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文言文训练讲课(09高考古文训练).ppt_第1页
2010高考文言文训练讲课(09高考古文训练).ppt_第2页
2010高考文言文训练讲课(09高考古文训练).ppt_第3页
2010高考文言文训练讲课(09高考古文训练).ppt_第4页
2010高考文言文训练讲课(09高考古文训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风侨高考文言文训练 文言文训练3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 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 ,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 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 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 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李迪深厚有器量才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 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他 组织约束(部署)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 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 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 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 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到东门向皇上陈述对策,( 皇上)拿出三司使马元方去年进出的财物数目来给李迪 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用什么办法度过难 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那么赋敛宽裕 ,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 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数百万金帛借给三司。 ”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 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 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 寤,由是独诛怀政。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 ,因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 怀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被诛( 这件事),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 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 ,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 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 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 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 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 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 迪知河南府。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 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 现在看)大概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现在,你认为 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 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到这种地步。”太后也 高兴。 3分示例:对李迪说:“你向来不想我干预国家大事,大 概是错的。”(章献)对李迪说:“你一向不想让我干预 国家大事,大概做错了吧。” 译对“向”给1分, “向”应译为“从前、过去”,译为“以前、 之前、曾经、当初、向来、一向、从来、一直、一直以来 ”等也算对。“预” “参与、管理、干预、干涉”等的意思, 译错了或不译,扣1分。 “殆过”是大概错了的意思。“殆”是“大概、恐怕、也许、 可能、或许”等意思,译成“害怕、怠慢、实在、最终、已 经、没有、应该”或不译,算错。 “过”是错了的意思,也译为“做错了、有过错、是错误、 过失”等,理解为名词、动词都可以。 译为“过分、过去、成了过去、过去的事”算错。译错了“ 殆”或者译错了“过”或者两个字都译错了或者不译,扣1分 。错一点扣1分,错二点到三点扣2分。 2、译对大意,给2分。此句是太后对李迪讲话的口吻,如果翻译 为“李迪说”,算错。如果译为:太后对李迪说:“你过去不想干预 国家政事”,缺了“我”,“预”变成了李迪的行为而非太后的行为, 算错。译错了扣1分。 考生主要问题: 1.字词翻译不准确 把“殆”翻译成“害怕、怠慢、实在、最终、已经、没有 、应该”,都是错的;把“过”翻译成“过去、过分、成了过 去、过去的事”也是错的。 2.直接引用,不翻译 不会翻译,直接把原文引用下来不作翻译,如“语迪曰” 直接就翻译成“语迪说”。 3.弄错对象 这句话是太后对李迪说话,却翻译成“李迪说”,变成了 李迪在说话。把说话的内容翻译成:“你过去不想干预国 家政事”,在“干预”前缺了“我”字,这样,“预”变成了李 迪的行为而非太后的行为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 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 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 ,然甚壮其意。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 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 的,还是不要让他去。”元昊攻打延州,军事 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其他名义来躲避战 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 不批准,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诏意思是“皇帝下令”,译为“下诏、下诏令、下诏书、诏令、诏书、宣诏、诏示” “壮”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因此译为“认为/以为豪迈、“认为/以为雄壮” 、“认为/以为勇敢” 、“以为豪迈”、“觉得豪迈”都算对。 “意”译为“志向、意向、意愿、意念、意图、意志、用意、想法、意欲、主意”算 对,译为“胸襟、胸怀”等也算对。 :译对“诏”给1分。应译为“皇帝下令”、“下令”。译为“ 下诏、下诏令、下诏书、诏令、诏书、宣诏、诏示”也算 对,不算译错。译为“皇上不允许、仁宗不答应”等,扣1 分,因为没有把“诏”翻译出来。译对大意给2分。 “壮”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因此译为“认为/以为豪迈 、“认为/以为雄壮”、“认为/以为勇敢” “认为/以 为壮X/X壮”(“壮X/X壮”不应该是生造的词)、“以 为豪迈”、“觉得豪迈”、“认同豪迈”都算对 。 译为“令雄壮”、“使坚定”、“使壮大”、加强 等算错,译错了或不译扣1分。 “意”译为“志向、意向、意愿、意念、意图、意志、用意 、想法、意欲、主意”算对,译为“胸襟、胸怀”等也算对 。译错了或不译扣1分。 考生主要问题: 1.没有翻译出“诏”字或者翻译不准确 “诏”翻译为“下令、下诏、下诏令、诏书、 宣诏、诏示”都算对,但是翻译成“皇上不允 许、不答应”算翻译不准确。 2.把意动用法翻译成使动用法 “壮”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以 为豪迈”,“认为、以为雄壮”,“认 为、以为勇敢”,“觉得,以为,认 同”等都是可以的 3分示例: 皇帝下令不允许,但十分佩服他的意向。 皇帝下诏,不答应,却认为他的意愿非常勇敢。 (仁宗)下诏说不允许,但是十分以李迪的意愿 为壮烈。 仁宗下诏说不允许,但是很赞赏李迪的壮志。 (皇帝)下诏不允许,然而认为他的意愿很壮大 、勇敢。 下诏不准许李迪独守疆边,但仍特别认为他的胆 识非常勇敢,豪壮。 皇上下诏书说不答应,但认为他的意愿十分壮烈 。 皇帝下诏不允许,但是很嘉许他的意愿。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 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 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 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臣而不敢又非分之想 ,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 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 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 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 见之。 评分细则:当断句而不断,算错;不当断而断,算错。错 1-2处不扣分,错3-5处扣1分,错6-8处扣2分,错9-11处 扣3分,错12处扣4分。 断句题的主要错误: 1.不掌握专有名词 “古人所谓社稷臣” ,在“社稷”后断句,变成“社稷/臣”。 2.不会利用专有名词和动词作判断 “而仁宗君德日就”,在“德日”后断句,变成“德日/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参考答案】B A.奇:意动用法, 认为奇特, C.诛:诛杀, D.弛:松弛。 题中所选的几个实词, “起”“弛”少见,已在普通高级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120个实词之外了,但考生还 是可以根据语境及平时的积累来正确解答。这也提醒我们 ,在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尽可能鼓励学生多积累多 掌握文言实词,养成经常归纳经常温习的习惯,充分运用 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是 A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 发兵捕之,久不得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 是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语气。 B.代词,代亡卒/ 主谓间取独,助词。 C.“以何”的倒装,介词,用 / 表目的连词用来 。 D.都是副词,竟然。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是 迪深厚有器具 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 B. C. D. 【解析】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 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答案选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 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 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 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D 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 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 ,“怒”的只有皇帝。 9(1)用“/”给下列问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 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 /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太后)对李迪说:“你从前不想我参与国 家大事,大概错了。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 迈(非常赞赏他的志向) 。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 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 深厚有器量才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 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他,说:“先生是辅 佐帝王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 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 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一群逃 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 到。李迪到了之后,让所发的士兵全部休 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组织约束(部 署)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 。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到东门向皇 上陈述对策,(皇上)拿出三司使马元方 去年进出的财物数目来给李迪看。当时正 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用什么办法度过 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 ,那么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 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 等他到,应当拿出数百万金帛借给三司。” 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 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 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 次上疏劝谏,因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母 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怀恨他。