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2015).pdf_第1页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2015).pdf_第2页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2015).pdf_第3页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2015).pdf_第4页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2015).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759-2015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 ambient air-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collected by specially-prepared canisters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10-22 发布2015-12-01 实施 发布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部 i 目次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方法原理.1 4试剂和材料.1 5仪器和设备.2 6样品.2 7分析步骤.4 8结果计算与表示.6 9精密度和准确度.7 10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7 11注意事项.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11 附录 c(资料性附录)内标物与目标化合物的对应关系.27 附录 d(资料性附录)挥发性有机物总离子流图 29 i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保护环境, 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方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附录 d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验证单位: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泰州市环境监测中 心站、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呼伦贝尔市环境监测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5 年 10 月 22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5 年 12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 警告:实验中所使用标准品为易挥发的有毒化学品,应在通风条件下使用,操作应按规 定要求佩戴防护器具,避免吸入或接触皮肤和衣物。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中丙烯等 67 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其它挥发性有机物如果通 过方法适用性验证,也可采用本标准测定。 当取样量为 400 ml 时,全扫描模式下,本方法的检出限为 0.2 g/m32 g/m3,测定下 限为 0.8 g/m38.0 g/m3。详见附录 a。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有效版本适 用于本标准。 hj/t 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3方法原理 用内壁惰性化处理的不锈钢罐采集环境空气样品,经冷阱浓缩、热解析后,进入气相色 谱分离, 用质谱检测器进行检测。 通过与标准物质质谱图和保留时间比较定性, 内标法定量。 4试剂和材料 4.1标准气: 浓度为 1 mol/mol。 高压钢瓶保存, 钢瓶压力不低于 1.0 mpa, 可保存 1 年 (或 参见标气证书的相关说明) 。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购买有证标准气体或在有资质单位定制 合适的混合标准气体。 4.2标准使用气:使用气体稀释装置(5.6) ,将标准气(4.1) ,用高纯氮气(4.8)稀释至 10 nmol/mol 浓度,可保存 20 d。 4.3内标标准气(有证标准物质) :组分为:一溴一氯甲烷、1,2-二氟苯、氯苯-d5。浓度为 1 mol/mol。高压钢瓶保存,钢瓶压力不低于 1.0 mpa。可保存 1 年(或参见标气证书的相 关说明) 。本标准推荐使用上述 13 种内标物,也可采用其他物质作为内标物。 2 4.4内标标准使用气:使用气体稀释装置(5.6) ,将内标标准气(4.3) ,用高纯氮气(4.8) 稀释至 100 nmol/mol 浓度,可保存 20 d。 