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8 鲫2 勰 鏖院3 建筑与景现瓣交互 浅析中寓传缝蠢麓空爵麓鬟与豢蕊关系及 对当代敞设计的启示 培养单位:建筑与城规学院 、 一囊学科:楚筑学 二鬟;j 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研究生:予志远 指导爱舞:王方赣翻教授 二o o 六年二月 摘要 摘要 在现代主义建筑倍受质疑之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拓展,在中国当代 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地域性理念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相当重视, 同时,人们对于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本文分别以庭院建筑为主体 和以庭院景观为主体两个方面来剖析传统庭院的空间特性,并探讨了庭院建筑 与景观的交互关系,从而发掘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建筑设计思维,试图从庭院 空间设计这一“小处”出发,小中见大,提示一种建筑,城市、景观、地域统 一的建筑观,由此确立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庭院建筑景观交互 a b s 打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i r r e s i s t i b l e 9 1 0 b a l i z a t i o nh a s a r o u s e ds o m ed o u b t s趾dd e b a t eo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删t e c t u r e w 1 1 i l eo v e r _ p a c e dm o d e m i z a d o ni si n e v i 衄b l yc r e a t i n g 1 0 s so f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饥a r c l l i t e c t si 1 1c h i n aa r en o wp a y i n gm o r ea t t e r n i o nt o 仃a d h i o n 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 d e s i g n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c o n c e p to fl o c a ld i s t i i l c t i o ni s h 跚1 1 1 1 e r i n g i n t o d e s i g n e r s h c a r t ,f a c i n g 、i t l l p e o p l e s咖s i l l g d e m a n do n e n v i r o m e n t a l - 衔e n d l y1 i v i t l gc o n d i t i o n t h er c s e a r c hi sb a s e do nm o r o u g hs u r v e y0 n m ec o u r ta r c l d t e c t u i ea n dl a i l d s c 印ed e s i g i li nt r a d 埘0 n a lc h i n e s ec o n s 仃i l c t i o n s i n a d d i t i o n w j 山t 1 1 e 龇a l y s i so ft h ec o u r ts p 撕a lo r g 粕i z a t i o n ,血ei m e n l 撕0 1 l s h i p b e t 、v e e nc o u r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 如dl a n d s c a p ei sa l s od i s c u s s e d t h e r e f b r ean e w d e s i g n p r i n c i p l e ,w h i c h i s c o i n p a t i b l ew i mc l l i l l a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u l t u r ea n ds o c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i 8g e n e r a t e d t l l i s 甜i c l e 、v i l la l s op m v i d ed e s i g l l e r s 、i t l la 1 1 0 t 1 1 e r p e r s p e c t i v et o w a r d su r b a nd e s i g n ,w h i c hi st 0m a 】( i 1 1 1 i z et 1 1 eh a n n o i l i o u sr e l a d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a r c l l i t e c t i l r e ,1 a 1 1 d s c 印e ,1 0 c a lc o n d m o n 曲dl l 】b 蚰e n v i r o n m e n t k 呵w o r d s : c o u r t a r c h i t e c t l l r e l a i l d s c 印ei n t e i t e l a t i o n s h i p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第1 暮绪论 1 1 背景 1 1 ,1 庭院作为建筑与自然互动的场所 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不停地变动与 调整之中。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躲避各种自然灾害,不得不利用简陋的器具艰 苦地营造栖身之所;在农业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完善了自己的居住条 件,并与自然环境取得和谐:工业社会,科技进步的成就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 而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受到破坏,同时人类的精神家园也逐渐濒于丧失。 建筑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也是人类的代言人,向自然倾诉着人类对于自 然敬畏、对峙、顺从与反抗的复杂心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对话,正是人 类在协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特征的外在表述。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建筑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彼此隔绝,非此即彼。