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doc_第1页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doc_第2页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doc_第3页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doc_第4页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13.1项目概况与主要环境问题13.1.1项目概况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位于宁德地区福安市湾坞镇白马村南侧海岸边,白马口门东侧新远船厂下游。本工程拟建7万吨级(兼顾10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码头平台长278m、宽30m,码头面顶高程为9.5m,码头前沿设计底高程为-14.9m,码头及栈桥均为高桩梁板式结构;码头年设计吞吐量为320万t,其中散货305万吨、件杂货15万吨,散货主要为散装小麦、玉米,件杂货主要为袋装豆粕。13.1.2主要环境问题(1)施工悬浮物入海对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工程用海占用部分水产养殖海域影响;陆域形成及码头结构设施建设占用海域对水动力环境、冲淤环境产生的影响。另外,施工过程生产的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施工船舶生活污水、陆上施工生活污水、施工噪声、施工船舶及各类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燃油废气、车辆运输扬尘及施工固体废物等污染源的产生。(2)运营期到港船舶发生溢油事故风险影响。港区生活污水排放对海水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散货(小麦、玉米)装卸及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及居住环境的影响;到港船舶发生溢油事故风险影响。工程建设占用养殖水面,将对区域水产养殖及原有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运营噪声对厂界声环境的影响;运营过程中的废气对附近环境空气的影响。13.2工程环境影响评估13.2.1海洋环境影响13.2.1.1环境保护目标码头附近海域现有水产养殖区和评价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13.2.1.2水环境质量现状(1)海域水文动力环境现状与水动力特征根据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21#泊位码头前沿线论证报告(2012年12月)中的水文资料:本海区地形复杂,岛屿星罗棋布,水域多呈水道形式,潮流呈往复流,流向与水道走向基本一致。涨潮从三都澳流入白马门,落潮从白马门流入三都澳。各点实测最大涨潮流速的流向均在300320左右(偏西北向),涨落潮流速较小,对拟建码头岸线是合适的。从海床演变总趋势看,白马门水道以及盐田港出口水域的滩槽格局多年来基本稳定。总体来看,白马门水道水体含沙量较低,输沙基本平衡,局部微量冲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调整适应后,泥沙淤积或冲刷强度将逐渐趋于减弱,并达到新的平衡。(2)海水水质质量现状2013年5月和2013年11月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项目评价海域海水中除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两项指标超标外,其余各项目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相应海水水质标准。分析该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受项目地附近海域沿岸村庄生活污水排放以及项目附近海域水产养殖区本身污染的影响。(3)海洋沉积物现状2013年5月的表层沉积物环境现状调查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海域沉积物的总汞、砷、铅、铜、锌、铬、镉、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的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评价海域内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良好。(4)海域生态环境现状1、2013年5月现状监测评价结果叶绿素a2013年监测海域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在0.42mg/m32.34mg/m3之间,平均值为1.08 mg/m3。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较少,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49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数为45种,占优势。各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种类数平均值为12种。浮游植物细胞总数平均密度为101.05 cells/m3。本次调查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894;均匀度平均值为0.526;优势度平均值为0.760;丰富度平均值为0.571,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海域多样性指数较低,说明调查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浮游动物共鉴定出浮游动物及其它浮游幼虫36种,包括桡足类、水母类、磷虾类、毛颚类,浮游幼虫、被囊类、其中,桡足类所占的种类数最多。各测站平均分布的种类数为13种,主要以桡足类占优势。本次调查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和总个体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2.74mg/m3和1351.54ind/m3。