4.54-溴氟苯标准气:浓度为 1 mol/mol,与内标标准气(4.3)混合在一起,高压钢瓶保 存,钢瓶压力不低于 1.0 mpa,可保存 1 年(或参见标气证书的相关说明) 。 4.64-溴氟苯标准使用气体:使用气体稀释装置(5.6) ,将 4-溴氟苯标准气体(4.5) ,用高 纯氮气(4.8)稀释至 100 nmol/mol 浓度,可保存 20 d。 4.7氦气:99.999%。 4.8高纯氮气:99.999%,带除烃装置。 4.9高纯空气:99.999%,带除烃装置。 4.10 液氮。 5仪器和设备 5.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部分具有电子流量控制器,柱温箱具有程序升温功能,可 配备柱温箱冷却装置。 质谱部分具有 70 ev 电子轰击 (ei) 离子源, 有全扫描/选择离子 (sim) 扫描、自动/手动调谐、谱库检索等功能。 5.2毛细管色谱柱,60 m0.25 mm ,1.4 m 膜厚(6%腈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 固定液) ,或其他等效毛细管色谱柱。 5.3气体冷阱浓缩仪:具有自动定量取样及自动添加标准气体、内标的功能。至少具有二 级冷阱:其中第一级冷阱能冷却到-180 ,第二级冷阱能冷却到-50 ;若具有冷冻聚焦 功能的第三级冷阱(能冷却到-180 ) ,效果更好。气体浓缩仪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连 接管路均使用惰性化材质,并能在 50 150 范围加热。 5.4浓缩仪自动进样器:可实现采样罐样品自动进样。 5.5罐清洗装置:能将采样罐抽至真空(10 pa) ,具有加温、加湿、加压清洗功能。 5.6气体稀释装置:最大稀释倍数可达 1000 倍。 5.7采样罐:内壁惰性化处理的不锈钢采样罐,容积 3.2 l、6 l 等规格。耐压值241 kpa。 5.8液氮罐:不锈钢材质,容积为 100 l 200 l。 5.9流量控制器:与采样罐配套使用,使用前用标准流量计校准。 5.10 校准流量计: 在 0.5 ml/min10.0 ml/min 或 10 ml/min500 ml/min 范围精确测定流量。 5.11 真空压力表:精度要求7 kpa(1 psi),压力范围: -101 kpa202 kpa。 5.12 过滤器:孔径10 m。 6样品 6.1采样前准备 罐清洗:使用罐清洗装置(5.5)对采样罐进行清洗,清洗过程可按罐清洗装置说明书 进行操作。清洗过程中可对采样罐进行加湿,降低罐体活性吸附。必要时可对采样罐在 50 80 进行加温清洗。 3 清洗完毕后,将采样罐抽至真空(10 pa) ,待用。 每清洗 20 只采样罐应至少取一只罐注入高纯氮气分析,确定清洗过程是否清洁。每个 被测高浓度样品的真空罐在清洗后,在下一次使用前均应进行本底污染的分析。 6.2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可采用瞬时采样和恒定流量采样两种方式。采样需加装过滤器(5.12) ,以去 除空气中的颗粒物。 瞬时采样:将清洗后并抽成真空的采样罐(5.7)带至采样点,安装过滤器(5.12)后, 打开采样罐阀门,开始采样。待罐内压力与采样点大气压力一致后,关闭阀门,用密封帽密 封。记录采样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大气压,具体参见 hj/t 194。 恒定流量采样: 将清洗后并抽成真空的采样罐 (5.7) , 带至采样点, 安装流量控制器 (5.9) 和过滤器(5.12)后,打开采样罐阀门,开始恒流采样,在设定的恒定流量所对应的采样时 间达到后,关闭阀门,用密封帽密封。记录采样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大气压,具体参 见 hj/t 194。采样罐(5.7)容积为 3.2 l 和 6 l 时,不同恒定流量对应的采样时间见表 1。 表 1不同恒定流量对应的采样时间 3.2 l6 l 采样流量(ml/min)对应采样时间采样流量(ml/min)对应采样时间 48 ml/min1 小时90 ml/min1 小时 6.2 ml/min8 小时12 ml/min8 小时 2.1 ml/min24 小时3.8 ml/min24 小时 6.3样品保存 样品在常温下保存,采样后尽快分析,20 天内分析完毕。 6.4样品制备 实际样品分析前,须使用真空压力表(5.11)测定罐内压力。若罐压力小于 83 kpa,必 须用高纯氮气加压至 101 kpa,并按式(1)计算稀释倍数。 a a x y f (1) 式中:f稀释倍数,无量纲; a x稀释前的罐压力,kpa; a y稀释后的罐压力,kpa。 6.5空白制备 6.5.1实验室空白 将预先清洗好并抽至真空的采样罐(5.7)连在气体稀释装置(5.6)上,打开高纯氮气 (4.8)或高纯空气(4.9)阀门。待采样罐压力达到预设值(一般为 101 kpa)后,关闭采样 罐阀门以及钢瓶气阀门。 6.5.2运输空白 4 将高纯氮气(4.8)或者高纯空气(4.9)注入预先清洗好并抽至真空的采样罐(5.7) 带至采样现场,与同批次采集样品后的采样罐(5.7)一起送回实验室分析。 7分析步骤 7.1仪器参考条件 7.1.1冷阱浓缩仪参考条件 取样体积 400 ml(根据样品中目标化合物浓度,取样体积可在 50 ml1000 ml 范围调 整) 。 一级冷阱:捕集温度:-150 ;捕集流速:100 ml/min;解析温度:10 ;阀温: 100 ;烘烤温度:150 ;烘烤时间:15 min。 