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文明》word版.doc_第1页
《古埃及的文明》word版.doc_第2页
《古埃及的文明》word版.doc_第3页
《古埃及的文明》word版.doc_第4页
《古埃及的文明》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古埃及文明参见世界史古代史(上)第二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二节、第六章第二节的第一个问题“后期古代埃及”。概述一、古埃及文明的再现埃及学古埃及文明的再生只是近代的事情。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领了一个百余人的学术团。任务是从事学术远征,收集埃及出土文物、考察埃及古迹。在远征中发现了罗塞达石碑(The Rosseta Stone),由埃及的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语三栏文字对照而成。1822年9月29日,法国学者商波良(Champollion)破译了这块石碑,从而标志着埃及学诞生。此后经过德国学者列普修斯(Lepsius)、法国学者马里埃特(Mariette)、马斯帕洛(Maspero)和英国学者皮特里(Petrie)的努力,古埃及文明逐渐再现在人们的面前。埃及学,乃是近代兴起的,研究古代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一门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它既包括古埃及的考古学、语言文化学、历史学与古代文献学,又有宗教学、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内容,而且还涉及到医学、生物学、数学、天文学和技术史等自然科学各分支。 时间跨度为人类产生到阿拉伯征服埃及。二、历史分期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那么,这么一个悠久的文明,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进行分期,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传统上将古埃及的历史上限追溯到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下限为亚历山大征服,即公元前332年。但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这个分期方法进行了反思,将古埃及文明的下限定位公元671年阿拉伯征服。(一)前王朝与早王朝时代(公元前4500前3120前3080年-前2686年)(二)古王国时代与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686前2160前2040年)(三)中王国时代与第二中间期(公元前2133前1786前1567)(四)新王国时代与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567前1085前664年)(五)后埃及与外族统治(公元前664前332公元641年) 三、参考书目一般性阅读:1. 令狐若明:走进古埃及文明(人类文明系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2. 颜海英:守望和谐:古埃及文明探秘(失落文明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 孙锦泉:夕阳下的金字塔:追踪古埃及文明(),重庆出版社,2001年。进一步阅读:1. 周启迪:古代埃及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3. 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世界文明大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探源(世界文明图库),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 威尔杜兰:东方的遗产,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古埃及早期文明一、自然环境与居民1. 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包括亚洲西南的西奈半岛,是非洲、亚洲的国家,其地理范围大体与现代埃及相当。古埃及位于地中海东南岸,是一个地中海文化圈的国家。地理位置具体说来:东隔红海与阿拉伯半岛相望,西接利比亚,北临地中海,南连努比亚(今苏丹)。在地理上古埃及分为两大区:孟斐斯以南的尼罗河谷地叫做上埃及,孟斐斯至地中海岸的三角洲地带叫做下埃及。上埃及是一狭长谷地,宽度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公里左右,东西两侧山峦起伏,山外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下埃及河川密布,扩展成一扇形,此处多沼泽,古时不易通行;只有三角洲东面穿过苏伊士地峡,经由西奈半岛可达西亚的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这是古代亚、非两洲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孔道。