各个站位多样性指数的均值为2.337,均匀度的均值为0.666,优势度的均值为0.579,丰富度的均值为1.075,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海域多样性指数、均匀度较低,说明调查海域生态环境已受到轻微污染。底栖生物在本次调查中,共取3条潮间带生物断面,共鉴定潮间带底栖生物32种。其中多毛类动物种类最多。3条潮间带生物断面底栖生物数量整体不高,调查断面的平均总生物量为11.55g/m2,平均总栖息密度为112个/m2。各个断面多样性指数的均值为2.557,均匀度的均值为0.814,优势度的均值为0.552,丰富度的均值为1.834,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海域潮间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较低,说明调查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已受到轻度污染。鱼卵与仔稚鱼根据调查数据,4个水平拖网样品共采集鱼卵344粒,共8种,鱼卵以大黄鱼鱼卵最多共73粒,占总卵数的21.22%;隆头鱼科卵次之,共71粒,占总卵数的20.64%;水平拖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0.286ind/m3。4个水平拖网样品共采集仔稚鱼128尾,共8种,仔稚鱼以鰕虎鱼科最多,共33尾,占总尾数的25.78%;大黄鱼次之,共20尾,占总尾数的15.63%;水平拖网仔稚鱼的平均密度为0.080ind/m3。调查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总体数量均较低。鱼卵、仔稚鱼调查结果表明本海有不少鱼类在此栖居和繁殖,同时还出现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如大黄鱼,但仍以浅海小型鱼类明显居多。游泳动物本次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30种,各站位的渔获物中均以鱼类占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的平均渔获量为11361.4g/网时,渔获量波动在4044.6g/网时15554.2g/网时,渔获量较低的调查站位为bm2站,仅为4044.6g/网时,bm10站的渔获量最大,达到15554.2/网时。2、2013年11月现状监测评价结果叶绿素a调查海域秋季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变化范围在0.24mg/m30.88mg/m3,平均值为0.49mg/m3。浮游植物本次调查共鉴定记录浮游植物3门36属82种,硅藻的种类占优势,种类较丰富。细胞总数量范围为12.03104个/m341.55104个/m3,平均数量为22.84104个/m3。浮游植物数量组成的主要优势种类为琼氏圆筛藻、奇异棍形藻等,优势种一般为广布性种类。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3.063.69,平均值为3.57;均匀度(j)范围为0.630.78,平均值为0.69。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数值处福建海域正常范围,表明该区域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浮游动物本次调查已鉴定到种的浮游动物有36种,总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67 mg/m348.08mg/m3 ,平均值为17.84mg/m3。浮游动物总个体密度不高,变化范围为782.95个/m37537.50个/m3,平均值为2098.66个/m3 。各测站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 (j ) 都不高,均值分别为2.19和0.51。底栖生物调查的3条潮间带断面,采获的底栖生物样品经初步鉴定有83种,其中环节动物最多,为31种。3条潮间带断面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7.234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63.3个/m2。物种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2.5143.184;均匀度指数(j)分布范围0.6850.817;丰度指数(d)分布范围1.9582.507;优势度指数(d2)分布范围0.4450.649。说明调查潮间带未受到明显的干扰或污染,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尚处于正常的状态。鱼卵与仔稚鱼该海域此次调查的鱼卵数量很少,站平均值0.0304粒/m3,种类数不多,仅6种。主要优势种是鲷,占总鱼卵数的51.6%。此次调查时间已经接近秋末,水温较低,所获鱼卵很少,这个与福建省沿海季节分布规律相类似。游泳动物本次渔业资源调查,渔获量较少,张网作业渔获物平均重量2.098 kg/网,渔获物平均个体数量375 ind./网。渔获的游泳动物种类经鉴定共有53种,其中鱼类有28种,虾类13种,蟹类5种,口足类2种,头足类3种。调查海区张网作业平均渔业资源量为2055 kg/km3,总渔获平均密度36.74104 ind./km3。(5)海洋生物质量调查与评价结论根据福建力普环境检测有限公司2013年5月在评价海域进行的海洋生物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缢蛏的生物体中除铅、锌、砷含量指标超出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中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外,其余监测项目(铜、汞、镉、铬、石油烃、六六六、ddt等)均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根据福建海洋研究所2013年11月在评价海域进行的海洋生物调查结果显示:牡蛎体内除镉、铅、铜、锌含量指标超出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中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外,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缢蛏体内铅、砷、锌的含量超出海洋生物质量中的第一类标准,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棒锥螺体内的镉、铅、铜的含量超出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调查海域海洋生物质量超标主要受江河携带陆源污染物入海等影响。