二级冷阱:捕集温度:-15;捕集流速:10 ml/min;捕集时间:5 min;解析温度: 180 ;解析时间:3.5 min;烘烤温度:190 ;烘烤时间:15 min。 三级聚焦:聚焦温度:-160 ;解析时间:2.5 min;烘烤温度:200 ;烘烤时间: 5 min。 传输线温度:120 。 7.1.2气相色谱参考分析条件: 程序升温: 初始温度 35 , 保持 5 min 后以 5 /min 速度升温至 150 , 保持 7 min 后以 10 /min 速度升温至 200 ,保持 4 min。 进样口温度:140 。 溶剂延迟时间:5.6 min。 载气流速:1.0 ml/min。 7.1.3质谱参考分析条件 接口温度:250 c。 离子源温度:230 c。 扫描方式:ei(全扫描)或选择离子扫描(sim) 。 扫描范围:35 amu300 amu。 注:不同型号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不同,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本标准给出了仪器参考 条件。 7.2仪器性能检查 在分析样品前,需要检查 gc/ms 仪器性能。将 4-溴氟苯标准使用气体(4.6)经大气 浓缩仪进样 50.0 ml。得到的 bfb 关键离子丰度必须符合表 2 中的标准。 表 24-溴氟苯关键离子丰度标准 质量离子丰度标准质量离子丰度标准 50质量 95 的 8%40%174质量 95 的 50%120% 75质量 95 的 30%66%175质量 174 的 4%9% 95基峰,100%相对丰度176质量 174 的 93%101% 5 96质量 95 的 5%9%177质量 176 的 5%9% 173小于质量 174 的 2% 7.3校准 7.3.1标准使用气体配制 标准使用气体浓度为 10 nmol/mol:将标准气(4.1)的钢瓶及高纯氮气(4.8)钢瓶与 气体稀释装置(5.6)连接,设定稀释倍数,打开钢瓶阀门调好两种气体的流速,待流速稳 定后取预先清洗好并抽好真空的采样罐(5.7)连在气体稀释装置(5.6)上,打开采样罐阀 门开始配制。待罐压达到预设值(一般为 172 kpa)后,关闭采样罐阀门以及钢瓶气阀门。 7.3.2内标使用气配制 内标使用气体浓度为 100 nmol/mol。将内标标准气(4.3)按 7.3.1 步骤配制而成。 7.3.3绘制校准曲线 分别抽取 50.0 ml、100 ml、200 ml、400 ml、600 ml、800 ml 标准使用气(4.2) ,同时 加入 50.0 ml 内标标准使用气(4.4) ,配制目标物浓度分别为 1.25 nmol/mol、2.5 nmol/mol、 5.0 nmol/mol、10.0 nmol/mol、15.0 nmol/mol、20.0 nmol/mol(可根据实际样品情况调整)的 标准系列,内标物浓度为 12.5 nmol/mol。按照仪器参考条件,依次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进行 测定。按照公式(2)计算目标物的相对响应因子(rrf) ,按公式(3)计算目标物全部标 准浓度点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rrf)。 x is is x a a rrf (2) 式中:rrf目标物的相对响应因子,无量纲; ax目标化合物定量离子峰面积; ais内标化合物定量离子峰面积; is 内标化合物的摩尔分数,nmol/mol; x 目标化合物的摩尔分数,nmol/mol。 n n i i rrf rrf (3) 式中:rrf目标物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无量纲; rrfi标准系列中第 i 点目标物的相对响应因子,无量纲; n标准系列点数。 7.3.4总离子流图(tic) 目标化合物总离子流图参见附录 d。 7.4样品测定 将制备好的样品(6.4)连接至气体冷阱浓缩仪(5.3) ,取 400 ml 样品浓缩分析,同时 加入 50.0 ml 内标标准使用气(4.4) ,按照仪器参考条件(7.1)进行测定。 7.5空白样品测定 按照与样品测定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室空白(6.5.1)和运输空白(6.5.2)的测定。 6 8结果计算与表示 8.1定性分析 以全扫描方式进行测定,以样品中目标物的相对保留时间、辅助定性离子和定量离子 间的丰度比与标准中目标物对比来定性。 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相对保留时间与校准系列中该 化合物的相对保留时间的偏差应在3.0 %内。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辅助定性离子和定量离 子峰面积比(q样品)与标准系列目标化合物的辅助定性离子和定量离子峰面积比(q标准)的 相对偏差控制在30 %以内。 按公式(4)计算相对保留时间 rrt is rt rt rrt c (4) 式中:rrt目标化合物相对保留时间,无量纲; rtc目标化合物的保留时间,min; rtis内标物的保留时间,min。 按公式(5)计算平均相对保留时间(rrt) :标准系列中同一目标化合物的相对保 留时间平均值。 n n i i rrt rrt (5) 式中:rrt目标物的平均相对保留时间,无量纲; i rrt标准系列中第 i 点目标物的相对保留时间,无量纲; n标准系列点数。 