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埃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孤立性、封闭性,但也使得文明具有了稳定性。但是,这种孤立是相对的。2. 尼罗河的作用埃及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除了尼罗河流域、三角洲、法尤姆绿洲之外,埃及其余地方多是沙漠,沙漠占国土面积86以上。但纵贯境内的尼罗河却把埃及变成了沙漠中的绿洲。河发源于赤道非洲,全长约6648公里。尼罗河是由发源于中非维多利亚(Victoria)湖(世界第三大湖泊)的白尼罗河(the White Nile)和埃塞俄比亚(Ethiopia)的青尼罗河(the Blue Nile)在苏丹平原汇合而成,最后尼罗河注入地中海。古希腊哲学家赫卡泰乌斯(Hecataeus)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对古埃及的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用重大。尼罗河通常7月份水位开始上升,8月份出现洪水,8月中旬到9月末淹没河谷地区,淤积的洪水冲洗了泥土中的盐分,沉积了富含各种有机物的淤泥,尼罗河河水退回河堤之后,人们在10月和11月开始播种,次年1月到4月作物成熟,4至6月是尼罗河水位最低的时候。3. 居民古埃及文明的创造者是讲哈姆语的北非土著和讲塞姆语的西亚人融合所形成的人种,其语言属于哈塞语系。从人种上说,将古埃及人分为黑种、白种及其混血种三个部分的看法是不成立的,但是也很难将其称为一个种族,如果不拘泥严格的科学定义的话,可以把他们称为“非洲种族”或“地中海种族”。二、前王朝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非洲北部地区就有人居住。古埃及的旧石器时代最早为175万年前的奥杜伟(Oldowan)文化。大约在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退去,北非的气候逐渐转为干,不久出现了浩瀚无垠的沙漠,于是许多居民便陆续迁到尼罗河两岸。埃及的铜石并用文化以塔萨?巴达里文化、涅加达文化I、涅加达文化II为典型,通常将之成为前王朝文化(公元前45003120年)。(一)塔萨巴达里文化(公元前45004000年)物质文化成就。巴达里文化的基本生产工具是石器工具。最普通的工具是石镰刀。除了石器外,巴达里文化最高成就是铜器的使用,主要有铜念珠、扣针。巴达里文化的陶器分为粗制陶器和精制陶器,粗制陶形状简朴,为棕色。精制陶有红光陶、黑光陶和黑顶陶。农牧业生产。巴达里文化的居民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农作物有谷子、小麦、大麦以及亚麻。他们饲养狗、牛、绵羊和山羊等家畜。社会生活、习俗。房屋为圆形或次圆形的茅舍,面积通常为6平方米左右。穿兽皮或亚麻布衣服,有短裙和长袍,佩戴铜、石念珠,骨制手镯,注重化妆。墓穴一般为圆形,较小,通常陪葬一、二件陶器,陪葬品看不出明显的差异,女人的墓葬一般比男人的大一些,墓葬中女性雕像比较流行。墓葬中尸体通常为侧卧头向南面朝西。此外,在墓地中,还有动物的墓葬,它们与死人一样,也被裹在席子里或亚麻布里。(二)涅加达文化I(Neqqada Culture I)(阿姆拉文化el-Amara)(公元前40003500年)物质文化的进步。在石器工具生产上,出现了专门化的生产,石器一般由优质的燧石制造。工具主要有大刀、弯形刀、鱼尾状工具、手斧、叶子形状的工具和镰刀。在铜器方面,出土了薄铜片和一端卷成小环的铜针,但是铜器工具仍然是非常稀有的。在陶器方面,粗制陶较少,多数是精制陶,除了红光陶、黑光陶和黑顶陶外,还出现了白十字线陶。 城市的出现。在这个时期,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出现了城市,居住地开始建筑起城堡。涅伽达附近的“南城”就是一个重要遗迹。城堡用小砖建成,出现了城墙和防御工事。在狄奥斯波里?帕尔瓦发现了有围墙的城市的模型。 墓葬的分化和男性雕像的出现。墓葬出现了分化,一些坟墓拥有丰富的陪葬品。在某些墓葬中发现了巫术用品,其主人可能是巫师或者巫医。这些人很可能是氏族中的显要成员或者领袖。墓葬中发现了权标头,表明了国家权力开始萌芽。最大的墓葬仍然是女性的,但是,男性雕像的出现,表明了男性权力的上升。 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奴隶制的出现。在出土的这一时期的一些器皿上,经常可以看到被刻画的一定形状的符号,特别是在一处埋葬中的所有器皿照例是刻画同一个符号,或许表明这些器皿属于一定的主人。与私有制相伴随的是奴隶制的发生。这个时期奴隶制的情况还难以说明。但是,除了那些仍然令人尊重的女性雕像外,还有担水女人雕像的出现。这种担水女人与背着手的俘虏联系起来,可以说明奴隶制现象的发生。(三)涅加达文化II(格尔塞文化Gerzean)(公元前35003120年)物质文化生进一步发展。石器生产方面,燧石工业更加进步,器物更加精美,开始生产凿子和半月形尖刀,使用梨子形的权标头。在金属器方面,铜器更加流行,用于制作鱼叉、短剑、刀、锛子、斧子和针等。此外,出现了金银制品,如银制鹰雕像、银制锛子、银短剑和银刀等,还出现了金子,金薄片和金耳环、金念珠。在陶器生产上,黑顶陶变得稀少,而红光陶和黑光陶还存在,出现了波柄陶,开始使用陶轮,彩陶开始流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居民点上,除了继续城市建设外,形成了大规模的居民点,除了涅加达城外,典型的是希拉康波里斯城。根据出土的房屋模型,我们知道这时期的房屋是长方形的。墓葬分化加深。最好的墓葬是长方形的,往往墓穴由隔间构成,墙壁衬里用席子或木板做成。穷人的坟墓仍然为圆形的或椭圆形的。墓葬中放弃了席子包裹尸体的做法,开始使用木头棺材。