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翻译的实践报告.pdf_第1页
《我与地坛》翻译的实践报告.pdf_第2页
《我与地坛》翻译的实践报告.pdf_第3页
《我与地坛》翻译的实践报告.pdf_第4页
《我与地坛》翻译的实践报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我与地坛》翻译的实践报告.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h 3 1 5 9 u d c :8 0 0 诃4 岔解q 骂( 髀 密级: 学校代码: 硕士学位论文 ( 翻译硕士) 我与地坛翻译的实践报告 公开 1 0 0 9 4 a r e p o r to n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d i t a np a r ka n di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论文开题日期: 罗浩 冯梅教授 m t i 专业硕士 英语笔译 2 0 1 3 年6 月8 日 h 字 尤乒d 4 - a r e p o r to n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d i t a np a r ka n di b y l u oh a o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n gm e i s p e c i a l t y :m a s t e ro f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p r e t i n g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 s u b m i t t e dt o c o l l e g e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i np a r t i a lf u l f d l m e n to f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o fa r t s a th e b e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 翻译的实践报告,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 2 , o 昕岁月棚 雩汽 指导教师确认( 签名) : 勘叶年多月啪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 昕芦月以日 曙浙 指导教师( 签名) : i i i 摘要 我与地坛是一篇哲思抒情散文。作者史铁生以地坛作为感情载体和精神 支柱,表达了对命运以及生死之事的感悟和对母亲的愧疚及思念。该散文语言质 朴,感情真挚,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人生智慧。全文共计1 3 0 3 9 字。 在我与地坛的翻译中,笔者试图用地道的英语忠实地再现原文所表现的 内容和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本次翻译,笔者以归化翻译为翻译理念,以词 类转换、直译和意译等为主要翻译方法。翻译前,笔者认真阅读了该散文,并阅 读了一些学者分析我与地坛的文章,以深入了解该散文的内涵。 本次翻译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翻译作者朴实的用词、近于白话的语 言,如何翻译表现作者情绪的复杂长句,如何翻译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本论文从 词汇( 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和行为动词) 和复杂句的翻译两个方面对翻译实 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阐述,并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应该以充分了解文章蕴含的 深意为前提。笔者通过本论文旨在探索史铁生散文的翻译方法,以期为同类问题 提供参考。 关键词:归化名词翻译形容词和副词的翻译行为动词的翻译复杂句的 翻译 a b s t r a c t d i t a np a 北a n dii sap h i l o s o p h i z i n ga n dl y r i cp r o s e s h it i e s h e n g 、t h ea u t h o r , t a k i n gt h ed i t a np a r ka sh i se m o t i o n a lc a r r i e ra n ds p i r i t u a ls u p p o r t ,e x p r e s s e st h e i n s p i r a t i o no ff a t ea n dt h i n g so nl i f ea n dd e a t h , a sw e l la sh i sm i s s i n gh i sm o t h e r i n t h ep r o s e ,i t sw r i t t e nw o r d sa r eu n a f f e c t e da n di t se m o t i o ni ss i n c e r e ,f i l l e dw i t h t h o u g h tf o rh u m a n i t ya n dl i f ew i s d o m t h e r ea r et o t a l l y13 0 3 9w o r d si nt h ew h o l e p r o s e i nt