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1 -信息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地方学生)课题名称避难场所选址问题的分析 学 生 姓 名 杨振伟 所在院、系(队)七系二队 专 业 地理信息系统 学 号 20075802016 申请学位级别 工学学士 指导教师单位 测绘学院三系 指导教师姓名 郭健 技 术 职 务 教授 二一一 年 五 月课题名称其他指导老师姓名、单位课题主要任务与要求:备 注系(或教研室)审批意见:签(章) 年 月 日学院训练部审批意见:签(章) 年 月 日信息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地方学生)课题名称避难场所选址问题的分析 学 生 姓 名 杨振伟 所在院、系(队)七系二队 专 业 地理信息系统 学 号 20075802016 申请学位级别 工学学士 指导教师单位 测绘学院三系 指导教师姓名 郭健 技 术 职 务 教授 二一一 年 五 月指导教师评语:签(章) 年 月 日答辩小组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学院答辩委员会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学院训练部审核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11 - 避难场所选址的问题分析摘要以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等为背景,城市避难场所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市避难场所的选址的一些问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关键词:避难场所、选址、措施、选址模型等。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urban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ed,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the background, frequent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helter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ork。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he city shelter some problems in applying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space analysis made some simple discussion.keywords: shelter, location, measures and location model and so on. 目录摘要- 1 -第一章 前言- 2 -第二章 避难场所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3 -2.1 城市人口密度增大,为市民提供安全环境的需要- 3 -2.2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给城市管理者提出的必然需求。- 4 -2.3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是加强城市防灾工作的需要- 4 -第三章 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构想- 5 -3.1城市避难场所的规模- 5 -3.2城市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 6 -3.3城市避难场所功能要求- 6 -第四章 城市避难场所建设需把握的原则与采取的措施- 7 -4.1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原则- 7 -4.2城市避难场所建设需采取的措施- 8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 前言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突发重大灾害以及战争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时临时安置(疏散)人员的场所。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政府防灾(空)工作未雨绸缪的主要举措,更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重要体现。本文就避难场所选址和建设有关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其中避难场所的选址要运用到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就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空间分析是为了解决地理空间问题而进行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是从gis目标之间的空间关系中获取派生的信息和新的知识,是从一个或多个空间数据图层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空间分析主要通过空间数据和空间模型的联合分析来挖掘空间目标的潜在信息,而这些空间目标的基本信息,无非是其空间位置、分布、形态、距离、方位、拓扑关系等。通过将地理空间目标划分为点、线、面不同的类型,可以获得这些不同类型目标的形态结构。将空间目标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许多特定任务的空间计算与分析。第二章 避难场所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从日本附近海域发生的9级地震及救灾的情况,我们都可以发现:正是由于日本在应急机制建设上数十年的不断完善;在救灾应急设施的硬件上和民众防灾意识教育、技能培训的软件上舍得投入。当遭遇灾难时,政府和国民才能做到从容应对,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2.1 城市人口密度增大,为市民提供安全环境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集度提高。城市不但面临着大规模停水、停电及火灾、有害物体的泄漏、交通系统瘫痪威胁,而且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使城市的防灾形势尤为严峻,市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必须城市防灾应急管理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安全环境。 2.2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给城市管理者提出的必然需求。水、电、气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发展,使次生灾害的危险性加大。