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目录 1 目录目录 目录目录1 摘摘要要3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5 第一章第一章前前言言7 第一节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背景及意义.7 第二节第二节现有研究的局限性现有研究的局限性.9 第三节第三节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0 第二章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其发展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12 第一节第一节理论渊源理论渊源. 12 第二节第二节研究动态研究动态. 16 第三节第三节相关领域研究相关领域研究. 21 第三章第三章印度的人力资本印度的人力资本. 23 第一节第一节医疗和卫生保健医疗和卫生保健.23 第二节第二节职业培训职业培训.24 第三节第三节正规教育正规教育.25 一、一、初等及幼儿教育初等及幼儿教育.26 二、二、中等教育中等教育.28 三、三、高等教育高等教育.29 第四节第四节成人培训计划成人培训计划.31 第五节第五节就业迁移就业迁移.32 第四章第四章印度软件行业和软件人才印度软件行业和软件人才. 34 第一节第一节印度软件行业发展历程印度软件行业发展历程.34 目录 2 第二节第二节印度软件业人才印度软件业人才. 38 第三节第三节印度软件行业迅速发展原因探析印度软件行业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39 第五章第五章印度对软件行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印度对软件行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43 第一节第一节高等教育高等教育.43 第二节第二节职业教育职业教育.46 第三节第三节印度软件行业人力投资特点印度软件行业人力投资特点.48 第六章第六章中国与印度软件行业人力资本投资对比中国与印度软件行业人力资本投资对比. 52 第一节第一节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现状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现状.52 第二节第二节我国软件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我国软件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54 第三节第三节中印软件行业人力资本投资比较中印软件行业人力资本投资比较.57 第七章第七章 结论结论. 6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65 摘要 3 摘摘要要 人力资本理论虽形成较晚, 但自 20 世纪 60 年代形成以来就成为了经济增长 研究及产业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 在解释经济增长与资本投入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将人力资本纳入到经济增长的模型中,合理地解释了经 济增速超过物质资本投入增长速度的谜题,已经被全世界大多数的学者所认可。 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也成为了联系人力资源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桥梁。 目前,我国已进入到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为了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 造”转变,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而发展软件行业对保护我国自然资源环境、 促进经济增长以及解决就业问题都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作为在世界软件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印度不仅与 我国有着地缘、人口等方面的相似点,并且同为发展中国家,其产业发展及相关 教育经验可以为我国所借鉴。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学习借鉴印度软件产 业的相关发展经验对我国软件及外包服务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从七个方面出发, 以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渊源为起点,通过对印度人力 资本整体情况以及软件行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情况的研究分析, 结合我国软件行业 发展情况及相关教育系统的对比研究, 得出了我国可借鉴的印度发展软件行业方 面的经验。 研究结果表明, 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 作用。同样,人力资本投资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借鉴 印度发展软件行业的经验, 我国在发展软件产业过程中需要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培养高职软件人才。 2、 科学论证,重视课程开发。 3、 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摘要 4 4、 全面提高软件人才职业素质 关键词:印度 软件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 abstravt 5 a a a abstractbstractbstractbstract though human capital theory is lately forme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tools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y since the 1960s. this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laining 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inputs. through having incorporated human capital into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l, human capital theory reasonably explains why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has increased faster than that of physical capital investment,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has also become a bridge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eory has also become a bridge between human resources theory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china has entered the important stage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move towards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worlds workshop, we are positively developing high-tech industries, which have become the trend of times. and developing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is vitally significant for protect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as a dominant nation in the worlds software industry, india not only has geopolitical and demographic similarities with china, but also is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as china. therefore, its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education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s by our country. furthermore, 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learning relate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india software industry has positive meaning on chinas software and bpo industry. this paper mainly consists seven parts, and begins with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 of the human capital theory. through studying the indias overall situ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software industry, combining with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and the related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has drawn related conclusions of the above. on the base of these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experience that china can learn from india in developing the area of software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especially educational investmen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t abstract 6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makes a list of experience that china can learn from india in the investment of software industry and related education, which makes this paper hav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is study,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 o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f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y are: 1. changing the concepts of education, and vigorously cultivating vocational software talents; 2.