h i st r a n s l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t h ew r i t e r , b ym e a n so ft r a n s l a t i o n ,t r i e sh i sb e s tt o r e a p p e a rt oi t sc o n t e n ta n di t se m o t i o ni ni d i o m a t i ce n g l i s hi nf i d e l i t y t h ew r i t e r s m a i nt r a n s l a t i o nc o n c e p ti s d o m e s t i c a t i i l g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 h i sm a i nt r a n s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a r ec a t e g o r ys h i f t ,l i t e r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s e n s e - f o v s e n s et r a n s l a t i o n b e f o r e t r a n s l a t i n g ,t h ew r i t e rr e a d st h ep r o s ec a r e f u l l ya n ds o m ep a p e r sw r i t t e nb ys o m e s c h o l a r s ,t od e e p l yu n d e r s t a n dt h ep r o s e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r a n s l a t i n g ,t h ew r i t e rh a ss o m ep r o b l e m s ,i n c l u d i n gh o wt o t r a n s l a t et h es i m p l ew o r d s ,h o wt ot r a n s l a t el o n gs e n t e n c e sf o re x p r e s s i n gt h ea u t h o r s e m o t i o na n dh o wt ot r a n s l a t et h er h e t o r i c a ld e v i c e t h ew r i t e rs t a t e sh i sp r a c t i c ea n d m e t h o d st os o l v ep r o b l e m so nt h ea s p e c to f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v o c a b u l a r yi n c l u d i n g n o u n s ,a d j e c t i v e s ,a d v e r b sa n da c t i o nv e r b sa n d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 w r i t e rt h i n k si t s n e c e s s a r yt or e a l i z es u f f i c i e n t l yt h e i ri m p l i e dp r o f o u n de m o t i o n b e f o r et r a n s l a t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 s i nt h ep a p e r , t h ew r i t e ra i m sa te x p l o r i n gt r a n s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so fs h it i e s h e n g sp r o s ea n dt r y i n gt op r o v i d er e f e r e n c ef o rs i m i l a rp r o b l e m s k e yw o r d s :d o m e s t i c a t i n g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n o u n st r a n s l a t i o no fa d j e c t i v e sa n d a d v e r b st r a n s l a t i o no fa c t i o nv e r b st r a n s l a t i o no f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 v 目录 摘要i v a b s t r a c t v 第一章名词的翻译2 1 1 题目“我与地坛”的翻译2 1 2 古建筑名称的翻译2 1 3 普通名词的翻译4 第二章形容词和副词的翻译6 2 1 形容词的翻译6 2 2 副词的翻译7 第三章行为动词的翻译8 第四章句子的翻译1 0 4 1 复杂长句的翻译1 0 4 2 短旬的翻译1 3 4 3 句子中修辞手法的翻译一1 4 结语16 参考文献18 附录1 9 后记( 含致谢) 5 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一5 5 引言 本次翻译作品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他因双腿残疾, 失去工作,失去爱情,精神受到极大打击。之后病情加重,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 症,此时的史铁生一度失去生存欲望。