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营销]关于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研究.doc_第1页
[经管营销]关于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研究.doc_第2页
[经管营销]关于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研究.doc_第3页
[经管营销]关于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研究.doc_第4页
[经管营销]关于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研究中文摘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股权激励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资本市场中一个热点话题。根据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统计,有10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股权激励方案。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股权激励的实际操作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在会计处理方面,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股权激励这一行为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至今上市公司执行这一准则己两年有余,纵观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能够基本按照股份支付的准则要求处理股权激励行为。但是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首先,股份支付准则是一个全新的准则,对于我国的会计实务界是比较陌生的。另外,我国的股份支付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制定完成的,其本身就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些都造成了准则本身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模糊和不完善的地方。而同时由于准则规定的股权激励成本费用化,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利用了准则本身的模糊和不完善,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因此,准则本身的完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把握目前股权激励准则中一些不清晰的地方,结合上市公司执行实例,对准则不清晰带来的会计处理后果进行阐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准则不清晰所产生的会计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对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本文的研究特色在于,目前针对股份支付具体准则的执行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通过浏览了07年和08年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的年报,从中发现了几个对于准则执行需要界定和明确的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关键词:会计准则执行、股份支付、股权激励ABSTRACT Along with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mplemented in China, stock incentive mechanism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capital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of China listing companys annual report of 2007, there are 109 listing companies have disclosed stock incentive plan.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ssued som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secure the practice of stock incentive plan. As to the accounting, the Ministryof Finance issued 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l l:Share-Based Payment in Feburuary, 2006 to regulate how to record and disclose the stock incentive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All the listing companies are required to implement the new CAS from January 1,2007. Until now, the new CAS has been executed over 2 years. Most listing companies can execute this standard according to CAS No. 11,while it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inevitably. Firstly, this accouting standard is a brand new standard, people are very unfamiliar with it. Secondly, CAS No. 11 is based on IAS, so that itself needs a process of improving. All of these have resulted in some unclarity and imperfection of the standard. Meanwhile, because CAS No. 11 has required all the incentive costs need to be expensed to income statement, many listing companies have the intention to take the advange of the standards unclarity to do some earnings management. So how to clarify and improve the standard has become a problem needs to be fix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is thesis is focusing on several disputable problems, which are not very clearly regulated in standards. All these problems will be illustrated by specific real case studies of listing companies. We can see from those cases, the ambiguous standard has brought some opportuniti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listing companies to do earnings management. Then some suggestions will be raised for further improvements on this standard.