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JJG 99-2006 砝码》相较于《JJG 99-1990, JJG 273-1991》进行了多方面的更新与调整。在适用范围上,《JJG 99-2006》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砝码,包括E1、E2等级别的高精度砝码以及F1至M3级别的普通精度砝码,并且对不同级别砝码的具体要求做了详细说明。

对于砝码的材料,《JJG 99-2006》增加了对材质稳定性的考量,强调了材料的选择应保证长期使用中砝码质量变化极小。此外,在外观结构方面,新标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表面处理工艺需确保无任何可能影响称量结果的缺陷存在。

在技术指标方面,《JJG 99-2006》细化并提高了某些关键参数的标准值,例如允许的最大误差范围变得更小,这反映了随着科技发展测量技术的进步及对更高准确度的需求增长。同时,对于特殊用途或环境条件下使用的砝码(如高温、低温等),该版本也给出了具体指导原则和建议。

关于检定方法,《JJG 99-2006》引入了一些新的测试手段和技术,旨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保证数据可靠性。这些改进不仅涉及传统物理性质的测量,还包括采用现代化仪器设备进行辅助分析的方法介绍。

此外,《JJG 99-2006》还加强了对砝码标识管理的规定,明确了每件产品都必须具备清晰可辨认的信息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制造商名称、生产日期、序列号及标称值等基本信息,以便于追溯和管理。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JJG 99-2022
  • 2006-09-06 颁布
  • 2007-03-06 实施
©正版授权
JJG 99-2006 砝码检定规程_第1页
JJG 99-2006 砝码检定规程_第2页
JJG 99-2006 砝码检定规程_第3页
JJG 99-2006 砝码检定规程_第4页
JJG 99-2006 砝码检定规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JJG 99-2006 砝码检定规程-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 家计量检 定规程 J J 2 0 0 6 砝码 W e i g ht s 2 0 0 6 - 0 9 - 0 6 发布 2 0 0 7 - 0 3 - 0 6 实 施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发布i 砝码检定 规程 V fi c a t i o n R eg u l a t i o n J J - 2 0 0 6 o f W ei g ht s 代 替 J J G 9 9 - 1 9 9 0 J J G 2 7 3 - 1 9 9 1 本规程 经国家质量监督检 验检疫总局 2 0 0 6 年 0 9 月 0 6 日批准 , 并自2 0 0 7 年 0 3 月 0 6 日起施 行 。 