三、涅加达文化北传与上埃及三大文化区的形成北传:涅加达文化的核心区在上埃及地区,但是,在涅加达文化II时期,涅加达文化已经扩展到了下埃及,在法尤姆地区的格尔塞(el-Gerza)地区形成了显著的涅加达文化。稍后,涅加达文化继续北扩,在三角洲的奥马尔(Minshat Abu Omar)也形成了涅加达文化。在三角洲的布托(Buto)遗址,出现了从马阿底文化向涅加达文化转变的现象。在涅加达文化II或涅加达文化III早期,下埃及的本土文化消失,涅加达文化在下埃及占据了主导地位。区域性国家:在涅加达文化北传的同时,在上埃及逐渐形成了三大文化区:希拉康坡里斯(Hieraconpolis, 北到阿尔马特Armant,南到埃勒凡塔)、涅加达(南接阿尔马特,北到胡(Hu, Diospolis Parva)、阿拜多斯(从胡北到阿西乌特Asyut)。这三大文化区,在陶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了这种区域化倾向。从涅加达出土的墓葬来看,在涅加达文化III时期(公元前3200前3000年),明显在质量和规模上不如涅加达文化II时期,因此,可以判定此时的涅加达文化区已经被吸纳到其他文化区中,有人认为是被并入希拉康坡里斯文化区,有人认为被并入了阿拜多斯文化区。涅伽达III期时分布在阿拜多斯、涅伽达和赫拉康波里斯的王陵,其规模和形制就已与早王朝的王陵基本一致了。不管怎么样,在涅加达文化III时期,最终是阿拜多斯文化区占了上风,可能是通过兼并战争或者联盟的方式,将上埃及统一起来。四、早王朝时代的埃及(公元前308028902686)早王朝时期共经两个王朝,历时约四百余年。第1王朝共8王,第2王朝共10王。早王朝是古埃及统一国家逐步形成、王权进一步发展的时期。1. 统一与分裂的斗争传说出身于提尼斯世系的美尼斯统一埃及。在第1王朝末期国家发生了短暂的分裂,不久,第2王朝建立。第2王朝的第1王亥特普塞海姆威(Hetepsekhemwy),他的名字的意思是“两个权力和平相处”,指的是他作为第2王朝开国君主调和南北矛盾、重新统一了国家。第6王帕里布森(Paribsen),意思是“他们的心是房子”,他放弃了传统的荷鲁斯王衔,而是采用了塞特王衔,暗示了他是一个僭越者,表明了国家的动乱。第2王朝末王哈塞海姆威(Khasekhemwy),采用了荷鲁斯和塞特双重王衔,表明了两个政治势力之间矛盾的调和,“荷鲁斯和塞特哈塞海姆威,两主在他统治时期和睦共处。”2. 国家制度的创设早期国家制度的发展完善是这个时期总的趋势,其具体进程体现在文字的广泛使用、都城孟斐斯的确立、政府管理职能的逐渐完备、王权理论的形成及国家统一性的日益加强等等方面。这也是学者们把这个时期作为埃及历史开端的原因。文字的广泛使用。到了第1王朝以后,前王朝时期那些调色板和权标头一类的纪念物逐渐消失了,代之以记载重大事件的“王室年鉴”。“王室年鉴”最早以重大事件为年的字,如“清查牲畜年”等,一年一块石板,石板上方有一个圆洞,后来才逐步演化为按每个国王的统治纪年如“某王第x年”等。文字形成了独有的传统。都城孟菲斯的建立。传说出身于提尼斯世系的美尼斯定都孟斐斯(Memphis),古埃及语的意思是“白城”。孟菲斯位于今天开罗不远的地方,即上下埃及的连接点上。从此,在上下埃及具有了一个政治、宗教都城。国家管理机构的发展。以掌管财政的宰相、主持军事事务的长官为首,以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等的大批书史为基层官员,这便是埃及国家官僚机构的雏形。这个机构支撑着国王的最高权威,统治着工匠和农民等普通劳动者,埃及社会阶层金字塔结构形成了。王权理论的形成。确立了神王理念,国王为荷鲁斯的追随者,荷鲁斯、涅布提、尼苏毕特三大王衔出现。随着独立国家的形成,埃及与其他地区文化上的差别日渐明显。虽然与周边地区的贸易活动仍在继续,但后者对埃及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少,前王朝时期那些典型西亚风格的艺术主题如长颈兽等逐渐消失。第二节 古王国与第一中间期经过早王朝时代四百多年的统一与分裂的斗争,到了古王国时代,埃及才真正统一了起来。古王国包括6个王朝,时间为公元前26862160年。这些王朝定都孟斐斯。其中36王朝属于古王国时代中央政权比较强大的时期,而7、8王朝则是中央政权受到冲击的时期第7王朝和第8王朝中央权力衰弱。之后,进入一个分裂时期。一、古王国君主专制主义从国王的权威或王权的来说,在古王国时代,王权神化程度加深了。国王自称为“拉之子”或“伟大的神”,强调其神性。宣称国王是荷鲁斯神的追随者,是神王朝的继承者。起源于早王朝时期的埃及王衔,到了古王国时代,已经定型,法老具有五个王衔:荷鲁斯、涅布提、金荷鲁斯、尼苏毕特、拉之子,这些表明国王是荷鲁斯神的化身,两女神所保护的人,是强大的金荷鲁斯,上下埃及之王和拉之子。此外,国王还是权威神胡(Hu)、智慧神西阿(Sia)和正义神马阿特(Maat)的化身。从中央政府来说,国王垄断了一切大权。国王掌握立法权和司法权,国王的话语就是法律,国王是最高法官;国王掌握了最高行政权,一切官员都是由国王任命;国王掌握军事权,战争时期国王是最高统帅;国王垄断财政权,主持每年的全国人口、财产和土地清查工作,以便划分土地和征收赋税。在国王下面,设立最高行政官员维西尔(Vizer),充当国王的副手从事国家管理。维西尔之下设定5个部门,农、工、财、兵、法。从地方政府来说,地方以州为单位进行管理,古王国时代共设立42个州,上埃及22个,下埃及20个。州由州长负责。二、金字塔的修建“金字塔”是我国对古埃及的角锥体陵墓建筑的称呼,西方语言(英语Pyramid、法语和德语Pyramide)中的金字塔来源于古希腊语Pyramis的复数Pyamides(意为小麦饼)。古埃及人将金字塔陵墓建筑称呼为mr, 。至于这个词的严格意义,现在没有弄清楚。(一)金字塔建筑演变1. 起步萨卡拉的阶梯金字塔第3王朝的法老左塞第一个修建金字塔。他在萨卡拉修建了阶梯金字塔,为金字塔建筑开辟了道路。为左塞建筑了一座高7.9米、边长为62.5米的马斯塔巴(Mastaba)坟墓。