西 方古典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对建筑个性的强调。每一座建筑物都是一个 独立的个体,缺乏与自然的沟通。中国的情形则不一样,道家始祖老子日:“万 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 l 这种阴阳相间、负阴抱阳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 学中最耐人寻味的部分之一,古代建筑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充分体现了这 一思想,建筑与自然环境交相融合、有机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由 于其单体建筑的平面简单的特点,必须依靠庭院为中心才能达到机能完整。限 于材料、技术等种种原因,庭院始于用小体量建筑创造大体量建筑群的空间解 决方式。庭院的出现,从商周时期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演进成为 一种成熟的空间形态。它不仅适应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地域、气候,而且在发 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特有的价值观、 宇宙自然观和审美观。 老于他说,p 1 2 ,南怀谨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6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中国传统建筑以群体取胜,而建筑组群中一般都包含有充满自然意趣的庭 院空间,置一潭池水,旁边缀以树木、山石,人虽足不出户,亦可感知四季花 木更迭、晴雨晨昏变化。由于受建筑“适形而止”思想的影响,室内空间面积 都不很大,而木构架系统又使建筑的围护结构十分轻便灵活,尤其是南方建筑, 多在前后设门窗格栅,可同时打开,使庭院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贯通一气,人 在建筑中,亦身在自然中,人与自然之间没有隔绝感。“山雨欲来风满楼”正可 体现传统建筑与自然之间相互贯通、融而为一的和谐关系。 正因如此,在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出于对文化全球趋同的抗拒,以及 对地域性、民族性的追求,庭院空间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中国传统庭院发展到 今天,仍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价值。庭院在以下几方面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要 求:功能上,庭院作为空间的一种组织方式,具有很强的活力,在多种类型的 建筑物中有应用的可能;技术上,庭院要素可以同现代的材料与结构技术相结 合;情感上,庭院建筑储存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积累和保持下来的各种体验,可 以广泛地引起人们共鸣。因为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重心向 高层次转移,但最基本的需求依然保持相对稳定;尽管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但是传统宇宙观、空间观、审美观依然沉淀在民族审美意象的深层。传统庭院 的内涵如何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是不少建筑师积极探索和实践 的课题,这也许已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对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空间及其处理手法的研究己经十分深入,庭院空间 也被中国今日的建筑师自觉地广泛运用。然而,当代中国庭院空间设计的现状 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建筑与景观设计专业的分离,造成目的 不明,意图偏误,对手法的滥用与错用;只注重庭院空间本身的设计,忽略了 作为背景的建筑、城市、景观和地域,造成庭院空间从局部或自身来看是十分 完满的,但却与建筑、城市、景观和地域脱节,缺乏统一性,成为一种孤立的 存在。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 3 6 ,楼庆西著,三联书店出版,2 0 0 1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1 1 2 当代景观学科的兴起与前景 “建筑”狭义地讲,是在营造空间,满足“衣、食、住、行”四个基本功 能中的居住活动:广义地讲,就是在发展人类聚居环境,即人居环境,探索人 类生产、生活和聚居休息享乐的需要,建筑景观将直接带给人们一个更为理想 的生活环境。 景观首先应该是文化现象,然后才是自然现象。】因此当代的景观设计处于 一个在各个艺术和文化领域动荡的时期之中,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进步、科学 技术更是空前的进步等这一切为当代景观设计提供了高度发展的背景。由于传 统景观它的服务对象、以及目的己经完全改变,它的形态、审美观念也不能满 足当代人们对当代城市景观的需求,在当代文化、艺术的直接参与下,同时人 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的改变对景观环境有了新的要求,需要 新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这些都使得当代景观在各个方面都区别于传 统的景观环境设计。 景观建筑学1 9 世纪后半叶发端于美国。它出现的社会背景是工业社会以后 城市功能的转变、规模扩大以及随之出现的环境问题,导致改善城市环境和市 容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可以说,它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理论到技 术都还不成熟,9 0 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景观和环境设计 的需求大增,将这一学科推向市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在享受 科学技术文明带来的无限伟大成果的同时,也使人们预感到了工业文明给人类 带来的负面结果,对社会、对人类自身乃至对人类既有的文明成果巨大的毁伤 力,现代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足以令人伤心惨目,在 大城市中到处充斥人们视野的广告文化,使人们感到自己被抛入了一个没有真 实性和情感性的非真实异化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了我们所生活的高 科技城市的景观环境:冷漠的建筑、脏乱差的室外环境、城市没有供人休息的 场所、绿化和数目的严重匮乏、整个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等。