13.2.1.3海洋环境影响预测结论(1)水文动力与冲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水动力环境影响工程实施后,在围垦区北侧、南侧存在流速减弱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两点:一、围垦区改变了原先在滩面上的漫滩流路径,导致潮流动力减弱;二、栈桥区和码头区由于桩群阻水效应,导致过境流速减弱。涨潮期,围垦区北侧为背水区,近岸800米范围内,流速减幅在0.020.10m/s,最大减弱区在围垦线外边界附近。在围垦区南侧迎水区,近岸500米范围内流速减幅在0.050.15m/s,最大减弱区位于码头泊位附近,一方面在该海域桩群阻水效应明显,另一方面泊位区水深不足,需要开挖,导致当地流速进一步减弱。在围垦区的东侧拐点处,流速有0.020.05m/s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围垦区改变滩面流路,迫使原先进入围垦区的水流改道,涨潮流被顶托至围垦区的东测继续北上,增加了当地的潮流动力。落潮期,潮流动力减弱区主要位于围垦区的南侧海域,围垦线外侧平均流速减幅在0.05m/s左右,在泊位区附近流速减幅在0.05m/s左右,泊位前沿的航道区、回旋水域区未见流速减弱现象。综合涨、落潮期工程实施后流速变化特征,可以看出,仅在工程区周边1km范围内,存在水动力影响,工程对白马门内外港区、白马门水道没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对周边生态敏感区也不会有影响。冲淤环境影响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方案实施后泥沙回淤区域集中在围垦区附近,从淤强分布可以看出,淤积强度在0.020.15m/a,工程周边主要水道无泥沙淤积现象。围垦区北侧1km范围内,泥沙回淤强度在0.020.05m/a,近岸泥沙回淤强度在0.15m/a;围垦区南侧至码头泊位区泥沙回淤强度在0.050.10m/a,围垦区近岸泥沙回淤强度略大,局部区域泥沙回淤强度达0.15m/a。拟建码头泊位区泥沙回淤强度在0.050.10m/a,码头前沿的回旋水域、航道区无明显的泥沙回淤现象发生。(2)海洋水质与沉积物环境影响施工悬浮物对海水水质的影响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沙对环境影响面积限于填海工程区附近,悬沙在漂出工程区后较快沉降,泥沙浓度增量大于10 mg/l的影响海域的最大面积为0.107km2,其中泥沙浓度增量20mg/l的影响范围为0.032 km2,其中泥沙浓度增量30mg/l的影响范围为0.015 km2,其中泥沙浓度增量40mg/l的影响范围已小于0.01 km2。填海工程产生的悬浮泥沙扩算范围不大,高浓度悬沙布区主要集中在滩面水域,因此,疏浚作业和陆域回填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未侵入周边生态敏感区,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施工废水排放对海水水质的影响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包括施工船舶废水、施工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废水,其中施工船舶废水根据海事部门意见需收集上岸处理,不在施工现场排放,施工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废水经利用作业区沉淀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对周边海域的水质影响很小。营运期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码头建成营运后的水污染源主要是港内生活污水和码头面清洗废水。其中生活污水经过港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一级排放标准后,沿暗管排至驳岸前沿,排入大海;码头面清洗废水较为清洁,经沉淀后排放。对工程所在海域水质影响较小。根据预测,低平潮时正常排放时排污口10m外范围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增量最大值为0.024mg/l、0.187mg/l,叠加现状值后,排放口10m外周围海域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最大值为1.36mg/l、0.40mg/l,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低平潮时假定的事故排放时排污口40m外范围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浓度增量最大值为0.097mg/l、0.187mg/l,叠加现状值后,排放口40m外周围海域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最大值为1.44mg/l、0.40mg/l,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本工程对海域沉积物环境的扰动主要表现在船舶疏浚挖泥阶段,流失的泥砂在附近海域沉降,引起局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的变化。由于其导致的悬浮泥沙来源于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本身,调查资料表明本工程所在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在海水碱性条件下,重金属等化学溶出有限,对工程区周边既有的沉积物环境产生的影响甚微,不会引起海域总体沉积环境质量的变化。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现有水平。正常情况下,施工作业对海域沉积物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此外,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一定的油类等污染物,其中一部分难降解物质大多具有颗粒物活性,会被颗粒物所吸附,最终进入底质环境,进而降低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从工程分析上看,该项目施工期废水油类主要来自生活、施工废水,但其源强较小,进入海域后相当部分发生化学或生物降解,且基本不在施工场地附近直接排放。