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的美文》word版.doc_第1页
《读出来的美文》word版.doc_第2页
《读出来的美文》word版.doc_第3页
《读出来的美文》word版.doc_第4页
《读出来的美文》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出来的美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吟恬咏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而涵咏,可以使“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语),让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进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的最基本的要求,但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常常被我们语文教师所忽视,现在的语文课很难听到学生的有情有味的读,学生读的权利被教师的架空分析所代替。当然,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这一现象已有所好转,但仍不尽如人意,许多老师受旧观念的影响太深,还在“穿新鞋,走老路”。这是因为,语言文字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上咏雪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大雪纷纷何所似”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读,就要读出情味。“情者,文之经;词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此立文之本源者也。”再扩展开去看古诗文的内容,也不外情、事、景,三者之中,情也为本。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如上沈复的童趣,学生童年的趣事可以说是一个动情点,用让学生先讲自己童年趣事的方法导入,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学生迅速打开记忆的相册,挑出“用泥浆当粉底糊在脸上,学妈妈化妆”“把一池浮萍当草坪,误落水中”“从玻璃缸捞出小金鱼,学爸爸做红烧鱼”等精彩的相片,都是极为有趣的。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在后来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神游于沈复的童趣之中,感受一个有情趣人的快乐。这是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读,就要读出意味。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有幸听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课,那是他在夷陵中学讲学时上的一节课题为近体诗二首的教学示范课,他的课使当时在场的许多一线教师眼前一亮,为之叫好。整节课由自读自诵课文,欣赏品诗方法,学写诗联赏析三大版块组成,条理十分清晰,上法十分新颖。他从学法指导入手,交给学生六种高雅有趣的读诗、品诗方法。其中有一种是“用描述来表现诗境”。他先给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边读边张开想象的翅膀,读完之后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有一学生当堂对山居秋暝作了如下的描述: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晚钟的声音,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流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凉的细流潺潺地淌过石头。隐隐地流向远方。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处。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他是用清丽的文字在编织着画面,文字的风格正暗合作者的旨意。这达到了读的第三个层次。读,就要读出品味。读古诗文要达到的第四个层次,就是要学会赏析,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一点“品头论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它要求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获得欢欣愉悦。这是一种心智互动的活动。它要求学生有前面的“三读”为基础,积极主动地投身作者构置的艺术图景,参与作者提供的以文本为基础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修辞辨识,画面欣赏,思路体会,情感体味,风格指认,意境探求等多个方面。譬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学生可以任挑一个角度赏析,或品味诗中字词“清”“白”“急”等的妙处,或品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或体味“猿啸哀”“鸟飞回”的伤感与凄凉。其中,有学生这样赏析的:“整幅画面是黯淡的,它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准备或已经跳出作者构置的精神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读,就要读出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读古诗文也能读出这种味道。“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古诗文要多读,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抒情表达感受,用吟诵勾通情感,用赏析创新思路,这些都是读古文值得一试的好方法。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我在上完古诗文后,要么让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内容,要么用一句简洁有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觉,要么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要么让学生续想文后的内容学生参与踊跃,情绪高涨,常常妙语连珠,令人惊讶。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副对联来归纳醉翁亭记的内容,学生就用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概括;要求用一句话点评登高山居秋冥的风格,学生就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冥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要求用屈原的诗歌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境界,学生用“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来回答,要求想象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