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的使命.doc_第1页
法学家的使命.doc_第2页
法学家的使命.doc_第3页
法学家的使命.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法学家的使命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法学家;法学;研究;全球化内容提要: 法学家是由优秀的法学研究者所组成的学术职业团体,他们具有追求正义精神,直面现实生活,献身法治事业的应然特质。在国家的法制建设中,法学家们贡献着他们的力量。然而,当下我国法学家的研究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参与法律实践活动遭到质疑,推进法治进程不力,等等。在全球化时代,法学家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肩负神圣的使命,必须不懈学习,锐意改革;认真思考,科学研究;面向全球,努力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法学发展的历史上书写崭新的篇章。两百多年前,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1762-1814)著有论学者的使命,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具有自身的使命,仿佛天命在身,无法推卸。1而最近我国法学界邓正来先生发表的题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2一文,读来令我深思,法学是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一种,其当下的使命是什么,套用邓先生的话说,在全球化的改革时代,中国法学究竟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学术传统,目前我们所建立的整个法学学术传统和学术建制,是否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改革时代对中国法学科学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法学的使命归根结底由法学学者,准确地说是由法学家去完成的,因此上述问题归结为:法学家的当下使命是什么?一、法学家肩负使命的应然特质关于法学家,曾有不同的描述:即法学家不是泛指以法律为专业知识的人的总称,法学家也不是仅以几篇文章或几本著作为其标志,法学家应该是为权利而斗争的法律勇士,法学家应该是赋予法律以权利的灵魂并为法治文明而开拓的思想者和创造者,法学家应该是为正义而探索并能为之奉献生命的法学“巨人”。3古罗马时代,法学家乃法的创立者。当时,一个法的专家就表现出这样的形象:他研究法律,撰写书籍,从事教学,整理并且解释法律,起草交易的草案,发展新的交易形式,代撰程序书状,提供咨询意见等。4罗马法经典学说汇纂的tanta和deoaucture敕令中,法学家被称为“立法者”( legislator),法学家的著作被称为“法”( lea)。后来,大陆法系法典编纂的任务也主要是由法学家完成的。而“在英国法的发达过程中,一批著名法学家的活动起了巨大的作用”。5但是,无论如何描述,在我看来,法学家是个特殊的学术职业团体,是由优秀的法学研究者所组成的团体,他们在为国家的法制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6法学家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引领时代潮流,创新社会意识,成为法学研究领域的楷模,这也是古今中外社会民众所共认的法学家的特质。具体说来,作为法学家应当具备以下特质:(一)追求正义精神。法学是治国之学,治国始终是法学的终极关怀,治国的优劣可以用两个坐标来判断:秩序和正义,美国著名的法理学家博登海默将评价法律的维度分为两个:正义和秩序。因此,法学是一门追求正义的学问,在几乎所有的古代法律文献中,法律的象征符号都与公平、正义等语汇相关联。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旦正义成为尘世的最大威力,世界就有最良好的秩序。”7正义学说的典型代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决不妥协的。8因此,法学家的第一品性应当是捍卫社会公正,肩负从法学上为国家和人民的正义事业而思考、呐喊的使命。诚如学者所言,法学家应“有为人民争权利,为国家行法治,为社会求公正的正义感和使命感。”9诚然,“在一个社会中,以自己的知识、才华和出色工作而作出贡献的群体决不止法学家。法学家的卓越之处,在于他们的人格,在于他们所具有的一种为社会所崇尚的品格,这就是正义精神和理性精神。”10同时,正义也是权力社会的永恒价值,正义应当是权力的基础,当权力违背正义要求时,它就背叛了自己的政治基础。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规模的政治觉醒的时代,人们普遍反对极权,追求正义。作为知识实践的一个维度,法学承担着提炼社会规则、促成社会共识、想像社会正义的功能。法学家作为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其秉性在于传承人类法制文明,探索法律世界,秉持正义立场。并且,法学家甚或法学从业者可能具备的“比较优势”是具有较为强烈的和健全的平衡意识,面对纷纭社会利益的冲突和错综价值理想的张力,他们可能会充盈现实主义的平衡意识甚至衡平能力来落实价值理想。这样,法学家参与公共社会生活,出席政务活动,不仅使法律的精神向政治领域渗透,而且会推动正义精神向社会普及。法学家参与立法、司法和法律教育等活动,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学说,将影响一批又一批的法律从业者或法律学人,从而推动法制不断进步。(二)直面现实生活。法学家是时代精神的追随者。因为法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对社会生活及其规范安排的系统性思考,法学家认识现实生活及其历史向度,在此基础上如实记述生活的规范,提炼生活的规范,挖掘其背后的道义、历史、逻辑和实践理性,是他和她的基本担当,也是一般所谓的法学研究的常规作业。11古罗马法学家就是密切关注他们国家的社会现实,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他们在国家的法律生活中经常充当“法律顾问”,忠于职守,灵活地行使法律解释的特权,受到社会的好评。作为学者的法学家大都供职于学术机构,或是高等院校,或是研究所,但是真正的法学家决不是仅仅独守书斋,而总是正视社会实践及政治现实,立足现实反思自己的学术研究及行为。“有科学精神的法律学家,不能忽视一种事实,那就是法律的本身含有一种种籽,使它的发展按照社会接受的价值系统前进。”12法学家面对社会现实的最好方式是参与立法和司法进程,使其思想与社会现实直接接触,既推进法律变革的进程,也促使其法学思想的成熟。