归口单 位 : 全国质量密度 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 草单位 : 中国计量 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 计量 测试技术 研究 院 参加起 草单位 : 上海市计 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广东省 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 试技术研究院 国家轨 道衡计量站 北京市 计量 检测 科学研究 院 山东省 计量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 委托全国质量密度 计量技术委员会负 责解释 i i 本规程 主要 起草人 : 姚 弘 ( 中国计 量科学研究院 ) 陈 利 ( 湖北省计量 测试 技术 研究院 ) 参加起 草人 : 惠 程智 ( 上海市 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院 ) 王 卫忠 ( 广东省 计量科学研究院 ) 丁京安 ( 中国计量科学研 究院 ) 党正强 ( 中国测试技术研 究院 ) 高长律 ( 国家轨道衡计量 站 ) 陈 雪 ( 北京市 计量 检测 科学研究 院 ) 裴 爱华 ( 山东省 计量科学研究院 ) i i i 目 录 1 范 围 ( 1 ) 2 引 用文 献 ( 1 ) 3 术 语和 计量 单位 ( 2 ) 术语 ( 2 ) 计量 单位 ( 2 ) 符号 表 ( 3 ) 4 概 述 ( 4 ) 5 计 量性 能要 求 ( 4 ) 最大 允许 误差 ( 4 ) 扩展 不确 定度 ( 4 ) 折算 质量 ( 4 ) 6 通 用技 术要 求 ( 6 ) 形状 ( 6 ) 结构 ( 6 ) 材料 ( 7 ) 磁性 ( 8 ) 密度 ( 8 ) 表面 状况 ( 10 ) 调整 ( 1 0 ) 标记 ( 1 1 ) 砝码 盒及 砝码 标牌 ( 1 2 ) 7 计 量器 具控 制 ( 1 2 ) 检定 项目 ( 1 3 ) 7 检定 条件 ( 1 3 ) 检 定 方法 ( 1 4 ) 检定 结果 的处 理 ( 24 ) 检定 周期 ( 24 ) i v 附录 A 不同 形状 和尺 寸 砝码 的 图例 ( 25 ) 附录 B 砝码 进行 组合 比 较时 , 修正 值的 计算 公式 ( 28 ) 附录 C 折算 质量 测量 的 不确定 度计 算 ( 3 1 ) 附录 D 计算 空气 密度 的 公式 ( 3 5 ) 附录 E 检 定 记录 表格 ( 37 ) 附录 F 检定证 书 、 检定 结 果通知 书内 页格 式 ( 49 ) 附录 G 原工 作基 准 、 一 等 、 二 等砝 码的 安排 ( 5 1 ) 砝码检定 规程 本规程 采用 了 O I M L 国际建议 R 1 1 1 ( 200 4 ) 中砝 码 的准确 度等 级及 其主 要技 术指标 ,并用折 算质 量表 述砝 码质 量值 , 替代 了 J J G 273 - 19 9 1 工作 基准 砝码 检 定规程 和 J J G 99 - 1990 砝码 ( 试 行 ) 检 定规 程 。 取消 了原 工作 基准 砝码 、 一等 砝码 、 二 等砝 码和 真空质 量值 。 1 范围 本规 程适 用于 准确 度 等级 为 、 、 、 的 1m g 至 5000 码 。 各准 确度 等级 的砝 码应 配备 相 应的 计量仪器 进行 使用 。 可 用于 检定 准 确度 等级 较低 的 砝 码 、 衡 量仪 器 。 规程 在 实 际使用 中 , 砝码的标称 值可 根据 需要 在相 应的准 确度 等级 内 向 上 、 向下扩 展 。 本规 程适 用于 各种 砝 码的首 次检 定 ( 修 理 后的 检定视 同首 次检 定 , 下同 ) 、 后续 检定 。 砝码 准确 度 等 级的 定 义如下 : 砝 码 ( 原 工作基 准等 级砝 码 ) : 溯源 于国家 基准 、 副 基准 , 用 于检定 传递 码 、 用于 检定 相应 的衡量 仪器 , 和 与相 应的 衡量仪 器配 套使 用 。 码 : 用 于检定 传 递 其以 下的砝 码 , 用于 检定 相应 的衡量 仪器 ,和与相 应的 衡量 仪器 配套 使用 。 