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初唐士人乔知之家世生平考辨.doc_第1页
历史学论文初唐士人乔知之家世生平考辨.doc_第2页
历史学论文初唐士人乔知之家世生平考辨.doc_第3页
历史学论文初唐士人乔知之家世生平考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唐士人乔知之家世生平考辨 初唐士人乔知之家世生平考辨王珂(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通过对史料中有关初唐士人乔知之及其父兄的文献资料的梳理考辨,大致勾勒出乔氏三人的生平,并就相关的史籍与学术论著中的疑点和问题,对乔知之生平的讹误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关键词:初唐;乔知之;乔氏父子;家世生平中图分类号:k242.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0)02-0085-04初唐士人乔知之,高宗、武后朝文名颇著,有传见于旧唐书卷一九2文苑传中:乔知之,同州冯翊人也。父师望,尚高祖女庐陵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同州刺史。知之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知之尤称俊才,所作篇咏,时人多讽诵之。 则天时,累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知之有侍婢曰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与婢,婢感愤自杀。承嗣大怒,因讽酷吏罗织诛之。 侃,开元初为兖州都督。 备,预修三教珠英,长安中卒于襄阳令。5012一、乔师望全唐文收录师望文一篇,其小传云:“师望,高宗朝封襄邑县子驸马都尉。显庆三年为凉州刺史。上元二年移华州”。1897唐初,定鼎未久,边境扰攘,西北突厥、铁勒等族势盛,侵掠中原,为患日滋。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在国内局势基本稳定后,唐太宗开始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反击。在此期间,乔师望亲与戎行,驱驰沙塞,仗节秋方,核之于史,斑斑可见。如贞观二年(628),时为游击将军的乔师望间道赍册书拜薛延陀部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夷男大喜,遣使入贡。贞观二十年(646)正月辛未,师望时任夏州都督,与右领军大将军执思失力等大破薛延陀部。大概因其僇力王师,功勋展布,方获尚庐陵公主之荣宠。综观太宗一朝,乔师望征战塞外,功绩颇著。高宗显庆三年十月(658),册拜师望为凉州刺史,此地“玉门远控,金城遐阻,人兼北狄,俗杂西戎,刺举为难”3,朝廷此举正欲借其资历威望,以收镇绥边疆之效。然唐会要卷六二云:“显庆三年(658)七月,监察御史胡元范使越巂,至益州,驸马都尉乔师望为长史,出迎之。”4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成都府广都县云:“今广都县,龙朔三年(663)长史乔师望重奏置。”5770显然会要有误,郁贤皓先生疑会要三字乃五字之讹62566,应从。按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云:“行益州刺史驸马都尉乔君,主婿懿亲,勋门盛族,任高方面,切寄西南”,又相乐夫人善龛赞云:“相乐夫人韦氏者,益州都督长史胡公之继亲粤以乾封纪岁”7436, 398,则乔师望任凉州刺史不久,显庆末即移刺益州,后于乾封初离任。 大概就在此期间,乔师望结识了当时正游宦蜀中的卢照邻,并与其交游,二人关系似还不错。清赵宏恩等编江南通志卷一2 2职官志文职二“润州刺史”条有乔师望之名8,据郁贤皓先生考证,其任润州刺史一职似在咸亨年间6614。上元二年(675),乔师望移官华州,任内撰华山西峰秦皇观基浮图铭,观其文,可谓气象宏通,辞采清新,颇有可兹圈点处。