但是,左塞王对此不满意,认为不够宏大。于是,伊姆霍特普便将这个马斯塔巴陵墓向四周扩大,然后在上面建造了3层马斯塔巴,这样就形成了4个马斯塔巴层叠的建筑物,高度为40多米。最后,为了使陵墓与周围的建筑物相和谐,又将底层的马斯塔巴向西北侧扩展,然后又增加了2层,最终形成了逐层上收的6层重叠式的阶梯形金字塔。高为60米,东西长121米,南北宽109米。2. 过渡美杜姆(Maidum)的假金字塔和达赫舒尔(Dahshur)弯曲金字塔第三王朝的末王胡尼(Huni) ,按照先前的技术思路,仿照左塞王阶梯金字塔,在美杜姆为自己建造了一座7层重叠的马斯塔巴坟墓,建造在高40多米的岩石小丘上,后来增加到了8层,塔身的各个阶梯用石板覆盖,改造成具有斜面的角锥体“斜塔”,这样使得塔基的倾角达到了7410。因此,阿拉伯人将之称为“假金字塔”。原高92米,塔基144米,倾角5151。第四王朝的法老斯尼弗鲁(Snefru) ,改变了先前的建筑思路,而是摆脱了层叠马斯塔巴的做法,开始按照角锥体建造金字塔。一开始将金字塔的倾角定为5431,但是建筑到一半(即49米)的时候,发现塔基无法承载上面的建筑,于是将倾角改为4321,结果就形成了弯曲金字塔。高97.26米,塔基188.56米。由于这座金字塔位于后来斯尼弗鲁建造的红色金字塔的南边,故称为“南部金字塔”。3. 形成达赫舒尔红色金字塔尼弗鲁法老对弯曲金字塔并不满意,于是又在达赫舒尔北部建造了一座金字塔,高101.15米,塔基213米,倾角4340。由于塔身为红色的石灰石所覆盖,故称为“红色金字塔”,又因为其位于达赫舒尔的北边,也称为“北部金字塔”。这座金字塔有三个墓室,最上面的墓室长9.3米,宽4.5米,高15米。色金字塔是按照标准的角锥体设计建造成功的第一座金字塔,后来的金字塔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建筑的。4. 高峰三大金字塔胡夫修建了埃及历史上最高大的金字塔,哈夫拉修建了第二金字塔,孟考垃修建了第三金字塔。从阶梯金字塔向标准金字塔的过渡,既是古埃及金字塔建筑的一大进步,而且也是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在阶梯金字塔时代,人们认为驾崩的国王可以踩着阶梯升天。建造标准金字塔是随着人们对太阳神崇拜而逐渐加强,国王升天不再是借助阶梯了,而是通过太阳光芒直接升天,因此,逐渐建造起了象征太阳光芒的辐射的标准式金字塔。(二)为什么要修建金字塔?创世观念。埃及人在观察尼罗河泛滥的经验中,形成了创世的观念。这种水中生出土地的观念进一步影响了埃及人的宗教观念。在马斯塔巴坟墓中,出现了类似于神话中描述的建筑,金字塔本身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太阳神崇拜。由马斯塔巴坟墓向金字塔转变,体现了太阳崇拜增强。由阶梯金字塔向真正金字塔演变,也与太阳崇拜有关。 普遍观念。人类建造高层建筑,本身蕴含了与天比高的理念,也是人类实现与天交流的理想的产物。三、古王国的经济生活和阶级分化1. 经济发展在农业生产上,尼罗河的有规律泛滥,保证了农业的优先发展。古王国时代的农作物,包括谷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谷物有大麦、小麦和二粒小麦。经济作物有亚麻。园艺作物有蔬菜和水果。在三角洲地区分布着一些葡萄园和果园。饲养一些家畜和家禽,如牛、绵羊、驴、羚羊、鹅、鸭子、鸽子等。在埃及,渔业也相当发达。在手工业上,铜器更加流行,加工技术显著提高。使用了熔炼和锻造的方法。此外,还有铅、金、银和铁的加工。在矿业上,在东沙漠开采金矿,在西奈开采铜矿。仍然使用石器。陶器普遍使用。纺织业、造船业等进一步发展。在商业上,主要以无物交换的方式实现互通有无。对外贸易方面,埃及与黎巴嫩地区的毕布罗斯进行雪松贸易,与索马里(古代蓬特地区)进行香料贸易,与努比亚地区进行各种贸易。2. 土地制度古王国时代的土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王室土地,寺庙土地,公社土地和私有地。王室土地,是国王直接支配的土地,往往由王室成员继承。寺庙土地,统称为“神的土地”,来自国王的赏赐,用于寺庙开销。公社土地,占有的土地最多。私有地,高官贵族占有的私有地最多,主要来源于国王的赏赐。个人的私有地,数量较少,是公社瓦解后形成的。3. 阶级关系奴隶主:由国王、官僚贵族、僧侣构成。中下层自由民:由中小奴隶主和自由小生产者构成。他们占有一定的土地,具有一定的财产。奴隶:由伊苏、拜克、赫姆、麦尔特等构成,他们在各行各业从事劳动。四、宗教变化与艺术进步在古王国时期,埃及在宗教信仰上的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王权信仰中,太阳神拉信仰的出现和发展,第五王朝时期,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太阳神庙便是明证;二是大众信仰中,灵魂不灭意识的确立。古王国时代,开始修建宏伟的陵墓建筑,最为典型的就是金字塔的修建,而金字塔本身反映的就是灵魂转世的思想,此外,普通百姓,也相信灵魂不灭,依赖法老可以实现个体的永生。在古王国时代,埃及的宗教性的艺术第一次繁荣。在建筑上,出现了陵墓建筑金字塔,还出现了崇拜太阳神拉的太阳神庙,这些建筑为后世埃及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雕塑上,刻画威严的法老,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刻画神人合一的君主,为后世雕塑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与之前相比,在艺术上一方面艺术手法进步,一方面是艺术主题宗教化的发展。