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渭南市临渭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渭南市临渭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全区“十二五”规划的圆满完成。二一一年三月十日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2日渭南市临渭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加速建设关天城乡统筹示范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渭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关中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打造经济强区、构建和谐临渭、实现争先进位的关键时期。为明确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制定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与和谐稳定两大主题,坚持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带动两大战略,突出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中心城市建设管理、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村一品”农民增收工程、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服务业现代化进程,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克服了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大多提前一年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加快、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辖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7%。人均gdp达到14088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67%。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3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5元和4565元,较2005年净增9323元和2405元,年均增长18.1%和16.1%。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21个,总投资124亿元,完成投资103亿元,其中97个项目已经建成,24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134个,合同引资168.9亿元,其中上亿元项目32个。累计争取到位国家投资18亿元。在重大项目支撑和国家投资政策的支持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累计完成343.6亿元和127.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和7.9倍,年均分别增长40.7%和81.5%,呈现高位增长的态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强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以“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建成“一村一品”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35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7个),推进村150个,培育形成葡萄、核桃、猕猴桃、香菇、冬枣、奶牛、生猪、奶山羊、肉鸽、笼养鸡十大特色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陕西省“一村一品”先进区、全国畜产品先进区、陕西省畜牧生产先进区、秸秆养牛先进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过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和无公害基地认证共6个,注册渭乐天、见庄、秦浓等农产品商标7个,冬枣、超级无核王葡萄等4种渭乐天牌时令水果被推荐为奥运会指定产品。全区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7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以打造全国第一葡萄产业基地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规摸”的思路,2009年底启动建设渭北葡萄产业园,以下吉镇为中心,建设20万亩优质葡萄产业基地,沿双官路、渭阳路形成“十”字形绿色葡萄长廊,使其成为集葡萄生产、加工、营销、采摘品尝、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风景区和关中最大的田园风光景观带。目前已建成千亩优质葡萄示范园,葡萄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被评为陕西葡萄之乡、中国葡萄之乡。“十一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41亿元,比2005年净增12.6亿元,年均增长7.9%。 坚持以渭北产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至2009年6月(经开区上划),园区先后引进了雨润渭南食品工业园、国德电气等产业化项目96个,引资总额59.8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3个。海普制药、泓利钢管、双鹭钼业、安信电子、恒盛诺德、陕富面业、路易食品、老香君油脂、泰山纸面石膏板等34户企业建成投产;青啤渭南分公司、新秦金属镁完成扩能改造,形成现代医药、食品饮料、有色冶炼、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优势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5户,较2005年增加12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7.28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0.8亿元,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3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通过关停取缔污染企业、拆除燃煤锅炉和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667吨和1090吨,万元gdp能耗降至0.93吨标煤,下降20%,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引导扶持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区各类批发零售商品流通网点发展到1.2万个,交通物流企业45个,建成恒基商业中心、荣发建材、祥和建材家居城、乐天聚生态酒店、威尼斯影城等消费娱乐中心200多个,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市场日趋旺盛。