天禧年间, 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被诛(这件事), 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 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 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 ,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 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 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 功,李迪知河南府。来京师朝见,当 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 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 (从现在看)大概错了!现在我保养 天子到现在,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 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 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 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 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 的,还是不要让他去。”元昊攻打延州,军事 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其他名义来躲避战 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 不批准,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 ,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 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臣而不敢又非分之 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起,章献也 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 里就看到了。 文言文训练1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 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 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 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 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 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 姓不扰。 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 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 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 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 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 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 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 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 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 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 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 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 ,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 ,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 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 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 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 者数百家。 (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 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中“相”译为“相互”,“ 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没有不”。(相、 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 是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译 为“于是”,“数”译为“几”。(庶、合、因、数各1 分,大意2分,共6分)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 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 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 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 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 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 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 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 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 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 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D【解析】D项“动”,总是,常常 。 【思路分析】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 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 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 一组是 常为诸县之最 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未尝辄敢出门 诣阙请留德深 以贵乡文书为诈 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 A B C D 【答案】D【解析】排除法,表明魏德深管理属 下有方,约束官吏,排除A、B; “未尝辄敢出 门”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 方和他的严厉;故排除A和C,而“请阙留德深” 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乃断从贵乡”的主语 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 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 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 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 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 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 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 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 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 C 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 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 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 君实之流。 11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 受其指麾者。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 (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 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中“相”译为 “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 “没有不”。(相、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 共4分) 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 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 ”译为“于是”,“数”译为“几”。(庶、合、因、数 各1分,大意2分,共6分) 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 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 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 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 12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 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 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 乎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 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 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 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 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 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 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 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 。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 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 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 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 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 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 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 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 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 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 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 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 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 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 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 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 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 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 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 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 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 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 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 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文言文训练2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 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 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 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 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 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 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 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 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 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 呢!(1)句注意“信”、“ 归”等词和句式“可乎”的落 实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 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 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 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 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 犯风而罢虞人。