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ing, and emphasizing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 improving the students hands-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4.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software personnel. keywords: india; software; human capita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第二章 人力资本 12 第一章第一章前前言言 印度作为金砖五国的成员以及亚洲大国之一, 已经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目前的 研究热点。 印度极具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模式吸引了我国专家学者 的注意,特别是对印度软件、医药、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从人 力资本角度出发, 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印度软件行业的发展情况,以便为我 国发展软件产业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软件行业1一直保持着惊人的发展速度。根据 nasscom(印度软件和服务厂商协会)的统计数据,整个 90 年代印度软件业以 46.5%-66.5%的速度增长, 远超世界年均 15%的增长水平。 其产业规模也大幅增 加, 从 1988-1989 年度的 2000 万美元增加到 2003-2004 年度的 92 亿美元。2到 2011 年,这一数字则增长到惊人的 761 亿美元。而整个信息和外包服务产业则 为印度经济贡献了 881 亿美元的产值。从其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来看,软件 行业占 gdp 的比重从 1998 年的 1.2%增长到 2011 年的 6.4%。2011 年该产业 直接贡献了 250 万个岗位,非直接岗位贡献了 830 万个,展现了软件行业在印 度经济中的突出地位。从出口看,软件行业所占的份额从 1998 年的 4%增长到 2011 年的 26%。200 万的劳动力为印度贡献了 590 亿美元的出口额。2011 年 印度软件行业比上年增长 16%。 而印度软件业在国内的销售产值也达到 7870 亿 卢比(按照 2011 年 12 月 31 日汇率,1 卢比等于 0.1188 人民币,7870 亿卢比 约为 935 亿人民币或 148 亿美元)。而印度的软件外包(ito)及业务流程外包 (bpo)在全世界的相关行业中占据了 55%的份额。3从印度软件和服务厂商协 1 本文所指的软件业为除了硬件行业的信息产业,包括 it 服务、软件编写外包服务、软件产品三个方面, 文中不再特别说明。 2 印度软件服务和公司协会(nasscom)官方网址:www.nasscom.in 3 the it-bpo sector in india:strategic review 2011 第一章 前言 8 会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软件行业不仅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也为印度的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印度软件行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针对印度软件行业的研究日 益增多。而印度软件业所取得的成绩与行业中相关人才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根 据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理论, 人力资源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则必须 先转化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已经成为了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20 世纪 60 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创立了较为完整的人力 资本理论, 该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大 于物质资本; 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投 资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 人力资本理论已被理论界认同,成为了经济学家 对劳动力研究的重要理论和角度之一。 而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理 论界的认可和证实。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发展中国国家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更值得关注。因为 发达国家已经在人力资本方面形成了巨大的优势, 对于人力资本转化为经济发展 的推力也已有较为稳定的模式。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正处于起步阶段, 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观察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以及相对于发达国 家所独有的特点, 更可以对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验证,以帮助解释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发展问题。 毫无疑问,人力资本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大主推力。 因 此,对印度人力资本的研究具有多重意义。 目前, 在金砖国家里乃至在世界范围中,印度都是少有的具备了独特人力资 本优势的国家。 在大部分国家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前,印度的人口结构却非 常年轻。 这不仅为印度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的巨大优势,也为印度 形成巨大的国内市场、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石。然而,面对巨大的人力资 本的优势,如何加强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也成为印度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一章 前言 9 为此,印度政府在 1985 年成立了人力资源发展部,其部分职能与我国教育 部角色类似, 主要从事国家的教育工作。该部门的两个下属部门分管学校教育和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部不仅管理着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而且 始终把世界级的机会带给印度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作为宗旨, 旨在培养能在国 际平台上发挥才能的优秀人才。 而学校教育部门则将向高等教育领域提供更多优 质的生源作为自己的目标。 经过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的不断努力,印度为此收获了不菲的人力资本, 不 仅推动了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 还为改善印度的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问题做出了 贡献。 而在社会分配问题上的改善又进一步帮助印度提高了整体人口素质,增加 了人力资本。 尽管如此,印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容忽视。根据 2011 年印度人口普 查资料,印度仍然有 26%的人口为文盲,其中女性的文盲率高达 34%,比男性 的 17%高了一倍。如何不断提高基础人口素质,将印度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 人力资本的优势还需要印度政府的不断努力。 