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财--2012年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ppt_第1页
郭天财--2012年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ppt_第2页
郭天财--2012年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ppt_第3页
郭天财--2012年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ppt_第4页
郭天财--2012年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郭天财郭天财 2012.11.15.2012.11.15.天津天津 2012年小麦冬前管理技术要点 20122012年全国小麦冬前管理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年全国小麦冬前管理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是世界面临的三大难题;人口增长、耕地和淡水限 制、气候变化是粮食安全的三大挑战 (Fedoroff et a. 2010. Science. Schimel. 2006. Science; Lobell and Field. 2007. Environ. Res. Lett.)。据统计,近10年全球谷物消费 需求增加4400亿斤,年均增长1.1%;而同期粮食产量增加2000亿斤,年均增长0.5%。 世界粮食安全压力很大,形势极为严峻。 (Tester and Langridge. 2010. Science )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粮食生产与消费国,以占世界9%耕地、6.5%的淡水资源生产了 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伴 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农业资源约束增强和全球气 候变暖的趋势不可逆转,影响粮食安全因素不断增多,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繁 重。同时,目前全球有20亿人受粮食危机影响,饥饿人口近10亿,国际市场调节空 间有限,且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不足难度增大。更为 重要的是,我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即使一个很小比 例,都对国际市场产生放大效应。 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面积约占粮食总面积的22%,总产约占粮食总产的21%。 是主要口粮作物,全国约60%人口以小麦为主食,为人类提供最多蛋白质。 小麦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季,素有“夏粮丰则全年丰”的说法。 是唯一与粮食“九连增”保持同步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的增产潜力很大,且是最有活力的产业。 一、发展小麦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一、发展小麦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作物年份 播种面积单 产总 产 亿亩%公斤%亿公斤% 水稻 19984.6821100.0424.4100.01.9871100.0 20084.386293.7437.5103.11.919096.6 小麦 19984.4661100.0245.7100.01.0973100.0 20083.356279.3317.5129.21.1246102.5 玉米 19983.7859100.0351.2100.01.3295100.0 20084.4796118.3370.4105.51.6591124.8 1998与2008年三大作物面积、单产、总产比较(李振声,2010) 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减少最多,单产增幅最大,依靠提高单产保证 了总产增长2.5%,实现了供需平衡有余。说明小麦生产是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还有 很大的增产潜力可挖。 国 家面积(亿亩)单产(公斤/亩)总产(亿公斤) 印 度4.36189.38806.8 俄罗斯3.99254.54617.4 中 国3.64316.601151.8 美 国3.03199.24603.1 在主要产麦国中我国小麦单产最高 我国用占世界1/10的小麦面积,生产出世界1/6小麦产量 中国小麦单产、总产变化中国小麦单产、总产变化 当前我国小麦生产情况 一是面积恢复性增长。19982004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连续7年下滑,由1997 年的45086万亩下降到2004年的32439万亩,减12647万亩,减幅28.1%。2005年以 来实现恢复性增长,2011年达36405.6万亩,增3966万亩,增幅12.2%。 二是单产九创历史新高。2004年我国小麦亩产283.5公斤,首次突破1997年273.5 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走出了连续多年徘徊的局面。2006年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大 关(303.3公斤),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 三是总产连续九年增产。 2012年全国夏粮总产12995万吨,比2011年增加356万 吨,增长2.8%,15年来首次超过1997年的12768万吨创历史新高,实现了“九连增” 。2006年以来,在面积减少近1亿亩的情况下,连续6年超过1亿吨。 当前我国小麦产需现状 一是供需基本平衡。2011年我国小麦人均占有量为87公斤。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预测,20112012年度我国小麦国内消费11720万吨,其中制粉消费占总消费量的 71%;饲用消费、工业消费分别占15.4%和9.8%;种用消费占3.8%。目前国内小麦 生产量占消费量的97%以上,产量可基本满足本国消费。 二是进口调剂需求。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麦年进口量10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贸 易量的10%。进入新世纪以来,小麦进口量逐步下降,但近几年又有所回升。2009- 2011年,我国进口小麦分别为90.41万吨、123.07万吨和125.81万吨,2012年上半 年进口219.35万吨,主要用于满足国内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总体影响不大。 