因此,其对工程所处海域底质环境影响是暂时的,只要采取相应措施,随着施工期结束,这些过程的影响将逐渐减轻甚至消失。码头建成后,主要运营货种为散装小麦、玉米和袋装豆粕,其中散货采用筒仓堆存方式,对海域沉积物的影响很小。但是运营期要注意防止船舶溢油事故的发生,避免因溢油对海域环境的污染,破坏海域的沉积物环境。总体而言,本项目工程建设对海域沉积物环境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13.2.1.4海洋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港池及回旋水域的疏浚挖泥采用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满仓不溢流施工,疏浚污泥全部用于后方陆域的填方平整,不进行抛泥作业。港池及回旋水域的疏浚挖泥作业应尽量避开海洋生物的索饵期和繁殖期,以降低该施工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本项目工程区周围海域目前还分布着大量水产养殖,因此应严格控制疏浚挖泥作业量,不得同时采用2艘以上的挖泥船进行施工。本泊位工程区悬浮物人为增量超过10mg/l最大悬沙包络面积约0.107km2,施工期间对水质超标范围内的浮游生物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应在施工前,与该范围的养殖户协商,签订施工期水产养殖停养协议,并给予施工期停养补偿。在港池和回旋水域疏浚挖泥施工前,应向附近养殖户发布施工公告,让养殖户知道疏浚挖泥作业的具体时间和范围,以便养殖户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在港池和回旋水域疏浚挖泥施工作业期间,应对周围海域的水质进行采样监测,重点对附近养殖区的水质进行监测。(2)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港区生活污水处理措施:生活污水收集后经过1套处理能力为30t/d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船舶含油污水和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措施:到港船舶舱底油污水须由船舶自备油水分离装置处理达标后,按照海事部门的要求在规定海域排放,不得随意排放;到港船舶生活污水须由自带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按照海事部门的要求在规定海域排放,不得随意排放。未配套船舶污水处理设施的船舶污水,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收集上岸处理。3.2.2大气环境影响13.2.2.1环境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内的鲤鱼湾(自然村)、青楼下(自然村)、白马村、浮溪村。13.2.2.2大气环境现状评价范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处的so2、no2的小时和日均浓度以及tsp、pm10日均浓度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由此可见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良好。13.2.2.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施工期环境影响施工期间车辆运行和各种机械设备运作,将对道路两侧和作业区周围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主要污染物是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排放的尾气,将产生so2、no2和烟尘等污染。尤其突出的是二次扬尘的污染,因此,控制好二次扬尘问题,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就不大。(2)运营期环境影响本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较好,各监测点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根据本报告工程分析章节对本工程货种运营期间的废气产生源强分析,营运期装卸和堆存过程中粉尘对环境影响不大,通过全气象条件下的估算模式计算,sp最大落地浓度为0.0430mg/l,最大占标率4.78%。另外,运输车辆和到港船舶尾气排放的co、no2、so2、烃类等污染物源强较小,对环境影响不大。总体上分析,本工程码头建设位置地形较为开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运营期间污染物排放源强较小,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大。13.2.2.4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港区施工建设时,运送石料、水泥等的卡车不得超载,石料装料高度不得高于车厢边缘高度,以防止石料泄漏,增加道路路面土石粉尘。施工主干道路面要定时清扫和喷洒水,以减少汽车行驶扰动起来的扬尘。设置临时施工建筑材料仓库,用于水泥等起尘材料的存放,并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以减小水泥粉尘污染。应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场地平整开挖、填海工程、混凝土搅拌等易产生粉尘的施工作业。(2)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主要货种为散装水泥、水泥熟料、矿渣、沙、袋装水泥、袋装矿粉、钢材及石板材,营运期的主要环境污染为散装水泥装卸及储运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件杂货堆场产生少量碎石装卸粉尘以及船舶与汽车尾气,应采取以下措施:散粮在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在接料斗上方四周安装挡风板进行挡风,且挡风板高度应高于卸料口1.0m。由于玉米、小麦等散装粮食中的细粉、灰尘杂质量较少,同时在装卸过程中,应尽量控制散粮装卸量,尽量避开大风天气进行装卸,以便有效减少起尘量。散粮在运输过程中采用带封闭廊道的皮带运输机,输送过程基本不会产生粉尘排放,建议定期对转运站内部进行清扫,清扫到的少量玉米、小麦收集到筒仓区。运载散货的车辆必须采用密闭车厢,散货装车后需关闭车厢。