卢照邻驸马都尉乔君集序即赞其:“凡所著述,多以适意为宗;雅爱清灵,不以繁词为贵。”7306惜其集早已亡佚,传世作品仅此一篇,然乔师望留心翰墨,绝非只一赳赳武夫,于此已分明可见。至于同州刺史一职,大约是其终官之位,郁贤皓先生推测其上元年中拜授此职6101,似欠说服力。 集序末云“终登不死之庭”,则此文当是乔师望殁后,其子孙请托父友卢照邻所作。卢氏此序作于高宗永隆元年(680)至武后垂拱元年(685)间9524,由此推之,乔师望大约于上元三年(676)至垂拱元年(685)间移拜同州,并卒于本官。 不凡的门第与文武兼备的父亲,这样的出身对乔氏三兄弟影响的巨大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乔知之,其一生行事更与之息息相关(详见后文)。 二、乔侃卢照邻寄裴舍人诸公遗衣药直书云:“太子舍人裴瑾之、太子舍人韦方贤、左史范履冰、水部员外郎独孤思荘、少府丞舍人内供奉阎知微、符玺郎乔偘(即侃字),并有书问余疾,兼致束帛之礼,以供东山衣药之费。”7392-393按卢照邻此书作于永隆元年至垂拱元年(680 -685)病卧洛阳东龙门山之时9523,则知在此期间乔侃曾任符玺郎一职,在洛阳居住过一段时日。据上文所考,卢照邻早年在蜀即与师望相识为友,乔卢两家亦是世交,故乔侃随驾东都时方致卢照邻衣药之资,并极可能顺带请其为父集撰序。又陈子昂洪崖子鸾鸟诗序云:“时尚辇奉御梁国乔偘闻其风而悦之乔子慕义,命余叙之,凡若干首。”10162按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符宝郎”条注云:“武后延载元年(694),改符玺郎曰符宝郎”111209,则诗序一文至迟应作于延载前,又子昂于武后天授二年(691)秋,以继母忧解官返蜀12294,故此文所作时间又可进一步推至天授二年(691)前,则乔侃迁官尚辇奉御一职当在垂拱元年(685)至天授二年(691)间。全唐诗收录乔侃诗一首,其小传因袭旧书之文,无甚可取。计有功唐诗纪事所载乔侃诗亦仅此一篇1374,可见乔侃诗文,至迟两宋之际已所存无几。计氏于乔侃诗后附沈佺期送乔随州侃五律一首:“结交三十载,同游一万里。情为契阔生,心由离别死。拜恩前后人,从官差池起。今尔归汉东,明珠报知已。”1374沈氏此诗大约作于中宗、睿宗朝14,由此亦略知乔侃不仅和陈子昂为友,且与沈佺期私交甚笃,并于中宗复位后迁拜随州刺史。唐诗纪事卷六云:“侃武后时学士,预修三教珠英,知之之弟也。开元初,为兖州都督,长安中,卒于襄阳,以文词知名”1374,大谬。长安乃武后年号,其时既已卒,焉能于玄宗开元间官拜兖州都督?不察之至,令人瞠目。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三云:“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张昌宗、李峤、崔湜、阎朝隐、徐彦伯、张说、沈佺期、宋之问、富嘉谟、乔侃、员半千、薛曜等撰。”111563较之于旧书,预修三教珠英者似应为乔侃而非乔备,有功袭旧书之误,将侃、备二人事迹混作一谈,遂自相9牾,遗人笑柄也。 三、乔备乔备集,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有录,均作六卷2075111600,后历代公私书目皆未著录,大约亡佚于北宋末。按经籍志乃抄录玄宗开元初毋煚所编古今书录,故只收有开元前之典籍,旧书云其卒于则天长安中,当确凿无疑。清编全唐诗及补遗共收其诗三首,小传沿袭旧书文字,无甚可考。又张说有送乔安邑备诗一首,据此可知,乔备还曾任官安邑县令,并与张说有交往。 四、乔知之与父亲昆仲相比,乔知之生平资料现今可见的要略多一些,然亦颇有模糊不清、令人费解之处。按乔侃、乔备皆为单名,且侃、备二字均属人部(“备”繁体作“備”),甚疑乔氏亦单名,字知之,以字行,惜文献有阙,无从考征,姑置一说于此。 乔知之有集行世,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著录其集,皆作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诗集类上亦录,然仅作一卷,文献通考与解题同,仍作一卷。2075, 111600, 15, 16, 17清修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共计18首,大概即源于解题所录之本。 