西方社会早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做法,就是让法学家参与立法和司法过程,例如拿破仑法典的实际创制者是4位法学家,英美国家的法学家基本上都是司法裁判者—法官。因此,在西方有一种提法:英国普通法是法官活动的产物,欧洲大陆法却是法学家的创造。13我国也在逐步形成法学家参与立法及司法的风气。法学家参与立法和司法过程,其影响力将大大超过普通学者,可以说,现代立法和司法实践,如果没有法学家的参与,便无法推进法律的进化和法治文明的实现。(三)献身法治事业。在德国学者费希特那里,“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做一切,敢说敢作,忍受痛苦。”14同样,作为法学家也有为法治献身的勇气和决心。德国另一学者伯恩·魏德士认为,“研究法律和从事法律工作是一种也要承担政治和道德责任的行为。”15法学家的活动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的并且有严格限制的介入。法学家的活动以一整套的理论—实践技能和一门已经变成了科学的技艺作为核心和指导。罗马法学家以科学为基础,奠定了法且为了人与自然及灵魂的和谐而经常地去改善法。16这里,法学家被赋予了管理法律使其产生实效的权力,法学家行使这样的权力必须遵守法律,但是他们始终肩负着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对法进行改造的使命,以实现法治的理想。“学者在一切文化方面都应当比其他阶层走在前面。”17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法治,固然离不开政治家的智慧,但更离不开法学家的作用。根据法治的应有内涵: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18可以说,实行法治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学家创制良好的法律,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实现法治的前提是法制,健全的法制需要法学家的积极参与,“现代法制的建设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政治的力量,也有赖于学术的质量。”19因而,帮助国家实现法治是法学家的神圣使命,法治实现工程离不开法学家群体的职业活动及献身精神。在特定层面上,法治是一种超现实的理念和和谐的状态,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扬弃的动态过程,勾勒和评判法治过程是法学家们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外国学者对中国的法治现状有过评价:中国法律和法治要卸掉历史积淀而成的沉重包袱,走出教条主义理论的束缚和实践的藩篱,改变人治传统的价值取向以及法律政治化的认同势能,避免陷入学术商业化的误区,均必须历经革命性的“范式”转换,才能达到真正的超越,彻底实现法治的现代化。20因此,在法治秩序建构的过程中,法学家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与西方社会存在巨大差异,法治的道路也充满着艰难曲折,这一切对法学家提出了挑战,法学家应以积极的态度和坚毅的精神去追求法治文明的实现。总之,法学家应该是由具有特殊潜质的优秀人士组成的学术职业团体,他们是追求正义,办事公道;直面现实,参与实践;献身法治,勇担责任的勇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学家都应当是为法学事业和法治文明不断开拓进取的思想者和创造者。二、法学家学术研究的实然状态追求正义、直面现实及献身法治乃人类社会对法学家的理想期盼。但是,我国法学家的学术现状不容乐观,几年前有学者提出:在当代中国,仍然不能说我们有了引领法学潮流的学术大师,更不能说我们有了世界级的法学家。21这里导出了实际生活中法学家的现状,正如钱弘道先生在中国法学何处去一书中指出的:中国法学存在种种令人担忧的因素,其中有研究体制的缺陷,有从政事务的干扰,有知识体系的单调等等。这些因素至今未消除,一直影响着法学研究的进程。虽然每年出版了那么多法学专著,发表了众多的法学论文,其中的“知识增量”值得怀疑。首先,法学家法学研究的状况不容乐观。法学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主体,他们为中国的法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下的法学研究也遭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如有认为当前的法学研究大都“只是追思无限遥远的过去和预言无限遥远的未来,而不提供现实生活的答案,不提供有针对性的现实批判”。有认为,当前高校、研究所里,职称、住房都与所谓的“科研成果”挂钩,法学家们面临着空前的著书立说的压力,而“也创造了无数的养家糊口的饭碗”。事实如此,如今一些法学家的研究很多是脱离实际的,其成果对社会现实不能产生作用。法学的实用性要求法学家必须成为民情民意的调查者,成为洞察中国当代各阶层利益分布的社会工作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对法学的研究就是非常肤浅的。24随着全球化领域的扩张,越来越多的西方时尚话语成为法学研究的资源。引用西方学者观念以达致论证目标,已成为一种普遍性、公式化的分析手段。一些背离本土文化背景的西方话语,尤其是“普世人权”观念、“非国家化”思潮,越来越多地展示在我国法学家、法律人乃至社会百姓面前。邓正来教授认为,中国法学研究在过去30年当中主要是通过移植西方既有的理论,包括西方的概念工具、分析框架甚或西方的问题来发展中国法学的。因此,中国社会科学界或法学界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派。25对于这种断言,中国的法学家肯定接受不了。全球化浪潮对法学及其研究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纵然,法学语境下,法律始终是一个“实然”的国家属性的概念。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律生活领域正在呈现全球性重构的趋势,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运动已经逐步地而且日益深入地被卷入了全球化进程。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以及公民,都必须确立全球发展意识,平等地自主地参与全球性行动,共同制定和形成全球性的行为准则。因为“社会在不断地变动和发展,反映并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制也必然要相应地改变自身。从实用主义的视角来看,旧的法律手段如果已经能够解决当前的社会课题,就应该摸索新的方法。”26不难判断,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法律实践已对中国传统法学提出了挑战。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