这些问题给设计 【1 】环境设计史纲,p 7 ,曼家骅著,重肤大学m 版社,2 0 0 2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景观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必然性,及进一步发 展的空间。 我国在城市建筑和同林营造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良好的传统。早在周礼 考工记中记载,就有文人记录了关于城市建设的若干规则。古代中国没有专职 的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也只能称作匠技,然而并不是没有这样的知识基础, 尤其明清以后,更多的士人包揽了一切。因此,我们可以在诸多的笔墨中找寻 到关于营造的法式与经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狭义的说,对于中国就是西化 的进程,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科学理性、民主精神和先进的生态理念,这些是 我们穿所缺乏的,但是传统是发展的。每一次摒弃的是过时、落后的东西,弘 扬的是本质有生命力的东西,这些就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沃土地的人文 精神中。 1 2 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及意义 1 2 1 思考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试图思考研究两个问题: ( 1 ) 庭院空间承载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问处理特质,那么从建筑与景观两 个方面是如何实现的呢。 ( 2 ) 建筑与景观融合的设计思考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意义与启示。 1 2 2 ,研究方法 本文对庭院空间的研究,试图在对庭院空间的本体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着 重分析当代建筑、城市、景观三者统一的背景下的庭院空间形态;引入景观建 筑学的设计分析角度,重新审视传统庭院的空间特色,从建筑主体与景观主体 两个方面来剖析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由此,导向一种整体和宏观的设计取向, 在超越以建筑本位的视角进行庭院空间的设计。并试图从庭院空间设计这一“小 处”出发,小中见大,提示一种建筑,城市、景观、地域统一的建筑观,由此 确立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1 23 研究意义 ( 1 ) 生态意义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和环境意识的觉醒, 出现不少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建筑理论、方法与实践,尝试建立“建筑与自 然资源环境”之间的最优配置,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别于普遍流 行的“国际式”建筑定势的建筑理念其中有代表性的生态建筑学,基本 思想的出发点是保护自然资源、调整人类行为、满足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保证人类生存的安全,反映了当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 ( 2 ) 文化意义 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文化传统,又有着丰富的东方哲 学思维与美学精神,因此运用现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条件,吸取传统文化的 内涵,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探索新的建筑形式,是寻求失落的灵魂,避 免世界文化趋同,促进当今城乡环境丰富多彩的途径之一。 ( 3 ) 整合的建筑观 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广义建筑学”非常强调“整体思维”,提倡以“融 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来解决建筑问题。1 9 9 9 年6 月第2 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在北京举行,并通过北京宪章,文中指出,“广义建筑学是通过城 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理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 的重点整合为一”。所谓“地景学”就是指景观建筑学。由此可见,景观理 论与建筑学理论的不断融合、发展,必然成为新世纪“广义建筑学”的基 本特征之一。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第2 章传统庭院空间几个要点概述 2 1 庭院的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21 1 概念界定 “庭院”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形态多样的建筑空间类型,中国大 百科全书建筑卷这样的权威专业工具书中没有“庭”、“院”与“庭院”的 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卷中对“庭院”的解释附属在“庭园”的词条 中,对“庭院”的解释为:“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 庭院”。现代汉语词典将“庭院”解释为:“正房前的院于,泛指院子。”这 一解释十分准确,而且还反映出“庭院”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词义的泛化,它的 含意很快就扩展为代指各种形态的院落。现在我们一般将建筑不同位置的“院”, 如前院、厅院、侧院、内院都称为“庭院”,现代的“庭院”一词成为一个 所谓的“偏义复词”。 在本文,笔者主要针对生活性庭院加以阐述。传统生活性庭院主要包括居 住型庭院和园林型庭院两大类。【l 】两者提供是实用性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室外 活动及观景空间。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景观学科的发展当代 中国建筑设计中,则倾向于综合性的居住景观庭院,或者供其他功能使用,其 原则交融了是传统生活性庭院的处理手法。因此,对于此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 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时代意义。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1 ) 庭园 与“庭院”相关而常被混淆的概念主要是“庭园”。 “庭院”与“庭园”读音相似,因而常常被混用。对于“庭园”这一 1 】中国建筑美学,p 8 5 ,候幼彬著,黑龙江技术出版社r1 9 9 7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成。 