筒仓卸料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粉尘,每个仓底部装有通风机,仓顶轴流风机下方设有除尘风网,筒仓内粉尘经除尘风网吸尘后,少量细小粉尘由排风口排出。13.2.3噪声环境影响13.2.3.1环境保护目标鲤鱼湾(自然村)、青楼下(自然村)的声环境。13.2.3.2噪声环境现状港区边界昼间噪声现状监测值在47.9db48.6db之间,夜间噪声现状监测值在41.6db43.1db之间,均符合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的3类区标准;敏感点青楼下和鲤鱼湾自然村昼间噪声现状监测值在50.8db51.6db之间,夜间噪声现状监测值在44.2db45.0db之间,均符合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的2类区标准。13.2.3.3声环境影响预测(1)施工期环境影响码头施工场界噪声可能会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限值(gb12523-2011)规定的要求。距离本项目场界最近的居民点为场地西面距离为130m的鲤鱼湾和场地北偏东方向距离为360m的青楼下,施工噪声将会对这些村子造成一定影响。建设方在施工期间应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加强施工管理避免无序施工产生嘈杂噪声,以及施工车辆进入开发区应缓行、禁鸣喇叭等措施以降低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2)营运期环境影响经预测计算,项目运营后青楼下昼间噪声为51.6db,夜间噪声为45.0db;鲤鱼湾昼间噪声为50.8db,夜间噪声为44.3db,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2类区要求;码头后方昼间噪声最高值为48.6db,全部小于65db;夜间噪声最高值为43.2db,全部小于55db。本项目对厂界环境噪声的贡献值最高为32.4db,项目场界各点噪声排放均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规定的3类区要求,总体上分析,本项目建成营运后,对区域噪声影响不大。13.2.3.4声环境保护措施选用先进的低噪声机械、设备、装置及车辆。加强机械设备的定期检修和维护, 以减少机械故障等原因造成的振动及声辐射。对高噪声的装卸机械和设备,应采取减振、隔声等措施控制噪声。 严格控制夜间进出港运输,尽量减轻夜间运输对进港公路沿线居民区的影响。加强对交通运输车辆的管理,合理而科学地组织港口货物的运输,特别是进出港运输车辆在离居民区等村庄较近的路段应限制鸣号。13.2.4固体废物13.2.4.1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只要建设单位认真落实上述各种固体废物的处置措施,保证各种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置,营运期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得到有效的控制,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13.2.4.2固体废物保护措施船舶垃圾应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制订的经1978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即marpol73/78公约)附则v和gb3552-83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要求进行控制。到港船舶生活垃圾,应根据规定,委托有资质的船舶垃圾处理单位收集处理。港区生活垃圾处置:在港区宿舍、食堂附近设一垃圾堆场兼作转运站。垃圾转运站应经常维护,保证门、盖齐全完好,并应定期消毒,及时将垃圾运往当地垃圾场处理。此外,在各功能区设置垃圾筒,生活垃圾必须每日定点收集,及时清运至垃圾转运站。含泥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回收后送回筒仓区。港区码头面清扫废物和转运站粉尘回收后送回筒仓区。废油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后统一处理。污水处理生物污泥送当地垃圾场处理。港区维修废物按危险废物处置。13.2.5船舶溢油事故风险影响13.2.5.1溢油事故风险影响(1)溢油入海后所产生的污染形成主要有两种,一是漂浮的油膜,二是分散于水体中的油。一旦发生溢油事故,油膜在海面上扩延范围较大,由于油膜随流漂移,其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分散于海水中的油在事故初期对海水水质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2)静风高平潮时发生溢油事故情况下,溢油最大污染面积为7km2。在涨急与高平潮时刻发生溢油事故时,对官井洋大黄鱼繁育保护区和湾坞红树林存在一定影响。低平潮时刻发生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于湾内,油膜将扩展至湾坞红树林保护区。风向se,风速2.6m/s涨潮时发生溢油事故情况下,溢油最大污染面积为2km2。在涨急与高平潮时刻发生溢油事故时,将影响官井洋大黄鱼繁育保护区。低平潮时刻油膜将扩展至湾坞红树林保护区。(3)由于本港区所处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由自然因素所导致的溢油事故的发生率较小,但潜在的自然风险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人为因素不可忽视。因此,必须严格管理,加强防范,杜绝溢油事故的发生。建设单位应针对本项目潜在的风险事故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落实应急设备、器材的配备,并通过海事管理机构的专项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码头方可投入生产和营运。13.2.5.2溢油事故风险防范应急措施(1)施工期船舶风险防范措施拟建工程属局部工程,施工阶段应着重考虑船舶通航安全、施工作业安全和航道通航安全,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施工船舶选择在通航密度较小的时段和白天进出,施工作业尽量减少占用航道等措施,避免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为了确保航道水域正常通航,应在施工前应发布航行通告,施工期间必须实行必要的水上交通管制等措施。