“十一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7.38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以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2.7%提高到2010年的45.9%,提高了3.2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加快渭北产业园建设,累计投资3亿余元,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渭南中心城市框架跨河拉大,为渭北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管理职能下移,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心城市建设管理上,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工作格局。成立城区征地拆迁等工作机构,全力做好城建项目的征地拆迁、环境保障等工作。五年来,共拆迁80万平方米,征(租)地1.7万亩,确保了重大城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创卫办、创模办等机构,强力推进“一城四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投资5500余万元,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保洁区域实现全覆盖,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生活垃圾实现定时收集、日产日清。中心城市建设跻身“省级卫生城市”行列,创国卫、创省园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鉴定。朝阳公园、信达城市运动公园、沋河公园蓄水扩绿等一批城市休闲广场和信达世纪城、豪润御城等小区建成,市民休闲、健身、娱乐、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强力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编制完成李家堡村、车雷村、员张村、盈田村等14个城中村控制性详规,创造了许村城中村改造模式,完成了西庆屯搬迁,启动实施了老城区改造拆迁、双王办槐衙安置小区等城中村改造项目。郑西高铁、西合铁路、新货运站、西潼高速改扩建、渭蒲高速公路、310国道改线、750变电站、西气东输、西油东输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建成,使渭南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更加凸现。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按照“规划为刚、基础先行、多元投入、综合开发”的思路,加快小城镇开发,重新修编了小城镇建设规划,故市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辛市镇、下吉镇、闫村镇、阳郭镇4个镇被列为关中百镇。通村公路、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工程顺利实施。全区共新修县乡公路110公里,通村公路140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完成沋河水库除险加固、箭水北调等工程,解决了16.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82%。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建成农村沼气池1.4万口,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南塬绿化任务,造林10.4万亩,绿化渭河近堤、渭北渠路361公里,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8.2%,城镇化水平达到47%。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五年先后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45户,累计核销企业历史债务12亿元,工信、二轻、供销、畜牧、物资等系统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区推广新技术、新工艺56项,开发新产品30多个,申请专利140件,授权73件,其中1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白杨集团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税全部取消,乡镇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得到强化。在全市率先完成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新的投入、管理、运营和保障机制初步形成。金融体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先后成立临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老城区开发改造有限责任公司和信达等 4家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2.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6.8%。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五年先后撤并中小学255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7所,新建、改造危漏校舍16.7万平方米,建成渭南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学校布局日趋合理;下吉镇、辛市镇、交斜镇、双王办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瑞泉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杜桥中学、铁路自立中学、固市中学、下吉中学、吝店中学进入省级标准化中学行列,高考连年位居全市前列,被省政府命名为“两基”教育先进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参合率达到98%,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乡低保大幅扩面,城市低保对象达到24.7万人,农村低保覆盖面扩大到3.98万人;社会保险参保面持续扩大,参保人员20.8万人;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口计划执行良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8,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区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9.6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区。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秦腔现代剧桥弯弯 月圆圆荣获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并参加了陕西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秦腔晋京五十周年”赴京演出活动。