疗养期间,偶然走进地坛,并在地坛中找 到生存欲望和精神寄托。 这篇散文主要记载了作者在地坛中见到的既没落又永恒的景色,平凡而追逐 梦想的普通人,担心自己却又怕伤自己自尊心的母亲,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悲惨命 运的不满和对母亲行为的不理解,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死的感悟以及对母亲深 深的思念。 该散文写作风格独特,学者认为其含有自诉、自传和自省的因素。作品以对 人生的思考为主,并兼顾叙事、抒情、议论和景物描写。散文中每一章都表达了 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该散文叙事真实细致,抒发的感情细腻、真挚, 议论富有思辨性,景物描写手法细腻。 本次翻译实践的理念是归化翻译,用词类转换、增词、减词、意译以及直译 作为翻译方法。归化翻译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 种自然流畅的译文。1 此处所讲的“异国情调”可认为是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本次翻译则尽量减少该种习惯表达方式,多采用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使英语读 者可以在英语环境中更自然地理解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第一章名词的翻译 从理论上来说,名词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具体名词抽象化,译为短语或短句 等策略。该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具有浓厚的哲学味道,情感真挚。所用的名词较 为普通,很少使用奢华、绚丽的词汇。因此,翻译时应尽量避免过多选用或不选 用较复杂的词汇,旨在保留原文本朴实的文风。 1 1题目“我与地坛的翻译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公元1 5 3 0 年。地坛是皇家坛庙,庄严宏伟,是 明朝和清朝祭祀“皇地祗神”之所。 那么,地坛是一座坛还是一座庙呢? 如果是一座坛,可以翻译为t h ea k a ro f e a r t h ,如果是一座庙可以翻译为t h et e m p l eo fe a r t h 。a r a r 和t e m p l e 的区别在于 前者的意思是“圣坛”,后者的意思是“庙宇”。 经查询,地坛在清代经过多次的改建以及扩建,占地面积达到4 3 万平方米, 包括方泽坛、斋宫、宰牲亭以及皇祗室等建筑。1 9 5 7 年,北京规划局开始扩建, 重新建成地坛公园。又据我与地坛的内容中,多次出现“园子”,因此,此处 的地坛实际指地坛公园。综上所述,此处地坛应翻译为d i t a np a r k 。 我与地坛表现了史铁生在身患残疾,前途渺茫的境遇下进入地坛,与地 坛结下了不解情缘,并在地坛中逐渐明白了母爱的伟大,参悟生死、残疾与命运 的关系,地坛可称为史铁生的精神支柱。由此可知,“我与地坛”这个题目蕴含的 内容是地坛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另外,译本的题目应直观、明了。综合上述原因, 笔者把我与地坛翻译为d i t a np a r ka n di 。这种处理既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即 “我与地坛”在英语中应表述为“地坛与我”,又直接、清楚地表明了我和地坛的关 系,表现出我和地坛命中注定的缘分和不解情缘。 1 2 古建筑名称的翻译 中国古建筑博大精深,在我与地坛中,出现了几处古建筑或相关文字, 包括:古殿、琉璃、檐头、门壁、玉砌雕栏和斋宫。这些古建筑只是整个地坛公 园中比较小的部分,而这些较小的部分恰恰见证了地坛的久远与沧桑。而地坛的 这种“久远与沧桑”也体现了作者与地坛命中注定的缘分。因此,古建筑名称的翻 译不仅要符合英语习惯表达方式,更要考察其本质,精确、忠实地转换至译入语 , 中。 综合上述原因,我在翻译这些古建筑名称时先详细考察其本质,然后在遵从 英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下面举例说明。 例1 、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这里有几处古建筑名称:古殿、琉璃和檐头。一个形容词:浮夸的。文中所 说“古殿”是指地坛公园里各个古老的殿宇,实际是各个庙宇,因此,应该翻译为 ”o l dt e m p l e s ”。“古殿檐头”即为古殿的屋檐,“檐头”是口语化的说法,故而翻译 为”t h ee d g eo f o l dt e m p l e s e a v e s ”。“浮夸”的本意是虚夸、不切实际。通过上下文 推敲,此处的“浮夸”非用其贬义意,而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古代殿宇装饰所用琉 璃极为华丽、漂亮,故而应翻译为”e x t r e m e l yg o r g e o u s ”。按照汉语语法分析,该 短语为偏正短语,依照英语的习惯表达,翻译时可处理成“e x t r e m e l yg o r g e o u s c o l o u r e dg l a z e sa tt h ee d g eo fo l dt e m p l e s e a v e s ”。 例2 、门壁 此处所讲的门壁实际指地坛入口处或各个庙殿门前的影壁。在古代,百姓认 为可能会有鬼魂溜进住宅。百姓们允许自己祖先的魂魄进入( 这称为“回家”) 以 保自己家人平安,但不允许孤魂野鬼进入庭院,百姓认为这会给家人带来祸事。 如果庭院中有影壁,孤魂野鬼会在上面看见自己的影子,从而被吓走。因此,影 壁可视为人们把平安的希望寄托在建筑上的一种表现。