乔氏本传称其“累除右补阙”,陈子昂观荆玉篇序云:“丙戌岁(686,即武后垂拱二年),余从左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军幕次于张掖河”1013,旧唐书显误,当从陈序改作“左补阙”。乔知之与陈子昂相友善,陈氏曾替友捉刀作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岑仲勉先生考其作于武后光宅初年(684)18,不确。按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云:“垂拱元年(685)十月又置左右补阙、拾遗各二员”1789,此文当作于武后垂拱元年十月后不久。表有云:“臣某言,臣以今月日奉勅于武成殿,唤臣入问骨笃禄等贼请降事”1059,玩其文,疑知之此前曾有从军塞外之经历,熟稔于边事,故武则天垂询降问。因此,次年出讨突厥,方敕其摄侍御史,委以护军重任。 陈子昂燕然军人画像铭并序云:龙集丙戌,有唐制匈奴五十六载,盖署其君长,以郡县畜之,荒服赖宁,故所莫记。是岁也,金徽州都督仆固始桀骜惑乱其人,天子命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周发河西骑士,自居延海入以讨之。特敕左补阙乔知之摄侍御史护其军事。夏五月,师舍于同城10173上言丙戌岁讨仆固事,即观荆玉篇序中所记北征事。此役两唐书均失载,资治通鉴误植于垂拱元年(685)196435,当据陈文改为垂拱二年(686)。乔师望曾驰骋朔方,勒石燕然,此次乔知之摄侍御史护军从征边塞,在某种程度上想必亦有追步父亲、光大门庭之意。征途中,乔知之与陈子昂均有诗文纪事。据陈氏二序可知唐军经张掖、同城,然后出居延海与叛军战。讨乱进行得比较顺利,仆固很快被诛身死,五月朝廷以同城权置安北府以纳降者(见陈子昂上西番边州安危事三条)12289。六月,陈子昂代乔知之作为乔补阙论突厥表12288,所言皆切中肯綮,发人深省。秋七月,陈子昂南归,乔知之为友饯行,并作拟古赠陈子昂一诗相送:惸惸孤形影,悄悄独游心。以此从王事,常与子同衾。别离三河间,征战二庭深。胡天夜雨霜,胡雁晨南翔。节物感离居,同衾违故乡。南归日将远,北方尚蓬飘。孟秋七月时,相送出外郊。海风吹凉木,边声响梢梢。勤役千万里,将临五十年。心事为谁道,抽琴歌坐筵。一弹再三叹,宾御泪潺湲。送君竟此曲,从兹长绝弦。20观“勤役千万里,将临五十年”之句,知乔氏当时已近天命之岁。由此推断,其出生时间约在贞观十一年(637),或略晚。乔知之此诗,深曲委婉,不仅诉离别之情,亦含悲己之思,个中之意,似有不可明言者,证之于陈诗,亦斑斑可见。 从陈子昂南旋后,史籍所载乔知之事迹即淆乱涣漫,矛盾错出。新唐书卷四则天纪云:“天授元年(690)八月壬戌,杀将军阿史那惠、右司郎中乔知之。”1190司马光通鉴考异驳曰:卢藏用陈氏别传、赵儋陈子昂旌德碑皆云:“契丹以营州叛,建安王武攸宜亲总戎律,特诏左补阙乔知之及公参谋帏幕。及军罢,以父年老,表乞归侍。”攸宜讨契丹在万岁通天元年,明年平契丹。子昂集有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诗云:“昔君事胡马,余得奉戎旃。携手同沙塞,关河缅幽燕。叹此南归日,犹闻北戌边。”疑知之之死在神功年后。但唐历统纪新纪杀知之皆在天授元年,今据子昂诗必无误者,然云“犹闻北戌边”,则军未罢也。又武后云,来俊臣死后,不闻有反者。故置于此。据朝野佥载,知之以婢碧玉事为武承嗣讽人罗告之,斩于市南,破家籍没。此时知之在边,盖承嗣先衔之,至此乃杀之耳。196518故资治通鉴将乔氏卒年系于武后神功年末196518。核卢、赵之文,前者云:“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总戎律,台阁英妙,皆置在军麾。 时敕子昂参谋帏幕”,后者曰:“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武攸宜亲总戎律,特诏左补阙属之,殆及公参谋帏幕”2412, 7548,皆未言及乔知之。疑温公未暇核检原文,因凭记忆有“左补阙”一语,即断其人为乔知之。细味考异此文,温公似将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一诗视为陈氏随攸宜北征契丹,军罢凯旋后所作。