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ppt_第1页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ppt_第2页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ppt_第3页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ppt_第4页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有很多原创性的 科学技术,在当今的生活 中,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请举例说明。 你知道吗? 四大发明 数学成就:九章算术和 珠算 天文学成就:石氏星表 和浑仪 农学成就:授时历和四 大农书 医学成就:伤寒杂病论 和本草纲目 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发明: 西汉:出现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等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 帛这些书写材料有许多缺陷。 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原料:树皮、破渔网、 麻头 制造工艺:制浆制纸晾干 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东汉蔡 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 便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 ,取代了竹木简和帛, 为纪念蔡伦的功绩,人 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 纸”。 造纸术的外传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发明: 隋唐之际出现 活字印刷术 : 雕版印刷术: 宋代彩色套印技术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 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堆积如山的雕版 它印刷于公元868年,于1900年被英国人斯 坦因从敦煌骗购。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的最早 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金刚经 金刚经注套印 本 我国世界上最早的套色印本是于公元14世纪所 刻的金刚经注,用红、黑两色套印。经文用 红色印成,注释用黑色印成。 排版时用两块带框的铁板,板上铺一层松 脂、蜡、纸灰的混合物。先将泥活字依据需要 排在一块板上,用火烤板底,混合物遇热熔 化,再取另一铁板将字压平,待混合剂凝固, 就可以印刷了。 胶泥活字印刷术 20082008北京奥运会上活字印刷术的再现北京奥运会上活字印刷术的再现 n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向 西传至西亚、北非一带,随后又传入了欧洲。 1450年,德意志人 古腾堡改良了中国 的活字印刷术,形 成金属活字印刷术 。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 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印刷术的外传 中国古代炼丹家最早发明了火药,到唐 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 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 火药传至欧洲后,经欧洲人的进一步改进 ,使得冷兵器时代首先在欧洲结束了。 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战国:发明司南 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战国的司南 宋代的指南针 缕 悬 法 指 南 针 指南鱼和指南龟 在12世纪末和13世 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 伯,然后传入欧洲。 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思之窗 二、数学成就:九章算术和珠 算 (一)九章算术 1.成书年代: 2.特点: 3.历史地位: 意义: 东汉 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 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二)珠算:古代中国发明的最伟大的计算工具 1.起源:算筹 算筹的运算是建立在十进位值制基础上的。 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 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 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这样从右到左 ,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 意大的自然数了。毫无疑问,这样一种算筹记数 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制记数法是完全一致的。 算筹记数摆法 甲骨文中的13个数字 算筹 (二)珠算:古代中国发明的最伟大的计算工具 1.起源:算筹 2.出现:元末明初出现了现代样式的算盘,明代以后 ,算筹才被算盘完全取代。 3.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原因是商业的繁荣) 4.外传: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至朝鲜、日本、东 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学成就:石氏星表和浑 仪 (一)天文学产生的原因 (二)成就 1.天象观测记录(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1)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 子、哈雷彗星的记录。 (2)编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2. 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郭守敬(12311316) ,元朝天文学家、数 学家和水利学家。 简仪简仪 浑仪浑仪 (2)元朝:授时历 四、农学成就授时历和四大 农书 1、历法的制订: (1)先秦历法:夏代就制定了历法夏小正 商代有历法称之为“殷历” 含义:“敬授民时”; 内容:定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天,这与地球绕太阳 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 历基本相同; 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比现行公历颁行早 300年。 时间作者成就世界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 的农业科学著作 我国现存的最早 最完整最系统的 一部农书 王祯农书 详细包含了农业 各方面的知识 徐光启 农政全书 达到了传统农业 科学的顶峰 氾胜之 贾思勰 元朝 明朝 南北朝 西汉氾胜之书 齐民要术 2、四大农书 五、医学成就: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张仲景李时珍 时间作者成就世界地位 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临床医学 基础,被医家誉为 “万世宝典” 本草纲目 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 的系统总结,被称为“ 东方药物宝典”。 李时珍 张仲景东汉末 明代 战国问世 西汉编定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 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 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 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 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回答:(1)中国古代科技有何显著特点? (2)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世 界? (3)中国为何没能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 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三,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 些技术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 产力。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 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 的经验性。 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区别 中国古代科技近代西方科技 重经验 重实验 重综合重分析 重实用 重理论 以手工业生产为 基础 与机器大生产 相联系 2、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世界领先?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科 技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2)经济:农耕经济繁荣; (3)文化: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4)民族交流、对外关系:统治者实行 开明政策,民族融合,中外交流,兼收 并蓄。 (5)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创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 (2)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禁锢了思想 (4)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闭 关锁国政策使中西文化交流中断; 根源:封建制度的阻碍。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 1、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 、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于当 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 B.石申所著的石氏星表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C.浑仪是我国古代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 D.郭守敬制作的天文观测仪是简仪 2、以下对古代中国天文学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3、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近代世界市场的开辟影响 最大的是: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4、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根本原因 是: A.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D. 对外交往的密切 5、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是: A.石氏星表 B.授时历 C.太初历 D.大衍历 6、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有外国学者称赞中国古代 的一些科技成果“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的面 貌”。其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B.造纸术的改良和推广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D.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7、观察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 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 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图1农政全书书影图2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 8、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 发现有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人欧洲并对“近 代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