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和合是中国的精髓,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人际关系,还是、价值观念、结构、情感,都贯通着和合。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合两字都见于甲骨、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唇与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易经和字2 见,合字无见,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和字44见,合字4见。 是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作相合、符合讲(由于篇幅所限,引文均删)。春秋时,和合概念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种冲突现象和谐的认知的提升,也是对自然、社会现象后面是什么状态的探索。国语郑语较早提出“和合”范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韦昭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的和合,会使百姓安身立命。从西周到春秋,和同之辨是当时思想界一个普遍关注的论题。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他批评周幽王排弃明智有德之臣和贤明之相,而宠爱奸邪昏庸、不识德义的人。这是“去和而取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郑语,国语卷十六)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日常生活、社会、养生卫体等矛盾多样性的统一与和谐在思维形式中的反映,是对矛盾对立的多种统一形式的认识,是对于周幽王搞“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同上)的弃和而同的抨击。基本上继承左传、国语的和同思想。他认为,为政应和。所谓和,是宽和猛两极的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昭公二十年,春秋左传注,第1421页)。单纯的猛,猛政酷于虎;单纯的宽,宽政慢而无序。宽与猛对待的和合,才能达到恰到好处的和的境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论语第一)。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论语第十三)。君子与小人两种不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表现两种不同的人格理想、道德情操和思维方法。同时也表明孔子的态度是赞成君子的和而不同,反对小人的同而不和的。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和与同内涵的规定,已有确定。所谓和:其一是诸多性质不同或对待的要素、事物所构成的和合体,即统一体;其二是相互差异、对立的东西互济互补,以达到平衡、均平、和谐;其三是平衡、和谐为了形成新的和合体,即新东西、新事物的产生。所谓同,其规定是:其一、没有异议或不同意见的同声附和;其二,完全相同事物的相济相加,不产生新事物、新东西;其三,简单的专一、同一,而无比较。这个时期的和同之辨,虽来自现实的政治、人事、生活交往、养生卫体等具体的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但已舍弃了各要素的具体个性、特征,抽取其和与同的共性而升华为和同概念、范畴。这种抽取事实上是对于声、味、政事、人际关系等现象后面为什么味美、声美、政平、人和的追寻以及如何能味美、声美、政平、人和的探索。这种追寻和探索包含形上学的义蕴。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道之所以能产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宇宙万物亦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面,阴阳的互相摇荡、互相作用,而形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这是老子哲学的形上学的追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五十五章)体知和之所以为常,王弼注:“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不不昧,不温不凉,此常也。”(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页)。和作为阴阳本体之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常态,这种常,便是老子的形上学之道。战国之际,和同之辨据所接触到的现有史料记载,转向和合与中和的探讨。和合作为对举或连接范畴出现,管子说:“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管子集校第八)在外言兵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这里道与德对言,道的涵义丰富多样(参见拙主编: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既是形而上的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本体、本原,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根本的原理、原则、规范。德既指天地万物的本性、属性,也指人的本性、品德。道是可异在于主体身心的外在的原理、原则、规律;德是内在于主体身心的修养,得于道或得于心。道畜民和,德养民合,人民有了道德畜养,便和合,和合所以和谐,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能伤害。这里,和合是畜养道德的目标和对于这种目标的追求,而不是如何畜养道德的方法或工具。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原则,“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相亏害。”(墨子间诂卷三)家庭内若父子兄弟相互怨恨、互相使坏,推及天下百姓,亦互相亏害,国家就会离散灭亡。和合使家庭、社会群体凝聚,形成整体结构。和合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墨子间诂卷四)君臣、诸臣之间都能和合,国家才会富强。和合是家庭、社会的聚合剂。“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天下就会大乱。虽然父子有怨恶、兄弟有怨仇,但父子仍然是父子,兄弟仍然是兄弟,是可以通过和合,而消除怨恶和怨仇。孟子虽没有像管子、墨子那样以和合相连并举,但把和作为人的主要特征,而提高到与天时、地利并举。“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孟子集注卷四),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比较,人和是最重要的。儒道虽异,然天地阴阳和合而化生万物,儒道却相似。“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天运,集释第十四),自然元气应合,阴阳调和生物,这是庄子对于有始无始的追究的回应。只要明白了这和的道理,就会获得无穷的快乐。“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庄子集释第十三)认识天地的本性,这个大本大宗和均调天下,便是天和人和,称为天乐人乐,也可谓天合与人合,“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同上)和合是万物化生的依据,也是天乐人乐的基础。易传1是对于易经的解释。易传认为, 乾坤是万物的资始资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这里“太和”,即和合。“太和”朱熹注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周易本义卷一),亦有合和与和合之意。“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周易集解卷一),美的会合就合乎礼,使物各得其所利,就与义相应和。合是相对立两要素的和合,“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集解卷九)。阴阳对待两性的结合、和合,而阳刚阴柔各有本体,用来体认天地的创造万物与会通隐藏的、明显的万物属性。易传把宇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法宣在线宪法学习试题库和答案
- 2025年法律硕士(法学)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 音乐作品创作合同
- 2025年感染性疾病科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 农村农业合作开发与生产责任书
- 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课件
- 2025年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招聘笔试专项练习含答案
- 薪酬结构与绩效协议
- 2025租赁合同范本及注意事项综述
- 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救护理
-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招聘工作人员的(一)笔试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村官、村干部相关法律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工会考试试题及答案青岛
- 《中国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家庭氧疗指南(2024年)》解读 2
- 稻虾养殖技术课件
- 水电运行培训课件
- 十一皮草活动方案
- 居家护理服务标准化操作手册
- 省级质控中心管理制度
- 诊所日常器械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