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陶瓷列管式换热器设计.docx_第1页
创新设计-陶瓷列管式换热器设计.docx_第2页
创新设计-陶瓷列管式换热器设计.docx_第3页
创新设计-陶瓷列管式换热器设计.docx_第4页
创新设计-陶瓷列管式换热器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德镇陶瓷学院 创新设计题目:陶瓷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院 (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 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时 间 2015年12月9日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换热器也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各种新型换热器也不断出现,一些传统的结构也在不断改进更新3。今后换热器的发展趋势将是不断增加紧凑性、互换性,不断降低材料消耗,提高传热效率和各种比特性,提高操作和维护的便捷性。 目前世界许多先进国家在批量生产列管式换热器,虽然在换热效率、紧凑件、材料消耗等方面不及一些新型换热器,但它结构简单、耐用适应性强,成本较低等优点。把构件原料换成陶瓷材料,是因为陶瓷具有很高的耐热性,而且成本低廉,具有较好的保温特性。关键词:紧凑性 互换性 换热器 陶瓷 耐热性前言在一般工业建设中,换热器约占总投资的11%,在炼油厂的常、减压蒸馏装置中,换热器约占总投资的20%4。所以就国内目前来看,它的份量还是挺重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不降低它的性能上,加以改进,将它改成陶瓷材料,这样既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又可以让它变得更美观。此设计在不改变原有设计架构的基础上,只通过改变材料达到节俭的目的,因此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经验和计算方法。此设计包含换热器的结构和性能参数、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步骤、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换热器结构尺寸、工作原理图。正文1、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及各种性能参数 列管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换热管束、管板、封头等部件组成,所画图为它的基本构型,此式为卧式换热器,除此之外还有立式的3。在圆筒形的完体内装有换热管束,管束安装固定在壳体内两端的管板上。封头用螺钉与壳体两端的法兰连接,如需检修或清洗,可将封头盖拆除。冷、热流体在列管式换热器内进行换热时,一种流体在管束与壳体间的环隙内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另一种流体在换热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管内流体每通过一次管束称为一个管程5。如需要换热器较大传热面积时,则应排列较多的换热管束。为提高管程流体流速,强化传热,可将换热管分为若干组,使流体依次通过每组管子往返多次。流体的这种行程称为多管程。多管程虽有利于提高对流传热系数,但能量损失增加操作费用增加,传热温度差减小,故管程也不宜过多,以2、4、6程最为多见4。换热管束的表面积,即为换热器的传热面同理,管外流体在环隙内每通过一次壳体称为一个壳程。为了提高壳程流体的涡流程度,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强化传热,可在壳体内安装横向式或纵向式的折流挡板。这样,壳程流体的流速和流向可不断发生改变,使雷诺数凡在较低时( )即可达到湍流。1.1、换热管的排列与管数 (1)换热管的排列换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主要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等边三角形排列较紧凑,可在一定管板而积上配制较多的管子数传热效果也好,管板的强度较高,在管板加工时也便于划线与钻孔,但管外清洗较困难4。正方形直列管外清洗方便,适合于壳程流体易结垢的情况,但其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一定管板面积可排列的管干数少。若将管束斜转45,变成正方形错排,可增强传热效果。(2)换热管报数选定了管内流体和管径,由流量方程式可得到单程的管数n,即式中q流体体积流量,d管内径,m 流体流速,m/s n必须为整数。 按单管程计算,管长l为式中,a为传热面积,单位为m2。4按单程计算时,如管子太长,则可采用多管程,设管程数为m,则式中l按单程计算的管长,m l选定的每程管长,m。m必须为整数。这样,换热器的总管数n则为 nnm换热器长度与壳体直径之比ld,一般取610,直立设备取46。按上述步骤计算后,再进行管子排列,并计算出壳体直径,然后校核l/d的数值。 2、管中心距 管板上两管中心距离称为管中心距(又指相邻两管的中心距)。管中心距的确定要考虑管板的强度和清洗管外表面所需空隙,也与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有关。当管子采用焊接法固定时,相邻两管的焊缝太近,会相互受到热影响,而使焊接质量不易保证。所以采用焊接法时,管中心距t与管外径do的比例常取t=1.25do。4如果采用胀接法,较小的管中心距会造成管板在胀接时,出于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失去了管子与管板间的紧固性,所以来用胀接法时常取t=(1.31.5)do 。3、管子的分程 为了提高管内流体流速,强化对流传热,常常采用多管程。这可在流道(管箱)中安装与管子中心轴线相平行的分程隔板来实现。分程可采用各种不同的组合形成,但每一程中的管数应大致相等。隔板的形式应简单,密封长度应短。常用的管程数有单程、双程、四程和六程5。4、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传热速率方程式 式中q传热速率(热负荷),w:k总传热系数, ;s与k值对应的传热而积,m2;平均湿度差,。4、1传热速率(热负荷)q传热的冷热流体均没有相变化,且忽略热损失,则 q 式中w流体的质量流量,kg/h或kg/s;cp流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kj(kg):t热流体的温度,;t冷流体的温度,:下标h和c分别表示热流体和冷流体,下标1和2分别表示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4、2流体有相变化,如饱和蒸汽冷凝,且冷凝液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则 q= 式中w饱和蒸汽的冷凝速率,kg/h或kg/s; r饱和蒸汽的气化热kj/kg。4、3平均温度差tm恒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 变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逆流和并流 式中t1,t2分别为换热器两端热、冷流体的温差,。错流和折流 式中t按逆流计算的平均温差,; 温差校正系数,无量钢, 。温差校正系数 根据比值p和r,通过查图所得。该值实际上表示特定流功形式在给定工况下接近逆流的程度。在设计中,除非出于必须降低壁温的目的,否则总要求 0.8,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则应改选其他流动形式5。