国内小麦供需状况 未来产需预测 预测2020和2030年我国人口分别达14.72亿和15.25亿。按人均年消费小麦90公 斤计算,小麦总消费量分别为13248万吨和13725万吨。20022011年10年间我国 小麦亩产年增长率为2.79%(世界为1.7% ),但随着生产水平提高,增幅将逐年下 降,今后9年按年均增长1.2%计算,预测2020年亩产370公斤,若面积为3.6亿亩,总 产将达13320万吨;20202030年按年平增长率0.8%计算,2030年亩产为400公斤, 若面积为3.5亿亩左右,总产为14000万吨,供需基本平衡。 1965-2030世界谷物需求量 (FAO) 二、当前我国小麦生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渐趋加大 1997年以来,我国耕地每年以15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减,小麦播种面积减少近1亿亩,面 积恢复难度很大。小麦是高耗水作物,全国水浇地约2.5亿亩,不足小麦总面积的70%。耕地面 积减少和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继续提高单产的重要限制因素。 (二)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多 现有麦田约2/3为中低产田,相当多田间工程年久失 修,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8.6%,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只 占36%,多数地方靠天吃饭,小麦的生产条件差,抗御 旱涝等灾害能力弱。同时,小麦生物和非生物灾害多, 防灾减灾的任务越来越重。 (三)生产规模小,种麦比较效益低 目前,小麦生产主要以个体农户为基本单元,田块分散,经营规模小。尽管近年 来国家对发展粮食生产投入逐年增多,但由于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与人工成本上升 幅度快,农民种麦效益持续偏低。据体系调查,2005-2010年我国小麦亩成本由 389.61元增至618.63元,增幅58.8%,亩均效益仅132.17元;另据江苏省物价局调查 ,2011年种植小麦的平均亩产值750.58元,比上年增12.92元,但总成本达608.84元 ,比上年增61.78元,亩现金收益和净利润分别为362.65元和141.74元,总成本净利 润率仅为23.3%。河南省2011年小麦亩均纯效益含种粮补贴仅为266.1元。 (四)优质率下降,专用小麦缺口增大 据体系2008-2010年对黄淮地区农户田间小麦和仓储小麦品质监测结果,容重( 770g/L)、蛋白质含量(14%) 、湿面筋含量(32%)和稳定时间(7min)四 项指标为评价依据(国家优质强筋二级标准),连续3年农户田间小麦优质率分别为 8.7%、3.5%和3.2%;仓储小麦优质率分别为3.8%、0和0.9%。我国优质麦年需2000 万吨,缺口1000万吨。 (五)田间管理粗放,技术落实到位率低 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普遍存在整地播种粗放, 田间管理技术难以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 随着旋耕和秸秆还田面积的逐年扩大,多数田块没有耙实,土壤过于喧松,透 风跑墒,易旱易冻;而且播种过深造成分蘖缺位和深播弱苗;特别是耕层过浅,形成 坚硬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后期极易发生根倒伏和脱肥早衰。 播量偏大、播期偏早、播种不均匀,缺苗断垄和堌堆苗现象极为普遍,且呈逐 年加重的趋势,导致大群体,大倒伏,病害重,部分麦田冬春旺长,冻害倒伏严重, 穗层不整齐,穗小粒少粒重降低; 部分麦田肥水运筹不科学;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增长到目前的53%。我国粮食单 产增长因素扣除资金投入增加作用,在技术进步对粮食单产提高的总贡献中: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占33.8%; 先进耕作栽培技术占34.1%; 植物保护等防灾技术占14.2%; 土壤改良等生态治理技术占17.9%。 三、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产量的技术途径三、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产量的技术途径 (一)创新种质资源,培育突破性品种并做到优化布局 种业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要在种质资源创新基础上 ,迫切需要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多抗、 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的突破性新品种;并 按照“早、中、晚茬;强、中、弱筋;水地、旱地”科学布局、合理利用优良品种, 做到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合理。 既要防止“多、乱、杂”,又要避免盲目“求新 、求异、求奇”。 延津县优质麦品种布局 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5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2012: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 生产率比例三项指标计算,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 相差约1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预测到2050年,中国农 业劳动力比例将从40%下降到3%左右,农业劳动力总数从3.1亿降至0.31亿左右。 随着约2.8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迫切需要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提高 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装备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加拿大带GPS的自动施肥机和大型平移式喷灌设备 (二)适应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加快和劳动力转移,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三)继续加强高产研究,着力提高农民种麦效益 中国人多地少,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靠扩 大耕地面积提高总产已无潜力,根本出路和惟一途径在于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因此 ,高产是我国小麦研究永恒的课题。 