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 of this thesis is that right now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on share-based payment standard, especiall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 After reading through all the annual reports of 2007 and 2008 for those companies who have implemented share-based payment, the thesis has found several key problems in thestandard, which need to be clarified immediately. Hopefully, this thesis can raise peoples focus and attention on this issue.Key Words: Implemet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Share-based Payment, Stock Option Incentive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西方经济管理中的一些模式和方法也随之引入中国。股份支付这一激励形式在西方已经盛行了半个多世纪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化,股权作为一种激励工具的做法也被引入。2005年,在股权分置改革(股改)的背景下,为了提高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股改的积极性,股权激励制度再度成为热点,为了进一步规范这一行为,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对股权激励的有关问题进行规范。同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对股权激励的税收问题予以了明确。2006年国资委又颁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行相应的规范,这些文件的陆续出台充分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股权激励这一形式将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及发展。 然而这些文件的出台只是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供一些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至于如何对股权激励方案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披露,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印发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而结束了我国缺乏准则指导股份支付交易的历史。 而纵观国际,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股票期权制度,此后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其形式也由股票期权扩展到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等各种类型的股权激励模式。随着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在各国的广泛应用,各准则制定机构都纷纷就股份支付交易制订了一系列的准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美国FASB于2004年12月颁布的修订后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3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SFAS 123(R),以及IASB于2004年2月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O FRS 2). 2007年是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一年,根据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2007) ),对于股份支付这一会计准则的执行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能够按照准则要求的原则来执行,忧的是在实际操作执行层面的判断问题上总是有些模糊。主要涉及等待期的确定和股权激励成本的分摊,以及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及相关的信息披露等问题。 2008年是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第二年,虽然还没有看到证监会发布的最新监管报告,但是根据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又对修改和取消股份支付计划提出了关注。1.1.2选题意义 虽然我国的股份支付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准则趋同,但是,其远没有SFAS 123和IFRS2成熟和完善。其缺乏公告性解释,也没用颁布补充条款。而财政部会计司2008年12月出版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也仅仅是在准则的基础上稍作讲解,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在执行准则的实践中的多元化需求。 而在实务中,由于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公司还很少,以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为例,624家上市公司中,实施了股份支付计划的只有40家,还不足7%,这也造成了目前实务案例较为缺乏。此外,对于这一全新的会计准则,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是面对准则的模糊性缺乏实务操作经验供参考,二是在运用期权模型对于期权的公允价值进行估算的时候,一般会计审计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判断,这也给这一准则的执行带来了难题。 由于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基本上采用了费用观,即把股票期权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费用,作为企业的成本计入利润表。这也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 以上所述的这几点都给股份支付准则的执行带来了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进一步完善准则,界定准则模糊不清的地方,这不仅能够给执行层面带来更多的指导而且能够杜绝上市公司利用准则的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1.2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存在两种主要观点: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另外,在国内还有非会计观、特殊权益观等多种理论。“费用观”认为企业授予股票期权实质是一种对员工或管理人员提供的服务的一种补偿,根据配比原则,补偿的成本需要作为费用在授予对象提供劳务期间计入利润表。目前SFAS 123(R)和IFRS 2对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都是以费用观为基础的。 在国内,孙铮(2000)是“费用观”的主要代表,其理论基础就是APB 25 (1972)和FASB 123 (1995)。谢德仁(2002)是“利润分配观,的代表,其观点认为,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经理人的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企业经理人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行权前的经理人成为企业的非股东所有者。