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医学检验指标 及其临床意义 伊聊 学习目标 v了解常用医学检验项目 v掌握常用医学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 (看懂常见化验单) 白细胞 红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 以上指标有什么意义?说明什么问题? 患者有什么情况?用什么药? 实验室检查是运用各种物理学、化学、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 免疫学及遗传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对病人的 血液、体液、骨髓、排泄物、分泌物等标本进 行检测,以求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及与疾病 相关的病理变化或病因等有关资料的方法。它 对协助诊断、推测预后、制定治疗方案等都有 其独特的作用。 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诊疗关系密切。必须 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目的、以及结果的临 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 1. 血液概述 (1)定义: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 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形成 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 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 。 (2)特点: A.占体重8-9%,5000-6000ml,pH7.35-7.45 B.构成: 血浆(无形成分) + 细胞(有形成分)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小板计数(PLT) 一、 血常规检查 项项目参考值值临临床意义义 Hb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 液浓缩 或慢性组织 缺氧等;其减少则 常见于各种贫血 RBC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增多与减少的意义Hb WBC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月至2岁婴 儿: 1112109/L 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 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 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 及某些血液病等。 血常规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项项目参考值值临临床意义义 DC N 正常为0.500.70 (50%70%) 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E 正常为0.0050.05 (0.5%5%) 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 些皮肤病 减少:见于伤寒 B 00.0075 (01%) 临床意义不大 L 0.20.4 (20%40%) 增多: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 百日咳等; 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M 0.030.08 (3%8%) 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血常规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 流行感冒、麻疹、白血病、脾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用药 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 伤寒、副伤寒,疟疾等 (4)其他 放射线、化学品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月经前、妊娠、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 ,新生儿及婴儿等 (2)病理性 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药物中 毒、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1.白细胞分类 (1)细胞质有颗粒:中性、嗜碱性、嗜酸性 (2)细胞质无颗粒: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2.中性粒细胞 0.5-0.7 (1)吞噬细胞 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临床意义: A.增多:a.急性、化脓性感染 局部及全 身感染 b.中毒、出血及其他疾病 B.减少:a.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等 b.中毒(重金属等)及用药 (3). 嗜酸性粒细胞 0.5%-5% (1)变形运动及吞噬功能 (2)临床意义: A.增多:a.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等 b.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等 c.血液病 嗜酸性细胞性白血病等 d.用药 头孢系列抗生素 B.减少:a.疾病或创伤 伤寒或术后 b.用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4).嗜碱性粒细胞 01% (1)无吞噬功能,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 (2)临床意义: A.增多:a.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增 多达10%以上;淋巴网细胞瘤等. b.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及铅铋中毒 B.减少:a.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等 b.用药 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 素应用过量等 (5).淋巴细胞 20-40% (1)参与体液免疫 (2)临床意义 A.增多:a.传染病 百日咳、水痘等 b.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再生障碍贫血等 c.其他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B.减少: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等 (6).单核细胞 38% (1)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 (2)增多:传染病、寄生虫病、血液病等 3. 红细胞计数 1.血液中最多的有形成分 2.作为呼吸载体,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3.临床意义: 1.增多:(1).相对增多 由于失水,血液浓缩 (2).