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卷的解释为:“在庭院中经过适当区划后 种植树木、花卉,果树、蔬菜,或相应地添置设备和营造有观赏价值的小 品、建筑物等美化环境,供游览、休息之用的,称为庭园。”而园林建筑 设计【l 】中对“建筑庭园”的解释为:“一般系指由建筑物围成并具有一定 号象的空间,用以作为人们室内活动场地的扩大和补充,并有组织地完善 了与自然空间的过渡。” 可见,庭园与庭院的差异在于:庭院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而 庭园是造园学的范畴,是园林的一种形态,而且很可能是虽初始的形态, 人类的造同活动可以说是从整饬庭园开始的。庭园以庭院空间为载体,两 者是密不可分的,但庭园的侧重点在于其中的植物、水体、山石,小品、 铺装等造园要素的组织及气氛的营造。 ( 2 ) 天井 “天井”的称谓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对“天井”称谓的考证与探讨 可参考陈纲伦对中国的“天井”【2 3 型制作了几点界定: 1 ) “天井”等与房舍相连,一般位于厅、堂前后。 2 ) “天井”采用建筑“加法”,即由房舍与房舍,或者由房舍与墙壁围合而 3 ) “天井”井口连檐,环合。 4 ) “天井”井底比之时那地坪,常下沉为方“池”,或环“槽”。 5 ) “天井”井身较深且虚,“井深”一般大于“井径”。 其中第3 ) 、5 ) 两点是“天井”独有的特点。这一界定还是颇为全面的。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界定的“天井”是指存在于民居中厅堂前的“天井” 空间。民居厅堂前的天井很明显是由合院型制根据气候和用地的限制而收 缩聚拢而成,是一种特定形态的“庭院”。 【l 】园林建筑设计- p 9 1 ,札汝检李恩山刘管平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y f = ,1 9 8 5 2 】“阴性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井空间”,陈纲伦著华中建筑,2 0 0 2 年1 1 月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另一种“天井”是广泛存在于民居的侧翼或其他部位,以及中国古典园 林中,规模较小的露天空问,一般由墙或廊围合而成。它一般没有什么实 际功用,用作采光、拔风,或植花草、置奇石以供观赏。这种“天井”形 态也是“院”的一种,是极微形的院。“天井”还可指某些中国传统建筑室 内空间为了采光而在屋顶上开的洞,这就和“院”有一定的区别了。 可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井”的涵义,和“庭院”或“院”既有重 叠,又有差异。而在今日,我们所谓的现代建筑中的“天井”,一般就是指 竖向尺度明显大于平面尺度的窄而高的小庭院。 2 2 传统庭院空间的文化背景 建筑是人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 体,同时又是在这个过程里,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人还 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一命题是揭示一切物质创造,包括建筑创造的审美 问题的关键。“美的规律”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形式美的法则,人的内在的标准即 主体心理结构,与物体的标准即客体的功能要素,这两者之间构成了某种有机 的规律性的联系,这才是“美的规律”。m 传统庭院的存在与发展,很重要的原 因之一是它契合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宇宙自然观和审美观。 矛盾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它渗进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熔铸 八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同时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的科技活动,生活体验, 艺术创造等多种领域之中,这种矛盾与我们平常讲的现代辨证主义的矛盾不同。 这种矛盾是强调了一种交融、运动、共生的状态,而后者往往给人以“二分” 的诱导。 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既完整又混沌。古人从日常的自然现 象如昼夜更替,日光向背中认识到“阴阳”的概念,认为世上万物皆来自本身 【l l 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患胡,p 3 0 7 。佟立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3 【2 】论可能生活,p 4 8 ,赵汀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两极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易经中说“是故易有太极”,“刚柔相推,变在其 中”,“阴阳何德,刚柔合体”,意即万物万象都存在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 转化、渗透、融合、统一之中,这种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意 义在于一种周遍变易不息的思维方法,太极生两仪,阴阳对立互补,彼此消长, 相互转化,可视为世界有机的整体的系统的理论。 阴阳矛盾的思想不同于西方的机械论,它是强调二者共生、交融、合一的 模式。这种不同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中西建筑的差距中。周易思想在后代的 诸多思想中都得到体现。这种事物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渗透、转化并和谐共 生的阴阳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空间概念的最基本的哲学框架。 儒家的“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认为任何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上下、左右、 前后,只看其一是错误的。实质也是在讲两仪的对立平衡问题。但建筑中可找 到的儒学思想,积极作用少,其片面夸大封建礼制,违背了自然与经济规律, 以致在现代为生活所抛弃。但这些仍要视为对当时人的社会属性的反映。 道家的“虚”与“实”,“道法自然”普遍见于备类建筑与城市的建设中, 这也是对矛盾思想的发展。道家主张自然性要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自我心 灵的抒发和满足。追求“神与物游,恩与境谐”的审美意识,这种思想表现在 中国传统建筑的住宅与园林中。老子那句关于空间的那句名言“埏埴以为器, 有器之用,凿户糟以为室,当其无,有室用之,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中的 “有,“无”,也是用阴阳矛盾的思想对空间的解释。 