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煤层火灾防治技术.ppt_第1页
急倾斜煤层火灾防治技术.ppt_第2页
急倾斜煤层火灾防治技术.ppt_第3页
急倾斜煤层火灾防治技术.ppt_第4页
急倾斜煤层火灾防治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急倾斜煤层火灾防治技术 主要内容: 1绪论 2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特点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4柔性掩护支架开采采空区空气动力研究 5柔性掩护支架开采采空区火源位置分布模拟研究 6李嘴孜矿孔集井-140mA1工作面煤炭自燃防控实践 7结论与展望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急倾斜煤层在开采过程中比缓倾斜煤层和倾斜煤层更加容易自然发火,急 倾斜煤层自然发火的防治更困难,并且当采空区已经发火,也往往难以隔离 处理,灾情难以消除。 急倾斜煤层在我国已探明的储量中占4%,全国有70个煤田开采急倾斜煤层 ,主要开采急倾斜煤层的矿井有100多个。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是目前开 采急倾斜煤层比较常用的方法,也是国家推荐的开采急倾斜煤层的方法之 一。 1绪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在伪斜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防控技术 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我国的王海东、杨开道、郑秀安、杨胜强、张瑞华、 杜荣桃等,对伪斜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的原因及特点进行了研究;王 显军、邓军、朱长河、李国玉、李书军、樊正龙等,对伪斜柔性掩护支架开 采自然发火的防治进行了研究。 但这些研究几乎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煤矿,研究不成体系、不全面。没有 全面、系统、深入分析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的原因和特点及防治。 2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特点 2.1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 工作面 柔性掩护支架 图2 柔性掩护支架采煤工作面巷到布置示意图 回风石门 采空区 运输石门 运料眼 溜煤眼 开切眼 2.2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影响因素 2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特点 图3采空区遗煤自燃影响因素图 采空区遗煤自燃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外在因素 煤层倾角 煤的氧化特性 采空区浮煤厚度 地质因素 遗煤透气性 漏风强度 工作面推进速度 煤岩体导热性 工作面长度 2.3柔性掩护支架开采火源点位置分布规律 1、采空区 1)工作面架尾 2)溜煤斜巷与工作面交叉处 2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特点 火 图5 采空区自然发火位置示意图 溜煤斜巷 回风巷 掩护支架 运输石门 回风石门 工作面 采空区 开切眼 运输巷 火 2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特点 2、巷道顶部高冒区 图6 巷道顶部高冒区示意图 巷道 高冒区 表1 按发火地点划分自燃火灾统计结 果 发火地点发火次数占比例/% 采空区1651 高冒区929 封闭墙 内老塘310 盲巷区310 2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特点 3、靠近煤层顶板侧的巷道 -冒落带 -裂隙带 -整体移动带 V-底板移动带 图7 急倾斜煤层围岩变形特征 V a G T S 图8 急倾斜煤层顶帮受力分析 2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特点 2.4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然发火特点 1、发火位置不易确定 2、采空区自燃高温区域范围大且隐蔽 3、采空区自燃火灾灭火难度大,灾情难以消除 4、回采期间存在采空区二道自燃火灾威胁 2.5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燃火灾综合防治体系 根据柔性掩护支架开采煤层自燃火灾的特点及其规律,建立预防、预报为 主,以注浆、注氮灭火技术为措施,其它防灭火技术为辅的综合防治体系。 