按公式(6)计算辅助定性离子和定量离子峰面积比 t q a a q (6) 式中: q辅助定性离子和定量离子峰面积比; at定量离子峰面积; aq辅助定性离子峰面积。 8.2定量分析 采用平均相对响应因子进行定量计算,目标物的定量离子以及各个目标物与内标物的 对应关系参照附录 c。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g/m3)按照公式(7)进行计算。 f m rrfa a is is x 4 .22 (7) 式中:样品中目标物的浓度,g/m3; x a样品中目标物的定量离子峰面积; is a样品中内标物的定量离子峰面积; 7 is 样品中内标物的摩尔分数,nmol/mol; rrf目标物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无量纲; f稀释倍数,无量纲; m目标物的摩尔质量,g/mol,见附录 c; 22.4标态状态下(273.15 k,101.325 kpa 下)气体的摩尔体积,l/mol。 8.3结果表示 当测定结果小于 100 g/m3时,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当测定结果大于等于 100 g/m3 时,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9精密度和准确度 9.1精密度 6 家实验室分别对 0.5 nmol/mol、2.5 nmol/mol、5.0 nmol/mol、20.0 nmol/mol 四个浓度 统一样品进行了 6 次重复测定,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13.1%, 0.6%9.6%, 0.6%8.6%,0.5%7.7%;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14.0%,4.0%12.9%, 1.7%8.9%, 1.3%9.7%; 重复性限分别为: 0.13 g/m30.90 g/m3, 0.71 g/m33.29 g/m3, 0.52 g/m33.31 g/m3,1.60 g/m318.1 g/m3;再现性限分别为:0.26 g/m31.49 g/m3, 1.32 g/m36.18 g/m3,0.95 g/m39.28 g/m3, 6.03 g/m324.2 g/m3。详见附录 b。 9.2准确度 6 家实验室分别对加标量 2.5 nmol/mol、5.0 nmol/mol、20.0 nmol/mol 环境空气样品重 复进行 6 次加标回收率测定,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6.1%105%,81.7%110%,80.6% 109%。详见附录 b。 10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0.1空白 运输空白、实验室空白中目标物的浓度均应低于方法测定下限。否则应查找原因,并采 取相应措施,消除干扰或污染。 10.1.1实验室空白 以清洁采样罐中注入高纯氮气作为实验室空白, 每批样品分析前必须进行实验室空白测 试。 10.1.2运输空白 每批样品至少分析一个运输空白。先将高纯氮气(4.8)或者高纯空气(4.9)注入真空 的清洁采样罐,并带至采样现场。经过与样品相同的处理过程(包括现场暴露、运输、存放 与实验室分析)和步骤。 10.2平行样品的测定 每 10 个样品或每批次(少于 10 个样品/批)分析一个平行样。平行样中目标物的相对 偏差应小于等于 30%,否则查找原因并重新分析。 8 10.3内标物 样品中内标的保留时间与当天连续校准或者最近绘制的校准曲线中内标保留时间偏差 应不超过 20 s,定量离子峰面积变化应在 60%140%之间。 10.4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至少需要 5 个浓度点,目标物相对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等 于 30,否则应查找原因并重新绘制标准曲线。 10.5连续校准 每 24 h 分析一次校准曲线中间浓度点或者次高点。其测定结果与初始浓度值相对偏差 应小于等于 30%,否则应查找原因或重新绘制标准曲线。 11 注意事项 11.1实验环境应远离有机溶剂,降低、消除有机溶剂和其它挥发性有机物的本底干扰。 11.2进样系统、冷阱浓缩系统中气路连接材料挥发出的挥发性有机物会对分析造成干扰。 适当升高、延长烘烤时间,将干扰降至最低。 11.3所有样品经过的管路和接头均需进行惰性化处理, 并保温以消除样品吸附、 冷凝和交 叉污染。 11.4易挥发性有机物 (尤其是二氯甲烷和氟碳化合物)在运输保存过程中可能会经阀门等 部件扩散进入采样罐中污染样品。样品采集结束后,须确认阀门完全关闭,并用密封帽密封 采样罐采样口,隔绝外界气体,可有效降低此类干扰。 11.5分析高浓度样品后,须增加空白分析,如发现分析系统有残留,可启用气体冷阱浓缩 仪的烘烤程序,去除残留。 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当取样量为400 ml时,全扫描模式下, 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见表a。 