“平安临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一批信访热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置,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十一五”实际2010年实际年均增长(%)一、全区生产总值亿元54.0112514.7其中:第一产业亿元8.8221.417.9第二产业亿元22.1446.2113.3工业亿元14.2525.2612.7第三产业亿元23.0557.3818三次产业比例16:41:4317:37:46全区人均gdp元60971408814.67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79.74131.3540.7三、地方财政收入万元50451730029.8四、城镇化水平%39.647五、城镇登记失业率%3.4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7.248.222.8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171.551649518.1八、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160456516.1九、人口自然增长率2.524.38十、全区总人口万人88.6894.06十一、外贸出口总额亿元1.081440万美元十二、万元gdp能耗吨标煤1.170.93降低20%专栏1 临渭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二)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必将带来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再趋活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国内资本流动加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区在更大空间上寻求合作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的继续实施,有利于我区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我区深化同经济区内其他县市区在产业的配套分工、区域功能、战略定位等方面形成产业互动和文化融合,对加快我区交通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大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和关中都市群建设之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转型均提供了有利基础和条件。大西高铁、西合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凸显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发挥我区交通、电力、人文、劳动力资源的潜在优势,提高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通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全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长内生机制明显增强,具备了加快发指标临渭区渭南市陕西省全国gdp年均增长速度(%)14.7114.5414.510.3人均gdp(元)14088147382643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40.7342.0530.723.8城镇化率(%)474046.5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49515918156951910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565473241055919专栏2 2010年临渭区与省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展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践,全区工作思路明晰、重点突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三)面临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区加快发展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后经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四大区域”竞相加快发展,省内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关中率先发展。省际之间、地区之间、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县市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加快我区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偏小,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4088元,远低于全省26434元和全市14738元的平均水平。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缺乏竞争力。工业产业的聚集度和关联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占比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附加值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以电子信息、金融保险、物流配送、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三是随着中心城市管理职能下移,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任务越来越重,建管体制不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加之投融资渠道狭窄,融资体系满足不了加快发展的需求。五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经营管理、科技研发、实用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支撑加快发展的要求。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依然艰巨。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差距扩大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都将对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二、“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抓住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目标,以城市建管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城市建设管理、壮大服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努力跻身关天经济强区之列。(二)战略定位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渭南中心城市的定位和我区区位、产业等优势,“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围绕打造100万人的中心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中村改造、老城改造、片区改造,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建设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建设关中东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工业品的储运、集散、配送及出口贸易、会展交易等,把我区建设成为关中东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关中田园风光景观带。