绝对增多 生理性增多 病理代偿、继发性增多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 2.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 营养不足等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4).继发性贫血 4.血红蛋白 男120160 g/L女110150 g/L 1.红细胞主要成分,承担运输气体功能 2.临床意义: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 (1)增多:A.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B.创伤 大量失水、烧伤 C.用药 伯氨喹、硝酸甘油等 (2)减少:A.出血 见于大出血 B.其他疾病 减少程度比红细胞严重:缺铁 减少程度不如红细胞:巨幼细胞性贫血 5.血小板计数 1.作用:(1)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 (2)止血、参与并促进血液凝固 2.临床意义 (1)减少:A.生成减少 贫血、造血功能障碍 B.破坏过多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C.分布异常 脾肿大、血液稀释等 D.其他及药物中毒或过敏 (2)增多:A.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B.创伤 脾摘除术后、骨折等 6.红细胞沉降率 015(20女)mm/h 1.定义:血沉,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的 沉降距离. 2.临床意义 (1)增快:A.生理性增快 女性经期、妊娠3月 B.炎症 风湿病、结核病等 C.组织损伤及坏死 、恶性肿瘤 D.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 E.部分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 、肾病综合征、粘液水肿 (2)病理性减慢: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 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二、尿液检查尿常规 1. 构成:97%水分,3%固体物质(有、无机物) 2. 特征:正常尿液黄色或淡黄色,新鲜尿液呈弱酸 性 3.尿液检查的目的: (1)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2)血液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诊断 (3)职业病,急性汞中毒;慢性重金属中毒 (4)治疗药物检测 具有肾毒或安全窗窄的药物 1 尿液酸碱度 中性或弱碱性5-7 1.酸碱度增高 (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等 (2)用药 应用碱性药物碳酸氢钠等 2.酸碱度降低 (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2)用药 应用酸性药物氯化铵等 2. 尿比重 1.015-1.025 1.升高 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梗阻等 2.降低 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多尿期、应用利尿剂 、尿崩症、高血压等 3.尿蛋白 1).生理性蛋白尿 剧烈运动、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 2).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病导致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损伤所致 (3)混合型蛋白尿 肾小球、小管同时受损 (4)溢出性蛋白尿 血液中多量异常蛋白质 (5)药物肾毒性蛋白尿 应用氨基糖苷类药 物、多肽抗生素 4.尿葡萄糖 正常阴性 1.疾病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肾上腺疾病等 2.饮食性糖尿 健康人短时间内过量进食糖类 3.暂时性和持续性糖尿 暂时性:剧烈运动及头部受伤、脑出血等 持续性:原发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4.烧伤、感染、骨折、应用药物等 5. 尿胆红素 正常阴性 1.肝细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2.阻塞型肝炎 化脓性胆管炎、胆结石等 3.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 .尿胆原 1.增多: (1)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 (2)其他疾病 顽固性便秘、肠梗阻等 2.减少: (1)阻塞性黄疸 胆总管结石 (2)其他疾病 6.尿液隐血 正常阴性 含0.1%以上血液 1).尿血红蛋白阳性 红细胞大量破坏 (1)创伤 心瓣膜手术、严重烧伤等 (2)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引起血尿的疾病 (3)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尿毒症 (4)用药 阿司匹林、磺胺药等 2).尿肌红蛋白阳性 (1) 创伤 挤压综合症、电击伤等 (2)原发性肌肉疾病 肌肉萎缩等 (3)局部缺血性肌红蛋白尿 心肌梗死等 (4)代谢性疾病及酒精或药物中毒 7.尿沉渣白细胞 正常不超过5个/HP 1.离心尿沉淀物中白细胞的数量 2.增多: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混入尿液等 8.尿沉渣管型 1.尿液中蛋白在肾小管聚集而成 2.临床意义:不同的管型反映不同的症状 (1)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2)肾病综合征 (3)急、慢性肾盂炎 9.尿沉渣结晶 1.主要为无机沉渣物结晶,来自食物和盐类代谢 2.不同结晶意义不同.过多有泌尿系结石风险。 细 胞 管 型 上 皮 细 胞 管 型 肾衰竭管型 类圆柱体 脂肪管型 (S染色 红 细 胞 管 型 白 细 胞 管 型 其它 腊样管型 3.结晶成份 酸性尿中的结晶 草酸钙结晶 尿酸结晶 碱性尿中的结晶 尿酸铵结晶磷酸铵镁盐结晶 10.尿酮体正常阴性 1.酮体是体内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 2.酮体增高见于: (1)非糖尿病酮尿 婴儿、儿童急性发热、 吐泻、过量饮酒 (2)糖尿病酮尿 提示酮酸症中毒 11.尿肌酐 1.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肾小管不重吸收 2.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加:A.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B.消耗性疾病 (2)病理性减少:A.疾病 严重进行性肌萎缩 B.其他 碱中毒、肾衰竭等 12.尿尿酸 1.尿酸增高:(1)疾病 痛风等 (2)核蛋白代谢增强 (3)生理性 使用嘌呤食物过多 (4)用药 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2.尿酸减少:(1)疾病 肾功能不全 (2)饮食 高糖、高脂肪饮食 13. 尿淀粉酶 1.增高:(1)急性胰腺炎发作期 (2)疾病 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 急性胆囊炎等 2.减少: 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 三、粪便检查 v一.粪外观 1.特点:正常人黄褐色,婴儿黄色 主要受粪胆素影响 2.