据彭庆生先生陈子昂年谱,此诗当是天授二年(691)仲秋,子昂丁继母忧解官返蜀,途经大散关时作。12294综上所论,通鉴置乔知之死事于神功年后欠妥,新唐书所记时间亦未确。垂拱后,武后临朝,继而践祚称帝,以周代唐,其间朝政波谲云诡,动荡不安。则天改正朔,频频更改年号,给著述系年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疑新书虽有误,但不会差之太远,乔氏之死也许在天授二年(691)后不久,甚至可能就在该年之末,终年大约五十余岁。 仆固乱平后,乔知之似一直驻守边塞,未返中原。故五年后陈子昂赠诗,篇中方有“叹此南归日,犹闻北戌边”之语。其终官之职,旧唐书云“左司郎中”,新唐书云“右司郎中”,清劳格断作左,岑仲勉先生较为谨慎,以为无确据,未作定论。21乔知之婢为武承嗣所夺,作绿珠篇以寄情之事,历代史籍、文集、小说、笔记、类书等皆有著录,流传甚广。偶有人以乔氏为晋人者,即被斥为疎陋221130,可见其人其事已被视作常识。此事最早见于乔知之同时代人张鷟所著朝野佥载,该书卷二有云:周补阙乔知之有婢碧玉,姝艳能歌舞,有文华。知之时幸,为之不婚。伪魏王武承嗣暂借教姬人妆梳,纳之,更不放还知之。知之乃作绿珠怨以寄之,其词曰:“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此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碧玉读诗,饮泪不食。三日,投井而死。承嗣撩出尸,于裙带上得诗,大怒,乃讽罗织人告之。遂斩知之于南市,破家籍没。2331盛唐人刘餗隋唐嘉话亦载此事:补阙乔知之有宠婢,为武承嗣所夺。知之为绿珠篇以寄之,末句云:“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宠者结于衣带上,投井而死。承嗣惊惋,不知其故。 既见诗,大恨。知之竟坐此见构陷亡。2339知之婢名,新旧唐书均作“窈娘”,通鉴摭采佥载,作“碧玉”。疑张鷟乃文士,素喜偶俪之词,故改其名为“碧玉”,以对“绿珠”,仍应以两唐书所载为准。承嗣残忍毒虐之徒,因窈娘事,怀恨在心,借酷吏之手,罗织罪名,倾陷杀害知之,实为可恨。然此类事当时亦非鲜见,通鉴即载:“司仆少卿来俊臣倚势贪淫,士民妻妾有美者,百方取之;或使人罗告其罪,矫称敕以取其妻,前后罗织诛人,不可胜计”196518。来、武二人本相互勾结,不择手段,陷害他人,其事史籍多载。乔知之坐陷被害一事,很可能就是承嗣授意俊臣所为。惜知之一生空抱才华,却命运多舛,仕途蹭蹬,所爱之人亦不能保,终竟受诬而死于非命。 综观同州乔氏,高门显族,皇室姻亲,乔师望、乔知之、乔侃、乔备,父子兄弟四人,皆才华不凡,所交游之人亦多为唐代及后世声名显赫者。特别是乔知之白首沦落,惨遭横祸,其遭际尤令人扼腕唏嘘。乔氏一门之升沉荣辱,悲欢离合,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唐初风云变幻的历史的复杂性。当代治唐史者,有视武则天为所谓庶族地主阶级代表之论,将其在权力角逐中的行为多归结为中小地主阶级对于魏晋以来形成的高门士族统治的一种反动,认为其代表了历史的先进性。这其实是一种机械片面的历史观,如果我们尝试对那段历史做深入细致的考察,就会发现实际的情况并非这么简单。以乔氏父子论,与之交游者,如卢照邻、陈子昂、沈佺期、张说等,家世不同,身份迥异,地位悬殊,然其人生命运皆非仅以出身决定。以乔、陈论,前者贵族子弟,后者庶族俊彦,却均仕途蹭蹬,最终成为武氏权力角逐中的牺牲品。由此可见历史绝非一简单理论所能概括,其复杂性与多面性需要治史者进行客观谨慎的研究分析,切不可轻易套用某种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有识者于此当细察之。 参考文献: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董浩,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83.3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2:310.4王溥.唐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