因此,应将股票期权确认为企业的利润分配,而非确认为费用,以反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这样,股票期权确认的会计处理将不影响利润表,从而也更有助于推动用公允价值法计量,以更科学的反映其价值。徐珊(2001)是“非会计对象观”的代表,其观点认为,在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上,以会计主体假设出发,认为股票期权是企业所有者授予经营者的一种权利,其反映的是主体的所有者与主体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会计系统处理对象的范围,应将其作为经理人薪酬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李维友(2001)是“特殊权益观”的代表,其观点认为,在行权前,期权持有人并不享有所有者权利,不属于权益;期权的结算将导致股票的发行,公司无须向另一方转交资产或劳务,又不属于负债,属于权益一方。股票期权既非权益也非负债,兼有两者的性质,应视作“特殊的权益”。曹玉珊(2001)的“或有事项观”认为,股份支付是是企业的一项或有事项,因而按照或有事项的有关规定将股份期权等确认为企业的“或有股本”,同时确认一项资产或费用。刘怀珍、欧阳令南(2004)的两项交易观认为,“费用观”与“利润分配观”都是按照单一交易观来处理,具有片面性。其认为,股票期权具有可转换债券的特征,包含了两项交易。第一项交易是经理人提供无形资产,企业支付报酬,应该遵照“费用观”。第二项交易是经理人购买股票,此时应遵循“利润分配观”。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确立了我国企业会计股份支付业务的会计处理应遵循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股份支付交易费用化的确认计量原则。 纵观SFAS 123, MRS 2以及我国的股份支付准则,费用观己是趋势所在。虽然在我国的股份支付准则颁布以后再来讨论应该采用费用观还是利润分配观,早已失去了意义。但是,事实上费用观并非无懈可击,在实务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我们应该着重讨论费用观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完善当前的股份支付准则为目的,对以费用观为基础的现行准则提出一些可供操作的建议。 毋庸置疑,将股票期权确认为薪酬费用不但能更可靠地衡量酬劳成本和公司利润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使财务报表更具有信息含量,改进报告盈余的可信度,而且还可以抵销公司为推高股价而有意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或减少操纵利润的数值。FASB认为“如果在计算企业的净收益时扣除估计的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会使报告更具相关性和真实性”。显然,如果不将股票期权的薪酬费用从利润中扣除,企业会计信息将会虚增大量泡沫。但股票期权的费用化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从美国一些大公司股票期权运用的趋势来看,费用观这种比较合理的会计确认观点,在实务中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股票期权的应用,这主要是由于股票期权费用化弱化了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因为股票期权费用化会极大地影响公司的利润。雅虎公司在2003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如果2002年雅虎公司按照去年的市值来执行公司的股票期权的话,雅虎公司实际上应该亏损4.5亿美元,而不是它所汇报的赢利4300万美元的水平。自IFRS2颁布后,国外各公司对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进行了重大调整,股票期权吸引力降低,而限制性股票计划日益受到欢迎。2003年7月8日,微软宣布将中止长期以来实行的给予员工股票期权的做法,而改为直接向员工发放限制性股票,归属期为5年。与此同时,SAP公司也考虑改变其雇员的股票期权计划。同年,戴尔公司也计划减少大约一半的股票期权。这所有的变化都源于企业打算实施SFAS 123,将股票期权费用化,计入利润表。Price waterhouse Coopers(简称“PWC)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股票期权计划在逐步减少,而限制性股票计划以及业绩奖奖励在逐步增多。PWC对131家跨国公司进行了研究,这些公司的总部分布于全世界1/6的国家。该研究显示,股票期权正逐渐被取代,48.6%的公司正转向业绩报酬,40%的公司则转向限制性股票。 因此,在我国当前欠缺各项配套制度的情况下,面对股票期权尚未广泛开展的现实,费用观的推行更需要与之匹配的经济环境以及后期对准则的不断完善。 从目前对股权激励会计的研究来看,更多的是针对股权激励会计带来的盈余管理以及经济后果做的一些实证研究。这其中的代表为吕长江(2009)和肖淑芳(2009而对于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具体研究还不多,本文认为正是由于准则的不清晰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很多盈余管理的空间,研究和完善准则本身还是有一定意义的。1.3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本文主要运用规范方法来研究股份支付准则的理论及实务操作问题,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论述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并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理论分析”。主要对于股份支付会计的理论发展做一个阐述。对于美国、国际以及中国的股份支付准则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中得到完善我国股份支付准则的启示。 第三章,“股份支付准则的比较分析”。主要从各个角度对中国的股份支付准则与SFAS 123, MRS 2展开比较分析,通过内容的比较,从中找出中外股份支付准则存在的差异,进而挖掘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程度以及国外准则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准则的问题”。在本章中,本文将针对准则中一些规定较为模糊的地方,以及上市公司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分歧和不足的地方,结合案例具体进行分析。主要将包括等待期的确定以及等待期的会计处理;股份支付的确认时点;股权激励成本的分摊以及修改和取消股份支付的相关问题。 第五章,“对股份支付准则的建议”,本章将基于在第四章中所发现的准则中模糊有争议的地方,提出相关的建议。第二章理论分析 早期的股份支付交易主要是指股票期权,由于股票期权的性质比较特殊,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会计难题。美国是世界上研究和应用股票期权制度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国家,也是制定相关会计准则较早的国家。美国的准则制定和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均堪称经典,非常有借鉴意义。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我国的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就是在借鉴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本章主要研究国内外股份支付准则的发展过程,对准则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个回顾。通过对不同准则的出台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的评价,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对中国股份支付准则如何完善的启示。2.1美国有关股份支付的研究 美国是最早执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国家,其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发展,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因此也具有借鉴意义。