影响粪便色泽的因素 (1)饮食:肉-黑褐色;绿叶菜-暗绿色 巧克力-酱色;西红柿、西瓜-红色 (2)药物(原型或代谢物): 炭、铋、铁制剂,中草药-灰黑色 大黄、番泻叶-黄色;解热镇痛药-红色; 抗生素、利福平-橘红至红色; 抗凝血药-红色 3. 临床意义 (1)稀糊状或水样便、粘液便、冻状便、脓血便 胃肠道疾病、痢疾、肠炎等 (2)米泔水样便:大量分泌水分,见于霍乱等 (3)乳凝块便: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常儿童 (4)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痔疮、肛裂等) (5)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红细胞被消化) (6)白陶土便:阻塞型黄疸(胆汁缺乏所致) (7)细条便:直肠狭窄所致,见于直肠癌 v2. 粪隐血 1.消化道溃疡:出血量大但非持续性 2.消化道肿瘤: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 v3. 粪胆原 1.增加:溶血性黄疸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减少:阻塞性黄疸 v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红细胞及吞噬细胞增多:肠道炎症等 2.上皮细胞:肠壁炎症(结肠炎等) 3.真菌: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 四、肝功能与乙肝血清学检查 v1.肝脏简述 人体各种物质的代谢和加工中枢。 (1)双重血液供应:肝动脉-氧 门静脉-营养物质 (2)丰富的酶类:生物转化和解毒功能 v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存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等组织细胞中 ,富含AL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LT从细胞释放进入 血液,其增高程度与肝细胞被破坏程度成正比。 2.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胆管炎等 (2)其他疾病:ALT来源于其他组织 (3)服用有肝毒药物或接触化学品: A.抗生素类:红霉素、依托红霉素肝毒大 B.抗真菌药:氟康唑、灰黄霉素等 C.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等 D.调血脂药:他汀类 v.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存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 胞等组织细胞及血浆、胆汁、脑脊液及唾液中。 2.临床意义: (1)心肌梗死:心梗时AST最高,单纯心绞痛时 ,AST正常。 (2)肝脏疾病: A.急性或轻型肝炎:AST上升幅度低于ALT B.慢性肝炎及肝硬化:AST上升幅度高于ALT (3)用药及其他 v2.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T) 1.存在于血清及肌肉外的所有组织中 2.-GT升高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 (2)胰腺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 腺肿瘤 v3.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1).骨、肝、乳腺、小肠、肾脏浓度高 2).ALP增高临床意义 (1)肝胆疾病:阻塞型黄疸、胆道梗阻等 (2)骨骼疾病:骨损伤、骨疾病等 v4.血清总蛋白、清蛋白(A)和球蛋白(G) 1).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均在肝脏合成 2).A/G=1.52.5:1 3).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 A.增高:a.脱水所致:呕吐、腹泻等 b.合成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等 B.降低:a.血清蛋白质丢失和摄入不足 b.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等 c.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2)白蛋白 A.降低:a.营养不良:摄入不足等 b.消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等 c.合成障碍:肝功能障碍 B.增高:严重失水导致的血浆浓缩 (3)球蛋白 A.增高:a.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 b.自身免疫性疾病 c.骨髓瘤和淋巴瘤等 B.降低(合成减少):a. 生理性减少 b.免疫功能性减少 c.低-球蛋白血症 (4)A/G比值 A. A/G比值小于1:慢性肝炎、肝硬化 B.急性肝炎早期, A/G比值正常 五、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 P32页 v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1.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的一种糖蛋白,为乙 肝病毒感染最早期血清出现的特异性血清标记物. 2.临床意义 (1)慢性或迁延性乙型肝炎活动期 (2)慢性HBsAg携带者: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而 HBsAg尚未转阴, 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而患者 既无乙肝症状也无ALT异常. v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1.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为一种保护性 抗体,表明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临床意义:乙肝恢复期、已接种疫苗 v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1.HBV复制的指标,位于HBV病毒的核心部分 2.临床意义 阳性,(正常为阴性) (1)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为活动性,传染性 强。持续阳性,表明肝损害重且可转为慢性或肝硬化 。 (2)乙肝加重之前,HBeAg即有升高 (3)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的妊娠期妇女,可将 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 v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1.HBeAg的对应抗体,非中和抗体,出现于HBsAg转阴 之后 2.临床意义 阳性 (1)HBeAg转阴的患者,即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 传染性降低。 v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1.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 的对应抗体,非中 和抗体,为急性感染早期标志性抗体,主要包括IgM和 IgG两型 2.临床意义: 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见于慢性肝炎、乙肝病 毒携带、肝癌。 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患者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 v6.