而在此过程中开展对印度人力资本 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印度软件业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印度在高 等教育和知识型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如此,这样的观察和研究还可以让我 们对人力资本理论对经济和产业的推动作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于软件业这样的知识型产业, 人力资本是其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 近年来, 分别针对印度教育和软件行业的研究日趋增多, 但是将印度软件行业和印度人力 资本两方面结合起来所做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起步状态。 本文试图通过将人力资 本理论与印度软件行业研究相结合, 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分析印度软件行业和相 关教育行业的发展历程、 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软件行业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 提供可参照的经验。另外,在目前云南省积极建设桥头堡的背景下,怎样吸取印 度高等教育方面的经验以转化为适合云南省的教育模式, 为我省建设桥头堡战略 做出贡献,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选题的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而且在现实 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第二节第二节现有研究的局限性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章 前言 10 印度作为金砖五国的成员近年来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界的研究热门之一。 随 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于印度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针对印度优势产业如 医药、软件等行业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到印度 与中国的比较研究中, 不仅在人力资本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而且对于较有特 色的印度教育界研究的成果也很多。 但是目前将人力资本理论引进印度软件行业 研究的还是少数。 因此,目前所做的针对印度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都较为 笼统全面, 不利于有针对性的理解印度政府在相关领域的政策。印度政府为了促 进本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出台了许多政策。其中一些政策与行业和地区特色紧密 相连。 如果抛开行业和地区的独特性的人力资本和教育研究,将会使研究走入笼 统的误区, 无法准确合理的理解和展示印度在该方面发展的真实情况,不利于通 过相应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印度经验, 忽略了印度的独特文化和社会背景及行业特 色,盲目的照搬印度经验只会导致失败。 第三节第三节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本文在目前相关研究领域的基础上, 将印度的热门行业与人力资本理论结合 起来, 通过在特殊的行业背景下分析印度人力资本的现状和投资情况以及印度政 府和社会在高等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 可以为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和高等教育提 供详实可靠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本文会先从印度人力资本的整体情况着手,分析印度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 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印度软件行业和软件人才的研究,全面深入阐述软件 人才与人力资本在印度软件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之后,将引入人力资 本投资理论,分析印度政府对软件行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在这部分结束后, 将会对印度和中国的软件行业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对比, 分析我国和印度在软件行 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异同,并寻找我国与印度软件行业发展差距的原因。 第一章 前言 11 在以上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在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方面可借鉴的印 度经验, 希望能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我省桥头堡建设人才储备和发展贡献 自己的绵薄之力。 但是本文也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本文更加注重一般的文献分析和对比分 析,不会加入更多的计量分析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缺少新颖性。期待后续的研 究可以更多的结合计量分析的方法继续加深这一领域的研究。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第二章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其发展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对于人力的价值的思考却由来已久。 而人力资本理论的正式提出了形成解决了人力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问题。 回 顾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们展现人力资本理论从萌芽到最终形成的 过程,加深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解。 第一节第一节理论渊源理论渊源 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线和思路萌芽于 18 世纪后期,已经历了四个阶段。 在 18 世纪的后期人力资本理论刚处于萌芽状态,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0 世界 60 年代经过舒尔茨、阿罗、贝克尔等人的努力,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的 基础以劳动要素分析为基础的一般人力资本理论。之后经过卢卡斯、罗默尔 等人的努力在 80 年代形成了以构建技术内生化的增长模型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理 论。90 年代以来,在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中又新加入了知识资本理论,使得人 力资本研究又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 虽然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时间不长, 但是关于人力的价值及其对经济作 用的思考却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吸引了学者的注意。 最早的人力资 本理论可直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在理想国中他论述了教育 和训练的价值。 而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了教育的经济作用以及一个 国家维持教育作为公共福利的重要性。 但这两位学者都没能指出教育在经济方面 的直接作用。 人力资本源于人, 人的价值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最早研究人的素质的经 济学家是重农主义的代表人物魁克。魁克指出:“构成国家财富的是人”。而古 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则是最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的学 者,他的思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然而威廉.配第的理论仅仅停留在认为 人的素质有所不同而导致劳动力有所不同这点上。 另外一方面, 有很多文献认为,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13 最先研究人的价值也是威廉.配第。他的代表作政治算数中就已经有了计算 各英国国家实力的方法; 通过名为成产成本法的计算方法将每个国民的价值加总 从而计算出英国的国家实力。通过计算,他认为英国成年人的平均货币价值是 80 磅,儿童是成年人的一半。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配第并没有真正估计出 人的生产能力和收入能力,大大低估了人的经济价值。 自配第以来至 20 世纪 30 年代, 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主要出现在以下研究领 域:国民财富和国家实力研究;国家财政和税收研究;教育、健康投资经济意义 分析;人口迁移经济效应分析;个人收入差别研究;战争成本和损失分析;人身 和人寿保险研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所形成的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和观点, 构 成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丰富的思想渊源。 而在配第之后, 德国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恩格尔也采用了生产成本法来计 算人的经济价值。他将人的经济价值分为两个部分:成本价值和投资价值。恩格 尔所谓的人的成本价值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为劳动力所需的全部费用。 但是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模糊性导致恩格尔没能进一步解释人的投资价 值,但是其对人价值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真正首次使用科学方法计算人的价值的经济学家是 w.