美国的准则制定机构相对比较复杂,其中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o因此美国的股票期权会计准则也经历了从APB第25号意见书到FASB第123号公告的发展过程。2.1.1 APB第25号意见书 美国对于股份支付的规范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在1953年发表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ARB 43)中专门列出的第13章“涉及股票期权和股票购买计划的补偿”。ARB 43首次建议采用内在价值法计量股票期权。 顺应实务界的要求,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于1972年制定的APB第25号意见书授予员工股份的会计处理(APB 25)以及其后的一系列解释性意见书等。代表了当时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的最高水平,同时也结束了完全不确认股票期权费用的历史。APB25认为股票期权一般被认为是薪酬性质的,需要进行费用化确认,企业应该按照内在价值法计算员工股票期权费用。在内在价值法下,由于大部分情况下,企业通过规定股票期权的特殊条款使得员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大于或等于企业当时股票的市场价格,导致确认的薪酬费用为零。APB 25开创了对于股票期权薪酬费用进行会计确认的历史先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股票薪酬计划呈现更加 FASB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改组.第一次改组是在1959年,由其前身美国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ccountants, AIA) (AIA后来发展为今天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下属的会汁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 CAP)改组为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 APB);另一次改组是在1973年,由FASB替代TAPB。此时,FASB已经不再隶属于AIA,而归属于新的财务会计基金会下,其独立性得到空前的增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APB 25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只考虑了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而忽视了股票期权的时间价值,因此不能充分准确合理的披露期权费用。另外,APB 25主要是针对固定股票期权计划提出的,尽管日后增加了很多解释性公告,但仍然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可变股票期权计划实施的需求。而且,由于采用“内在价值法”,很多企业为了不计提薪酬费用,一般在授予日规定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等于股票市价,导致这一准则无法充分反映薪酬费用,操纵了公司的盈利水平,同时影响了股票市场。因此,投资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而管理层在APB25的规范下,能够轻易掩盖其获得的巨额补偿,而且由于行权后的股票与原有的股票持有人同等享有公司的盈余,稀释了大众投资人的股权收益,构成了对投资者的欺诈。随着这些弊端的不断暴露,APB 25进入了漫长的改革之路。2.1.2 FASB第123号公告 1973年,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取代了之前的APB,鉴于APB 25的缺陷,FASB在1984年建议与股票期权有关的薪酬费用应当在授予股票期权的当日按照最小价值法进行计量。该模型比在金融中所用的期权定价模型要简单实用,而且其计算出来的股票期权的价值小于用布莱克斯科尔斯等模型计算出来的价值。尽管如此,各行业的上市公司仍然强烈反对FASB的建议,此建议最终也没有获得通过。 从1984年开始,围绕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量方法出现了相当大的争论。FASB曾建议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会计处理,却遭到了来自微软等高科技大公司的强烈反对。他们美国国会进行游说,强烈反对股票期权费用化,甚至有些议员直接提出要改组FASB或取消其独立性,直接威胁到了FASB的存在。FASB也不得不做出让步,选择了个折衷方案于1995年发布了第123号公告股票薪酬会计处理方法(SFAS 123),对APB 25做了补充和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首先,企业在对股票期权等股票薪酬进行入账时,其计算日应该为股票薪酬计划授予日,以当天公司股价为基础来确认薪酬费用的高低。其次,就薪酬费用的计算原则,推荐采用“公允价值法”作为计量股票期权报酬成本的首选方法,允许采用“内在价值法”,但必须披露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法可能引起当期费用水平的变化,以使报表使用者能够对企业发行股票期权的影响做出合理评价。对于薪酬费用的摊销,准则规定,如果企业为了补偿员工以前对企业提供服务而奖励股票期权,则该股票期权费用要在期权授予年度内一次性确认,抵扣当期净利润;如果为了补偿员工未来对企业提供服务,则该费用在员工未来的服务期限内用直线法分摊入账。 可以说,从APB 25到SFAS 123从实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SFAS 123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股票期权成本的概念,经过多方的博弈和妥协,虽然最终并未形成强制执行的结果,但是已经是股票期权会计史上的重要贡献。但是也正因为它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导致它不可避免会带来诸多后遗症。由于SFAS 123只是鼓励而不是强制采取公允价值法,并允许公司继续沿用内在价值法进行核算。事实上,由于SFAS 123对薪酬费用确认、计量等方式上规范得比较严格,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致使其流于形式。绝大部分公司没有选用公允价值法来核算股票期权,只是在财务报表中包括了两种办法核算出来的两个公司业绩指标,从而形成了在在形式上遵循了SFAS 123的局面。2.1.3 FASB第123号公告(修订) 2001年安然和世通事件以后,在美国掀起了财务报告的改革风潮。一方面,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保证FASB的资金来源,提高了FASB的独立,客观上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投资者意识的增强,迫使企业提供更为可靠的财务报告,也进一步推动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甚至有人认为,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及其会计处理是导致安然、世通等公司丑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经过深入的讨论研究和不懈的努力,FASB获得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支持并顶住了来自企业界的压力,最终于2004年12月发布了SFAS 1238。该修订后的准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公允价值法和内在价值法的备选计量方法,并且明确要求: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对于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薪酬成本并进行费用化确认、反映在财务报告中。 