表 a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序号目标化合物检出限(g/m3)测定下限(g/m3) 1丙烯0.20.8 2二氟二氯甲烷0.52.0 31,1,2,2-四氟-1,2-二氯乙烷0.62.4 4一氯甲烷0.31.2 5氯乙烯0.31.2 6丁二烯0.31.2 7甲硫醇0.31.2 8一溴甲烷0.52.0 9氯乙烷0.93.6 10一氟三氯甲烷0.72.8 11丙烯醛0.52.0 121,2,2-三氟-1,1,2-三氯乙烷0.72.8 131,1-二氯乙烯0.52.0 14丙酮0.72.8 15甲硫醚0.52.0 16异丙醇0.62.4 17二硫化碳0.41.2 18二氯甲烷0.52.0 19顺 1,2-二氯乙烯0.52.0 202-甲氧基-甲基丙烷0.52.0 21正己烷0.31.2 22亚乙基二氯(1,1-二氯乙烷)0.72.8 23乙酸乙烯酯0.52.0 242-丁酮0.52.0 25反 1,2-二氯乙烯0.83.2 26乙酸乙酯0.62.4 27四氢呋喃0.72.8 28氯仿0.52.0 291,1,1-三氯乙烷0.52.0 30环己烷0.62.4 31四氯化碳0.62.4 10 表 a(续) 序号目标化合物检出限(g/m3)测定下限(g/m3) 32苯0.31.2 331,2-二氯乙烷0.72.8 34正庚烷0.41.6 35三氯乙烯0.62.4 361,2-二氯丙烷0.62.4 37甲基丙烯酸甲酯0.52.0 381,4-二恶烷0.52.0 39一溴二氯甲烷0.62.4 40顺式-1,3-二氯-1-丙烯0.62.4 41二甲二硫醚0.62.4 424-甲基-2-戊酮0.62.4 43甲苯0.52.0 44反式-1,3-二氯-1-丙烯0.52.0 451,1,2-三氯乙烷0.52.0 46四氯乙烯14.0 472-己酮0.93.6 48二溴一氯甲烷0.72.8 491,2-二溴乙烷28.0 50氯苯0.72.8 51乙苯0.62.4 52/53间/对二甲苯0.62.4 54邻二甲苯0.62.4 55苯乙烯0.62.4 56三溴甲烷0.93.6 57四氯乙烷14.0 584-乙基甲苯0.93.6 591,3,5-三甲苯14.0 601,2,4-三甲苯0.72.8 611,3-二氯苯0.52.0 621,4-二氯苯0.72.8 63氯代甲苯0.72.8 641,2-二氯苯28.0 651,2,4-三氯苯14.0 661,1,2,3,4,4-六氯-1,3-丁二烯28.0 67萘0.72.8 11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 表b.1中给出了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再现性指标。表b.2中给出了方法准确度指标。 表 b.1 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再现性 序 号 化合物名 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内 相对标准 偏差(%) 实验室间 相对标准 偏差(%) 重复性限 r (g/m3) 再现性限 r (g/m3) 1丙烯 0.50.52.57.49.40.20.3 2.52.42.59.67.91.01.4 5.05.11.74.07.20.82.1 20.019.81.05.77.33.18.2 2 二氟二氯 甲烷 0.50.51.94.84.80.30.4 2.52.64.07.14.82.22.7 5.04.71.52.24.71.43.6 20.019.00.54.02.76.89.9 3 1,1,2,2-四 氟-1,2-二 氯乙烷 0.50.43.05.57.30.40.8 2.52.73.66.04.92.83.8 5.04.51.22.24.91.64.9 20.018.30.82.15.79.623.7 4一氯甲烷 0.50.51.96.08.60.20.3 2.52.72.45.88.70.81.7 5.04.81.76.65.30.91.8 20.018.91.21.47.21.68.7 5氯乙烯 0.50.54.55.66.20.20.3 2.52.83.05.48.51.02.1 5.04.81.74.34.51.62.2 20.019.30.73.45.53.08.6 12 表 b.1 (续一) 序 号 化合物 名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内相 对标准偏差 (%) 实验室间 相对标准 偏差(%) 重复性限 r (g/m3) 再现性限 r (g/m3) 6丁二烯 0.50.52.55.87.30.20.3 2.52.81.85.89.10.91.9 5.04.81.84.74.81.01.8 20.019.30.95.54.33.66.5 7甲硫醇 0.50.54.27.89.50.20.4 2.52.51.95.69.70.81.6 5.04.90.94.96.60.92.1 20.019.50.85.34.63.16.1 8 一溴甲 烷 0.50.53.96.79.40.30.6 2.52.41.85.410.11.33.1 5.04.91.23.42.51.62.1 20.019.50.63.64.35.511.0 9氯乙烷 0.50.52.98.48.10.30.4 2.52.80.65.110.10.92.4 5.04.90.63.03.50.91.6 20.019.70.86.03.04.56.3 10 一氟三 氯甲烷 0.50.52.75.55.90.40.6 2.52.41.15.36.41.63.1 