城市楼层的升高,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城市道路交通越来越立体化,交通管理工作更复杂;城市的日新月异发展,使防灾承受能力更脆弱,给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要说一旦发生战争或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一辆槽罐车发生化学泄漏,也可造成交通中断、人员有生命威胁。2.3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是加强城市防灾工作的需要根据有关的数据统计,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30.4%,全国位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和76%以上的工农业产值集中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一方面城市灾害的威胁还在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我国城市的防灾应急能力还十分脆弱。2.4责任政府为民服务,预防灾害未雨绸缪的做法 “以人为本”观念,拥有“保证每个人都有避难场所疏散使用”的爱民之心,这是责任政府现代城市管理和公共管理的精髓和根本。政府部门在城市防灾减灾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确定城市灾害管理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及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全面提高城市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在关注城市信息灾害、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等新灾害防治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环境等灾害的防治上。要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避难场所体系。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城市的“护巢”能力,为每一个市民遮风挡雨,而不是让公众一次次付出生命的代价。 第三章 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构想 在反思印度洋海啸灾害、日本大地震时,曾有人提出,如果我们也遭到类似的自然灾害,应急避难系统能否将危害降到最低?这是现代化城市的“命门”。 韩国大邱地铁火灾、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上海大楼失火,灾难在不停地告戒我们,城市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坚固和安全。依赖于现代文明技术建设起来的城市,也因为这种依赖而变得脆弱。这引起了社会各方对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关注,我们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避难场所体系呢?3.1城市避难场所的规模避难场所建设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情况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将可用作避难场所的绿地、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和人防工程建成避难场所。根据场地面积、相应条件与设施功能将避难场所分为三级。一级(市级)避难场所规模为市级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6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灾民3000人(人均面积1.5-2平方米)以上。主要用于灾前防灾、灾中应急避难、灾后重建家园和恢复城市生活秩序等减轻灾害的避难场所;二级(区级)避难场所作为区级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灾民10003000人。主要用于灾前防灾、灾中应急避难、灾后收容灾民,使其免受伤害的避难场所;三级(街道、社区级)避难场所为街道(社区)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下,最多可容纳灾民1000人。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场所。3.2城市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避难场所建设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避难场所:是指利用辖区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结建防空地下室等建筑物赋予避难场所(疏散)功能。投资建设成本少,见效快;投入使用条件好,较安全。适用于应对抗台、防汛等自然灾害和防空中的人员防护。二是坑道式避难场所:是指利用辖区内的人防坑道工程进行建设改造,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赋予人员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功能。投资建设成本少,见效快;投入使用条件好,较安全。适用于应对抗台、防汛、防震等自然灾害和防空中的人员防护。三是公园式避难场所:是指利用辖区内的各种公园、绿地、学校、广场、体育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改造,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赋予人员应急避难所(疏散)功能。投资建设成本少,见效快;投入使用条件好,较安全。适用于应对防震等自然灾害和防空中的人员疏散防护。四是城乡式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乡人民防空中的人口疏散基地进行疏散灾区灾民,适用于应对抗台、防汛、防震等自然灾害和防空中的人员防护。3.3城市避难场所功能要求1、避难场所距离(时间)要求。一级避难场所:当市民接收到防灾(防空袭)紧急警报信号后,通过半小时到2小伙时的摩托化输送即可到达的避难场所;二级避难场所:当市民接收到防灾(防空袭)紧急警报信号后,市民在半小时内即可进入避难场所;三级避难场所:当市民接收到防灾(防空袭)紧急警报信号后,市民在515分钟内即可进入避难场所。2、避难场所功能(要素)要求。(1)二级以上避难场所:地下应铺设有自来水管、电缆线、排污管线等设施;地上设有供电照明、广播、监控、公用电话、消防器材、水井、临时厕所、物资储备库等。具备应急供水、照明、食宿、如厕、防疫和应急物资保障功能;还需预留救灾指挥中心、卫生防疫站、棚户居住区等用地。必要时还须设立了停机坪,以保障应急交通保障的需要。(2)三级避难场所:地下应铺设有自来水管、电缆线、排污管线等设施;地上设有供电照明、广播、监控、公用电话、消防器材、水井、临时厕所、物资储备库等;还需预留有卫生防疫站、棚户居住区等用地。具备应急供水、照明、食宿、如厕、防疫和应急物资保障等基本功能,能满足临时性的生活需要。3、 避难场所选址要求。要建设功能基本齐全的城市避难场所,必须具备较大的场地,通畅快捷的疏散道路,至少2条路线以上,良好的水、电、通信、消防和排污设备,有预留救灾指挥、卫生急救、食品、物资储备等用房等。在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绿地、公园、广场、体育场、大型闲置库房(展馆)和人防工程等担负着其它公共职责的公用场所。