该防治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早期预测、自燃的预防、自燃的预报以及火 灾应急处理(如图9所示)。 预 测 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 确定煤层自燃危险程度 确定自燃火源时空分布 煤样人工氧化实验 自燃充要条件存在区域 自燃发火期统计分析 预 报 预 防 应 急 处 理 灌注阻化剂 注入氮气 均压技术 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堵漏技术 降低煤的自燃倾向性 减少可燃物提高回采率 降低火区氧浓度 使自燃条件存在时 间小于自然发火期 确定预报方法 测温法 指标气体分析发 建立检测和分析系统 建立检测制度 降低火区温度注水技术 控制火区范围封闭技术 降低氧浓度 注氮技术 减少漏风 建立火区控制系统 制定火灾处理方案 柔 性 掩 护 支 架 开 采 自 燃 火 灾 综 合 防 治 体 系 图9 柔性掩护支架开采自燃火灾综合防治体系 2 柔性 掩护 支架 开采 自然 发火 特点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三岔门 0 16 15 14 13 12 11 6 5 4 3 2 1 -105m回风 -140m进风 -250m 生根眼 A1煤工作面 图10采样点布置示意图 采样 煤层 煤样 编号 距三岔门 距离/m 采样 位置 备注 A1煤0#1500中部切眼 - 140A1 煤 1#1030顶煤 2#1130顶煤 3#1230顶煤 4#1330迎头 5#1368迎头 6#1460迎头 - 105A1 煤 11#860底煤 12#960底煤 13#1060底煤 14#1160迎头 15#1200迎头 16#1340迎头 表2采样点位置及煤样编号 p3.1煤样的采集 在工作面掘进期间,在A1煤层工作面的进 回风巷采取了13个煤样,采样点布置如图10 所示,煤样编号及其在断面中的位置如表2所 示。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3.2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 目前我国煤矿采用色谱吸氧鉴定法(MT/T7071997)进行煤自燃倾向 性鉴定。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分类见表3所示。煤样的自燃倾向性鉴定实验 结果如表5所示。 表3 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分类 自燃倾向 性等级 自燃倾向性 干煤的吸氧量/cm3/g 褐煤、烟煤类高硫煤、无烟煤类 容易自燃0.711.00 自燃0.410.701.00 不易自燃0.400.80 编号工业和元素分析/%真相对密度 t/(kgm3) 吸氧量 Vd/(cm3g) 自燃等级 MadAdVdafS 02.795.0542.800.791.380.580级自燃 132.907.9841.081.380.459级自燃 表5煤样的自燃倾向性鉴定结果表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3.3指标气体的优选 3.3.1实验装置 图11 实验装置示意图 流 量 传 感 器 进 气 管 三通 稳 压 阀 高 压 氮 气 瓶 稳 流 阀 气阻 压力表 减压 流 量 传 感 器 稳 压 阀 高 压 空 气 瓶 稳 流 阀 气阻 压力表 减压 控温炉膛 煤 样 罐 电源与 加热系统 温度检测 控制系统 出 气 管 支架 干燥器 冷却器 煤矿专 用气相 色谱仪 控制器及 显示键盘 计 算 机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3.3.2实验条件 3.3.3实验步骤 3.3.4指标气体的实验结果 3.3.4.1指标气体随温度变化规律 1、CO浓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图12) 2、乙烷(C2H6)浓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图13) 3、乙烯(C2H4)浓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图14) 4、丙烷(C3H8)浓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图15) 由图可知:虽然煤样出现各种气体的最低温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温度下产生各种气体 的浓度不同,但各种气体产生量与温度之间呈指数规律变化的趋势基本相同,即其产 生的速率随煤温的升高而增大。