综上所述,“门壁”即“影 壁”,是一种精神寄托,人们希望用这种“精神上的屏障”保佑家人幸福和宅邸平 安。经查询,此处“门壁”翻译为“s p i r i ts c r e e n s ”更为贴切。 例3 、玉砌雕栏 “玉砌雕栏”也可称为“雕栏玉砌”,本意为“雕刻精致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 阶”,形容建筑的精美。中国古代的皇家、官员、商人和地主家的房屋、庭院和 走廊中,经常用十分精美的工艺雕刻屋檐、栏杆和窗框,用玉石、大理石砌成台 阶,显示了自己的荣耀和富贵。翻译时,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应分开翻译,即 “玉砌”和“雕栏”,译为“c a r v e db a l u s t r a d e sa n dm a r b l es t e p s ”。 例4 、斋宫 帝王在祭祀天地前需进行斋戒活动,斋宫就是进行斋戒的场地。明朝以及清 朝前期,该活动的地点都设在紫金城外,因此地坛以及天坛都有斋宫。雍正九年, 雍正帝为保证人身安全在紫禁城内筑建斋宫,从此斋戒活动在皇宫内进行。“斋 宫”的“宫”实指一问很大的屋子,可以翻译为“p a l a c e ”,“h a l f 和“h o u s e ”。在英语 环境中,“ap a l a c ei sag r a n dr e s i d e n c e ,e s p e c i a l l yar o y a lr e s i d e n c eo rt h eh o m eo fa h e a do f s t a t eo rs o m eo t h e rh i g h r a n k i n gd i g n i t a r y ”即宫是一个很大的住宅,尤其是 皇室或国家元首或高官的住宅。由此可见, p a l a c e ”在英语环境中是“皇室的住 宅”,而斋宫只有在皇帝行斋戒礼时才入内举行活动,可以认为是一间专供特别 活动的大厅。而“h o u s e ”规模过小,难以反映出皇家的恢弘气势,故而采用“h a l l ”, 即“t h eh a l lo f a b s t i n e n c e ”。又因为此斋宫指地坛中的斋宫,所以翻译为“t h eh a l l o f a b s t i n e n c eo fd i t a np a r k 。 1 3 普通名词的翻译 该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普通名词,这些普通名词表示某些人、某类事物、某 种物质或抽象概念。史铁生用词从来不奢华、浮夸,而是用朴素、真实的文字阐 述事实,感动读者。文字朴实,却洋溢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史铁生作品中所讲的, 都是真实的生活,普通的人。因此,翻译这些词汇是宜使用普通的词汇,已保留 原文朴实的文风。 普通名词的翻译,一般多采用直译。本次翻译中,在归化翻译理念的指导下, 为更加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本人主要采用词类转换、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使用的 策略。 例1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中间”的英文释义是“b e t w e e n ,a m o n g ,m i d d l e ”。“中间”在此处是名词,根据 词类转换理论,在本句的语境中可以翻译成介词,即“b e t w e e n ”。由于“b e t w e e n ” 需连接在两个地位对等的词性之间,而本句写的是作者和地坛之间的关系,因此 可以在“b e t w e e n 后连接 t h ep a r k 和“m e ”,采用词类转换,即把“中间”这个名词 翻译时转换为介词,翻译为“b e t w e e nt h ep a r ka n dm e ”。作者写到“这中间有宿命 的味道”,那这味道是从哪里的来的呢? 整篇文章都是写的作者与地坛的某种关 系,因此这种味道是从关系中得来的。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加上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翻译为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p a r ka n dm e ”,这样可谓点出了这 篇文章的主旨。 例2 、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通过语境可知,此处的“坎坷”是指“平面上的沟沟坎坎”,而非“人生道路的 艰难”。因此,采用意译和顺译,此处的“坎坷”应翻译为“r i d g ea n dr o u g h ”。 例3 、他说再等一年看看到底还有没有那种鸟,结果他又等了好多年 此处的“结果”,其意思不仅仅是“表示在某种情况或条件下产生某种结局”, 还有一种“转折、遗憾”的意味在里面。因此,翻译这个词可采用意译和词类转换 相结合的策略。通过词类转换,将这个词翻译成介词“i nar e s u l t ”,为保留原文转 折的意味,使用意译,添加“h o w e v e r ”。因此,该词可翻译为“h o w e v e r , i nar e s u l t ”。 例4 、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 “年年月月”表达的意思是作者“几乎每一年、每个月”都去园子里静坐、冥想。 并且,“年年月月”也反映了作者已经被“地坛”吸引,他把自己的精神和对人生的 一点点希望全部寄托在“地坛”上,“几乎每一年、每个月”都去地坛。因此,可以 翻译成“a l m o s te a c hy e a ra n de a c hm o n t h 。 第二章形容词和副词的翻译 用好形容词和副词是散文的一大特色。该散文中,作者用形容词和副词表现 出自己的孤寂、焦虑、阴郁以及渴望自由。