佛教能同被中国文化所同化,从某方面说也是由于他们有相似的思想认识。 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隐喻 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一精神的共存与相互转化。佛教强调“出世”,认为人的存 在是一连串“业”的报应,只有了解或发觉到个人同宇宙( 自然) 的统一,才能超 脱轮回,达到完美的境界,这种人与自然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空间一直努力 追求的方向。佛教在审美上强调“虚实”幻境般的美。 总之,传统文化中矛盾、运动、共生的哲学意识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根 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文化便形成了追求具体物质形态之上的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思想意识。“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像外之趣”,正是这种 思想的体现。它不同于西方传统中的空问意识:空间即处于物质元素之间的空隙 中国传统空间加入了人的体验、思索等感受,具有模糊不定性。另外,在传统 的矛盾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建筑空间也表现为解决两大矛盾问题一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矛盾。 以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认识是为寻找传统空间的核心,并为寻 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提供参照。 2 2 1 权利空间 古代中国与其它封建帝国不同,其传统社会不仅靠法律和军队来维持,而 且靠伦理这种文化的“软”性力量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 图1 ) 因此,这种文 化性对社会各个角落的渗透显得十分重要,任何细微的末枝小节都带着伦理的 印迹。传统建筑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反映伦理的重要工具。在先秦文献礼记礼 运中就有这样的论述:“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以降上神与其先 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其上下,夫妇所有。”这样,伦理观念 就通过生活中的礼俗习惯而影响着建筑的形式。这些礼俗的主要内容,就是使 囤l 故宫 和殿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高低和贵贱关系遵循礼仪行事, 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这种生活方式与思维中对权力 关庭院: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的注重联系在一起,便形成了在建筑中以相互关系 来组织空问的重要特点。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一般传统庭院的平面形式多呈长方形,因为这种形状能使各边的建筑均处 于明确的方位上,满足了方位等级的要求。它还具有一种天然的方向性,使得 中心位置一目了然,历来为尊崇等级的君王所青睐。长方形平面不仅具有天然 的等级意义,同时也极易形成中轴对称的格局,这种格局同样具有完整、庄严 而又主次分明的特点。因此,从中国传统住宅乃至城市的棋盘式中,可以深刻 感悟到权力意识无可替代的深刻影响。然而,对权力空间的完美追求则是对个 性和人性的完全压制,且不说它在形式上造成的单调划一( 一些建筑虽然在某 几方面有所突破,但整体上仍然跳不出权力的圈子) ,单是因为把礼仪置于功能 之上,使得人们连一些最基本的生活上的需要也得不到满足。从这一点来说, 是极不适应当代需要的。 22 2 中介复合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基本一致的倾向,即认为变异是宇宙中一个根本的事实。 易经中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而“阴阳合德,刚柔合体。”意为世界 万物之所以产生复杂变异,是因为它们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极,但矛盾双方 的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作用、连接、转化、渗透,处于动态的平衡之 中。既然认识到了一切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应付种种 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道思想,都带有浓厚的辩证思维的色彩, 对矛盾双方的辩证认识使传统思维对任何对象都给予足够的重视。道家以老子 为代表,认为想要达到目的,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曲则全,杠则直,洼则盈, 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儒家则强调“致中和”的理论,要求人们在处理事 情的时候不偏不倚,追求对立双方的消解与中和。 庭院空间就其本身来说,可以有许多性质,如大小、敞狭、简繁等等。当 着眼于人同空间的关系时,“内”、“外”的概念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它标定出人 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从而产生领域感、归属感等一系列心理感受。 通常我们以建筑物周边划分内外空间,然而在传统庭院中,这种界限却非常含 糊,通过同合界面的调节,空间呈现出亦内亦外的双重属性,折射出融合共存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的哲学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 围合界面的向m 。空间大小与围合界面 的尺度对比,是制约庭院空间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庭院空间越小,围合界面 越高,内化倾向越明显;( 2 ) 围合立面的内向。庭院建筑的内立面装修精细, 具有明显的室内特征;( 3 ) 围合界面的渗透。庭院里的一些建筑采用开敞的立 面,使庭院空间与建筑空间连为一体。 22 3 人工自然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黄帝内经素问1 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从来没有把人类社会同自然分隔开,认为世间构成不外 乎“天地人”,人即是从自然中来。道家认为世界为阴阳互动而成,而人的居所, “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摸。”