五、第一中间期在古王国第6王朝末期,国家开始衰败,第7、8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由于干旱引发了人民起义,直接摧毁了软弱的中央政权,国王国土崩瓦解,地方贵族各自为政,埃及进入了第一中间期。反映这一时期的文献涅非尔提预言讲述了干旱等自然灾害:“埃及的河流空了,人(可以)徒步涉过。人们找不到能行船的水,河床变成了沙滩。沙滩上没有水”。虽然发生了旱灾,但是官僚贵族仍然盘剥百姓:“土地缩小了,(但是)它的行政官员却很多。土地荒凉不毛,税却很重;只有很少的谷物,但量斗却很大,而且量时总是满得上尖。”这样就引发了人民大起义:“人们拿起了武器,大地变得混乱没有武器的人变成占有武器者穷人发了财仆人们在欢乐。”第9、10王朝定都于赫垃克利奥坡里斯(Herakleopolis, now Ihnasya el-Madina),而与第10王朝建立同时的定都于底比斯的第11王朝开始挑战北方的权力。经过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对峙和冲突,到第11王朝第5王孟图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 )经过25年的征战,终于灭亡了最终灭亡了第10王朝,统一了埃及。第三节 中王国与第二中间期中王国时代由两个王朝组成。第11王朝共7王,第12王朝共8王。都底比斯与伊梯托维(ictawy, now Lisht)。之后,进入了第二中间期,埃及遭受了外族入侵。一、政治改革孟图霍特普二世统一埃及之后,尽管结束了分裂状态,但是,经过第一种间期的发展,地方贵族势力很强大,中央政权比较软弱。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贵族的势力,中王国的法老们竭尽权力恢复和强化中央政权,为此,进行了行政改革。孟图霍特普二世改革。在中央,任命亲信主要要底比斯人担任要职;在地方,创立驻扎城市的钦差大臣制度,监督地方贵族;为了加强对远离首都底比斯的下埃及的控制,设立下埃及总督。孟图霍特普二世任命钦差大臣监督地方的政治体制,以及利用亲信掌握中央政府要害部门和加强对下埃及的管理的行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塞索斯特里斯三世改革。第一,废除钦差大臣进驻城市的体制,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大的行政区(瓦列特,Waret),每个行政区由“报告者和官员”领导;第二,剥夺地方贵族的特权,逐渐架空地方贵族的势力。二、社会经济的恢复、阶级关系的变动水利灌溉与法尤姆的开发。中王国时期,干旱还在持续,为了缓解灾害,第12王朝开始开发法尤姆地区,进行人工灌溉。索斯特里斯二世开始开发法尤姆,建立水坝控制尼罗河支流的水量。阿蒙尼姆赫特三世在法尤姆地区开发了17000英亩土地。在古王国末期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涅杰斯(njs, ),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小人、穷人”,本来他们是自由民,在第一中间期他们开始支持和投靠地方贵族,其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在社会动乱中,那些上层涅杰斯成为了革命的对象。他们在国家统一过程中为统治者所利用。在中王国时代,他们成为了贵族,步入政府部门,踏上了官宦之路。在中王国时代,大多数涅杰斯仍然处于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只有少数强有力的涅杰斯上升为社会上层。三、来世信仰的普及化和平民化在古王国时代,普通百姓来世依赖于法老在来世的安危,也就是说,只有法老能够在来世复活,那么,百姓才能复活。但是。由于第一中间期的混乱,以及王权神圣性的被践踏,君权之上的理论破产了。君权之上理论的破产,一个副产品就是以前王室享有丧葬特权被打破了。随着丧葬特权的被打破,普通百姓也可以采用王室礼仪埋葬死者,这意味着,原来依赖法老复活,现在变成了依靠自己。这种来世信仰的平民化,使得一般百姓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来世复活。伴随着这种观念的产生,奥西里斯崇拜在下层社会兴盛了起来,而奥西里斯信仰的繁荣进一步促进埃及的来世信仰,强化了埃及灵魂不灭的宗教思想。四、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7861567)与喜克索斯人的入侵第12王朝的末代女王死后,埃及进入了第二中间期。接替第12王朝的第13王朝起初还是国家唯一的合法的政权,但是不久在三角洲地区相继建立起了第14、15、16王朝,之后在底比斯兴起了第17王朝。这样,在第二中间期,地方政权相继建立,国家再次分裂。 在第二中间期,爆发了人民起义。在伊普味陈辞(又名一个埃及先人的训诫)记载了这次起义:“大地乡陶钧一样翻转过来,贫穷的人变成珍宝的主人奴隶变成奴隶的占有者书吏的文件已经被毁损,埃及的谷物已经成为公共财产”,这次起义把矛头指向了国王:“让我们镇压我们中间的有势力者发对那蛇标,拉”。在第二中间期,埃及遭受了亚洲的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喜克索斯(Hyksos),古埃及史家马涅托(Manetho)说这个词的意思是“牧人王”的意思,但是,现代学者研究表明这个词来源于古埃及语eqa eswt,意思“外国的统治者”。喜克索斯人是来自叙利亚巴勒斯坦国地区的居住在山区的西塞姆人。喜克索斯人侵入埃及是长期渗透的结果,早在第一中间期,他们就越过了三角洲,第10、11、12王朝都对其进行了战争。在第二中间期,喜克索斯人乘埃及统一王国崩溃的有利时机,以阿发里斯(Avaris)为中心建立了政权,随即向孟斐斯扩张。第四节 新王国与后埃及新王国时代是古埃及的黄金时代,共3个王朝,都底比斯、阿马尔那与培尔拉美西斯。