依托渭北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和南塬秦岭北麓2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积极打造集葡萄和核桃生产、加工、营销、体验参与、采摘品尝、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风景区和关中田园风光景观带。建设生态文化休闲聚集区。围绕渭南中心城市建设城市休闲区和渭河、赤水河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区,充分发挥我区自然、人文、交通等优势,加快发展人文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开发沿山旅游景点,提升农家乐规模和水平,展示关中风土人情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休闲聚集区。建设西部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我区葡萄、核桃、冬枣、猕猴桃、香菇、苗木花卉、生猪、奶山羊、奶牛、鸡鸽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食品、果蔬、奶畜制品精深加工,培育发展大型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企业,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西部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聚集区和集散地。(三)发展原则突出率先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为目标,凝聚各方面的发展共识和动力,扩大经济规模和竞争实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率先发展。突出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加快工作创新和体制创新,既注重引进、学习、推广和应用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又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以科技、人才、管理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突出绿色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开发新能源,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倡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突出协调发展。把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促进产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和谐发展。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强和谐社会构建,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强区、富民。(四)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产业布局为:“一城两园三带十基地”。“一城”:打造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两园”:建设渭北葡萄产业园、西塬建材产业园。“三带”:渭北平原产业带,重点发展葡萄、冬枣、生猪、奶牛及农副产品加工(故市镇交斜镇农副产品加工带)和生态观光农业;城市近郊产业带,重点发展苗木花卉、蔬菜等;南塬产业带,重点发展核桃、猕猴桃、香菇、鸡鸽、奶山羊、建材等。“十基地”:按照“南核桃、北葡萄、沿河两岸设施菜,南北羊、东西牛、中间笼养鸡、生猪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建设葡萄、核桃、蔬菜、猕猴桃、冬枣、苗木花卉、奶牛、奶山羊、生猪、鸡鸽十大产业基地。(五)预期目标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2015年,辖区生产总值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gdp达到36200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 总收入达到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25%。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全社会rd(研发)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75%。中心城市和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2015年,渭南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建成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市区人口达到60万人(含高新区和经开区)。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力争达到60%。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0元,年均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年均增长20%。农村贫困人口较2010年减少一半,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生态环境出现新景象。2015年,渭河干流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城市空气好于二级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城市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镇绿化率达到40%以上,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到2015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100万人左右。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90%。城乡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一)全面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壮大城市经济主动将渭南中心城市融入关中城市群和西安市半小时经济圈发展之中,把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一城五创”为统揽,以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城市管理、壮大服务业为重点,建设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基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塑造形象”为要求,全力配合市政府建设城市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供热送气、中水回用、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力做好重大城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步伐。