f 黄帝宅经1 以阴阳的观点来看,室内为 阴,室外为阳,偏重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引起不适,因此,理想的模式应该做到 “负阴而抱阳”。传统庭院担当的正是枢纽的重任,天、地、人在此融合交汇, 达到完美的和谐。庭院在功能和社会秩序的要求下不得不从自然界分割出自己 的小空间,然而它对人们亲和自然的需求又有所补偿,自然界的山水、树木、 风雨都被纳入其中。但庭院中的自然是经过取舍之后人工化了的自然。( 图2 ) 中国人从自然界中寻找规律,并按自己的理解将其运用于庭院,以“片断”代 “全貌”,人们可以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观察接触自然。 以自然为中心的宇宙观, 强调“以天合天”。其中两个 “天”字,指的都是自然,不 过前一个“天”字,指的是对 象的、客观的自然,后一个 “天”,是人们理解中的自然。 也就是说,要因循客观的存在 来进行创造,以获得自然之美。 庭院的建造综合利用了自然环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境条件,一方面在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相异的地区,庭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方面庭院空间内部对自然景物也巧于因借,通过因高远借和小中见大,以小 景传大景之情,使人在咫尺陋室尽享天然之趣。 2 24文本象征 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倾向于含蓄,意蕴甚于直白,传统庭院构成常常融入文 学、语言、书法等,形成综合的文本化的空间意象,以含蓄的内容向人们传达 空间特征。墙、建筑上有各种题名的匾额,门窗、柱有对联,山石小品上的题 刻也屡见不鲜,这种文学与建筑空间的联系在众多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 这些文本化的景物,刺激人们产生联想,发挥主观情思,从而走出有形的空间, 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 图3 ) 同时,“建筑是一个时代观念 与习俗的载体,并以象征艺术的 形式表达出来。”象征手法是许多 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中 国传统建筑尤其如此。传统庭院 空间中从平面布局到建筑构件, 甚至花草树石、色彩选择,都包 含着极为丰富的象征及隐喻意 义,它们多来源于对自然界、人 圈3 北京夭坛 文社会的抽象与物化。当物质形 式被赋予了伦理、宗教、历史或民俗含义时,人们在进入空间时便可解读空间 的内涵,因而整个空间成为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场所。传统空间中既有具象的 象征,如“天圆地方”的形式,“象天立宫”的格局等,也有极为抽象的象征手 法,如数字的象征含义和色彩方位象征。 由以上分析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观念都是我们要继承发展的对象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某些观念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至今仍是套在我们 思想上的枷锁。传统庭院带有长期封建社会的烙印以及对风水理论的歪曲、滥 用,这些都需要摒弃,我们关注的是蕴含其中与当代审美需求产生共鸣的那些 部分。传统的继承,不是追求古人所做过的,而是追求古人所追求的。加深对 传统庭院体现的文化观念的理解,可以在实践中有目的的操作实体及空间构成, 设计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当代庭院建筑。 2 3 传统建筑与景观结合的两种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的结合,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其一是以“同”为 基础逐渐融入建筑元素:其二是以建筑为基础而发展“园”,即“园林化的宫室 宅舍”。【1 最早的“园”,其修建目的是作生产的果园,即“圃”,或供帝王贵族狩猎 行乐的“圃”,这种实用性质的园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一部分就有了功能的改 变,往往同时兼有观赏和游憩的用途。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竟建苑囿,还 争筑高台建筑作为临眺之处,这些台都选址于居高临下利于远眺之地,台上建 筑宫室者,称为台榭。“台的观赏功能突出,具有景观建筑性质,是后世风景名 胜地的楼阁亭台建筑的滥觞。”到后来,在古人的生活中,园成为寄托情怀的场 所,于是实用的目的就让位给艺术的内容,因而造园的建筑元素就日益增加和 丰富起来,造园理论也得到了发展,“固中普遍地建筑与园景相结合的亭台阁榭, 相信是始于隋唐之后当然,这是指作为园林中的建筑元素而言,至于楼、观、 阙等建筑物,在汉苑中早巳出现。” 另一方面,建筑与园林之间,还存在一种以建筑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园, 形成园林化的宫室宅舍,或是在建筑群之外另附一个园。华夏意匠中在谈到 同林化的房屋这种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建筑类型时有如下的分析:“假如,我 们对古代文献的记载或者文学上的描述详加分析一下的话,印象中似觉得古代 f 1 】华夏意斤,p 3 1 2 ,李允稣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 0 0 5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建筑的皇宫或者第宅,它们大部分其实都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的一一宫和 c 苑,的组合,宅和园的并举。这种二重性不但存在于汉代的未 央宫,其实这就是古代皇宫普遍的规划方式,不论秦的阿房,隋的大庆, 唐的大明以至历代的皇宫几乎无一不是采用这种布局原则的。这种二 重性同时也同样存在于王府以至民间的宅院,甚至寺庙以及其他用途的建筑。” 由此可见,建筑与园林结合并存的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悠远,且存在的建筑类 型丰富,是我国古代建筑很普遍的规划布局方式。 2 4 传统建筑与景观结合的形态构成 中国的传统建筑,由于受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观念影响,产生与西 方不同的建筑态度,并不把建筑物看作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物。而是很现实地 着眼于建立当代的天地,选择木结构这种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旖工时间的建筑 形式,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注重建筑与周阐环境的 协调、均衡,以及人在建筑中对空间、尺度感受上的宜人、亲切,善于处理人 在建筑中行进的水平方向上连续不断的历时性体验。建筑空间的组织、变化、 层次序列多以室内与室外相互结合的方式展开,形成类型丰富的景观化建筑空 间。 2 4 1 按类型划分: ( 1 ) “井”即天井,一般其开间深度小于建筑的高度,功能以采光、 通风为主,人并不进入。