SFAS 123(R)体现了FASB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关注,对维护投资者利益以及推动准则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首先,内在价值法低估了股票期权的价值,降低了期权费用,虚增了企业利润,影响了报表的真实性,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因此,取消内在价值法,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其次,根据之前SFAS 123的规定,股票期权计量存在公允价值和内在价值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因此,相同经济性质的交易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而SFAS 123(R)消除了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再次,由于股价的波动性,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也随之波动,每一个会计期末都需要对前期的费用进行调整,会计处理相对繁琐。最后,2004年2月IASB发布IFRS 2,要求从2005年1月开始必须使用公允价值法计算股票期权,并将其费用化。因此,SFAS 123(R)推动了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高财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比性。2.2 IASB有关股份支付的研究2.2.1 MRS第2号的出台背景 IASCaASB的前身)于1998年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一一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指出,股票期权只是企业与期权持有人之问达成的一种合约,在行权以前并没有发生现金和股票的实际支付,因此不能将股票期权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内,不确认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也不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只是在备查簿中记录,待期权持有人实际行权后再做会计处理。 但随着美国安然事件的发生,IASB也开始关注以股份作为支付对价的会计处理问题。在会计界逐步达成的共识是,在股权激励计划中,公司支付的股份作为对价,股份所换取的是员工为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因此股份的支付被界定为一种交易,被支付的股份应以其公允价值计入损益。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不确认股票期权费用的观点越来越被摈弃。2.2.2 IFRS第2号内容及评价IASB于2002年11月发布了“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来计最股份支付,并认为股份支付应通过财务报告加以确认。2004年2月19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IFRS 2 )正式发布。该准则确立了对于股票期权的费用化和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思想,并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所有公众公司必须将股权激励而产生的费用计入其年度损益报表。 IFRS 2对股份支付的处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规定:主体应在接受员工提供的服务时确认在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中所接受员工服务,并相应增加权益;如果所接受的服务不能确认资产时,应当确认为费用。另外,要求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股份支付,只是在极少数情况下(如确实无法确定股份支付的公允价值)可以在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每一个报告日以及最终结算日以其内在价值计量股份支付。 IFRS 2的指导思想是“期权成本化”,该成本在期权授予日即予以确定,不会随着未来资本市场的变化而改变。具体而言,在期权授予日,锁定期权成本价值;在未来的授予期间内,平均摊销期权成本;其成本一经确定,将不再进行调整,如期权持有者因股票市价低于其行权价而放弃行权时,并不调整期权的成本费用。因此,股票期权的实施将导致公司利润减少。 在IFRS 2发布后,IASB又针对具体情况陆续增加了若干补充规定,其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IFRS 2是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股份支付准则,其内容不仅被广泛应用,甚至还被其他准则所借鉴。由于FRS 2规定,公司需要将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所涉及的相关费用计入损益表,国外各公司对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进行了重大调整,逐渐从传统的股票期权向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等进行转变。2.3国内有关股份支付的研究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与之相应的会计准则也必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国外相关的股份支付准则的发展为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3.1股份支付准则出台背景 在我国股份支付准则公布前,对各企业的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国家有关部门也只是在各类文件中有一些零散的涉及。2001年6月29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提取激励基金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的复函,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提取的激励基金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5年11月14日,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试行)公开征求意见。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针对国内上市公司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之后,国务院国资委又发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等文件。可以说,我国股票期权制度长期处于无具体会计准则指导的阶段,因此急需一套全面、具体的准则来对股份支付交易的确认、计量和相关披露进行规范。2.3.2股份支付准则的内容及评价 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准则(CAS 11) ,并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该项准则是在借鉴MRS 2的基础上制定的,其内容与基本与MRS 2相同。该准则以公允价值为基础,以股份支付交易费用化的确认计量为原则,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争论,将我国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纳入了国际化正规轨道。为了对准则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财政部会计司于2007年4月出版了会计准则讲解(2006) ),其中对于股份支付准则进行了进一步的讲解。在此基础上,财政部会计司又于2008年12月,出版了会计准则讲解(2008) ),主要针对“股份支付准则所指的权益工具,权益工具条款和条件的修订的核算指引,回购职工已可行权的权益工具”等事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以期对实际操作提供更好的指引。 由于该准则是在借鉴发达国家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不仅节约了很多准则制定成本,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准则的国际趋同。