按照“整区规划、整村拆迁、整片改造、整街开发”的思路,完善拆迁政策,强化拆迁监管,规范拆迁程序,坚持依法拆迁、文明拆迁、和谐拆迁,全力推进城市大拆迁、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2011年完成所有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十二五”期间,改造槐衙村、丰荫村、双王村、园里堡村、沋西村、李家堡村、韩马村、高田村、员张村、盈田村、车雷村、五里铺村、保丰村、西张村、农园村、毕家村、赵家院村、曙光村、张刘村、罗刘村、梁村、朱王村、八里店村、蒋家村、翻身村、毕家村、瓦塔村27个城中村,实施东入口区域改造、老城区旧城改造、老货运站片区改造、梅园新村片区改造、民生街改造、国贸片区改造、南京路片区改造、乐天大街片区改造、渭南市中心商业步行街等片区综合改造项目,完成建成区18个城中村改造,完成1.4万户330万平方米城中村民房拆迁,建设500万平方米以上的安置房、公租房、商品房及各类保障性住房。按照“综合配套、有偿自愿、逐步推进、分类实施”的思路,实施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程,2011年底新增城镇居民6万人,2012年底达到10万人,2015年达到20万人,中心城市居民人口达到60万人。李家堡城中村改造项目:项目位于华山大街以南、渭花路两侧、陇海线以北,占地201.55亩,总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总投资4.7亿元。员张村城中村改造项目:项目位于西三路西、华山大街北,六、七组城中村改造占地94亩,投资6.5亿元,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6.5亿元。车雷村城中村改造:占地220余亩,投资5.1亿元,建设多栋高层及多层商住楼共32万。车雷村乐天生态住宅花园小区项目:占地44亩,总投资1.1亿元,建设多层住宅楼两栋,八层小高层综合楼一栋,十八层、二十六层高层商住楼各一栋,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老城区改造项目:项目位于滨河大道以东,东至老城街与310国道交汇处,北起胜利大街,南到华山大街,投资50000万元,总用地面积约117公顷。东入口区改造项目:东至西潼高速渭南东入口处,西至沋河,南至原西潼高速公路,北至朝阳大街东延伸段,规划占地181.5公顷,含朝阳大街东延伸段改造工程。总投资50000万元。梅园新村改造项目:项目东至民生街,南至区委,西至西安路小学,北至东风大街,总投资17000万元,占地20.75亩,总建筑面积40901平方米。东入口区域安置小区项目:项目位于向阳办保丰村,占地218亩,建设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安置楼,总投资23879万元。老城区拆迁安置南小区:项目位于华山大街南侧,滨河大道西侧,占地90亩,总建筑面积98000平方米,建成11栋住宅,总投资19000万元。丰荫安置小区:北靠渭河大街西靠渭清路的规划区内,建设22幢6层砖混住宅楼面积10.6万平方米,总投资9000万元。渭南市老货运站片区改造项目:项目西起前进路,东至北塘路,南起人民街、西南京路,北至胜利大街,项目占地520亩,建设规模6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6亿元。渭南市中心商业步行街区域综合改造项目:项目东至北塘,西至天斗宾馆、市副食公司,南到东风大街,北到人民街,占地约450亩,总投资约20亿元。前进路北段东侧区域改造项目(槐衙小区):项目西起前进路,东至解放路,南起五马路,北至310国道,总用地1043亩,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用于4个村25个村民小组2901户10870人的安置房及商品房开发建设,总投资250000万元。仓程路住宅小区:项目位于仓程路西侧渭河大街南侧,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2500余套商住房及约5万平方米商业用房,总投资50000万元。民生街改造安置:项目位于民生街,投资30000万元,拓宽改造民生街,征地200亩,拆迁80户,2万平方米安置被拆迁户。沋西七、八组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沋西村7、8组,总投资5亿元,建20层高层5栋。盈田一组综合楼项目:项目东邻杜化路,西临村民住房,南临市人行,北临东风大街,建设一栋六层框架结构综合楼,建筑面积10500。盈田二组商住楼项目:项目位于西五路北段东侧铁路支线南侧,建设框架结构商业楼一栋,砖混结构住宅楼3栋,板式商住楼一栋,总面积1263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盈田三组商住楼项目:项目位于西五路中段,建设1栋12层框架结构商住楼,1栋6层砖混结构住宅楼,总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盈田四组商住楼项目:项目位于仓程路北段,建设2栋多层框架结构综合楼,总面积19000平方米,总投资2300万元。专栏3 临渭区“十二五”城市建设项目盈田十一组商住楼项目:项目位于西五路中段,建设1栋12层框架结构商住楼,4栋6层砖混结构,1栋3层框架结构商业楼,总面积28000平方米,总投资4057万元。盈田和谐小区一期项目:项目东邻三贤路,西邻六泉路,南邻东风大街,北邻西南京路,项目占地105亩,一期启动两块宗地,投资3000万元。北欧青年城二期工程:项目位于金水路北段,建设一栋多层框架结构商住楼,总面积18652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金水人家商住综合楼项目:项目东邻二黃局,西邻金水路,南邻朝阳大街,北邻三组村民住宅,建设一栋框架结构18层商住楼,总建筑面积17607.7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华山大街东段改扩建:项目西至沋河,东至西潼高速东入口处,设计道路全长2942.2米,主要包括朝阳大街东段扩宽、310国道连接段和沋河桥改造工程,总投资26121万元。海兴水岸新城项目:项目位于民生街东侧,尤河西侧,三马路东段南侧,建住宅楼面积约9.3万平方米,总投资17165万元。就业训练教学楼及住宅楼:项目位于乐天大街东段26号,建设6层教学楼,18层框架结构住宅楼,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艺华综合楼项目:项目位于前进路中段西侧,建设一栋12层框架结构综合楼,总面积32000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锦花综合楼:项目位于站北路,占地1.8亩,建设4500综合楼,总投资500万元。华清园小区:项目东临天斗宾馆,西临副食公司,南临西南京路,北临老火车站,投资5000万元,建设5幢多层商住楼。凯荣小区:项目位于西潼路中段,渭花路西,占地5.41亩,总面积24000商住楼,总投资3800万元。青中园小区二期工程:项目位于北塘巷,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16层复合商住楼。临渭区廉租房建设项目:青青家园:项目位于渭花路南段,占地86亩,建筑面积11万m2,总投资12000万元。民生园:项目东北邻陇海铁路、西邻高田村、南邻国粮储备库,占地30亩,建廉租房5万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陕西省卤阳湖管理所建设项目:项目位于渭南市看守所北侧,投资16000万元,建设办公楼、看守所牢房等基础设施。总占地169.79亩,总建筑面积51430平方米。渭南市生活垃圾中转站:投资2300万元,建设日转运生活垃圾300吨的垃圾中转站4座。渭南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渗沥液处理项目:总投资2330万元,建设占地10.013亩,日处理渗沥液100吨的处理场一座。加快城市创建步伐。深入推进“一城五创”活动,“十二五”期间建成国家级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创业型城市和低碳城市。围绕创建标准,城乡联动,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围绕中心城市60万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学校、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保障城市居民都能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城乡服务业。