常位于厅、室的后部及边侧或游廊与墙的交 界处,在留出的小空间中,适当点缀山石花木,在白墙的衬托下也能 获得生动的视觉效果,透过窗扇将天井内的树影婆娑引入室内,丰富 了室内景观的层次无锡寄畅园内秉礼堂一组建筑,由曲廊、假山、 池塘,几个天井、小轩与围墙构成,衄廊与侧墙,小轩与后墙之间留 出的天井丰富了整个建筑的空间层次和景观。在苏卅l 等地的南方民居 中,即便是在很小的空间里,如蟹眼天井或备弄空隙,也往往栽植几 庭院:建筑与景剃的交互 棵芭蕉、几株素竹,使之生意盎然,达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堂虚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的意境 ( 2 ) “庭”般从属于一个主要的厅堂,其深度一般与建筑的高度相 ! j 或稍大一些。庭四周除主要厅堂外,以墙、次要房屋、游廊相环绕, 内部布置树木、花卉、峰石,但一般不设水池,讲究一些的还在地面 用不同色彩的卵石铺装出几何图案,更显主人的精细用心。根据与主 体建筑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前庭、中庭、侧庭、后庭等,非常灵活,以 厅堂内部的静观为主。 ( 3 ) “院”即具备园林构成要素的院落空间,面积比庭要大。我国 占代房屋建筑是以“间”作为表示数量的单位,对于建筑群来说则以 “院”来表示。“庭”与“院”并称“庭院”,“庭院”是古代建筑中非 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四周的房屋廊庑,若把天空看作屋顶,庭 院本身就是一个厅堂或一个很大的房间。在平面布局上,有屋顶的房 间和没有屋顶的庭院是同样重要的。在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中,庭院 式布局都属于主流,是中国建筑组群构成的基本方式。侯幼彬先生在 中国建筑美学 1 】中将传统建筑庭院分成居住型、宫殿型、寺庙型、 园林型和过渡型五种基本类型,并指园林型庭院是传统庭院中最为活 泼的、与自然要素结合最密切的一种庭院形态,是传统庭院中具有很 强生命力的构成方式。实际上,庭院也是传统建筑景观化空间最主要 的一种空间类型。 园林型庭院的主要特性是:在庭院的人工建筑环境中渗透入较多 的生态要素。庭院中种植树木,设置花台,开凿水池,堆叠假山,栽 峰立石,构成人工建筑与自然要素的合成体。这些绿化、山石、水体 不仅在生态上起着洁净空气、遮挡烈日、调节温度等改善小气候、提 供良好养生环境的作用,而且在m 理上、审美上起到增添自然情趣、 【1 】中国建筑美学,p 7 7 ,候幼彬著,黑龙江技术出版社,1 9 9 7 1 9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提供令人赏m 悦目的游赏环境的作用。l l j ( 4 ) “园”院落的进一步扩大。当院落空间大到一定程度,由建筑 外墙或游廊、围墙形成的围合感逐渐减弱,就形成了“园”,相对于建 筑的独立性比较强。园内一般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山石、建筑、 绿化,空问开朗,布局灵活变化,空间层次较丰富。庭院内的共时性 观赏在园内已有可能转化为历时性的观赏。许多小型的私家园林以及 一些大园林中的“园中同”都属于这种形式,这基本是一种同林和建 筑园林化空间之间的中介状态,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通过对天井、庭、院、园四种空间类型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我 国传统建筑中,景观化空间存在的广泛性、层次的多样性、内涵的丰富性,它 融入寻常人的生活,与建筑融为一体,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 透、水乳交融的状态。 2 42 按围合方式划分 ( 1 ) 建筑物与建筑物的围合 这是传统的“合院”或其变形,一般多采用方正的矩形平面,四周围 以建筑,是对内开敝、对外封闭的形态,封闭的程序越高,内聚性越强。 在南方因气候关系,院落较小,亦较封闭,以避免过多的日照热量, 北方则采用较宽敞的庭院,以获得足够的阳光。在住宅中,合院以轴线 格子状的组织满足了家族生活要求的机能与弹性,将自然要素引入其中, 使空间园林化,起到调节气温、审美怡乐的作用。 ( 2 ) 建筑物与廊或墙的围合 此种围合方式的空间在园林建筑中存在较普遍,建筑物类型亦较多 样,除了正式的厅堂之外,或为楼阁以眺望,或为轩馆以起居,或为亭 台以点景,更有榭舫以其特殊的造型丰富空间的景观。墙作为分隔性很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 9 ,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2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强的垂直界面,是围合划分不同区域空间的常用元素,园林化空间的墙 体上常开设姿态各异的景窗,以求隔而不断,分而后通廊以连续的柱 列创造出半户外的游览空间,可说是组织空间的灵魂所在,更可以墙廊 或多廊的形式,造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基本上,建筑物在整体布局上具有“面”的特质,与具有“线”的 性格的墙或廊充分配合,可灵活地界定或分隔出各种不同的空间,是传 统建筑景观化空间组织的基本规律。 ( 3 ) 建筑物与自然地形、由石、花木围合 大型景观化建筑的主景空间多为此种围合方式。因建筑物为人工建 造而成,使用过多则有破坏自然之虞,人在园林化空间中追求的就是再 现的自然山林,因此无可避免地利用自然的地形,假山、花木与人工建 筑进行围合。或花间安榭,或水际设舫,甚或以亭子加强山石地形的轮 廓,均为颇具巧思、深谙建筑与自然配合之趣的作法显然,这是一种 园林化程度较高的空间e 目合方式,其自然的程度愈高、建筑的阐合性越 弱就越趋于“园林”。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第3 章传统庭院空间的建筑要素研究 3 1传统庭院建筑的组成要素 3 1 1 门堂之制 “门堂之制”主要是指中国传统建筑的“礼”制,它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 最基本原则。在建筑之始,是没有“门堂之制”一说的。最早的时候,建筑形 制只是一些对宫廷建筑的内容和布局的规定, 同时也被看作一种“国家”的基本制度。其后, 当宫廷建筑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建筑模式之 后,就同时制定出有关诸侯、大夫、士人等房 屋的制式,成为所谓的“门堂之制”。 “门”和“堂”的分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 一个很主要的特色,其目的是在于产生“内” “外”之别以及由此而形成一个中庭,历来所 有的平面布局方式都是随着这个基本原则而展 开的。“门堂”分立在理论上大概出于内外、 上下、宾主有别的“礼”的精神;而“门”“堂” 并存在功能和技术上组成了一个庭院,使封闭 的露天空间成为房屋设计的目的和内容。 1 】 “门堂之制”成为一种传统之后,中国建 筑就没有以单独的“单座建筑”作为一个建筑 物的单位而出现了。有堂必须另立一门。“门” 随着“堂”相继而来。“门”成为建筑物的外表, 或者说代表性的“形式”;“堂”才是房屋的内 明清建筑二论,p 4 6 汉宝德著,境与象出版社,台北,民国七f 一年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容,真正的使用功能所需要的地方。