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图12 煤温40; 2)当风流中检测到乙烷气体、且有稳定上升趋势时,标志煤温t120; 3)当风流中检测到乙烯气体、且有稳定上升趋势时,标志煤温t130; 4)当风流中检测到丙烷气体、且有稳定上升趋势时,标志煤温t140; 3.3.6影响指标气体的因素分析 3.3.6.1氧浓度的影响 通过对0#煤样进行实验得到:一氧化碳、乙烷、乙烯和丙烷浓度随煤样温度 在不同氧浓度下的变化关系曲线图,分别如图19中(a)、(b)、(c)和(d)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上述实验条件下随着氧浓度的升高,产生指标气体的 量也升高。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a)(b) (c) 图19 指标气体浓度随煤样温度在不同氧浓度下的变化关系曲线 (d)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3.3.6.2粒度的影响 对14#煤样和3#煤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得 到:一氧化碳、乙烷、乙烯和丙烷浓度随煤样温度 在不同粒度下的变化关系曲线图,分别如图20和21 (a)、(b)、(c)和(d)所示。 从实验结果看 ,在该实验条件下,煤样粒度对指标气体浓度影响 规律都一样,煤样的粒度越小,在同温度下产生的 CO浓度越高。 图20 CO浓度随煤样温度在不同 粒度下的变化关系曲线 原因有两个方面:从热力学角度分析,煤颗粒的粒径越小,反应自发进行的 趋势就越大,自燃的趋势较大,煤样的自燃、着火温度降低。从动力学角度分 析,煤颗粒粒径越小,速率常数越大,煤的比表面积随着煤粉颗粒粒径的减小 而增加,随煤粉颗粒比表面积的增加活化能减小,煤粉越易着火燃烧。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a)(b) (c) 图21 指标 气体 浓度 随煤 样温 度在 不同 粒度 下的 变化 关系 曲线 (d) 3煤层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 图22 CO浓度随煤样温度在不同 流量下的变化关系曲线 3.3.6.3空气流量的影响 通过对14#煤样进行实验得到:一氧 化碳(CO)浓度随煤样温度在不同流 量下的变化关系曲线图,如图22所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在该实验条件下 空气的流量为80ml/min比120ml/min时 产生的指标气体浓度大,主要是由于空 气流量过大带走的热量越大,导致煤样 的氧化速度降低。 4柔性掩护支架开采采空区空气动力研究 4.1采空区冒落岩石的移动特征 4.1.1顶板变形及移动规律 F CBA DV E V -直接顶冒落带,-顶板中的卸压拱,-支承压力区, V-回风水平处的盆地型下沉,V-底板中的卸压区 图23开采急倾斜煤层时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示意图 p4.1.2采空区冒落岩石的移动特征 图24 冒落岩石滑落对采空区下部的充填作用 4柔性掩护支架开采采空区空气动力研究 4.2采空区漏风流态及其判别准则 根据俄国学者研究,采空区的流态判别准数可用当量雷诺数Re判别 (4-1) 当Re2.5属于紊流流态; 0.25Cmin hhmin 氧化带 窒息带 5柔性掩护支架开采采空区火源位置分布模拟研究 5.2采空区漏风场模拟 5.2.1漏风场物理模型 本文以李嘴孜矿孔集井-140mA1工作面为例进行模型建立。该工作面的煤层 倾角65,倾斜长40m,走向1500m,采高3.2m。煤层直接顶粉砂岩厚度2.9m 。直接底粉砂岩厚度1.9m。工作面进风巷风量150m3/min,工作面风阻 0.5kg/m7左右,工作面推进速度13m/d。工作面巷道示意图,如图31 所示。 图31 工作面巷道示意图 采空区 溜煤眼 运料眼 行人眼 煤层 5柔性掩护支架开采采空区火源位置分布模拟研究 为了便于网络解算,将采空区抽象成一个四边形,并将其平均分为m(行)n( 列)个四边形的漏风通道,上边界长为144.7m,下边界长100m,右边界(工作 面)长为60m,左边界长为40m每个漏风通道用一个分支代表。这样采空区由 m(n-1)+(m-1) n+3=223条滤流分支组成的通风网路。同时将分支和节点按一 定规则进行编号如图32所示。 图32 采空区管网划示意图 144.7m 40m 100m 123 112 101 100 79 68 57 46 35 24 115 114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3 1 3 2 4 5 6 7 8 9 10 11 1 2 113 102 91 80 69 58 47 36 25 14 4 5 6 7 8 9 10 5柔性掩护支架开采采空区火源位置分布模拟研究 5.3采空区“三带”分布 通过网络解算理论,结合采空区漏风风阻计算公式,计算出各接点风速。 用Matlab软件调用各节点风速数据文件,并用线性插值的方法计算出采空区 各点漏风风速,绘制出采空区漏风风速等直线分布图,如图35所示。按漏风 风速作为指标进行“三带”划分。并绘制出采空区漏风风速分别等于0.02m/s和 0.001m/s的等风速线,分别作为散热带与氧化带和自燃带与窒息带的分界线 。如图36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空区漏风范围在距工作面40m左右的地方,氧化带在距工 作面10m到40m之间的范围内。