4、4总传热系数k(以外表面积为基准)k = 式中k总传热系数, ;i,o传热管内、外侧流体的对流体传热系数, ;rsi,rso传热管内、外侧表面上的污垢热阻, ;di,do,dm传热管内径、外径及平均直径,m;传热管壁导热系数, ;b传热管壁厚,m。5、确定设计方案 5、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1)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80,出口温度50;冷流体(循环水)进口温度25,出口温度35。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3。(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油品走壳程。选用25x2.5的碳钢管,管内流速选ui=0.5m/s.5、2 确定物性数据 tc 确定物性数据 f c l 1 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壳程混和气体的定性温度为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煤油在11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定压比热容 =2.22kj/(kg)导热系数 =0.140w/(m)粘度 =0.000715pas循环水在30 下的物性数据:密度 =996/m3定压比热容 =4.17kj/(kg)导热系数 =0.618w/(m)粘度 =0.000801pas5、3 计算总传热系数 (1)热流量(2)平均传热温差 tc 平均传热温差 f c l 2 先按照纯逆流计算,得 (3)冷却水用量tc 冷却水用量 f c l 2 = (4)总传热系数k管程传热系数= =2632w/ (m2)5、4壳程传热系数假设壳程的传热系= 290 w/(m2)污垢热阻 = 0.000344 m2/w=0.000172 m2/w管壁的导热系数 = 45w/(m) k = = 218.0w/(m2)6、计算传热面积 = = 43.8m2考虑15的面积裕度,s = 1.15 =1.1543.8 = 50.4 m27、工艺结构尺寸 7、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 =0.5m/s1。7、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tc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f c l 2 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现取传热管长l=6m,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 (管程)传热管总根数 nt=692=138(根)7、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tc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f c l 2 平均温差校正系数 按单壳程,双管程结构,温差校正系数应查有关图表。但r=13的点在图上难以读出,因而相应以1/r代替r,pr代替p,查同一图线,可得2 平均传热温差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7、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tc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f c l 2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取管心距t=1.25d0,则 t=1.2525=31.2532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束 (根) 7、5壳体内径 tc 壳体内径 f c l 2 采用多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率=0.7,则壳体内径为 圆整可取d=500mm7、6折流板 tc 折流板 f c l 2 采用弓形折流板,去弓形之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h=0.25500=125mm,故可 取h=120mm1取折流板间距b=0.3d,则 b=0.3500=150mm,可取b为150mm。折流板数目nb= 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7、7接管 tc 接管 f c l 2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油品流速为u1=1.0m/s,则接管内径为取标准管径为50mm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u2=1.5m/s,则接管内径为取标准管径为90mm17、8换热器核算 tc 换热器核算 f c l 1 (1)热流量核算 tc 热流量核算 f c l 2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tc (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f c l 3 对圆形折流板,用克恩法计算当量直径,由正三角形排列得 = 壳程流通截面积 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普朗特数 粘度校正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tc (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f c l 3 管程流体流通截面积管程流体流速 1普朗特数 传热系数 tc (4) 传热系数 f c l 3 传热面积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为 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传热面积裕度合适,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2)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tc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f c l 2 2 管程流体阻力 tc (1)管程流体阻力 f c l 3 , 由re=12385,传热管相对粗糙度 ,查莫狄图 ,流速 =0.498m/s, ,所以,管程流体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壳程阻力 tc (2)壳程阻力 f c l 3 , 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 f=0.5 , , 0.50.516314(39+1) =732.3(pa)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 b=0.15m , d=0.50总阻力 由于该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操作压力较高,所以壳程流体的阻力也比较适宜。4结论通过本周创新实验的设计,在老师精心的指导下,了解了一些关于换热器的知识,我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理论最终还是需要实践,也借鉴了许多前人宝贵经验,与书上原有的计算公式,科学技术总是在不断的革新,在飞速发展的现今,科学是第一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