按照“城区国有集体企业退二进三、临街地段拆旧建新、城改项目配建商业设施、片区改造开发商业街区”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配合市政府建成渭南行政商务区、五星级酒店等重点工程和渭南博物馆、名人雕塑、特色建筑等一批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标志性工程。招引各类投资商参与城市开发,打造国贸商厦-信达广场-恒基商业中心、仓程路-乐天大街十字新商业中心、乐天大街-民生路十字机电城商业中心、渭南世纪贸易中心等商业圈。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家政保洁、医疗保健、托幼养老、文化娱乐、职业介绍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事务及广告设计、创意装饰等中介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拓宽服务业领域,发展新业态,建立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信达南北商业街项目:项目东临世纪城住宅区,南临朝阳大街,西临台湾大润发超市、城市运动公园,北临东风大街。总投资2.5亿元,总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台湾大润发超市项目:总投资4.8亿元,占地18亩,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渭南世纪贸易中心项目:项目位于东风大街中段,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49358平方米。金阳义乌小商品步行街项目:项目位于原城区货运专线区,规划全长900余米,宽16米。占地约25亩,建筑面积41625平方米,总投资6630万元。凤凰国际酒店:项目位于原凤凰宾馆原址,总投资25000万元,占地15.7亩,建筑面积6万平米。计划建26层国际大酒店1幢,31层公寓式住宅1幢。华阳时代广场项目:项目位于东风大街中段(解放街道办事处东邻),占地24亩,建筑面积8.72万平方米,项目由三栋高层组成。1、2号楼为32层,3号楼为16层,总投资2.5亿元。城东交通服务中心:项目位于民生路北段西侧,310国道南侧,车雷大街以北,沋西村四组以北,占地120亩,总投资3000万元。渭北葡萄产业园交易大厅项目:投资9700万元,项目占地60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建设交易大厅、物流中心,保鲜储备库、分级包装车间、办公大楼及电子商务等附属配套设施。“两园一中心”框架建设:(1)渭北农副产品物流仓储配送中心项目:项目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37100平方米,年可储存商品2000万件,冷藏果蔬12万吨,总投资9800万元。(2)站南渭南商贸物流园项目:投资2亿元,建设30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3)下吉渭北葡萄保鲜物流中心项目:项目位于渭北葡萄产业园,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6580平方米,总投资1.49亿元。3个“双百”市场建设项目:(1)曙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位于滨河大道沋河桥北,占地90亩,投资9000万元;(2)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占地50亩,投资3000万元;(3)渭北葡萄产业园葡萄果品批发交易市场:项目位于临渭区下吉镇,占地100亩,投资5000万元。渭南机电园(曙光4、5组改造):项目位于民生街中段,曙光4、5组,投资30000万元,占地200亩,经营机电业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投资3000万元,根据优势产品和市场需求,在全区重点发展15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信息灵敏、运行高效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城区建设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服务站。滨河农贸市场:拆迁现襟沋路蔬菜市场,投资2400万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专栏4 临渭区“十二五”城市服务业建设项目调发展的格局,构建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开放型的大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突出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等设施网点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创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推动家政服务、托幼养老等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国贸都市住宅花园等一批精品宜居小区,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工程,重点建设曙光、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渭北葡萄产业园果品批发交易市场3个“双百”市场,临渭农机特色物流园和襟沋路等15个标准化蔬菜、花卉、水果、农资和农产品展示市场。到“十二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专栏5 临渭区“十二五”旅游业建设项目天留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投资5000万元,园区景点、服务、管理设施、道路。华夏生态园建设项目:投资30000万元,发展林木5000亩,星级宾馆、楼台亭阁等。慧照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2200万元,慧照寺街工程、寺内建筑完善。寇准墓园开发建设项目:投资4000万元,寇准雕像、展览厅、服务设施。白氏祖茔开发建设项目:投资2500万元,展室、雕像、服务设施。焚书台保护开发:投资700万元,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恢复原貌性景观及建设保护设施。六姑泉保护开发:投资1100万元,建设保护设施及周围景观开发和观光园林生态区,总建筑面积140000平方米。庆安寺塔保护:投资600万元,建设文管所、厢房及院落扩建,院内绿化,排水、防雷设施。步寿宫遗址保护:投资500万元,成立文管所,进行田野考古。文庙大成殿后续保护工程及开发建设:投资1200万元,进行大成殿的油漆彩绘,展厅、厢房的建设,消防、技防设施建设,外围环境的绿化等。渭南生态物流产业园民俗展示休闲观光项目:投资36000万元,建设以渭南民俗特色的休闲旅游娱乐中心。渭北葡萄产业园旅游观光项目:依托渭北20万亩葡萄产业园项目建设,建设关中最大的平原田园风光景观带。制定详细的葡萄产业园旅游观光项目专项规划,将采摘品尝、生产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娱乐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按照南自然、北人文的发展格局,以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和特色食品为主,大力发展自然山水生态游、人文景观文化游、红色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游,壮大旅游经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开发,实施渭北生态农业观光游,扶持航天测控博物馆、秀龙山生态休闲旅游中心、石鼓山森林公园、天留山森林公园、华夏生态园、三贤故里等一批山水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化提升特色农业。