20王朝崩溃后,埃及进入了新的分裂时期,此期间努比亚人建立了第25王朝。一、驱逐喜克索斯人的战争与新王国的建立第15王朝第4王阿波非斯一世(Apophis, )统治时期,是喜克索斯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因此历史上将他的统治时期称为“阿波非斯王朝”。在他统治时期,与南方底比斯的第17王朝友好相处,彼此进行了联姻,其势力一直到达努比亚地区。在阿波非斯一世统治末期,第15王朝与第17王朝的关系恶化。传说,阿波非斯派遣使者送信给底比斯王朝说:“废除河东的河马池塘!因为河马不论昼夜,叫声响彻城市,不让我睡觉。”底比斯王朝的泰奥二世面对阿波非斯的蛮横要求,决心反抗,于是,底比斯王朝开始与第15王朝发生了战争。泰奥二世在战争中受伤死去。他的儿子卡莫斯继承了王位,他继承了其父的反抗喜克索斯的政策,继续对第15王朝作战。卡莫斯进军顺利,直抵第15王朝首都阿发里斯的城下。不久,阿波非斯与卡莫斯相继死去。阿赫摩斯一世继承了卡莫斯的王位,他继续反抗喜克索斯人的大旗。他攻占了阿发里斯之后,把喜克索斯人驱逐到了巴勒斯坦地区,由此,重新统一了埃及。二、埃及帝国的创立和巩固埃及帝国的创立。阿赫摩斯巩固了新建立的王朝和统一的埃及国家。第3王图特摩斯一世时期,对叙利亚进行了远征,曾一度进入幼发拉底河东岸地区,在南方深入尼罗河第三瀑布。第6王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对亚洲进行了17次远征,在南方将势力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创建了埃及帝国。 埃及帝国的危机。在18王朝末期,埃及在亚洲的霸权受到了赫梯的严重威胁,埃及帝国在亚洲的领土不稳定性增强,北叙利亚的一些属国投入了赫梯的怀抱,埃及帝国面临者严重的危机。埃及帝国的巩固。第19王朝第3王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穆瓦塔里什进行了著名的卡迭什战役,之后两国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多年的战争,最终,在公元前1285年,两国签订了和平条约,划分势力范围,埃及帝国重新巩固起来。埃及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和努比亚地区的统治。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建立埃及帝国后,埃及就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和努比亚地区实行了统治。对努比亚地区,埃及直接派驻官员进行直接统治,将努比亚地区划分为两部分,上努比亚和下努比亚,直接征收赋税。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埃及采取间接统治方式,扶植亲埃及的王公进行统治,维持当地统治秩序不变,埃及派遣官员监督,在一些地方驻扎埃及军队,埃及军队在叙利亚巴勒斯坦有四大防务区。埃及将当地王公的王子扣为人质,接受埃及的教育,长大后回到叙利亚巴勒斯坦继任为统治者。三、帝国时代的王权和神权的冲突埃赫那吞改革古埃及是个宗教意识非常浓厚的国家,古埃及人信奉的神灵不计其数。这样,在埃及便形成了专门侍奉神明的僧侣阶层,而世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往往借助宗教来宣扬法老的神圣性,而神庙依托于王权,谋求自己的财富和权势。自古王国以来,埃及法老不断向神庙捐赠财富和奴隶。新王国时代,由于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捐赠财富的数量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而神庙特别是阿蒙神庙集团借助王权和新王国时代的对外战争,积累了大量财富,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宗教势力向政府各部门渗透,控制了国家的某些机构。随着阿蒙神庙势力的不断壮大,王权日益感觉到了其对其统治的威胁。为了抑制甚至剪灭阿蒙神庙的势力,第18王朝的法老埃赫那吞进行了著名的宗教改革。第一、废弃对阿蒙神的崇拜,抬出阿吞神。埃赫那吞自统治的第四年起,开始关闭阿蒙神庙,兴建阿吞神庙,规定阿吞是全国人民信仰的惟一的神,铲除一切纪念物和雕像上的阿蒙的形象和名字,将国王名字中的阿蒙替代为阿吞。第二、兴建新都埃赫塔吞。埃赫塔吞的意思是“阿吞的地平线”。为了摆脱旧的阿蒙神庙势力的影响,埃赫那吞决定在阿马尔那另建新都。第三、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进行改革和创新。埃赫那吞主张艺术要真实反映现实,尊重自然,描写自然,形成了著名的阿马尔那艺术风格。阿马尔那艺术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摆脱以前那种刻板、统一的风格。在文学上,推广口头语,形成了特有了风格,主要体现在诗歌、祈祷文和碑文。如阿吞颂歌,界碑。埃赫那吞改革进行了15年,最终失败了,他死后,他的继承者图坦哈蒙恢复了对阿蒙神的崇拜,废弃了阿吞崇拜,迁都底比斯。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改革不彻底、不深入。埃赫那吞在宗教方面的改革,只限于宫廷的范围,除了宫廷外,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了解阿吞神,仍然维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这就为阿蒙神的复辟留下了空间。第二、政府内外交困引发了不满。