这些形容词和副词是作者心情的描述, 是作者情感变化的指向,正是由于作者不失时机地使用了这些形容词和副词,才 使作者在地坛中对生死的感悟以及情感的变化更加形象的跃然纸上,也为作者朴 实的名词增添了活力,添加了感情。因此,该散文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翻译,可以 承袭一般采用的词类转换的方法,同时多使用直译法,这样既保留了原文体现的 意蕴,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 1形容词的翻译 例1 、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随意而空旷”深含意蕴,表现出作者的孤寂,更表达了此刻作者在挣扎了半 生之后,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启发,渐渐地变的开朗豁然起来,可以采用意译方法 翻译,因此笔者将其翻译成“f r e ea n dc l e a r ,来表达此刻作者虽然孤寂但逐渐开 朗的心情。 例2 、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 “焦灼”在此处形象传神地表现出母亲“既担心儿子的安危又不敢不让他去独 自静心”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用词又反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担心和愧疚。如果 翻译成“f r e t f u lr o a d ”,则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语法。因此,此处采用词类转换, 将形容词转换为副词,可以翻译为“f r e t f u l l y 。 例3 、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 此处的“苍白”不是平时所讲的脸色发白,而是“小路”“苍茫白洁”之意”;“黑 润”指小路“有时由于光线不足而暗下来,而且小路并不干燥反而显得湿润”;景 物描写的翻译要时刻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心路成长历程联系在一起,作者描述 春天像条小路,不用“洁白”而用“苍白”,不用“黑暗”而用“黑润”,体现了作者仍 处在“既想走出阴暗的内心世界却又很难走得出去”这样一种矛盾的思想中。所 以,翻译这两个词时,采用意译和词类转换,将形容词转换为介词短语,因此可 以处理成“i nd e e pw h i t e ”和“i nw e td a r k ”。 例4 、清淡的日光中竞似有悠远琴声 日光怎么会是“清淡”的呢? 作者此处用“清淡”表现的是日光“清洁纯粹”,这 也反映出作者渴望阳光的生活,渴望纯粹的人生。此处翻译可采用意译法,翻译 为“l i g h ta n dp u r e ”,这样处理有利于保留原文所表达的情感。 2 2 副词的翻译 例l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自在坦荡”是形容词,在此处作补语。翻译时可根据词类转换理论将其翻译 为副词,作状语,即”f r e e l ya n do p e n l y ”。这句描写运用了拟人手法,即把野草荒 藤人格化。在景物描写中,作者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融入作品创作中,纵观 整篇散文,作者在前半部分表明了自己在瘫痪后一度感到生活无望,因此觉得连 “野草荒藤”都能“自在坦荡”,这是和自己命运的对比,相比之下自己的命运却充 满坎坷。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翻译后的结果也要能体现这种对比。翻译时应该 保留原文的基调,在译文中同样采用拟人手法。综上所述,该词可以翻译成“f r e e l y a n do p e n l y ”。 例2 、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 “咿咿呀呀地”是副词,翻译时可采用词类转换,翻译成介词短语,译为“i 1 1 b a b b l i n g ”,这样处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第三章行为动词的翻译 该散文应用了大量的行为动词,即实意动词。这些行为动词一方面清楚流畅 地叙述作者在文中讲述的故事,另一方面通俗易懂,颇有生活情调,从文学的角 度来讲“以小见大”,用普通的词汇来表达深深的情感。该散文中行为动词的翻 译应减少常用的直译,在遵从译入语习惯的基础上,多采用意译。 例l 、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撤”本意为“撤离,这里的意思是“后撤”,在汉语语境中“后撤“ 是向 反向行进,可以理解为“向地坛方向搬家”;而在英语语境中,无论是“r e t r e a t ”, “s t e pb a c k ”,“r e a rl e g ”或“b a c ko f f ,都只是表达“向后撤退的意思。此处 的“撤“ 只是“搬家的意思”,如果翻译为“r e t r e a t ”,“s t e pb a c k ”,“r e a rl e g ”或 “b a c ko f f ”,则会被译入语读者体味为“向后撤退”。因此,采用顺译法,此处 的“撤”翻译为“m o v e “ 。 例2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等待”的英文是“w a i t ”,在此语境中两个“等待”可翻译为两个不同的 词汇。第一个“等待”说明我与地坛之间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这也正是这篇散 文所要表达的情愫之一,根据前后文的“宿命”、“命运”等词可知,作者认为地 坛的存在是等着他的出现,在他达到人生最低谷时给予他精神力量和寄托。