大三阳与小三阳 1.大三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 临床意义:HBV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应尽快隔离 2.小三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 临床意义:HBV在体内复制减少,传染性小, 不需隔离 六、肾功能检查 v1.肾的功能 (1)分泌和排泄尿液、废物、毒物和药物 (2)调节和维持体液容量和成分(水分和 渗透压、电解质、酸碱度) (3)维持机体内环境(血压、内分泌)的 平衡 v(一).血清尿素氮 BUN 1.血清尿素氮主要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体外 2.临床意义 (1)增高:A.肾脏疾病: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 炎. 此值偏离正常,则有效肾单位60%-70%受损 B.泌尿系统疾病:尿道结石等 C.其他:肾前性少尿、蛋白质分解或 摄入过多。 (2)降低: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等 v二.血肌酐 Cr 血肌酐升高临床意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 脏疾病,导致急、慢性肾衰竭。肾血流量减少时。 Cr偏低:老年人、肌肉消瘦者。 七、血液生化检查 v1.淀粉酶 1).主要由胰腺分泌,在体内水解淀粉 2).临床意义 (1)增高: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 急性发作、胰腺癌、胰腺囊肿、胰管阻塞等 (2)降低: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等 2.肌酸激酶CK v参考值:男:38-174u/L 女:26-140u/L 临床意义:升高 1.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心绞痛、心 包炎,以及心脏手术。 2.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肉损伤 3.房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 3.血尿酸UA v参考值:208-428umol 155-357/L v临床意义: v增高:1)痛风、核酸代谢增加, v 2)急、慢性肾炎 v 3)中毒: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铅中 毒 v 5)妊娠反应,脂肪摄入过多、肥胖 糖尿病, v减少:遗传性黄嘌呤尿症 八、血糖与血脂代谢检查 v1血糖(Glu) 空腹血糖(FBG) : v参考值: 3.96.1mmol/L) v临床意义: 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当这些调节失去 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1)生理性高血糖: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也可 由运动、情绪紧张等因素引起。 (2)病理性高血糖: v a糖尿病是造成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v b颅内压升高,如颅内出血,颅外伤等。 v c由于脱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 轻度升高。 v低血糖: (1)生理性低血糖:如饥饿或剧烈运动。 (2)病理性低血糖: v a胰岛细胞增生或癌瘤等,使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素用量 v b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 皮质机能减退等。 v c严重肝病患者,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营养不良,急性 酒精中毒 。 v2.糖化血红蛋白(GHb) :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生成后与糖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的。合 成的过程缓慢,相对不可逆。合成的速度与红血胞所处的环境糖 浓度成正比。所以检测此项指标可用以评定糖尿病控制的程度。 反映检查前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 参考值: HbAI 58%;HbAIC 46% 临床意义: v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血糖控制不良。 v2)筛查糖尿病: vHbAI9,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78%,灵敏度为68% ,特异性胃94% vHbAI10%,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89%,灵敏度48% ,特异性99% v v3、血脂及脂蛋白 1.血脂:核心:胆固醇酯+三酰甘油酯 外周:胆固醇+磷脂 2.脂蛋白=血脂+载脂蛋白 分类:(1)乳糜微粒(CM)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3)低密度脂蛋白(LDL) (4)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5)高密度脂蛋白(HDL) 若前四项高于正常,或第五项低于正常,称为 高脂蛋白血症,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八血糖与血脂代谢检查 v1.血清总胆固醇(TC) 1.临床意义 (1)升高:A.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B.其他:各种肾病等,甲减,糖尿病,胆总 管阻塞,高脂饮食。 C.用药:避孕药等激素药物 (2)降低:A.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肝病 B.各种贫血、营养不良 v2. 甘油三酯(TG) 1.临床意义 (1)升高:A.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B.其他疾病 C.生理性:长期饥饿、食用高脂食品 D.应用雌激素等激素类药物 (2)减少: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严重肝功能衰竭 v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主要在血管内合成,肝脏降解 2).增高临床意义:胆固醇酯增高,高脂蛋白血症 v4.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主要在肝脏合成 2).增高临床意义:胆固醇酯增高,高脂蛋白血症 v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主要在肝脏合成,抗动脉粥样硬化 2.降低临床意义: (1)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蛋白血症 (2)生理性:吸烟、肥胖、营养不良等 (3)其他疾病:肝硬化,糖尿病等 1血、尿淀粉酶增高最明显的疾病是 A.急性胰腺炎 B.慢性胰腺炎 C.急性肝炎 D.消化性溃疡 E.糖尿病 2血清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的是 A.总胆固醇 B.甘油三酯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E.碱性磷酸酶 答案:1.A 2.D 测试测试 v1.