码 : 用 于检 定传 递 其以 下砝 码 , 用于 检 定相 应的 衡量 仪器 , 和与相应 的衡 量仪 器配 套使 用 。 码 : 用 于检 定传 递 、 其 以下的 砝码 、 用 于 检 定相 应的衡量仪 器 , 和与 相应 的衡 量仪器 配套 使用 。 码 : 用 于检 定传 递 及 其 以下的 砝码 、 用 于 检 定相 应的衡量仪 器 , 和与 相应 的衡 量仪器 配套 使用 。 码 : 用 于检 定传 递 码 、 用于 检定 相应的 衡量 仪器 , 和 与相 应的衡量仪 器配 套使 用 。 砝码 : 用 于 检 定 相应的 衡量 仪器 , 和 与相 应的衡 量仪 器配 套使 用 。 码 : 用于 检 定相 应的 衡量 仪器 , 和 与相 应的 衡量 仪器 配 套使用 。 专 用砝 码 : 与活 塞压力 计 、 测力 机 ( 计 ) 、 张力 计 、 力 矩仪 、 扭 矩仪 、 测功 机等 仪器配套 使用 的 , 或用 于检 定标准 轨道 衡的 , 由 质量 单位导 出的 其它 量值 单位 的砝码 。 用于 检定 衡量 仪器 ( 不含质 量比 较仪 ) 的 砝码 : 如果检 定过 程中 使用 该砝 码的 实 际质 量值 , 则 其扩 展不 确定 度应 不得超 过仪 器在 该载 荷下 最大允 许误 差的 1/ 3 。 如果 检定过 程中 只使用该 砝码 的标 称值 , 则 其最大 允许 误差 应不 得超 过仪器 在该 载荷 下最 大允 许误差 的 1/ 3 。 2 引用文献 本规程 引用 下列 文献 : J J F 1001 - 1998 通 用计 量 术语及 定义 J J F 1027 - 1991 测 量误 差 及数据 处理 J J F 1059 - 1999 测 量不 确 定度评 定 与 表示 G B 668 2 - 1992 分 析实 验 室用水 规格 和试 验方 法 O I M L 国际建议 R 1 1 1 “ 2、 3、 砝 码 ”( 200 4 年 版 ) ( 第 一部 分 : 计 量技术 要求 , 第 二部 分 : 测 量报告 表格 ) ( R 1 1 1 W ei g ht s cl as s 2, 3, 3, P ar t s 1: M et r ol ca l t ec ca l r eq ui r em s ar t 2: T es t R e t F or m E di t i o n 2004 ( E ) ) 使用本 规程 时 , 应注 意使 用上述 引用 文献 的现 行有 效版本 。 3 术语和计量单位 术语 折算 质量 , 即 折算 质量值 : 一物 体在约 定温 度和约 定密 度的 空气 中 , 与一约 定密 度 的标准器 达到 平衡 , 则 标准 器的质 量即 为该 物体 的折 算质量 。 约 定温 度 ( tr e f) 为 20 ; 约定的空 气密 度 ( 为 g/ 砝码折算 质量 的约 定密度 ( rr e f) 为 8000 折算质 量 值 空 中质 量值 m 的关 系式 : ()(00+= ( 1) 或 (999 00+= ( 2) 2 物体 的密 度 : 物体 的质量 除以 其体 积的 商 , 公式为Vm=r 。 3 磁性 : 一 种产 生吸 引或排 斥力 的效 应 。 3 磁 偶极 矩 ( : 磁偶极 的一 个参 数 。 偶 极 所产生 的磁 场强 度 , 即 : 偶极和 被磁 化 样块 之间 的力 , 与 偶极 矩成 比例 。 偶极 和带 磁化 率 样 块 之间 的力 与偶 极矩 的平 方成比 例 。 3 磁场 强度 ( H ) : 由磁性材料 ( 如永久磁铁或电流 ) 所产生 的 当地 磁 场 的 强度 。 它 是与在磁 场中 任一 点的 磁通 密度有 关的 轴矢 量 。 3 磁 力 ( Fm a x, 和 : 磁 化 或怀疑 被磁 化的 材料 由外 界磁场 而产 生的力 。 