第四章 城市避难场所建设需把握的原则与采取的措施建设避难场所,目的在于在应急情况下能为老百姓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从国内外来看,建立固定的、有一定安全生活设施的避难场所当属日本。北京市在2004年已建成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19个282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借鉴国内外的做法,在开展城市避难场所建设中,需认真把握、采取以下原则和措施。4.1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原则1、远近兼顾原则。避难场所的建设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避难场所的建设规划上应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近期规划主要结合现有建筑物、绿地、公园、广场、人防工程等情况、人口密度和安全因素来规划避难场所布局;远期规划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融入安全城市的理念,在规划城市发展、旧城改造中优先考虑市民安全的避难避险安全空间。并结合避难场所用地及周边情况,兼顾政府在防灾(空)中避难场所建设的需要。使近期规划的避难场所的建设适应当前防灾(空)的需要,远期规划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避难场所的体系。 2、分级建设原则。根据场地面积规模,相应条件与设施功能将应急避难所划分成3个等级。一级规模为市级避难场所,主要用于灾后进行紧急救助,重建家园和恢复城市功能等减轻各种灾害的避难场所;二级规模为区级避难场所,主要用于灾中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灾害伤害,可保障避难居民生活所需;三级规模为街道、社区避难场所,主要用于在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居民临时避难用。3、平战(灾)结合原则。一是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要与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所(馆)结合起来。平时是市民休闲、娱乐、集会、运动健身的好去处;灾(战)时是市民避灾(防空)的好场所。二是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要与人防工程结合起来。城市化的发展土地空间相当紧张,因此要充分发挥人防的地下空间作用。与人防工程结合起来,达到防灾防空一体化。三是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要一所多用。城市避难是一个统一体,不可能为某一个灾害建设专门的避难场所,要多建一些多灾兼顾的多功能避难场所。4、均衡布局原则。避难场所建设要坚持均衡布局的原则,使避难场所的布局数量与市民避难需求相适应。街道(社区)的避难场所在居住区内及其周围,步行距离以5-10分钟为宜。5、道路畅通原则。避难场所建设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易发生火灾、塌方的地区,尽可能选择地势较平坦、易于搭建帐篷的地方。避难场所无论是建在地面或在地下,应有2条以上的疏散通道,路况要符合消防要求,快速通畅,确保市民迅速进入避难场所。4.2城市避难场所建设需采取的措施避难场所建设应加强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建设。具体讲要采取以下措施。1、树立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防灾意识。美国的卡特里娜” 飓风把的新奥尔良市吹得七零八落,整个城市奄奄一息。同样,一次天气的突变也会导致现代化大城市部分功能瘫痪、生命财产损失惨重。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神经被刺痛了:处处可见“钢筋铁骨”的都市,我们赖以生存并引以为傲的城市家园,竟然突然变得如此“弱不禁风”?就其主要原因是防灾意识决定着我们的城市建设,面对自然灾害采所取的不同态度,必然产生不同的后果。城市建设必须要把防灾理念注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提高城市整体应急防灾能力。2、抓好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工作。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中死了14多万人。从那时起,日本政府对突发事件就有了很强的防范意识,并将避难场所建设写进了法律。二十世纪末,日本就已基本建立了避难场所体系。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虽然规定城市规划必须考虑防灾因素,但缺乏规定具体的执行标准,对城市防灾要求没有硬的考核指标,对规划中的防灾漏洞也缺乏追究机制。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在灾难来临时城市能在多大程度上经受住打击:应确定上规模的避难场所体系建设内容,结合城市发展格局和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分布情况,合理规划避难所建设;应规定城市绿地、公园、广场、运动场和学校内应预设地下应急自来水管、电线、通信、消防和排污等设施。3、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同步进行。仅有城市整体规划是不够的,还需把规划变为建设项目。在城市公共场所建设时,要把地下的避难(疏散)的基础设施与地面项目一并考虑、同时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多使用一些特殊新型材料,以延缓结构老化使建筑抗灾能力减弱,可降低损害程度;少使用大理石、地面砖、水泥混凝土和沥青等不透水材料。减少城市广场、商业街、人行道、社区活动场所的硬化地面,多建一些透水地面,提高公共场所地面的雨水吸纳能力,减轻城市排水排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试动向2025年行政管理试题及答案
-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试题及答案
- 现代管理学与实践结合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与人才战略研究试题及答案
- 养老机构雇佣合同范例
- 行政管理中的利益均衡试题及答案
- 现代管理创新理论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的国际动态与本土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
- 学习建筑工程中的必要财务知识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基于单片机的太阳光追踪系统设计
- 防范帮信罪知识讲座
- 2022年高考浙江省英语考试真题及答案
-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 建筑设计防火要求规范2024修订版
- 2021年武汉中考数学试题(附答案)
- 2024-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 规范会议记录培训课件
- 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 《舞蹈艺术赏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