红细胞(RBC)计数 v 正常男性为400万550万/L,女性为350万 500万/L,新生儿为600万700万/L。 v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 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 ,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v 2.血红蛋白(Hb) v 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 150g/L,新生儿 170200g/L。 v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 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 ,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v 3.红细胞沉降率。 v 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女性 020mm/h; iahinhkob法: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v增快: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 肿瘤,结核病,减慢: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v文章看不懂?点此直接咨询专家! v 4.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为 00.5%1.5%。 v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 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骨髓造血 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v 5.白细胞(WBC)计数: v正常成人为400010000/L,新生儿为15000 20000/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L。 v 增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 时应排除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 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 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v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 v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 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v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v7.血小板(PLT):正常情况为100%300% 。 v 增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 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 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 后,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 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 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 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v1、血清蛋白 v血清总蛋白:60-80 g/L(克/升) v血清白蛋白:正常情况:4055g/L v血清球蛋白:正常情况:2030g/L v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1.-2. v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关键指 标。因为肝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以及白蛋白半衰 期较长等原因,所以只有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 时才能并发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变化,而急性或 局部肝损害时这两个指标多为正常。因此,血清总 蛋白和白蛋白检测大都用在反映慢性肝损害,并可 反映肝实质细胞的储备功能。总蛋白减低常与白蛋 白减低一同出现,总蛋白增高常同时伴有球蛋白增 高。 v2、常用血清酶 v谷丙转氨酶(ALT):5-40 U/L(单位/升) v谷草转氨酶(AST):8-40U/L(单位/升) vALT /AST1 v二者升高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 、肝癌、脂肪肝、胆囊炎、胆管炎,急性心肌梗融 死、心肌炎、多发性肌炎、酒精性肝炎(AST升高 明显); v肝炎时二者均可明显升高;黄疸前期,往往AST ALT,不久AST AL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 ; v二者持续增高,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小 于1,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酶活性增高且 AST/ALT比值大于1,可能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v3、碱性磷酸酶(ALP) vALP:40-110 U v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ALP明显升 高;肝炎等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 ALP仅轻度升高。 v4、-转肽酶(-GT) v-GT 50 U v5、血清胆红素 v总胆红素(STB):1.71-17.1mol/L(微摩尔/升) v直接胆红素(CB):1.71-7mol/L(1-4mg/L)。 v间接胆红素(UCB):1.7-13.7mol/L v血清胆红素是重要的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预后情况的指标 。 v1、当肝病患者的胆红素明显升高时,表明有较严重的肝细 胞损伤;若长期异常时,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病的可能;短期 内急剧升高,表明病情危重; v2、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原发 性胆汁性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 胆石症、胰腺疾病、输血等均可增高。 v3、TBIL可结合DBIL及症状等鉴别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 疸、阻塞性黄疸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v6、CB/STB v胆红素总量(STB)正常情况:脐血34mol/L01 天103mol/L35天205mol/L其后34mol/L v成人:1.717.1mol/L v胆红素总量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 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胆红素 总量增高、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 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v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 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 滞综合征等。 