3 磁 导率 ( m ) : 一种 介质改 变磁 场的 能力 。 3 磁 常数 ( 真空 中的 磁导率 ( ) : 4 p 10- 7N 。 3 ( 体 积 ) 磁 化 率 ( c ) : 一 种 介 质 改 变 磁 场 的 能 力 。 它 与 磁 导 率 ( m ) 的 关 系 为 :m / 1+ c 。 m / 时 也 称为相 对磁 导率 , 3 ( 永 久 ) 磁 化强 度 ( M ) : 表述 材料 物 体 , 如砝 码 , 在 没 有 外 界磁 场中 磁 性状态 的参 数 。( 通常 , 磁性是个矢量 , 它的梯度和方向在材料的内 部不一定恒定 ) 。 物体的磁性在其周围的空 间产 生不 均匀 的磁 场 , 因 此对 周围 其它 的物 体会产 生磁 力 。 4 粗糙 度参 数 或 R - 参 数 ( z) : 描述 样块 侧 表面粗 糙度 的参 数 。 字母 R 表 示所 评估的侧表 面类 型 , 在这 种情 况下 , R 为 表面 粗糙 度 。 样块 的 表面 有不 同的 类型 : 粗糙 度表面 R 参数 , 主 表面 P 参 数 , 曲表 面 W 参 数 。 5 标尺 因子 : 将灵 敏 度砝码 , 质 量 放 在衡 量仪器 上所 获得 的相 应的 指示差 D 6 灵敏 度砝 码 : 用于 确定 衡 量仪 器灵 敏度 的砝 码 。 计 量 单 位 使用 的单 位 质 量 : 微克 ( m g) 、 毫克 ( m g) 、 克 ( g) 、 公斤 ( k g) 和 吨 ( t ) ; 密 度 : 公 斤 每 立 方 米 ( 、 克 每 立 方 厘 米 ( g/ 、 毫 克 每 立 方 厘 米 ( m g/ c 。 砝码 或砝 码组 的质 量标称 值应 等于 1 1 0 或 2 10 或 5 10 其中 “ n ” 表示一个 正的 或负 的整 数或 零 。 砝码 序列 砝 码组 的序 列应 由下列 之一 构成 : ( 1 ; 1 ; 2 ; 5) 1 0 ( 1 ; 1 ; 1 ; 2 ; 5) 10 ( 1 ; 2 ; 2 ; 5) 1 0 优先 使用 ) ; ( 1 ; 2 ; 3 ; 5) 1 0 仅适 用于使 用中 的砝 码 ) ; ( 1 ; 1 ; 2 ; 2 ; 5) 10 一 组砝 码可 以包 括多个 标称 值相 同的 砝码 。 符号 表 符号 位 定义 的 密度 D I 天平的 指示 差 , 其中 D I = 度 砝码 引起 的天 平指示 的改 变 M P E m g 砝码的 最大 允许 误差 D m 质量差 , 通 常为 被 检 砝码 和标准 砝码 的质 量差 值 大 约 具 有 相 同 标 准 偏 差 的 一 组 或 一 系 列 相 同 测 量 序 列 的 测量的平 均值 D 折算质 量的 差值 的 参考 值 , 等 于 e 定 密度 , 例 如 8 0 00 M P E / 砝码最 大允 许相 对误 差的 绝对值 C 空气浮 力的 修正 因子 砝 码密 度而 言 , 空气浮 力修 正因 子 m c m g 砝码的 真空 中质 量修 正值 , 即 m - g 砝码的 折算 质量 修正 值 , 即 标尺分 度值 f 标尺因 子 ( k g/ 标尺 分度 ) I 衡量仪 器的 显示 值 ( 分度 ) j 测量序 列的 次数 z 被 检 砝 码的 个数 k 覆盖因 子 , 常 为 2 或 3 ( I 确定 度表 述指 南 : 199 5) m 固体 ( 砝码 ) 的 真 空中 质量 砝码的 折算 质量 质量 , 砝码 的标 称值 ( 如 : 1 标准 砝码密度 rr e f, 被 检 砝码与 标准砝码 之间的平 均 测量 差值 n 测量次 数 r 标准砝 码的 下角 标 s 标准偏 差 s 灵敏度 砝码 的下 角标 t 被 检 砝 码的 下角 标 w 在 砝 码 比 较 中 , 为 使 天 平 平 衡 , 在 较 轻 的 称 盘 上 添 加 的 