因此, 两个“等待”可分别采用直译和意译,分别翻译为“w a i tf o r ”和“w i t n e s s ”,这 样既阐明了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情愫,又避免了用词重复。 例3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 “斜切“ 在这里的用法比较口语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与其忠实对等的词汇, 因此可以采用词类转换,将动词转换为形容词,翻译成“d i a g o n a l ”,即m a k e d i a g o n a ls h a d o w ( 投下一溜斜斜的荫凉) 。在英语中,“荫凉”翻译成“s h a d o w ”, 并且是不可数名词,根据英语语法,这个数量词在翻译时应省略。 例4 、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 从语境来看,很明显,作者通过在报刊发稿维持生计,由此可知,“纸笔” 和“碰撞”的意思分别是“写作”和“开辟”。翻译时可采用意译法,可以分别 翻译为“w r i t i n g ”和“o p e nu p l l 9 0 例5 、他的妻子攀着他的一条胳膊走 “攀”这个词形象地表现出妻子依偎在丈夫怀中的模样。从下文得知,这对 夫妻可能出自没落的名门望族,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女子都羞于见到生人。综上 所述,翻译这个词时可采用意译和词类转换相结合的策略,即把动词转换为动名 词短语。综上所述,该词可翻译为“c l o s e l yh o o k i n gt h r o u g h ”,这种处理体现了 妻子对丈夫深深的依赖。 例6 、担心她会落入厨房 此处“落入”的意思是由于某种羁绊而陷入其中不可自拔,具体指作者担心 如此优雅、有魅力的女子因家庭琐事而不得不忙于家庭事务,因此,此处决不能 简单地翻译成“f a l li n t o ”,我选用的词是“f e t t e r ( 束缚) ”。采用意译和词类转换 相结合的策略,此处把主动词翻译成被动语态,即“b ef e t t e r e db y ”。 第四章句子的翻译 该散文兼有复杂长句和短句,并使用修辞手法。该散文以复杂长句见长。多 用复杂长句是作者史铁生的创作风格,这是由于史铁生的文章多表现真实的生活 和对人生的思考。短句减少了复杂长句造成的冗长、繁杂等弊端,同时清楚明白 地阐明作者此时的思想状况。而修辞手法为史铁生的作品增添了浓郁的色彩。史 铁生作品中的复杂长句、短旬和修辞手法如何翻译比较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是我 们应长期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将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4 1 复杂长句的翻译 多采用复杂长句,有利于作者表达既纠结又舒展的心情,既担忧又坦然的心 境;有利于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对母爱的感激;有利于把自己的精神以及对生活 的希冀寄托在地坛上。 翻译复杂长句时,笔者采用分译的方法,适当删减重复的词汇或意义不大的 连词和介词等虚词。下面举例说明: 例1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m ,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 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l 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 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按照句意,整个句子可分为三个意群。意群由于句子较短、语义明显,可 以采用直译法,翻译成“b e f o r e1w a sb o r n ,t h ep a r kh a db e e nt h e r ef o rm o r et h a n4 0 0 y e a r s ”。意群以“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为主句,“自从”引导的句子 作时间状语,翻译时采用合译,翻译成由s i n c 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即“s i n c e m yg r a n d m o t h e r , t a k i n gw i t hm yf a t h e r , s e t t l e dd o w ni nb e i j i n gi nh e ry o u n ga g e , t h e yh a dl i v e dn o tf a rf r o mt h ep a r ka l lt h et i m e ”。意群的中心句是“搬来搬去总 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来越近了”。翻译时进行语序调整,把“五十多年间搬过 几次家”处理成“i ns p i t eo f “ 引导的句子作状语,这样既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可 以分清句子主次。即“i ns p i t eo f m o v i n gf o rs e v e r a lt i m e sw i t h i n5 0y e a r s ,w e a l w a y ss e t t l ed o w ns u r r o u n d i n gi t ,e v e nc l o s e ra n dc l o s e r ”。 