v注意:临床上STB、CB和UCB测定基本上用在黄疸 的确诊和黄疸类别的辨别。 v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v正常情况:改良穆氏法500nmol.s-1/LReitman法230U。 v增高:急慢性肝病,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 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衰,肺梗塞,流脑,SLE等。儿童, 寒冷,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溶血反应亦可升高。 v8、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v正常情况:改良穆氏法667nmol.s-1/LReitman法330U v增加:心肌梗塞(发病后6h明显升高,48h达高峰,35天 后恢复正常),各种肝病、心肌炎、胸膜炎、肾炎、肺炎等 亦可轻度升高。GOT有两种同工酶,存在于胞浆内的称s- GOT,存在于线粒体内的称为m-GOT.GOT同工酶测定有助 于瞭解组织损伤程度,心肌、肝、肾病变时。s-GOT升高; 组织损伤时m-GOT才能在血清中测得。心肌梗塞时,m- GOT先于s-GOT而升高。 v9、谷氨酰转移酶(GGT) v健康人血清中GGT水平甚低,一般小于40单位。 v10、总胆固醇(Ch) v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正常值是: 成人胆固醇2.865.98毫摩/升(110230毫克/分升) ;儿童胆固醇3.125.20 mmol/L(120200mg/dl) 。 v肝脏是合成和贮存胆固醇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 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 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 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国内外专 家推荐成人理想胆固醇值为5.2mmol/L。 v11、血氨 v正常人体内游离血氨含量极低(血氨正常值2060mol/L)。 v12、甲胎蛋白(AFP) v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分子量6.9万,在胎儿13周AFP占血浆 蛋白总量的1/3。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约 40mg/L,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30mg/L)。 v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凝血酶原时间(PA) v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值75%100%。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 凝血是否正常。 v13、铁蛋白(SF) v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铁蛋白,但不同的检测法有不同的正常值,一般正常均值男性约80-130ug/L(80- 130ng/ml)女性约35-55ug/L(35-55ng/ml) v14、前白蛋白(PA) v正常值:25-38ug/dl。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12 小时。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白和转铁蛋白 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病越重,值越低。 v15、甘胆酸(CG) v正常人血清甘胆酸含量:1.30.8mg/L,范围0.42.98mg/L,肝炎诊断低限值为3.18mg/L。 v16、透明质酸(HA) v正常值:2-110ug/dl。由肝内皮细胞摄取分解,肝功能受损时,血清中HA升高,对预测肝纤维化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v17、胆碱酯酶 v正常范围:比色法:130310U/L; v酶法:儿童和成人男性、女性(40岁以上)541032000U/L;女性(1639岁)430011500U/L。 v18、胆汁酸(TBA) v正常值:血清总胆汁酸(TBA)10mol/L;血清氨胆酸(CG)2.6mg/L; 鹅脱氧胆酸 (CDCA)1.61mol/L; v胆汁酸是肝排泄的主要有机阴离子,其代谢情况主要受肝脏控制,当肝功能损害时,其升高往往比胆红 素早而明显。因此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 v喝酒伤肝 v喝酒伤肝这一观点目前已被医学界所公认。 不过仍有一些人以为只有喝了白酒或喝得大 醉时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这种观点是错误 的。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 会代谢成乙醛,乙醛能直接损害肝细胞的结 构与功能,导致肝功能下降,特别是肝脏对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影响较大。另外乙 醇还能增加对肝脏有毒害作用的氧自由基的 合成,使肝纤维化的进程加快。这样肝功能 受损会更严重。 v正常指标 v肝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因此肝功能正常指标也很多,每项指标都有各自的意义 ,通过肝功能正常指标的数据结果来进行分析,判断人们是否患有哪种肝病。指 标的上下波动也各有含义,代表患病程度不相同。 v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 (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由于它们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旦 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肝功能正常指标在血液中浓度随之降低,其降低程度与 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反映肝细胞有无受损及严重程度的肝功能正常 指标:谷丙转氨酶ALT(GPT)、谷草转氨酶AST(GO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 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 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进入血清便增多。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 ,肝功能正常指标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损伤程度。反映肝脏胆排泄、分泌 及解毒功能的肝功能正常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 (TBA)、血氨(NH3)。 