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和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要求,施工船舶必须设置油污储存舱(或容器),油污水须由港务监督部门认可的接收单位接收处置,严禁在港区内排放。(2)营运期船舶风险防范措施企业应建立溢油应急体系和制定溢油应急预案。在宁德海事局组织领导下,组成联合抗溢油联网应急系统。应急计划中须对应急人员、设施及器材的配备作因地制宜的和详细的规定;轮船进出港和进出锚地应实施引航员制度。并规定引航员的培训与考核制度,引航员的职责、以及引航员对航道、浅滩、礁石、港口水文气象条件熟悉的培训。实施船舶码头靠泊和锚地锚泊制度。这包括使用锚地申请、锚泊密度(间隔)、船只进出锚地航速,各种天气条件下的锚地船只的了望制度等,以防锚地船只拖锚、碰撞、挤压、搁浅、触礁等事故发生。船舶驾驶员的业务技术应符合要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年12月29同国务院发布),港区对所用船舶及其人员应提出严格的书面管理要求及所应承担的防止船舶溢油责任和义务,并落实本条例规定的防治污染有关措施。船员对可能出现事故溢油的人为原因与自然因素应学习、了解,提高溢油危害的认识及安全运输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在港轮船应实施值班、瞭望制度。尽管产生船舶事故的原因及不确定因素较复杂,但人为因素、尤其失去警惕是造成船舶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轮船加强值班、瞭望工作是减少船舶事故发生可能性的重要措施。码头泊位应装备符合工程要求的系船设施和防撞靠泊设施;应按照设计船型参数,对船舶进港航道、港池及调头区实施必要的炸礁、清淤工作;并注意航标设置及日常维护工作。对码头操作员队伍进行培训,持证上岗。主要培训内容包括港口、码头安全防污管理规定、国际防污公约、国际油轮和油码头安全指南、防火防爆知识、船舶靠泊、接管、装卸、扫气、报警、应急、急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求。(2)应急预案与应急措施溢油风险事故发生后,能否迅速而有效地作出溢油应急反应,对于控制污染、减少污染损失以及消除污染等都起着关健性的作用。应制订本项目及港区船舶溢油应急预案,建立溢油事故的应急响应体系,以尽可能减小事故发生的规模和所其造成的损失与危害。应急预案应报备相关海事部门,其主要内容有:对可能发生溢油事故的风险环节及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划定应急计划区;建立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职责;制定溢油应急响应程序,并进行相关的培训、演练;配备应急装备及通讯、交通等必要装备;应急救护及污染控制、削减的措施;应急监测及事故后评估;风险事故的善后处理措施;事故过程的记录及报告。13.2.6陆域生态环境影响13.2.6.1环境保护目标以本项目周围500m范围的生态植被为陆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13.2.6.2陆域生态环境现状工程用地全部为海域滩涂。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工程所在区域植被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植被群落比较单纯,种类不多,林相质量不高,植被均为当地常见物种,未见珍稀、濒危物种及名木古树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植被,陆域动物属于广布性物种,没有地方特有物种和重点保护动物分布。13.2.6.3陆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工程预测时段内因扰动而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51691t,其中施工准备期水土流失量为378t,施工期水土流失量为51306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为7t;工程背景流失量为188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51503t。工程建成后,现有的滩涂水域用地将被建设用地所取代,现有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将被人工生态系统所替代。由于本工程建设占用土地面积有限,因此,该区域的建设尚不足以在大范围内形成景观优势,该工程所在区域的总体格局不会因此发生明显改变。13.3工程建设的可行性13.3.1工程选址合理性本项目的选址符合福州港总体规划(修编)(征求意见稿)、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福安市湾坞片区总体规划、宁德市、福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年2020年)的要求,并与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不冲突。在采取有效的废水、废气处理和噪声控制措施后,对周围敏感目标和环境不会造成超标影响。因此,本项目选址是基本合理的。13.3.2产业政策符合性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国家发改委令第21号,2013年2月16日),本工程为7万吨级码头工程,不属于目录中的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因此属于允许建设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3.3.3清洁生产拟建项目采用的装卸工艺技术和设备为目前国内较先进技术设备,总体上能够达到清洁生产思路的要求。施工和营运过程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等能做到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符合清洁生产要求。13.3.4环境功能可达性根据上述各环境要素的预测结果,本项目在落实实施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可得到有效控制,可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不会改变现有的环境功能现状,可实现各环境功能达标。