标准小砝 码的 下角 标 tr e 的 温度 T K 采用 1 990 国际 温标 ( I T S - 90) 的热 力学 温度 U 扩展不 确定 度 u 标准不 确定 度 V ( 砝码 ) 的体 积 定 体积 用 质 量 比 较 仪 上 第 一 组 读 数 的 平 均 质 量 改 变 量 计 算 的 平 均力值 用 质 量 比 较 仪 上 第 二 组 读 数 的 平 均 质 量 改 变 量 计 算 的 平 均力值 用于磁 化率 的平 均力 值 用于磁 性的 平均 力值 Fm a 用于磁 化率 的最 大力 值 质量比 较仪 与砝 码在 垂直 方向 或 z 方 向的 磁力 4 概述 砝码 是一 种复 现质 量 值的实 物量 具 。 它 具 有 一 定的物 理 特 性和 计量 特性 : 形状 、 尺寸 、材料 、 表面 状况 、 密 度 、 磁性 、 质量 标称 值和 最大 允许误 差等 。 对 于一个砝 码 , 它可以单 独复现某一 固定的质量值 。 对于砝码 组 , 它不仅可 以单独 单个使用 , 而 且也 可将 不同 的单个 砝码 组合 在一 起使 用 , 用 以复 现若 干个 大小 不同的 一组 质量值 。 5 计量性能要求 最大 允许 误差 首次 检定 及 后 续检 定的最 大允 许误 差 除 了附 录 G 中的 特例 和 1 9 的专 用砝 码 以 外 , 其 它各 准确 度等 级的 砝码 , 首次 检定 、 后 续检 定 折 算质 量 的 最大允 许误 差不 应大 于 表 1 中的 要求 。 使 用中 的砝 码 , 或 与仪器 配套 使用 的砝 码 , 若其质 量标 称值 在 表 1 中 没有 , 可用 表1 中已 有的 质量 标称 值累 计得到 ; 其质 量最 大允 许 误差 的 绝对 值 亦 为对 应的 最大允 许误 差 绝对值 之 和 。 扩展 不确 定度 在规定 的准 确度 等级 内 , 任何一 个质 量标 称值 为 码 , 其 折算 质量 的扩展 不确定度 , U ( k = 2) , 应 不 大 于 表 1 中相 应准 确度 等级 的最大 允许 误差 绝对 值 的 三分之 一 。 U 1/ 3 | M 折算 质量 在规 定的 准确 度等 级 ( 码 除外 ) 内 , 任何一 个质 量标 称值 为 码 ,首次检 定时 , 折 算质 量 称 值 , 正 值不能 超过 最大 允许 误差 绝对值 | M 的三分 之二 , 负 值 的 绝对 值 不能 超过 最大 允许 误差 绝对值 | M 的三分之 一 : M P E | 2| M P E | 在规 定的 准确 度等 级 ( 码 除外 ) 内 , 任何一 个质 量标 称值 为 码 ,后续检 定 中 , 如 果具 体限 定了最 大允 许误 差的 单个 砝码 , 则折 算质 量 ( 根 据 定 扩展不 确定 度 ) 与砝 码标 称值 的绝 对值 不 能超 过最 大允 许误差 的绝 对值 | M 减 去 扩展不确定 度 : ( | M P E |- U ) ( | M P E |- U ) 对于新 生产 的和修理 后的增 砣 ( 含标 准增砣 ) , 除符合 上述 关系外 , 检定 时其折 算 质量还应 符合 下述 关系 式 : 0 对 于 砝 码 , 其折算 质量 值与 标称 值的 差 的绝 对值 | 不得超过最 大允 许误差值 的绝 对值 。 经修 理后 的砝 码 , 其修正 值的 控制 范围 按 照 行 。 