5.04.71.43.63.62.23.6 20.020.21.52.75.66.820.3 11丙烯醛 0.50.55.111.611.20.30.5 2.52.52.06.98.50.91.7 5.04.74.57.88.91.93.5 20.018.91.37.19.76.314.1 12 1,2,2-三 氟-1,1,2- 三氯乙 烷 0.50.53.15.34.60.50.7 2.52.51.25.16.62.24.3 5.04.70.64.54.32.65.3 20.017.80.83.93.38.015.4 13 表 b.1 (续二) 序 号 化合 物名 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内相 对标准偏差 (%) 实验室间相 对标准偏差 (%) 重复性限 r (g/m3) 再现性限 r (g/m3) 13 1,1-二 氯乙 烯 0.50.53.37.46.50.30.5 2.52.51.66.012.91.44.2 5.04.60.77.25.92.03.7 20.018.23.67.74.713.916.3 14丙酮 0.50.54.19.710.00.240.4 2.52.52.15.711.30.82.2 5.04.72.17.08.01.83.2 20.020.71.16.49.05.914.5 15 甲硫 醚 0.50.55.410.18.00.30.4 2.52.41.38.97.51.01.7 5.05.01.45.73.71.62.1 20.019.52.37.17.96.713.5 16 异丙 醇 0.50.58.313.19.90.40.5 2.52.63.39.610.71.22.3 5.05.02.66.43.71.72.1 20.018.51.68.24.37.99.4 17 二硫 化碳 0.50.53.97.78.90.30.5 2.52.61.35.66.41.11.9 5.04.80.63.44.31.02.2 20.018.80.85.72.17.17.5 18 二氯 甲烷 0.50.54.18.58.10.30.5 2.52.41.05.36.11.01.8 5.05.00.65.34.31.72.8 20.019.10.76.33.59.210.9 19 顺 1,2- 二氯 乙烯 0.50.52.37.69.40.30.6 2.52.41.45.56.21.32.2 5.04.70.62.62.71.01.8 20.019.01.14.74.45.511.1 14 表 b.1 (续三) 序 号 化合物名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 内相对 标准偏 差 (%) 实验室间相对 标准偏差(%) 重复性 限 r (g/m3) 再现性 限 r (g/m3) 20 2-甲氧基-甲基 丙烷 0.50.51.36.39.90.30.6 2.52.51.36.29.11.32.8 5.04.70.66.23.22.02.5 20.018.02.77.47.211.717.9 21正己烷 0.50.51.65.25.00.20.3 2.52.31.87.94.81.31.7 5.04.90.63.83.51.22.1 20.019.11.43.14.84.510.7 22 亚乙基二氯 (1,1-二氯乙 烷) 0.50.56.08.511.40.40.8 2.52.44.97.39.51.83.2 5.04.80.78.65.42.94.2 20.019.51.45.42.98.610.6 23乙酸乙烯酯 0.50.54.47.78.50.30.5 2.52.41.15.76.11.11.9 5.04.70.87.15.41.83.2 20.019.31.25.13.08.610.0 242-丁酮 0.50.52.69.010.10.30.5 2.52.44.16.39.71.32.4 5.05.01.43.23.41.11.8 20.019.31.35.83.65.17.8 25 反 1,2-二氯乙 烯 0.50.54.86.23.90.30.4 2.52.53.36.34.41.62.0 5.05.00.64.73.31.52.5 20.018.71.37.52.914.214.5 26乙酸乙酯 0.50.53.69.18.60.40.6 2.52.42.17.87.51.42.3 5.04.62.65.93.21.92.4 20.019.11.45.53.46.49.3 15 表 b.1 (续四) 序 号 化合物 名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内相 对标准偏差 (%) 实验室间相 对标准偏差 (%) 重复性限 r (g/m3) 再现性限 r (g/m3) 27 四氢呋 喃 0.50.53.111.411.10.30.6 2.52.33.56.69.51.12.2 5.05.03.24.74.51.72.6 20.019.31.45.28.26.915.6 28氯仿 0.50.52.15.66.30.30.6 2.52.31.55.94.51.62.1 5.04.80.65.24.22.13.6 20.018.92.25.06.910.921.5 29 1,1,1- 三氯乙 烷 0.50.52.13.74.70.20.4 2.52.52.29.16.32.23.3 5.04.70.62.72.71.12.4 20.019.40.83.93.89.414.9 30环己烷 0.50.52.36.46.20.20.4 2.52.63.36.38.31.52.6 