13.3.5总量控制本项目涉及的总量控制项目为水污染物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由于本项目营运期仅排放少量生活污水,因此不需要进行总量控制指标调配。13.3.6公众参与在已回收答卷中,对本项目建设的态度,100%的被调查者表示赞成本项目建设。对于公众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建设单位高度重视,并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将项目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希望建设单位及地方政府能充分重视公众的意见,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沟通和交流,使群众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对地方社会经济的重大意义有所了解,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取得更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13.3.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水产养殖等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但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和生态补偿措施后,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基本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该项目从环境经济损益的角度考虑是可行的。13.4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内容该项目竣工后,应当进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并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具体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主要内容见表13.4.1、13.4.2。表13.4.1 施工期环保措施验收一览表措施类别措施内容验收内容施工前期措施(1)施工前应办理工程用海手续等施工手续。(2)制定完善的施工计划、施工期环境保护计划和施工期环境监理计划。验收措施落实情况疏浚工程环保措施(1)疏浚挖泥采用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满仓不溢流施工,直接送回填区回填。(2)港池及回旋水域的疏浚挖泥作业应尽量避开海洋生物的索饵期和繁殖期。(3)本项目应严格控制疏浚挖泥作业量,不得同时采用2艘以上的挖泥船进行施工。(4)港池和回旋水域疏浚挖泥施工前,应向附近养殖户发布施工公告。(5)在基槽港池和回旋水域疏浚挖泥施工作业期间,应对周围海域的水质进行采样监测,重点对附近养殖区的水质进行监测。验收措施落实情况填海工程及码头施工环保措施(1)填海工程施工应严格按照先建设护岸,护岸、陆域采用分层抛石+堆载预压+普夯处理,再进行吹填砂土施工程序,不得在敞开的海域直接进行填海施工,驳岸抛石应在低潮露滩期间施工。(2)加强施工队伍的组织和管理。(3)码头及填海工程施工应避免在雨天、台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下进行。(4)码头及填海工程施工所需砂石料全部外购。验收措施落实情况桩基钻孔环保措施配备一艘1000t泥浆船装存泥浆和储放沉渣,泥浆船平台上放一个30m3泥浆箱进行循环。验收措施落实情况施工期废水与固体废物处理控制措施(1)生产废水处理措施:建设简易的临时沉淀池进行处理。(2)活污水处理措施:建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施工船舶污水处理控制措施:施工船舱舱底含油污水应由海事局认可的有资质的接收单位接收处置。施工船舶生活污水应经收集后送到岸上集中处理,不得随意排放。(4)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置措施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应作为填海材料使用。生活垃圾应设置垃圾筒集中收集,并及时清运处理。施工期船舶垃圾应采用专门垃圾袋或垃圾桶收集贮存,由海事局认可的有资质的接收单位接收处置。验收措施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废水需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之表4的一级排放标准。施工期防尘抑尘措施(1)施工道路要定时清扫和喷洒水,以减少汽车行驶扰动起来的扬尘。(2)应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场地平整开挖、填海工程、混凝土搅拌等易产生粉尘的施工作业。验收措施落实情况施工期间噪声控制对策措施(1)选用新型的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2)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避免在夜间施工;(3)运输车辆应尽可能减少鸣号,特别是经过附近村庄时,同时尽量减少夜间运输车辆作业时间。验收措施落实情况,施工噪声需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1)合理征用和使用土地,依法补偿征地费用,节约土地资源,并搞好土地生态的恢复和保护工作。(2)加强施工队伍的组织和管理。(3)加强泥、砂的散失控制措施。(4)建设单位应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环境监理。验收措施落实情况生态补偿对策与措施建设单位应依法缴纳海洋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以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专门用于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海洋鱼类生态平衡。验收措施落实情况施工期环境监测施工期要制定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并尽快落实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