表 1 砝码最大允许误差 的绝对值 ( | |, 以 m g 为单位 ) 标称值 25000 80000 250000 500000 800000 160000 0 250000 0 2000 10000 3 0000 100000 200000 300000 600000 100000 0 1000 1600 5000 16000 50000 100000 160000 300000 500000 500 800 2500 8000 25000 50000 80000 160000 250000 200 300 1000 3000 10000 20000 30000 60000 100000 100 160 500 1600 5000 10000 16000 30000 50000 5025 80 250 800 2500 5000 8000 16000 25000 2010 30 100 300 1000 3000 10000 105 16 50 160 500 1600 5000 58 25 80 250 800 2500 21 3 10 30 100 300 1000 15 16 50 160 500 500g 8 25 80 25 0 200g 1 3 10 30 100 100g 5 16 50 50g 1 3 10 30 20g 8 25 10g 6 20 5g 5 16 2g 4 1 2 1g 3 10 500m g 200m g 100m g 50m g 20m g 10m g 0 5m g 2m g 1m g 5. 在规 定的 准确 度范 围内 , 任何 一个 质量 标称 值为 个 砝码 , 其 相 临两个 周期 的检定结 果 之 差不 得超 过该 砝码最 大允 许误 差的 三分 之一 。 6. 通用技术要求 形状 总则 为 了方 便生 产与 识别 , 砝码 应具 有简 单的 几何形 状 。 砝码 的边 和角 应修圆 , 表 面不应有锐 边或 锐角 和明 显的 砂眼 , 以防 止磨 损和 积灰 。 砝 码组 中的 砝码 , 除 了 1g 或小 于 1g 的砝 码 , 应 具有 相同 的形 状 。 使 用中 的砝 码 , 在 其磁 性 、 质 量量 值已 证实 稳定的 前提 下 , 允许 具有 区别于 本规 程所规定 的其 它形 状 。 与 测量 仪器 配套 使用的 砝码 , 或 为专 门用 途而特 殊设 计的 砝码 , 允 许具有 区别 于本规程所 规定 的其 它形 状 。 小于 或等 于 1 g 的 砝 码 小 于或 等于 1 g 的 砝码应 为有 适当 形状 的多 边形片 状或 丝状 砝码 , 易 于夹取 。 在 标称值的 一 个 序列 中 , 不应 插入与 本序 列形 状不 同的 其它形 状 。 表 2 中 给出 砝码 形状所 表明 的标 称值 , 砝 码体上 不标 记标 称值 。 表 2 1g 及 小 于 1g 砝码 的 形状 标称值 多边形片状 线形 ( 5 、 50 、 500) m g 五边形 ( 2 、 20 、 200) m g 正方形 、 长 方形 ( 1 、 10 、 100 、 10 00) m g 三角形 五边形 5 段 正方形 、 长 方形 或 2 段 三角形 1 段 1g 到 50k g 的 砝码 6. 1g 砝 码 当 与其 倍 量砝码 放置 , 或 单独 放置 时 , 可 以是 1g 砝码 倍量 的 形状 ; 当与 其分量砝 码放 置时 , 可 以 是 1g 砝 码分 量的 形状 。 从 1g 到 50k g 标 称值的 砝码 可参 照附 录 A 的 图 A 外 部尺 寸见 表 A 1 砝码 可为 直圆 柱 体或圆 锥台 体 , 参见 图 A 砝码 体 ( 不 含提 钮 ) 的 高 度应约 等于直径的 平均 值 , 可以 在平 均直径 的 3/ 4 和 5/ 4 之间 。 2 砝码 如带 有提 钮 , 其高 度在 砝码 的平 均直 径和半 径之 间 。 5k g 至 50码 也可以 采用 适于 抓取 的不 同 形状 , 如 : 轴 、 钩 、 环 、 或其 它形 状 。 5k g 到 50k g 的 码可 以是 有圆 形边 角 和 坚 固 提 钮 的 倒置正六 棱台 或平 行六 面体 结构 。 码 可参 照附 录 A 的图 A . 3 ,尺寸的 公差 实例 见附 录 A , 表 A . 4 。 