因此,中国建筑的门成为十分重要的一 个组成元素,“门制”就成为平面组织的中心环节( 图4 ) 。这种“内外”分 立,“表面”与“内涵”分离的设计思想是其它建筑体系所没有的,虽然它们是 存在着“门”这一个建筑元素,但是它们的性质与含义和中国建筑的门并不完 全相同。 从平面构图艺术的角度看,中国建筑的门担负起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 务,它们正如一本书的序言、楔子,一首乐曲的序曲、前奏,再或者是戏剧和 电影的序幕、开场白。总之相当于一切艺术作品的一个开头,使人对其内容和 性质产生一个总的印象。中国建筑的“门”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平面组织的段落 或者层次。“门”成为变换封闭空间景象的一个转接点,每一道“门”代表了每 一个以院落为中心的建筑“组”的开始,或者说是前面的一个“组”的终结。 在庞大的建筑群中,平面布局中的节奏和韵律基本上是依靠门而体现出来的。 “门堂之制”形成了传统建筑的“门”和“堂”,它们在整个建筑群中的地 位基本上是同等重要的,这和现代建筑中的门是有所不同的。在现代建筑中, 门基本上仅仅是作为建筑进入的路径,它在整个建筑的地位没有那么突出。而 在传统建筑中,门虽然也是作为建筑进入的路径,但它更是一种艺术,“所有的 艺术都是象征的”,在这里,门被看作是阴阳转换的枢纽,并被赋予了一些传统 的思想,从而具有了象征意义。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那些象征意义也许毫无用 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求甚解,简单的去借鉴传统建筑中“门”的形式,或者 在一个建筑群中压根就没有门,而是应该深入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门和其它元 素来营造整个建筑的空间的,从而加以取舍,才能真正的做到由表及犀、古为 今用。 3 1 2 “三分”的单体建筑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他所著的木经中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 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这是对整栋房屋的水平层划分。反映在立面上, 【2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p 4 2 ,任军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 0 0 5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可以说“上分”就是屋顶,“中分”就是屋身,包括墙柱和外檐装修,“下分” 就是台基。它们构成了单体建筑的立面三大组成部分,清代匠作称之为“三停”。 近代,建筑学家粱思 成先生曾经对中国古典 建筑的立面构图做过这 样一个总结:【1 】“中国 的建筑,在立体的布局 上,显明的分为三个主 要部分:( 一) 台基,( 二) 墙柱构架,( 三) 屋顶( 图5 ) 。任何地方,建于任何时代,属于何种作用,规模 无论细小或雄伟,莫不全具此三部;中间如果是纵横着丹青辉赫德朱柱, 画额,上面必是堂皇如冠冕般的琉璃瓦顶;底下必有单层或多层的砖石台座, 舒展开来承托。这三部分不同的材料,功用及结构,联络在同一建筑物中,数 千年来,天衣无缝的在布局上,殆始终保持着期间相对的重要性,未曾因一部 分特殊发展而影响到他部,使失去其适当的权衡位置,而减损其机能意义。”应 该相信,这个“三分说”影响很广泛,多年来有关谈论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外著 作,多半都以这个“三分说”作为“开宗明义”。 其实,我们所见的各种物体,不论花草树木还是舟车器皿,它们的体形大都 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部分,并不是房屋立面独具这种构图特点。而且, 不但中国古典建筑是这样,世界所有的建筑,都是可以在立面构图上分为上, 中,下三段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其实是由于功能和构造要求而产生的共同法则, 并且因而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美学观念。 对于空间的限定,中国建筑立面的构图方式似乎比任何其他方式都可以取到 更好的效果。因为,它很少仅是“二维”的一个平面,它所形成的是一个有深 度的“三维”的立体的面,一个雕刻意义的封闭的“障”。人在由此而形成的限 中国建筑史,p 9 ,粱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5 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 定出来的空间中,自然感觉舒畅多了,在“虽实尤虚”之中,自不会有身在牢 笼之中的感觉。 1 1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多用石材砖砌,开洞口甚小,多体现为 “二维”的屏障界面,因此,在构成内院的时候,容易形成孤冷坚硬的界面, 不符合人所希望的身处的自然环境要求。爱孟德培根指出:“用建筑物的一面实 墙规限出来的一个空间只不过是。个没有性格的空间,通过重现中国方式的情 况,就可以在一个空间中注入建筑艺术意义的精神,表现出节奏和肌理。” 3 1 3正式与杂式 所谓“正式”与“杂式”,是古建筑行业对官式建筑的一种习惯区分,文物 保护科研主编的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一书中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在古建筑 中,平面投影为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试中网络故障应急预案(3篇)
- 婚姻登记特殊日子应急预案(3篇)
- 柳州乡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3篇)
- 编制应急预案的难点在于(3篇)
- 涉疫垃圾意外暴露应急预案(3篇)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拍卖师考试(拍卖概论)综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模拟考试题库试卷及答案
- 2025矿山应急救援试题及答案
- 音响施工方案(3篇)
- 旅游区域卫生应急预案范本(3篇)
- 《西红柿移栽和管理》课件
- 《肺癌早期筛查与干预》课件
- 完整的离婚协议书打印电子版(2025年版)
-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AI应用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设计
- 2025届高考新型题目“纠正错别字”新题模拟练习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
- 2025年区块链应用操作员职业技能竞赛理论参考试指导题库500题(含答案)
- 福建地区 绿色食品琯溪蜜柚生产操作规程
- 民办学校教职工学年度考核方案模版(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