v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 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对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肝功 能正常指标有: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酸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等 ,以AKP及-GT应用较多。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当上皮层受 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便有这些酶增多进入血清中。反映肝脏间质成分增生(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肝功能正常指标:胶原或其末端多肽型前胶原氨基 端肽(PP)、型原胶原(PC)、型胶原C端原肽(/PC);糖蛋白层黏 蛋白(LN);蛋白聚糖透明质酸(HA)。对肝肿瘤诊断有意义的血清标志物:甲 胎蛋白(AFP)。 v原因 v肝功能检查必须空腹,空腹时间一般为8-12小时,对于初次检验肝功能 者,尤应如此。 v肝病患者在进行抽血检查前一天最好禁酒类,这是因为肝功能检查多项 内容测定值与饮食有一定关系,如饮酒易使某些血清酶值升高,进食油 腻食物后可以使血脂增高等。因此,肝病患者在做检查时一定要注意空 腹,以保证能做出科学的诊断结果。 v肝功能检查前一天晚上最好不要吃太油腻、太辛辣的食物,此类食物可 使血脂试验明显增加,因此需在抽血前10小时禁止食用含脂肪类多的食 物为佳。 v肝功能检查前若患有感冒,最好在感冒治愈后7天再做检查,因为感冒 可能影响肝功能检测结果。 v检验前宜进食一些清淡的食物;最好不要吃含有丰富胡萝卜素、叶黄素 的食物,因为可能会使血清呈黄色,影响黄疸指数测定结果。 v检验前最好不饮酒;禁服某些药物,因为服用药物可能会影响肝功能检 验的准确性。 v肝功能检查是衡量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或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感染 了乙肝一定不可忽视定时检查。 v临床意义 v体检知识:去体检的时候,当要检查肝功能的时候,你了解肝功能正常值的临床意义吗? 下面,为你介绍选择肝功能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v1、当临床怀疑肝炎或已确诊为急性肝炎需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程度时,可检测GPT(谷丙 转氨酶)或复方碘试验。尿三胆试验、血清凡登白试验和胆红素定量。如为慢性肝炎,除 以上试验外还可检测A/G(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必要时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如病人无 黄疸、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而不能排除轻度肝脏损害者,可检测碱性磷酸酶。对原发性肝癌 ,除一般的肝功能试验外,可进行AFP(甲胎蛋白)、- GT(-谷氨酸转肽酶)、AKP等 测定以帮助临床诊断。在各项较大手术前,一般检查血清GPT、A/G,必要时检测血浆凝 血酶原时间以了解肝脏情况,做好术前准备。 v2、根据病情选择某几项肝功能试验并定期复查作动态观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是 否有效。如急性肝炎病情好转时,GPT由增高恢复到正常;如GPT长期波动或持续升高, 则提示肝炎有转慢趋势等。某些肝脏功能试验有肝外疾病时,检查结果也可见异常,如肾 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导致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可有血清胆固醇 减低。而某些药物、外伤等,均可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因此在选择肝脏功能试验及分析 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当临床怀疑肝炎或已确诊为急性肝炎需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程 度时,可检测GPT(谷丙转氨酶)或复方碘试验。尿三胆试验、血清凡登白试验和胆红素 定量。如为慢性肝炎,除以上试验外还可检测A/G(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必要时检测 血清蛋白电泳。如病人无黄疸、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而不能排除轻度肝脏损害者,可检测碱 性磷酸酶。对原发性肝癌,除一般的肝功能试验外,可进行AFP(甲胎蛋白)、- GT(- 谷氨酸转肽酶)、AKP等测定以帮助临床诊断。在各项较大手术前,一般检查血清GPT、 A/G,必要时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以了解肝脏情况,做好术前准备。 v3、根据病情选择某几项肝功能试验并定期复查作动态观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是 否有效。如急性肝炎病情好转时,GPT由增高恢复到正常;如GPT长期波动或持续升高, 则提示肝炎有转慢趋势等。某些肝脏功能试验有肝外疾病时,检查结果也可见异常,如肾 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导致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可有血清胆固醇 减低。而某些药物、外伤等,均可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因此在选择肝脏功能试验及分析 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具体分析。 v四种肝酶 v1.谷丙酶主要分布在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基坑堆场成品保护管理措施
- 废弃物处理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 氧化钨制备工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第1篇-洞察及研究
- 稀土永磁合金快淬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胶基糖制造工岗位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粮食储存运输管理办法
- 多层次分析技术-洞察及研究
- 钨钼粉末制造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品牌宣传推广计划书线上线下宣传策略整合版
- 门禁系统施工方案
- 财务大数据基础(第二版)课件 项目一 财务大数据认知
- 快餐店食品处理操作流程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表三篇
- 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课件(初高中衔接)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 DL∕T 1804-2018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摆度装置技术条件
- 新版学校班主任工作手册模板
- 国家公祭日成品课件
- 八年级下册英语补全对话及答案
- 大便失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