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老友说:“好啊。“ 第(2)句注意“止”、“ 食” 等词的落实 。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 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 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 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 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 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 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 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注意“欺”、“ 成教”等词和判断句的落实,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 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 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 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 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 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 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 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答案】D 【解析】过:错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A 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 B 侍公而食 信而见疑 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且为所虏 【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 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 的人”。 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 折,却。 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 的一组是 遂罢兵而去 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故人来,方与之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欲捕彘杀之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 B. C. D. 【答案】B 【解析】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 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 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 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 ,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 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 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 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 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3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 也。(4分) 【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 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 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 ,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干粮,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到原国十 天了,却攻不下原国,敲钟退军,撤兵而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 再有三天就攻下了。”大臣和左右待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 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晋文公说:“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如果不离 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夺得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干。”于是撤兵。原国人 听到说:“有了像那样讲信义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的讲信用),能不归顺他 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 跟随他吗?”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孔子听到后记载这件事说:“攻占原国而又 得到卫国,是因为守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救济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 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份、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在名份上守信用,那么群 臣就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 ,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 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来归附。”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就让他回去等他。 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等他。第二天 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就阻止魏文 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随 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 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 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 猎。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 来后给你杀猪。”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 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没 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 他欺骗。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 法啊。”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酒醉了,就 错误地敲打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喝酒醉了和身边左 右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 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他们就要来 袭击你们。”象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 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 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另一种说法:李悝与秦国人交战,告诉左边营垒中的将士说:“快冲上去! 右边营垒已经冲上去了。”他又骑马跑到右边营垒中对将士说:“左边营垒已经 冲上去了。”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说:“我们冲上去。”于是都争先恐后冲 上去。到第二年,又与秦国人交战。秦国人来袭击,到后几乎消灭了李悝全军。 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就用银子来贿赂集市的官吏 ,集市的官吏没接受。卫嗣公对集市的官吏说:“曾经有一客商过关市而给你银子,你没 有接受让他走了。”集市的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文言文训练4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 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 ,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 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 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 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 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 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 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 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 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 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 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 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 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 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 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 ,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 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 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 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 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 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 ,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 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 史 朱昭传)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 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 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人交战 ,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 行。 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 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 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 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C 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D城 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答案】C “薄”应为“迫近” 【思路分析】C项原文是“于是夜缒兵出,薄 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大意是“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 去,逼近夏人的营地。”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 组是(3分) 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妻子不可为贼污 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昭跃马从缺城出 A. B. C. D. 【答案】D原文是“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 ,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 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 辩。”朱昭向夏人介绍宋皇禅位,天子推行新政的 事。据此可排除A、B、C 【思路分析】文言文信息的筛选的关键是据题干要 求(朱昭,主张抗敌)进行排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 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 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 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 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 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 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 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 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