5.04.80.73.75.71.03.0 20.018.90.74.05.85.012.4 31 四氯化 碳 0.50.52.67.811.30.51.1 2.52.45.66.88.53.04.8 5.04.80.63.82.81.93.1 20.019.11.03.66.29.924.2 32苯 0.50.62.84.78.90.20.5 2.52.52.36.25.21.21.6 5.05.01.22.33.21.01.8 20.019.41.44.13.95.28.7 33 1,2-二 氯乙烷 0.50.52.98.58.90.40.6 2.52.54.07.08.01.72.9 5.04.70.41.93.80.62.3 20.019.20.93.32.56.98.7 16 表 b.1 (续五) 序 号 化合物 名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内相 对标准偏差 (%) 实验室间 相对标准 偏差(%) 重复性限 r (g/m3) 再现性限 r (g/m3) 34正庚烷 0.50.52.75.84.70.20.4 2.52.64.26.86.71.92.8 5.04.80.63.33.41.12.3 20.019.30.53.24.25.811.3 35 三氯乙 烯 0.50.62.16.36.70.40.7 2.52.63.06.18.02.23.9 5.04.91.63.03.11.93.0 20.018.71.05.93.88.514.0 36 1,2-二 氯丙烷 0.50.51.16.210.70.30.8 2.52.53.76.47.32.03.2 5.04.30.83.87.11.64.5 20.020.50.72.61.85.97.6 37 甲基丙 烯酸甲 酯 0.50.53.15.114.00.30.9 2.52.64.27.46.21.92.6 5.04.50.76.48.62.05.1 20.019.41.14.22.06.17.4 38 1,4-二 恶烷 0.50.52.88.18.00.30.5 2.52.42.86.39.21.22.7 5.04.81.45.12.61.62.0 20.019.11.26.42.28.38.9 39 一溴二 氯甲烷 0.50.51.24.18.30.30.9 2.52.22.65.211.31.85.3 5.04.70.73.15.61.85.6 20.019.91.54.14.611.421.5 40 顺式 -1,3-二 氯-1-丙 烯 0.50.41.77.52.40.30.3 2.52.31.65.99.11.43.2 5.04.70.62.62.71.02.0 20.019.00.76.62.18.79.7 17 表 b.1 (续六) 序 号 化合物 名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内相 对标准偏差 (%) 实验室间 相对标准 偏差(%) 重复性限 r (g/m3) 再现性限 r (g/m3) 41 二甲二 硫 0.50.52.98.811.30.40.7 2.52.63.26.610.21.63.5 5.04.30.76.54.61.91.9 20.019.51.05.23.08.110.1 42 4-甲基 -2-戊酮 0.50.52.210.28.60.30.6 2.52.43.06.86.91.72.6 5.04.80.62.94.61.23.0 20.019.11.23.53.48.511.2 43甲苯 0.50.51.64.76.90.20.4 2.52.41.84.94.81.11.6 5.04.30.73.22.70.51.0 20.019.40.93.84.64.511.0 44 反式 -1,3-二 氯-1-丙 烯 0.50.50.84.610.40.20.7 2.52.42.06.17.61.62.9 5.05.00.65.24.02.22.9 20.020.31.02.95.05.414.9 45 1,1,2-三 氯乙烷 0.50.51.66.07.50.30.6 2.52.41.96.34.81.92.5 5.04.90.62.74.01.43.5 20.020.10.92.85.08.118.1 46 四氯乙 烯 0.50.52.77.95.60.40.7 2.52.51.65.34.22.23.0 5.04.90.65.63.73.03.9 20.020.21.93.31.210.410.5 472-己酮 0.50.54.27.911.20.30.7 2.52.44.26.88.71.73.0 5.05.20.63.83.00.62.0 20.019.80.45.01.17.38.0 18 表 b.1 (续七) 序 号 化合 物名 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内相 对标准偏差 (%) 实验室间相 对标准偏差 (%) 重复性限 r (g/m3) 再现性限 r (g/m3) 48 二溴 一氯 甲烷 0.50.51.26.88.20.51.1 2.52.31.94.67.32.54.9 5.04.50.72.87.92.09.3 20.018.91.03.21.512.713.4 49 1,2- 二溴 乙烷 0.50.51.56.412.30.41.4 2.52.42.25.98.92.55.4 5.04.30.85.94.63.35.5 20.018.30.64.43.89.018.0 50氯苯 0.50.51.17.610.80.30.8 2.52.62.46.26.81.72.9 