当前“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矛盾突出,种粮大省、种粮大县和种粮的农民如 果种粮无利可图,中国的粮食永远是不安全的。因此,必须加强简化节本集成技术 研究,着力提高农民种麦效益。 (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灾减灾能力 冬小麦生育期长,跨越秋、冬、春、夏四个季节,要经历冻害、倒春寒、干旱 、干热风、烂场雨等多种自然灾害。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且病虫发 生了新的变化,对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同时,由于中低产田面积大,多数田 间工程年久失修,抗灾能力差。因此,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增 强抗灾减灾能力。 1971-2007年我国洪涝灾害变化 (Piao et al. 2010,Nature) 李振声院士 (五)科学利用肥水和农药,确保生态安全 小麦生长在少雨季节,多数年份和地区需要灌溉;施肥占农民种麦成本的大头 ,但多数农户施肥很不科学,既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资源,还对生态造成污染; 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若防治不及时不科学,不仅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还 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产品和生态安全。 1971-2007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扩散变化( Piao et al. 2010,Nature) 小麦赤霉病呈加重发生、北扩趋势明显 (马忠华,2012) 1980-19841990-1994 1990-19942001-2004 2001-2004 1980-1984 中国农田氮磷盈余变化 农田N盈余状况 农田P盈余状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法等国化肥用量减少31-47%,单产却提高51-52%;同期我国粮食 单产虽提高56%,但化肥用量增加了225%,中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施用了占世界30%以上的 化肥。由于养分投入不平衡、不科学,氮磷盈余面积逐年扩大、程度逐年加重。 弱苗 壮苗 旺苗 1、播种至冬前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一定要高质量整地播种(把好五关), 奠定好基础,促苗健壮生长,实现 “冬壮” ,保苗安全越冬。 2、春季管理在小麦一生中最为关键。此期最为复杂,气温回升快,起伏不定; 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生长快,变化大,矛盾多,管理上一定要处理好 春发与稳长的关系(“春稳”) ,即高产麦田应先控后促,促麦苗稳健生长,促穗花平 衡发育,促两极分化集中明显,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尤其是拔节期管理很 关键,后期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3、后期管理是夺取小麦高产保证。高产麦田标志是穗层整齐,平均单穗粒重高且 差异小。此期自然灾害多(病虫害、干热风、送殡雨等),主攻目标是保粒数、攻粒 重(“夏不早衰”),防病虫防倒伏防干热风,养根护叶延缓衰老,促进灌浆增穗重。 (六)依据小麦生育和产量形成特点,科学管好麦田 四、小麦四、小麦“ “九连增九连增” ”,栽培管理技术应思考的问题,栽培管理技术应思考的问题 我国小麦生产实现 “九连增”,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应对金融危机;为建国60周年、为建党90周年、为十八大献礼!粮 食主产区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粮食生产等! 政策支持: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2002年1905亿元,2012 年12287亿元,增长了5.4倍),有效调动了各级领导重粮抓粮、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的积极性。 科技支撑: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条件改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气候条件:有利有弊,几乎每年都是险象环生。如2008-2009年度和2010- 2011年度的严重旱情;2009-2010年度的长时间持续低温;2011-2012年度小麦生 育后期以赤霉病为主的病虫危害和大面积早衰等。这其中,既有天灾,有没有“人祸” (栽培管理不到位)呢?我们从事小麦栽培研究的科技人员从中又能得到哪些启示? 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呢? (一)2008-2009和2010-2011两年大旱部分麦田出现黄苗死苗现象 旋耕和秸秆还田麦田多数没有耙实,土壤过于喧松,透风跑墒,易旱易冻;且极易 播种过深,造成分蘖缺位和深播弱苗; 连年旋耕或小四轮耕翻的麦田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后期极易发生根 倒伏和脱肥早衰。 品种选用不对路,旱地种水地品种。 遇旱浇水不科学。 浅耕时小麦的根系分布 深耕时小麦的根系分布(王法宏) (二)2011-2012年度前期小麦长势很好,但部分麦田仍减产严重 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发生严重,农民重治轻防,重治虫轻治病,且 用药不对路,防治不及时? 冬春阴雨和雾霾天气多,前期干物质积累不足? 因前期土壤墒情好,小麦根系发育普遍较差? 麦田施肥不科学,“一炮轰”普遍,后期脱肥早衰? 2012年3月17日在 临颍县固厢乡我给总理 说了4句话24个字:“看 苗看天看地,科学肥水 管理,防治病虫草害, 促根壮蘖增穗。” 2011年3月21日陪同回良玉副总理视察调研小麦生产,并向回副总理提出中 后期麦田管理建议 (三)近几年小麦播量一直普遍偏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近4年有两年播后干旱,两年冬前低温来得早,播量大麦田产量高? 现有品种秆子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品种千粒重提高? 