优化农业布局,按照塬区沟坡浅山台阶地发展核桃杂果,塬面发展苹果、猕猴桃、香菇,渭河两岸、沋河川道发展时令蔬菜,渭北东部地带发展酥梨、棚瓜、蔬菜,渭北西部地带发展优质粮棉、冬枣、葡萄、奶牛养殖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增收、果业提质增效、畜牧业倍增和设施蔬菜建设等六大农民增收工程,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做大、做强、做优十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百万头生猪大区项目:投资3880万元,建成出栏百万头生猪基地,建成三个良种猪繁育场,存栏达3000头以上,建成存栏达30000头的重点镇10个,存栏达3000头以上的重点村110个。5万头奶牛建设项目:投资600万元,建成5万头奶牛基地,建成存栏达500头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以上,存栏达1000头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以上,存栏达300头的养殖小区40个以上。20万只奶山羊项目:投资500万元,建成20万只奶山羊基地,建成存栏达2000头以上的规模场5个以上,建成存栏达1000头以上的规模场12个以上,建成500头以上的规模场30个以上。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投资2700万元,建设红堤葡萄、猕猴桃、冬枣、芦笋、马铃薯等19个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投资850万元,新修机井配套10眼,衬砌渠道15000米,硬化机耕路15000米,土壤改良5000亩,装配改造试验室培训室48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及种子检测车等48台套(辆)。临渭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总投资14608.2万元,在塬区退耕还林镇等8镇办225个村,建设基本口粮田13.6万亩;沼气池、太阳灶、节柴灶16821口;发展特色经济林5.5万亩,特色养殖基地1个;农民技能培训2460人次;补植补造4.69万亩。葡萄产业园秸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投资1300万元,新建厌氧消化器2800m3、青贮池4500m3等设施和供气管网工程。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在闫村镇申郭村源泉乳业有限公司、渭南燕氏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畜牧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新建发酵塔、贮气、输气管网等设施,配套购置相关设备仪器。专栏6 临渭区“十二五”农业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投资1713.9万元,装备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区域试验示范基地和村级服务站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投资400.17万元,新建标准实验室617.43m2,购置设备105台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投资450万元,抓好1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总投资110万元,装备区级信息中心和丰原、阳郭、下吉、官路等4个镇信息站及15个村级信息点。农民技术培训中心:投资550万元。新建农民技术培训大楼1幢,配备培训、电教、办公设备。良种补贴:每年实施小麦良种补贴80万亩、玉米良种补贴60万亩、棉花良种补贴10万亩。争取中省补贴资金1500万元以上,5年共争取资金7500万元,实现良种全覆盖。粮棉高产创建:每年组织实施2个小麦高产创建项目、2个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和1个棉花创建项目。渭南燕氏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投资401万元,建设容积600m3 的厌氧+240 m3的储气一体化1座及配套设施。80gf沼气发电机及余热回收系统1套。渭南光大有限责任公司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投资440万元,建设容积600m3 的厌氧+240 m3的储气一体化1座及配套设施。80gf沼气发电机及余热回收系统1套。临渭区优质棉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投资440.59万元,改建检验检测培训室、种子库等866m2,晒场3200m2。新建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基地1万亩。新打并配套机井5眼,硬化田间道路4400m,衬砌灌溉渠道5500 m,修复排碱支沟6600m,新增变压器1台,配套电力线路1200m。购置仪器设备139台(套)。机械化秸秆化秸秆还田项目:投资6700万元,在渭北灌区9个镇实施,购置玉米秸秆还田机300台、旋耕机300台、玉米硬茬播种机1000台。秸秆生物质能利用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建设8处500立方米秸秆沼气站及1处生物发电项目,年处理秸秆18万吨。秸秆饲料加工项目:投资1300万元,在田市镇和桥南镇建设青贮池3600立方米,大型铡草机,切草机,揉碎机等。移民开发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投资565万元修建农田水利项目45个,投资1900万元修建交通道路项目90个,投资750万元实施生产开发项目35个,投资350万元进行科技培训。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3152万元,其中投资1086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工程71个,衬砌渠道26.1km,新打及修复机井78眼及配套,铺管23.2km;投资2066万元,实施县乡村道路建设,改造道路69条,长86km。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约4200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3个,搬迁人口4371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01万亩。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扩大优质粮食面积,到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55万吨左右,确保粮食安全。建设20万亩葡萄生产基地(以下吉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官底、吝店等镇)、2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阳郭镇、桥南镇2大核心区,辐射带动崇凝镇、丰原镇、三张镇、闫村镇、向阳办、站南办等重点区,沿山沿坡形成核桃集中生产区)、2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两带一区”,即渭北设施瓜果菜产业带、沿渭河设施蔬菜产业带、沋河川道板块蔬菜经济区)、6万亩猕猴桃基地(建设向阳办、丰原镇、三张镇3大核心区)、万亩设施冬枣基地(建设下吉镇、故市镇、官道镇三大核心区)、万亩花卉基地(建设向阳办核心区)、5万头奶牛基地(建设官道镇、官底镇、下吉镇、辛市镇4大核心区)、20万只奶山羊基地(建设阳郭镇、桥南镇、官底镇、下吉镇4大核心区)、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丰原镇、阳郭镇、官路镇、故市镇、交斜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