5.05.00.63.92.41.92.4 20.019.40.54.63.99.313.7 51乙苯 0.50.50.95.59.90.20.7 2.52.53.75.75.61.62.4 5.05.01.43.53.31.92.8 20.019.30.64.84.07.512.3 52 间二 甲苯 0.50.42.85.77.50.30.5 2.52.71.25.15.11.42.2 5.05.10.84.25.42.04.1 20.019.72.23.32.27.58.9 53 对二 甲苯 0.50.42.85.77.50.30.5 2.52.71.25.15.11.42.2 5.05.10.84.25.42.04.1 20.019.72.23.32.27.58.9 54 邻二 甲苯 0.50.42.45.68.90.30.6 2.52.41.27.17.01.42.6 5.05.00.84.75.52.14.1 20.020.11.33.51.26.37.3 19 表 b.1 (续八) 序 号 化合 物名 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内相 对标准偏差 (%) 实验室间相 对标准偏差 (%) 重复性限 r (g/m3) 再现性限 r (g/m3) 55 苯乙 烯 0.50.51.66.08.00.20.5 2.52.71.55.25.71.42.4 5.04.90.84.24.91.93.5 20.020.12.46.31.99.39.9 56 三溴 甲烷 0.50.52.58.08.80.71.5 2.52.71.85.36.63.16.2 5.04.80.63.33.32.85.5 20.019.71.04.21.713.015.8 57 四氯 乙烷 0.50.51.87.67.50.50.9 2.52.51.24.96.12.03.6 5.05.00.63.72.62.43.5 20.020.00.73.51.911.913.4 58 4-乙基 甲苯 0.50.41.45.16.40.20.5 2.52.61.15.25.41.52.5 5.05.10.63.51.72.12.3 20.020.00.85.21.89.29.9 59 1,3,5- 三甲 苯 0.50.50.96.49.60.30.7 2.52.82.15.45.51.82.8 5.05.11.43.53.01.92.9 20.019.70.54.81.78.39.2 60 1,2,4- 三甲 苯 0.50.50.97.88.40.50.7 2.52.61.35.25.51.62.6 5.04.60.73.13.11.32.4 20.019.71.86.01.710.610.9 61 1,3-二 氯苯 0.50.52.26.94.00.40.5 2.52.62.57.36.42.43.8 5.04.90.63.72.51.92.8 20.019.81.55.11.49.810.3 20 表 b.1 (续九) 序 号 化合物名称 加标浓度 (nmol/mol) 总平均值 (nmol/mol) 实验室内 相对标准 偏差(%) 实验室间 相对标准 偏差(%) 重复性限 r (g/m3) 再现性限 r (g/m3) 621,4-二氯苯 0.50.51.75.912.20.41.2 2.52.50.66.17.21.93.7 5.04.70.63.76.01.95.4 20.019.50.77.23.09.311.1 63氯代甲苯 0.50.43.18.82.80.40.4 2.52.42.26.14.01.92.3 5.04.90.83.33.41.63.0 20.019.91.05.33.19.913.2 641,2-二氯苯 0.50.42.36.34.50.30.5 2.52.63.15.35.42.13.2 5.04.90.62.32.11.42.3 20.019.71.24.31.77.99.4 651,2,4-三氯苯 0.50.53.58.88.40.71.1 2.52.51.35.16.52.34.2 5.04.50.75.55.32.95.9 20.019.92.25.62.716.519.3 66 1,1,2,3,4,4-六 氯-1,3-丁二 烯 0.50.51.34.44.30.50.8 2.52.41.65.25.53.35.3 5.04.90.83.32.63.35.1 20.019.40.93.92.118.121.0 67萘 0.50.44.17.75.80.40.5 2.52.52.67.05.22.12.8 5.05.00.53.54.41.83.9 20.019.40.64.93.69.414.2 注:上述所有数据结果均是采用全扫描方式测定所得。 21 表 b.2方法准确度 化合物名称 加标浓度 (nmol/mol)%p _ p s _ 2% p sp 丙烯 2.583.31.683.33.2 5.088.31.788.33.3 20.089.51.789.53.4 二氟二氯甲烷 2.588.61.688.63.2 5.093.91.793.93.4 20.095.31.795.33.4 1,1,2,2-四氟-1,2-二 氯乙烷 2.581.31.681.33.2 5.086.21.786.23.3 20.087.41.787.43.4 一氯甲烷 2.589.91.689.93.2 5.095.31.795.33.4 20.096.61.796.63.4 氯乙烯 2.582.72.282.74.4 5.087.21.887.23.6 20.088.41.8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