目前,就准则的整体框架而言,已经近于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我国股份支付准则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在细节上不可避免会有很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同时,准则的制定也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的影响,缺乏适应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准则在规范上的描述过于简单,并未考虑到各类股权激励模式下的不同处理,导致在实务操作上仍然缺乏相应的指导,甚至可能为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之门。 纵观发达国家股份支付准则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会计准则可能会导致的经济后果。因此,我们当前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对于费用观、公允价值等问题进行争论,而应该着眼于准则在中国目前经济背景下的简单化与模糊性,不断完善我国在费用观基础上所建立的股份支付准则,提高准则的实务操作性。尤其是面对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刚起步的现实,我们应该更好地引导准则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我国准则才能真正达到了借鉴发达国家准则的目的,从而推动股权激励机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的经济发展。第三章股份支付准则的比较分析 SFAS 123幻以及MRS 2是目前国际上关于股份支付交易最具影响力的准则。我国的CAS 11是在借鉴IFRS 2的基础上制定形成的。因此其起点比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做到了较好的准则国际趋同。然而,由于我国股份支付交易仍处于起步阶段,股份支付准则执行的时间非常短,准则尚未经历充分的实践检验,因此,我国的股份支付准则显得较为稚嫩,与国际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章的研究正是基于中国股份支付准则与SFAS 123(R)以及MRS 2横向比较的基础上,通过从确认、计量以及会计处理多方面的对比,寻求目前较好的理论和实务规范来指导和完善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3.1 CAS 11与SFAS 123(R)的比较3.1.1会计确认的比较 在确认时点方面,我国股份支付准则规定:(1)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确认相关成本或费用;(2)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才可行权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确认成本或费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1)针对过去提供的服务,相关报酬成本应在授予期间确认;(2)为未来服务奖励员工权益工具,应在员工提供服务期间确认报酬成本。事实上,对于成本费用的确认时点,两者只是在表述上的差异。在我国,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股份支付,其相应的服务已经提供,或者在权益工具授予日一次提供,对其在授予日进行确认与美国准则规定的第一条是一致的。 其次,CAS 11和SFAS 123 (R)在核算类别上有较大的差异。我国颁布的股份支付准则是在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根据结算工具划分为两类,即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是按交易的对象划分为两类,即与非员工交易的核算和与员工交易的核算。因此,核算类别的差异导致了中美股份支付准则在整个体系上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我国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又细分为:换取职工服务和换取其他方提供服务两种情况,这一点又是与美国会计准则相一致的。3.1.2会计计量的比较 我国股份支付准则规定,企业必须采用公允价值法对股份支付交易进行计量。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唯一的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关于股份支付的计量属性规定如下:上市公司必须采用公允价值法,而非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内在价值进行计量。可见,美国的做法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但也不排除使用内在价值法。其中,没有或不能估计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非上市公司,考虑到增加的信息成本以及准则执行成本,并不强制它们采用公允价值法。考虑到我国目前的股份支付准则只是在上市公司中规定执行,其实两者在这方面也差别不大。 而具体涉及到对(非)员工股份支付的计量方面,两国也存在着差异。我国股份支付准则规定,对员工进行股份支付时,应当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针对非员工进行股份支付时,首先考虑服务在取得日的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可靠计量。其次,才以权益工具在服务取得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其中,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是按照企业会计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来确定。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应当按照所授予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且FASB还分别按照奖励员工的未给予股票、公开招股实体授予的股票期权、非公开招股实体估计股票期权以及不能合理估计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等多种情况,就如何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作出了规范。而针对非员工,发行权益工具的对价为商品或劳务的所有交易应基于所获对价的公允价值或所发行的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核算,视两者孰更能可靠计量而定。3.1.3会计处理的比较 我国股份支付准则就会计处理方面作了如下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确认成本时,借记相关的成本或费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借记报酬成本,贷记投入资本。在这里,中美两国只是在科目表述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两国在会计处理原则上是一致的,都是在一定的期限内分摊成本费用,同时确认资本公积的增加。3.2 CAS 11与IFRS 2的比较3.2.1会计确认的比较 我国股份支付准则主要规范企业为换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承担以其为基础确定的负债。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的支付而取得商品的交易,则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相关准则。相比之下,国外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准则,其核算范围较为宽泛,IFRS 2规定了企业以股份为基础的所有支付交易,包括主体接收或取得商品或劳务。 我国目前的股份支付准则对于结算方式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类,即以现金结算和以权益结算。MRS 2则包括三类,即以现金结算、以权益结算和以现金或权益结算(可选择)。