例2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 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1 0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意群如果使用直译,翻译成类似“i te r o d e da n dp e e l e do f ft h ee x t r e m e l y g o r g e o u sc o l o u r e dg l a z e sa tt h ee d g eo f o l dt e m p l e s e a v e s ”的句式则不符合英语习 惯表达方式。所以翻译时应该转换原文句式,即把剥蚀、淡褪和坍记这三个动词 翻译成形容词,使用i th a dw i t n e s s e dt h a t 的句式,处理成由“t h a t “ 引导三个宾 语从句,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即“w i t h i nm o r et h a n4 0 0y e a r s ,i th a dw i t n e s s e dt h a t e x t r e m e l yg o r g e o u sc o l o u r e dg l a z e sa tt h ee d g eo fo l dt e m p l e s e a v e sw e r ee r o d e da n d p e e l e do f f , t h a tt h ed a z z l i n gv e r m i l i o np a i n t e do ns p i r i ts c r e e n sf a d e da w a y , t h a tm a n y h i g hw a l l sw e r ec o l l a p s e da n dt h a t c a r v e db a l u s t r a d e sa n dm a r b l es t e p sw e r e s c a t t e r e d ”。意群中的两个短句由于互相独立且各有完整的句子结构,则可以翻 译成两个独立的句子,即“a l la r o u n dt h ep a r k ,t h eo l dc y p r e s s e sa r eb e c o m i n ge v e r m o r ev i g o r o u sa n ds e c l u d e d a n df a ra n dn e a r , w e e d sa n dw i l dv i n e sf l o u r i s hf r e e l y a n do p e n l y ”。 例3 、他的衣着过分随便,走路的姿态也不慎重山,走上五六十米路便选定 一处地方,一只脚踏在石凳上或土埂上或树墩上,解下腰间的酒瓶,解酒瓶的当 儿迷起眼睛把一百八十度视角内的景物细细看一遭。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倒一大口酒入肚,把酒瓶摇一摇再挂向腰间,平心静气地想一会什么,便走下一 个五六十米去 。 该句可分为两个意群。意群如果直译成“h i sd r e s s i n gw a se x c e s s i v e l yc a s u a l a n dh i sw a l k i n gm a n n e rw a su n s t a b l e ”则有明显翻译腔,因此可以把“衣着随便” 和“姿态不慎重”这两个动宾结构处理成状语形式,即“h ew a si ne x c e s s i v e l yc a s u a l d r e s s i n ga n dw a l k e di na nu n s t a b l em a n n e r ”,这样处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意群 中表明这个饮者常常以这种方式边走边喝,所以翻译时应用“a l w a y s ”和前句进 行连接;句中的主要动词选定、踏和解下应该处理成三个连续的动词;其中 “当儿”这个词别具口语化,其意思是“当时候”,翻译时可以转换为“w h e n ”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综上,这个句子可以翻译成“a l w a y sa f t e rw a l k i n gf o r5 0o r 6 0m e t e r s ,h ec h o s eap l a c e ,t r o do nas t o n es t o o lo ras h o r tr i d g eo ra s t u m pb yo n e f o o t ,t o o ko f fh i sb o t t l ew h e nh es q u i n t e dc a r e f u l l ya tt h es c e n e r yi n18 0 - d e g r e e v i e w sa n dt h e np u l l e dh i sl i q u o ri n t oh i sm o u t ha tl i g h t n i n gs p e e d ”。意群是饮者喝 完酒后的动作,翻译时应该用t h e n 连接,以保证语义连贯:其中的“便”并非 “方便”,而是表时间顺序,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可处理成b e f o r e 引导的时间 状语。综上,意群可以翻译成“t h e n ,h eh u n gt h eb o t t l ea th i sw a i s ta f t e rh a v i n ga s h a k ea n dt h o u g h ts o m e t h i n gc a l m l yf o ram o m e mb e f o r ep r o c e e d i n gt ow a l kf o r a n o t h e r5 0o r6 0m e t e r s ”。 