砝 码形 状也 可视 需要为 扁圆 柱体 ( 如 增砣 砝码 ) 、 圆盘 , 可 以沿 圆心 或半径 开上 下贯通的孔 或槽 , 以 便取 放 。 大 于 50k g 的 砝码 大 于 50 砝 码 可以是 圆柱 形 、 矩形 或其 它合适 的形 状 。 大 于 50 砝 码 可以采 用适 于抓 取的 不同 形状 , 如 : 轴 、 钩 、 环 、 或其它 形状 。 如果 、 等 级 、 码 在平 坦 的 地 面 ( 或 轨 道 )使用 , 可以 配备 限制 范围 的滑轨 或沟 槽使 用 。 其它 砝码 的形 状 装在仪 器内 , 且 作为 仪器 中配套 使用 的砝 码 、 或根 据其它 特定 的仪 器结 构 、 使用要 求配备的砝 码 , 为确 保砝 码的 测量目 的和 测量 准确 度 , 砝码可 作成 与仪 器结 构或 使用条 件相 适应的其它 相应 的形 状 。 结构 、 码 1m g 到 5 0 码 1m g 到 50 、 码 应为 实 心整体 结构 , 由 整块 材料 构成 , 不带调整 腔 。 大 于 50 砝 码 1 大于 50 码 可以 有 一个调 整腔 。 砝 码 调 整 腔 的 体 积不应超 过砝 码总 体积 的 1/ 1000 , 码 不 得 超 过 1/ 20 。 调整 腔应 密封 , 防水 、 防气 。带有罗 纹的 螺栓 、 提 钮或 类似的 部件 可以 封闭 调整 腔 , 其材 料应 与砝码 材料 相同 , 其 表面 状况应符 合 、 码 要 求 。 2 首次 调整 后 , 调 整腔总 体积 约 为 1/ 2 应 为 空的 。 码 1g 到 5 0 码 1 1 g 到 50 码 可以 有调 整腔 , 其体积 不应 超过 砝码 总体 积的 1/ 4 。 调整腔应 用提 钮或 其它 的方 式密封 。 2 首次 调整 后 , 调 整腔总 体积 约 为 1/ 2 应 为 空的 。 大 于 50 码 大于 50 码 可由多 块材 料制 造 。 需防 水或防 尘焊 接封 闭 。 砝码 可 由 多 种 材料构成 , 其 磁性 应符 合 码的 要求 。 1 大于 50 砝 码可 以有一 个调整 腔 , 调整腔 的体积 不应超 过总 体积的1/ 20 。 调 整腔 应密 封 , 防 水 、 防 气 。 带有 罗纹 的螺 栓 、 提 钮或 类似 的部 件可 以封闭 调整 腔 。 2 首次 调整 后 , 调 整腔总 体积 约 为 1/ 2 应 为 空的 。 、 、 、 、 码 1g 到 5 0 、 砝码 1 1 g 到 50 g 的 、 码是 否有 调整 腔不 做强 行规定 , 10 00k g 的 、 、 码 应有 调整 腔 。 调 整腔 应有 可靠 的腔 盖 , 避 免外 界物质进 入 。 允许 将调 整腔 打开加 入调 整物 。 调 整腔 的体积 不应 大于 砝码 总体 积的 1/ 4 。 2 首次 调整 后 , 调 整腔总 体积 约 为 1/ 3 应 为 空的 。 1g 到 5 0 、 柱形砝 码 , 调整 腔与 砝码 的垂直 轴线 同轴 , 开 口在 砝码 提钮 的上 方 , 并 加宽 入口 直径 。 调 整腔的 设计 应考 虑密 封和 易于开 启 , 进行调整 。 5k g 到 50k g 的 行六 面体 砝码 , 调 整 腔 可 以 在 管 形 提钮 内 , 或 如 果提 钮 是实 心的 , 应在 砝 码正 上 方 , 开口 在 砝码 侧 面或 上 表面 ( 见 附 录 A , 图A . 3 和 图 A . 5 ) 。 1 如果 调整 腔在 管 状提钮 内 ( 见图 A . 3 ) , 调 整腔可 以用 螺纹 塞子 或带 有中央 提钮 的盘盖封 闭 。 塞子 或盘 盖可 由铜合 金或 其它 适当 的金 属材料 制成 , 应 由铅 塞 ( 或其它 材料 ) 塞入内部 的螺 孔或 条形 管中 封闭 。 2 如果 调整 腔是 在 上方浇 铸的 , 开 口在 砝码 的侧面 或上 表面 ( 见图 A . 