IFRS 2对于具有现金选择权的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具体分为安排条款为对方提供了结算选择权和安排条款为主体提供了结算选择权这两种情况。由于我国此类业务较少,准则没有对此进行相应规定。3.2.2会计计量的比较 针对计量对象方面,我国准则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换取其他方提供服务的,首先应以其他方服务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其次才以权益工具在服务取得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MRS 2则规定,对用权益结算的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主体应当直接以所获得的商品或服务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如果主体无法可靠估计所获得的商品或服务的公允价值,则应间接地以所授予的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所取得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以及权益的相应增加。 从本质上而言,两者在计量对象问题上基本一致。唯一的区别在于,换取职工服务时,IFRS 2首先考虑所获得的职工服务的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在无法可靠估计的情况下,才替代计算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而我国由于缺乏类似发达国家成熟的要素市场,使得目前无法可靠计量职工服务的公允价值,因此直接用权益工具替代计量。 关于公允价值如何计量方面,我国股份支付准则只提到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但并没有对公允价值在股份支付准则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实际可操作性的规定。如:没有具体规定现金结算的负债的公允价值在后续期间如何计量;对于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没有对企业如何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应用期权定价模型时,确定各项参数所需考虑的具体细节。MRS 2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有明确的规定,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它不仅对股票公允价值的计量进行了规定,还提出了后续调整方案。对于股票期权在使用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估计时所涉及到的各变量,准则也做了详细说明。此外,IFRS 2还指出在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估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内在价值法进行计量。3.2.3适用范围比较 首先,两者在适用范围上存在差异。我国新颁布的股份支付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推行,小企业则单独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MRS 2从2005年1月1日起适用于所有主体,对私营主体和小型主体没有豁免。因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相对而言要求更高,规范更严。3.3国内外准则比较汇总 由于我国股份支付准则是在借鉴国外准则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因而SFAS123(R), IFRS 2与我国准则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差异,为了便于三者的横向比较,方便读者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把握,我们将上述比较情况总结归纳如下表3-1: 3.4国内外准则比较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于中美股份支付准则各个方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本质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准则在编制体系上、部分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实质上并不违背。相反,存在较多一致的地方。可以肯定的,我国的股份支付准则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基本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其次,在计量属性方面,虽然美国仍允许使用内在价值,但那仅仅是针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就上市公司而言,公允价值不可否认已经成为各国的趋势。最后,美国较中国而言,在规范上更为详细、严谨,这一方面是基于美国会计准则长期以来的发展、成熟及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美国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特点。目前,FASB也主动与IASB接触,相信,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不断扩大,世界范围经济交往的不断增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己经势不可挡。 至于与IFRS 2的区别,由于我国股份支付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因此,两者不存在原则上的分歧。目前,两个准则所存在的差异也仅仅局限于细节上,主要集中于准则的全面程度以及详细程度等方面,这同样可以追溯到两者在发展的成熟程度上所存在的不同。综合上述分析,两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换取员工服务时,我国目前直接采用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替代计量,这主要受我国要素市场不够发达的影响,同时也减少了利润操纵的空间。其次,对于公允价值的规范仅仅依赖于金融工具准则,因此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针对股份支付交易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因此还有待后续的补充条款进行不断地完善。此外,关于准则的适用范围、规范内容、结算方式、以及对授予权益性工具的条件和条款进行修订的会计处理等方面,我国与IFRS 2还存在较多差距。因此我国的股份支付准则在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相信,随着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广泛应用,我国股份支付准则也会随之发展而不断成熟。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准则的问题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 至今,新的会计准则已经执行2年有余,据统计,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中,41家上市公司在2007年度实施了股份支付计划。41家上市公司中,因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确认的费用总额为28106亿元,因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确认的费用总额为18192亿元。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有33家,其中,以限制性股票作为支付工具的有4家,以股票期权作为支付工具的有11家,另有19家未披露具体类型(有1家同时具备两种支付工具).23家上市公司明确披露了权益工具公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