例4 、7 t 1 3 j l 有几棵大梨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 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山,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 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固。 这个句子分为两个意群。意群中“那儿有几棵大梨树“ 是这个意群的主句, 其余两个短句中的“花”是指“大梨树的花,因此翻译时可处理成“w h o s e ”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即“t h e r es t o o ds e v e r a lb i gp e a rt r e e s ,w h o s ec l u s t e r so f w e ea n dd e n s ey e l l o wf l o w e r sb l o s s o m e di ns p r i n ga n dw h o s ef a l l e nf l o w e r sp r o d u c e d c o u n t l e s sf r u i t sl i k el a n t e r n se n c i r c l e db yt h r e el e a v e s ”。意群表示植物生长阶段。 其翻译可采用合译法,按照植物生长阶段,选择第一个阶段“先是绿色”和最后 一个阶段“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作为句子主干,其余短语处理成现在分词作 伴随状语,即“t h el a n t e r n sw e r eg r e e n ,a f t e r w a r d st u r n i n gw h i t e ,t h e nt u r n i n gy e l l o w a n df e l la l lo v e rt h eg r o u n dw h e n b e i n gr i p “ 。这种处理方法既避免了接连使用动词 造成的语义混乱,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一 例5 、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局, 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局,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 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 这个句子有两个意群。意群中“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是该意 群的主句;“既不知,又不知”可选用“n e i t h e r n o r ”的旬式进行处理, 即“a tt h et i m e ,1w a sc u d g e l i n gm yb r a i n so nt h ee n do fo n em yn o v e l ,n e i t h e r k n o w i n gw h y 1w o u l dd e v i s es u c ha ne n dn o rk n o w i n g w h y is u d d e n l yd i d n ti n t e n d a b a n d o n i n gt h ee n d ”,这样处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意群中“看看”是“思考” 之意,可以选用“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并且第二个意群明显有两个主要动词“跑”和 “看看”,应翻译为“a n d ”连接的并列句,即“s o ,il e f th o m ea n d ,i n t e n d i n gt o r e l a y i n go ns u c hc a l mc i r c u m s t a n c eo ft h ep a r k ,t o o ka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t h a tw h e t h e rt o 1 2 q u i tw r i t i n gt h en o v e l ”。 4 2 短句的翻译 我与地坛虽以复杂长句见长,但也不乏短句的使用。短句不仅可以避免 复杂长句带来的冗长、繁琐的弱点,又简洁明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介 绍作者与地坛关系的地方,多用简单短句,有效地表现出作者与地坛深深的感情 以及作者和地坛命中注定的缘分。 该散文中的短句具有分散性,却常表达同一情感。因此,翻译这些短句时, 笔者采用合译的方法,并适当增词,例如增加主语或连接词,以将其处理成一个 整体,有利于转换原文的表达风格,并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下面举例说明: 例1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汉语讲究意合,英语讲究形合;两种都可以表达同一件事物或同一个意思, 汉语用语义连接两个分句,英语用关联词或连接词连接两个分句。这个短句的翻 译可以处理成带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复合旬,并增加“w h i c h ”作为连接词,即 “ih a dm e n t i o n e da no l ds c r a pp a r ki nm ys u c hs e v e r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