5 ) , 调 整腔 应由软钢 或其 它适 当的 材料 制成的 盘关 闭 , 由铅 塞或 适当的 材料 导入 锥形 孔中 密封 。 大 于 50 、 、 砝码 , 砝码 不应 有任何导 致积 灰的 腔体 。 1 砝码 可有 一个 或 多个调 整腔 , 所 有调 整腔 的总体 积不 应超 过砝 码总 体积的 1/ 10 。腔体应 密封 、 防 水 、 防尘 。 调整 腔可 用带 螺纹 的塞 子或提 钮密 封 。 2 首次 调整 后 , 调 整腔内 至 少 1/ 3 的 体积 是 空的 。 材料 总则 砝码通 常应 采用 金属 或合 金制造 , 砝码 应为 耐腐 蚀 的 。 材料 应在 通常 条件 下 使用或 为了某种目 的使 用砝 码时 , 砝 码质量 值的 改变 相对 于该 准确度 等级 的最 大允 许误 差 ( 见 表 1) 而言可以 忽略 不计 。 砝 码 大于或 等 于 1g 的砝 码 , 其 材料硬 度和 表面 的抗 腐蚀 性应优 于或 类似 于奥 氏体 不锈钢 。 码 为了提 高砝 码的 抗腐 蚀性 和硬度 , 对于 大于或 等 于 1g 的 码 的表面 应选用适 当的 金属 铸造 , 其 硬度和 脆度 应至 少 优 于拉 制黄铜 。 对 于等 于或 大于 1 g 的砝 码 , 用 于生 产 码 材料 的硬 度和脆 度应 至少等于 铜合 金的 要求 。 对 于大 于 50 砝码 , 用于 生产 码体 或外 表面 的 材料的 硬度 和脆度应 至少 等于 不锈 钢的 要求 。 小于 或等 于 5 0 、 码 用 于生 产小 于 1 g 的砝码 材料 应用 抗腐 蚀和 氧化的 金属 材料 制造 。 1g 到 5 0 圆柱 体砝码 应用 铜合 金 , 或硬 度和抗 腐蚀 性与 铜合 金相 类似的 金属 制造 。 灰 口铁 不应 用于 制 造 100g 以下 的砝 码 。 5k g 到 50矩 形六面 体砝 码应 用抗 腐蚀 性至少 等于 灰口 铸铁 的材 料制造 。 它的 脆度不应 超过 灰口 铸铁 。 矩 形砝 码的 提钮 应用无 缝钢 管或 铸铁 制造 , 应与 砝码 体整 体铸 造 。 戥 秤的 秤砣 应由 铸黄铜 制造 。 大 于 50k g 的 、 码 1 砝 码应 由一 块或 多块材 料制 造 , 材料 的抗 腐蚀性 要等 于或 优于 灰口 铁 。 2 在 正常 使用 的条 件下 , 材料 的硬 度和 强度 应能承 受加 载和 冲击 。 磁性 极化 强度 的极 限 砝码的 磁 性 M 通 过极 化强 度 示 , 不 得 超 过 表 3 中 的 最大 值 。 表 3 最大 极 化 强度 , 砝码 等 级 化强 度 , ( m T ) 8 25 80 2 50 500 800 1600 2500 ( A / m ) 2 20 64 200 400 640 1280 2000 磁化 率的 极限 表 4 中 给出 了砝 码磁 化率 不 得 超 过的 最大 值 。 表 4 最大 磁化 率 , c 砝码 等 级 1g 10 - 2g m 1 0g 4 20g m 如果 测量 砝码 极 化 强度 和 磁化 率的 所有 数值 小于这 些极 限值 , 则可 以认 为 由于 砝码 磁性所引 起的 不确 定度 分量 可忽略 不计 。 表 3 和表 4 中 给出的 极 化 强度 和磁 化率 的最大 值是 这样来的 : 天平 称量 盘处 所 存 在的磁 场和 磁场 梯度 所引 起的被 检 砝 码的 折算 质量 值的改 变不 应超过其 最大 允许 误差 的 1/ 1 0 。 密度 总则 砝码的材料密度应满 足空气密度 ( g/ 的 变 化量 在 1 0% 的情况下所引起的误差 不应超过 表 1 中给 出的 最大 允许误 差 的 1/ 4 。 表 5 密度 的最 小和 最大 极限值 ( rm i n, rm a x) rm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