此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 5柔 性掩 护支 架开 采采 空区 火源 位置 分布 模拟 研究 图35 采空区漏风场风速等值线图 距工作面距离(x)/m 距 风 巷 距 离 (y)/ m 图36 采空区“三带”分布图 距 风 巷 距 离 (y)/ m 距工作面距离(x)/m 散热带 0.001m/s 氧化带 窒息带 0.02m/s 5柔性掩护支架开采采空区火源位置分布模拟研究 5.4采空区温度场模拟结果 模拟的结果如图38所示。从图中可看出,高温点的位置出现在走向距离 工作面1040m、倾向距离进风巷1030m的位置。模拟结果与采空区“三带”划 分位置基本一致。但是,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采空区高温点温度并不高。说 明在以李嘴孜孔集井-140A1工作面实际条件做为模拟的边界条件的情况下, 该采空区没有出现自燃现象,这与实际相符。 图 38 采 空 区 温 度 场 分 布 距工作面距离(x)/m 距 风 巷 距 离 (y)/ m 6李嘴孜矿孔集井-140mA1工作面煤炭自燃防控实践 6.1工作面概况 工作面走向长1500m,煤层倾斜长40m,面积60000m2。工作面采区巷道布 置如图39所示。煤层总厚3.2m,煤层结构无夹矸,煤层倾角65。 3 图39 工作面巷道布置示意图 4 1 1 2 5 43 9876 0 16 1514 13 12 11 6 5 4 3 2 1 测温钻孔 采煤样点 压能测点 2 5 6 6李嘴孜矿孔集井-140mA1工作面煤炭自燃防控实践 6.2温度检测预测煤层自燃 6.2.1热电偶的布置 测温钻孔布置在-140m回风巷的巷道 顶部,钻孔及热电偶位置见表10所示,钻 孔布置位置示意图如图39所示。 6.2.2测定结果 通过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各地点温度基 本没有变化,说明煤层还没有自热(自燃 )的现象。 表10钻孔及热电偶位置 钻孔 序号 距三岔门 距离(m) 埋热电 偶编号 1#385.81#、11#、21# 2#3322#、12#、22# 3#943#、13#、23# 4#98.14#、14#、24# 5#1435#、15#、25# 6#416#、16#、26# 7#47.37#、17#、27# 8#52.18#、18#、28# 9#629#、19#、29# 6李嘴孜矿孔集井-140mA1工作面煤炭自燃防控实践 6.3指标气体预测煤层自燃 根据煤样实验室实验结论,通过在工作面回风流中采集气样分析。说明该 煤层温度没有超过40,煤层没有发生自热(自燃)现象。此结果与温度检 测预测结果相符。 6.4均压防治技术 均压防灭火的实质是,利用风窗、风机、调压气室和连通管等调压设施 ,改变漏风区域的压力分布,降低漏风压差,减少漏风。从而达到抑制遗煤 自燃、惰化火区,或熄灭火源的目的。 6.4.1调压设施均压防灭火的原理 6李嘴孜矿孔集井-140mA1工作面煤炭自燃防控实践 6.4.2压能测定 1、测定方法 本次测定采用了气压计逐点测定法。 2、测定路线 测定路线图分别如图55和图39所示 图55 掘进 期间 压能 测定 路线 图 风井 -140路线为:10-9-8-7-4-5 -250路线为:1-12-13-14-15 副井 主井 -250排水巷 -250西运道 -140总回 西六风井 10 12 131314 9 11 12 8 36 7 5 4 2 1 15 6李嘴孜矿孔集井-140mA1工作面煤炭自燃防控实践 3、测定结果 结果分别如图56和图57所示,由图56可以看出-250m的压能要高于-140m的 压能。由图57可以看出机巷的压能和风巷的压能相差较大。 图56 掘进期间压能测定结果图57 正常回采期间压能测定结果 6李嘴孜矿孔集井-140mA1工作面煤炭自燃防控实践 6.4.3均压措施 1、控制风量 工作面回采期间,工作面风量保持在150m3/min左右,A1总回风保持在 250m3/min300m3/min。 2、工作面采用均压通风 掩护支架工作面在回风巷设置调节风窗,在运输巷设带风门的局扇通风, 以抑制工作面上方老塘及后方采空区漏风。 工作面采用均压通风,即工作面贯通前在105m石门A3以北设置两道调节 风门,在A3槽与绞车窝联络巷设置一道调节风墙,工作面贯通后时进行通风 系统调整,确保工作面风量保持在150m3/min,减小工作面上、下端口负压差 。 6李嘴孜矿孔集井-140mA1工作面煤炭自燃防控实践 6.5防堵漏风通道 6.5.1灌浆防火机理 6.5.2灌浆措施 1)、工作面回采期间,加强随采随灌 2)、采后老塘注浆 3)、工作面机巷注浆 6.6注氮预防自燃 6.6.1氮气防灭火原理 6.6.2注氮措施 7结论与展望 结论 1、在实际条件下,影响柔性掩护支架开采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外在因素,主要 包括:遗煤透气性、漏风强度、煤(岩)体导热性、采空区遗煤厚度、工作 面推进速度、工作面长度、煤层倾角和地质因素。 2、柔性掩护支架开采火源位置常发生在:工作面架尾、溜煤斜巷和工作面交 叉处;巷道顶部高冒区;靠近煤层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