有非本质属性。认识 事物的质,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191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20 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 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 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和事 物的存在不具有直接同一性,。量也是事 物本身固有的规定性,事物量的规定性也 是多方面的。从认识事物的顺序来说,区 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 提;由对事物质的认识,进入到认识事物 的量,这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02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121 度是反映事物 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 畴,是事物保持自己 质的量的限度(或幅 度、范围),是保持 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 量的界限。认识、把 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 的方法论意义。即“ 适度原则”。 冰 水 汽 50C 0C 100C 212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222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递增和次序的变动 ,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 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老子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222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23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 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 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质变的根 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 善不积不足以 成名,恶不积不足 以灭身。 勿以善小而不 为,勿以恶小而为 之。 232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24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互 相依存,互相贯通,交替循环,揭示出事物质量互变 的规律性。把握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比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 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 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 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 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0200020501990 国民生产总值 242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525 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具有复 杂性,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252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626 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 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 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 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 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 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 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262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727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生物有机体中, 遗传是肯定方面,变异 则是否定方面;同化是 肯定方面,异化则是否 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 为他事物的趋势。 272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828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 又 保留。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是绝对的。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也是相对的。 辩证的否定 282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929 肯 定否 定否定之否定 一般公式: 麦 粒 麦 粒 植 物 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的完整过程与统一 292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030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要经过由肯定到 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发展方 向是前进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表现为波 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 精神准备。 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还 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303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131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及其属性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13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232 一、矛盾及其属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 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 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 它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 3232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333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 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我的矛无坚不摧! 我的盾没 有利器能穿过它 ! 如果用你的矛 去刺你的盾,如何 ? !?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 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 的辩证矛盾。 333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434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 势。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343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535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 面之间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的性质和趋势。 市场竞争 战场厮杀 学术争鸣 批评与自我批评 353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636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和 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之间的 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一方 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 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 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以双方具有内在的同 一性为前提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 争性是绝对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中,关于矛盾的观点十分丰富。 363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737 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同一 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 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和促进中各 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 的方向与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 的斗争促进了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由此推动着事 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 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73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838 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 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 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 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运 动、发展的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经验证明,关起门 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邓小平 383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939 卡尔 马克思 (1818 - 1883年) 马克思指出,形而 上学的错误在于: “在它看出有差别的 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 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 不出差别。” 393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040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客观的,其一是矛盾存 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 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始至终存在着 矛盾;其二是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 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又叫矛盾的绝对 性和共性。 404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141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相对性、差别 性或个性。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 点;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 阶段各有其特点;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 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 质、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的解决形式,有根 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 形式有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 归于尽,为新的双方所代替,矛盾双方融合 成一个新事物。 414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242 小平同志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 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 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44页,1993年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十五大报告中强调 :“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统一的奋斗 目标,要坚定不移地两手 抓下去,推动社会的全面 进步”。 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原理,为我们 提供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 4242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34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 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的辩证关 系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 一般和个别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其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 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是相互联、 相互依存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 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 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 一般和个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 转化的。 434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444 矛盾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具有重要 意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哲学依据;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 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 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 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 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 法。 毛泽东 444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545 五、从可能到现实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 方法论意义 一、主观辩证法与范畴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三、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四、在偶然中把握必然 六、正确把握因果关系 454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646 一、主观辩证法与范畴 唯物辩证法包括着客观的辩证法和主 观的辩证法。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 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 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 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 法则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的运动 和发展的规律。 464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747 这两种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 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从内容和本质 上说,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 辩证法实质上是以概念形式对客观辩证法 的反映。但在表现形式上,客观辩证法存 在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离开人的意识、 思维而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 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 动相联系的。因此,主观辩证法也就是概 念辩证法,是以概念为全部思维的“细胞 ”和“胚芽”的辩证思维的规律。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474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848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 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庐山 题 西 林 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484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949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 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 的内在根据。 + 闪电的本质 是云层中的正电 与负电相遇而发 生猛烈放电的过 程。 - 494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050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本质 外部的、表面的内部的 易逝的、多变的稳定的 个别的、具体的一般的、共性的 感官感知的思维抽象的 生动的、丰富的单纯 的、枯燥的 505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151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 的过程。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515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252 三、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 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 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 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5252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353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 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535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454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物质世界 思维 语言房子 砖瓦 泥土内容 形式 形式/ 内容 内容 形式 形式/ 内容 内 容 与 形 式 的 关 系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545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555 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必 须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 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并且反对只重视内 容而忽视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只讲究形式,没 有内容,抓落实就会 成空话。 江泽民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555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656 四、在偶然中把握必然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 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 定不移的趋势。 565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757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 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 的趋势。 守株待兔 575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858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 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 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车祸 585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959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 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的有力武器。 在机械决定论看来 ,一个豆荚中豆粒的多 少,一条狗尾巴的长短 等等,都是必然的。 595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060 五、从可能到现实 可能性是指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 西。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 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实 可能 606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161 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 两者即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