埃赫那吞专注于改革,基本上没有进行对外战争,因此国家贵族对于外来财富的停止流入不满意,改革的施事者是新兴的涅木虎阶层,他们本质上属于暴发户,一旦当权后横征暴敛,激化了矛盾。当时近东形式发生了变化,小亚的赫梯开始兴起,对埃及在亚洲的霸权构成了严重挑战,埃赫那吞对此无所作为。第三、改革集团内部的矛盾。涅木虎背离了埃赫那吞,王后涅斐尔泰梯与埃赫那吞产生矛盾,埃赫那吞改革决心动摇。四、专制主义统治的强化自古王国时代确立君主专制统治以来,历经中王国的重建,到了新王国时代,古埃及的君主专制统治再度强化。这主要表现为君主权威的增大以及政府组织机构的复杂化和“二元化”。法老权威的增强。在新王国时代,国王除了传统的五个王衔之外,增加了新的尊称“法老”。法老一词起源于古埃及语pr-oa,音译为法老,原意为“大房子”。自阿蒙霍特普四世开始指代自己开始,第19王朝时期广泛流行。政府组织机构的二元化。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为了限制相权,将维西尔的权利一分为二,设置了两个维西尔,分别负责上下埃及。此外,为了管理努比亚和亚洲,设立了所有南方国家的总督和所有北方国家的总督。政府组织机构的复杂化。新王国时代,新设立了库什总督,代表国王管理努比亚地区,同时设立了阿蒙第一先知,管理宗教事务。此外,设立了常备军和警察。五、埃及文明的全面辉煌在新王国时代,埃及文明全面发展,辉煌无比。在建筑上,修建了举世瞩目的卢克索神庙和卡那克神庙,规模之大,占地面积之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神庙。此外,还修建一系列其他神庙,如著名的哈特舍普苏特神庙,拉美修姆神庙。在雕塑上,发展之前的建筑风格,发明了箱式雕像和巨像,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雕像遗留下来很多,最著名的当属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美农雕像”。在文学上,埃及文学全面发展,诗歌进步明显,传统文学体裁进一步发展。在思想意识上,尤其是宗教思想上,形成了新的王权神学体系底比斯神学,深化了来世信仰,形成了奥西里斯地下审判的思想。在伦理上,宗教伦理进一步发展,突出强调秩序的重要性,以及遵守秩序的重要性。到此时,埃及文明的各种独特因素大放异彩,充分交融和发展,形成了全面辉煌的古埃及文明的巅峰。六、第三中间期与后埃及1. 帝国衰落外部:海上民和利比亚人的入侵。第19王朝的法老美愣普塔统治时代,埃及遭受了海上民和利比亚人的入侵,尽管,埃及最终取得了防御战争的胜利,但是,表明埃及不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第20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海上民与利比亚人再次入侵埃及。 内部:人民起义和陵墓工人罢工。在第19王朝末期,一个叙利亚人伊尔苏发动了起义,瓦解了第19王朝的统治。第20王朝时期,修建陵墓的工人发动了罢工,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第29年,陵墓工人因18天没有领到口粮而罢工。阿蒙神庙势力增长。面对内忧外患,新王国法老穷以应付,在这种形势下,阿蒙神庙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第19王朝拉美西斯二世时代,阿蒙第一先知的职务不再由国王任命而是父死子继。第20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三世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权,取得阿蒙神庙的支持,继续向神庙捐赠财物。在第20王朝末期,神权势力获得了极度发展,阿蒙高僧阿蒙霍特普在卡那克神庙把自己描绘成法老的形象。到了第20王朝末期,埃及事实上形成了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高僧荷里霍尔与军事首领斯门德斯的三头政治,到公元前1085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三头政治的均衡被打破,荷里霍尔和斯门德斯瓜分了国家,自此,埃及帝国崩溃。2. 第三中间期(1085664)第三中间期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统治的瓦解和地方的独立化。由2125王朝构成。斯门德斯建立了第21王朝,但是,上埃及的权力掌握在以荷里霍尔为首的阿蒙僧侣手中。公元前945年,在三角洲建立起第22王朝。第22王朝还没有结束,又出现了第23王朝。在公元前727年,在三角洲出现了第24王朝,这样,在下埃及出现了三个王朝。而上埃及的阿蒙僧侣仍然保持着独立。第24王朝企图一统天下,与第22、23王朝结盟,向上埃及进军,上埃及的底比斯阿蒙僧侣向努比亚人求援。最后,努比亚人灭亡这些地方王朝,建立了第25王朝。此时,亚述开始入侵埃及,在抵抗亚述的过程中,在埃及出现了第26王朝。3. 舍易斯(664332)复兴后埃及,即后期埃及时代,是法老埃及的最后阶段。由2631王朝构成。舍易斯王朝的复兴。由于第26王朝建都舍易斯,故称其为舍易斯王朝。舍易斯王朝时期,埃及驱逐了亚述人,赢得了独立。埃及进入了铁器时代,商品货币关系取得了发展,出现了一定重量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铜块和铁块,城市发展迅速。舍易斯时期不仅社会经济复苏,而且在文化上出现了复兴的浪潮。在艺术品上先是刻意模仿古王国时代的艺术传统,接着就模仿第18王朝的风格,出现了短暂的复兴,因此将之称为“新古典主义艺术”。在丧葬方面,重新开始使用金字塔文和亡灵书。文字上,除了使用流行了世俗体外,还刻意使用中王国时代的语言进行书写。