整地播种质量差? 种子经销商误导? (四)部分年份、部分地区麦田冻害严重造成减产的原因? 近几年不少农户播量过大?春性品种越区种植? 部分麦田播期过早,冬前旺长? 部分麦田整地播种质量差,土壤过于悬松,透气跑墒? 麦田土壤水分不足,未及时灌溉(因水的热容量比土壤较大,墒足可缓和地温剧烈 变化,稳定地温,防寒保苗) ? 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提高收购保护价,发展小麦生产环境氛围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品种,各级领导对发展小麦生产极为重视, 政策支持力度大。特别是今年美国等国家粮食减产,国家提高了小麦收购保护价格,进一步 发展小麦生产的环境氛围很好。 2、优良品种覆盖率高,栽培技术渐趋成熟,小麦高产创建典型多、水平高, 科技对小麦增产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冬麦区良种覆盖率高,优质高产半冬性品种比例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早、中、晚茬 ;强、中、弱筋和中、高产,水、旱地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合理的品种利用格局。各省分区 制定的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已渐趋成熟;高产创建创造了大批高产典型,科技对小麦 增产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五、20122012年我国冬小麦生产特点及冬前管理技术要点年我国冬小麦生产特点及冬前管理技术要点 (一)有利因素分析 近年来各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生产 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连续遭遇历史罕 见特大干旱、长时间持续低温、暖冬旺长、冬春低温冻害、后期阴雨、干热风和多种病虫重 发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各地已经积累了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抗灾夺丰收的经验,和主动 应对与应变管理相结合的抗灾减灾技术体系。 3、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已经积累了较为 成熟的小麦抗灾夺丰收经验; 4、今年小麦秋播的底墒充足,麦播期间天气条件总体较好,整地质量有所 提高,播期适时集中,麦播基础整体较好 今秋降雨量充足,有利于麦播面积扩大、实现一播全苗;加之近期几场降雨,接 住底墒的麦田有利于实现壮苗越冬。农谚“麦收隔年墒” 。 收秋麦播期间以晴好天气为主,整地播种质量有所提高,缺苗断垄现象轻。 多数麦田适时或偏晚播种(河南10月9-19日播种面积占78.5%),且降温早、幅 度大,旺长苗比例小。 总之,今年麦播基础整体较好,为来年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各省小麦持续均衡增产的制约因素已经基本明确,进一步提高小麦产 量的关键技术措施已形成共识 各省对制约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持续稳定增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明确:选用 优良品种,实施深(松)耕高质量整地,旋耕麦田镇压,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半精量适 期足墒播种,中高产麦田和强筋麦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测土配方施肥, 看苗分类管理,一喷三防等关键增产技术已经形成共识,只要落实到位,还有较大增产 空间 。 1、小麦连年增产,小麦生产起点高,进一步增产的难度增大 今年小麦生产是在连续9年增产、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的高基数、高起点基础上 进行的,明年再获丰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2、一些地方产生了盲目乐观和松劲麻痹思想,放松抓粮食生产的现 象有所抬头 我国小麦连年丰收,特别是在连续3年遭遇历史罕见特大自然灾害的极端不利 气候条件下,我国冬小麦产量仍创历史新高,一些地方认为粮食生产的问题已经解 决,从而产生了盲目乐观和松劲麻痹情绪,放松了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二)不利因素分析 3、气候不确定因素增大,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高、危害程度加重,防灾 减灾任务重 据中国气象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 0.74左右,同期我国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1.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河南 省近50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17的速率递增。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不确定因素 增大,极端性天气多发频发。冬小麦在近8个月生长期内,干旱、涝灾、低温寡照等 极端灾害多发重发叠发;部分农田仍属“望天收”,加之农户种麦规模小,社会化服务 跟不上,灾害一旦发生,难以及时、有效应对,对产量影响很大。 1961-1990年1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 1991-2008年1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 河南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约向北扩展了1个纬度,向西扩展0.8个经度。 4、部分麦田播种质量不高,培育冬前壮苗和保苗安全越冬的任务艰巨难 度增大 因秋作物成熟收获期推迟,部分麦田播期偏晚,造成晚播弱苗; 因麦播期间以晴天为主,且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部分麦田因麦播表墒 差,影响一播全苗; 部分麦田播量仍然偏大,基本苗头数多;部分旋耕播种未压实的麦田播种偏 深,分蘖缺位,形成了深播弱苗; 部分麦田受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危害较重,部分旱地发生红蜘蛛和蚜虫 危害; 部分稻茬麦田和低洼地因麦播后降雨量偏多,发生苗期渍害。 1、适时中耕划锄、镇压 各类麦田冬前都要适时进行中耕划锄,“锄头有火有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