舍易斯的复兴和繁荣,仅仅是暂时的,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复兴埃及。因此,当波斯帝国兴起之后,埃及就成为了被征服的对象。4. 外族征服公元前525年,波斯王冈比西斯远征埃及,灭亡了第26王朝,建立了第27王朝或波斯第一王朝(公元前525404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继承王位后,于公元前518年再度入侵埃及。公元前486年,波斯王薛西斯残酷镇压埃及人起义。公元前404年,埃及人驱逐了波斯人的势力,建立了第28王朝。在第29和30王朝时期,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二世入侵埃及,于公元前343年征服埃及,建立了第31王朝。此后,直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驱逐了波斯人的势力为止。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公元641年阿拉伯征服埃及。第五节 古埃及文化一、文字和文学(一)文字象形文字(hieroglyph)的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是由“神圣”(hieros)和“雕刻”(glypho)两个字组成。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简单的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由表音符、表意符和限定符组成,常用符号大约700多个。表意符,用图形表示某种具体事物的意义或抽象概念。任何一种能画得出来的实物都用该物的图形作为记录符号。画一个 来表示“太阳”,用 表示水,画一个人把手放在嘴里 表示“吃”的动作。采用象征的办法表达动作或抽象概念。例如, 进一步引申为“白天”、“日光”等意义。“吃” 表示“想”、“说话”和“感觉”等概念。表音符,用一些图形来发示发音的。表意符失去了图画性质变成了纯粹的发音符号。音符由24个单辅音、大批双辅音和三辅音符号组成。单辅音: 表m音, 表b音, 表n音。双辅音:房子 表双辅音pr,三辅音:甲虫 表三辅音hpr。限定符,是、以表意符表明词的语义类别。同音词区分发明了限定符,在词尾加表意符来标明这个词的语义类别。限定符不发音,只起引导读者把握文字正确含义的作用。例如, “犁杖”和“朱鹭”两个词的音符完全相同,都读作hb,区别词义的方法是:在hb后面分别加上“犁杖”和“朱鹭”的图形。 wb.n=ra m pt 太阳已经在升起在天空之中(二)文学埃及的文字发展较早。流转下来的文学作品有神话故事、宗教文学、传记文学、教谕文学、散文故事、诗歌。 古王国时期,传记文学、教谕文学兴盛。较早的一篇是第3、4王朝之交的梅腾自传铭文,仅记载梅腾的财产和一生任职的履历。古王国时期的自传,当首推大臣乌尼自传。第6王朝大臣乌尼在自传里记述了忠效国王、得恩宠、享富贵。教谕文学以箴言形式出现,绝大多数出自贵族之手。如古王国时期的普塔霍特普教渝。中王国时期,古埃及散文小说兴盛。能言善辩的农夫的故事、遇难船夫的故事辛努亥的故事。其中后者生动地叙述了大臣辛努亥,因涉嫌参与暗杀法老的宫廷政变,被迫出逃叙利亚,经历艰险奇遇,在异国取得荣华富贵,后来经受不住思乡之苦返回埃及。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辛努亥久居异国渴望回乡:“是哪位神引导我到这里来的?请怜悯我,带我返回家乡吧!您肯定会让我看到我心向往的地方!当我身居异国他乡,死神降临时,我该怎么办呢?神啊,请同情我吧!”这里,将年迈的辛努亥眷恋故土,决心叶落归根的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新王国时期,诗歌文学兴盛。宗教诗以阿吞大颂歌为代表,“整个大地焕发出生机,动物吃草,树木花草盛开,鸟儿也出巢,用羽冀向您的神灵致礼。”而情歌以比拟手法生动地刻画了青年男女对情人的思恋之情。这些情歌热烈奔放,感情丰富,如“我的妹妹已来,我的心欢喜若狂;我的双臂伸张拥抱她,我的心跳进了她的心房”。二、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建筑:陵墓建筑以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新王国时代的地下陵寝建筑为代表。神庙以古王国的太阳神庙与新王国的各类神庙为代表,其中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为典型代表。雕塑:雕塑一般用石头、木头、象牙和陶土作为材料。古王国以古拙为特点。国王和他的亲信大臣的肖像大都雕成正面像、呆板、端庄,体现神圣高贵的姿态。哈夫拉狮身人面像就象征着法老凛然不可侵犯。一般官员和普通人的雕像比较生动,如第5王朝的“书吏像”、“村长像”和第6王朝的“侏儒像”,面部表情接近写实,风格质朴。中王国时期,现实主义意图加强了,注重刻画内心感受和下层人生活。塞索特里斯三世的雕像雕得十分真实而富有表现力,瘦削、傲慢神气的脸部刻画最为有特点。下层人的生活的两尊木雕彩绘的女子雕像,女子身着紧身裙,头顶装满品的篮子,手拿斑鸠,体态轻盈,优美动人。还有一组以男仆为首的3个女子应招排成一列的群雕像,形态逼真、生动。新王国时期,艺术手法成熟。出现了巨像,如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和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埃赫那吞改革期间,艺术摆脱传统影响的束缚,朝着接近于生动活泼的现实主义方向进一步发展。埃赫那吞、涅斐尔泰梯王后和他们女儿的全身像和半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