法尔。法尔的主要研 究领域是财产、收入和税收。不同于配第研究人的经济价值的视角,他更重视人 的收入能力。法尔认为,一个人的资本价值等于其未来收入的现值。由于计算的 是未来的收入或预期收入的限制, 所以对不同年龄的人或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 的人而言其资本价值会不同。 为了反映这一特征,法尔在计算的时候还加入了生 命表进行辅助。法尔的方法被后人普遍采用,尤其对 l.杜布林洛卡特等人产生 了重要影响。 另一位德国经济统计学家 t.维特斯坦将生产成本和现值收入两种方法结合 起来。从终身收入和终身价值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的经济价值。但是,这样的计算 方法存在缺陷:一是关于终身收入和终身成本的假设从实际上来看很难成立; 二 是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存在着重复计算的危险。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14 在此之后, 大量的经济学家对人的价值进行了计算。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 的方法对人的经济价值进行计算使得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 而这一时期对人的经 济价值研究的文献所存在的共同特点表现在还没有把人和人的能力区分开来。 实 际上对人的经济价值的计算应该是对人的能力的计算。 首开将人力视为资本之先河的是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亚当.斯密。在肯 定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在各种资源中的特殊地位的基础上, 他明确提出了劳动 技巧的熟练程度和判断能力的强弱必然要制约人的劳动能力与水平, 而劳动技巧 的熟练水平要经过教育培训才能提高,教育培训则是需要花费时间和付出学费 的。 这可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萌芽思想。 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他对“资本”做出了定义,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同的是他 所为的“固定资本”不仅包括工具、器具、建筑物、改良的土地还包括“社会上 一切人民所学到的有用才能”,这种“这种有用的才能”其实就是后来人们所熟 悉的“人力资本”。 4斯密说:“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 费不少。 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 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的 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 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5可以 看出, 斯密在此时以其作为经济学家的敏锐,意识到了在生产过程中除了有形资 本如土地、工具、器具之外,劳动者在知识技能上的提高也对生产的提高产生了 作用,因此把这部分劳动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纳入了固定资产的范畴。 虽然把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归纳为固定资产是不科学的, 但能将其与其他的 有形资产区分开已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斯密认为, 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进一步提 出财富增长的来源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 分工越细人们劳动效率越高。 二是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在此时期可 以看出,亚当.斯密已经有了人力资本的思想,但是当时他的理论研究主要着眼 4 杨明洪,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线和思路,载经济评论,2011(1)。 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版,上卷,第 257258 页,商务印书馆,1972。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15 于论证资本主义是最好的生产方式以及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获得财富, 使 得他没有完整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到了 19 世纪,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斯密关于人的技艺和能力属于资本范畴 的观点。也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不仅应该将人的技艺和能力归于资本范畴, 人 的健康也应同样属于资本。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 坚持了商品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 间的原理。 他还把人的劳动分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是指投在直接生 产过程中的劳动, 它创造商品的价值;间接劳动则指间接投在所需生产资料上的 物化劳动,它不创造价值,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李嘉图曾明确指 出机器和自然物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的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同样继承斯密理论的还有穆勒, 认为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 影响的因素,他强调取得能力应当与机器、工具一样被视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 穆勒富有创造性的论点是: 从传统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生产性取向出发,指出 教育支出将会带来更大的国民财富。暗合了当前理论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而作为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思想萌芽的经济学家之一的萨伊, 也在这方面有着 突出的贡献。 他认为, 受过教育培训的人的工作报酬, 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 而且还应包括培训时所付出的资本的利息,因为教育培训支出是资本。特别是他 提出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的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理论贡 献。 不仅如此,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9 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也 提出知识和组织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有力的生产力。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马歇尔指出知识和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他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起重 要作用并提出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 人力资本的理论渊源不仅体现在西方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了理论中, 马克思 在其资本论中也对人力资本进行过研究。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包括劳动价值理 论、货币理论、资本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的 再生产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借贷资本理论和地租理论。马克思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16 认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前者具 有较高的价值,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进而,他把可以提高人的智利和技巧的科学 技术于教育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来源。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劳动力的价值构成 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把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 就是指劳动者受教育、培训以及保持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 现在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著 名的经济学者费希尔关于资本概念思想的影响。费希尔认为,任何可以带来收入 的财产都是资本。 费希尔对资本的重新定义和扩展,在经济学理论上为人力资本 概念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第二节第二节研究动态研究动态 虽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从未停歇, 但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大萧条 等社会因素转移了人们对人力资本研究的注意。 当时的社会环境只能造就凯恩斯 理论和凯恩斯学派, 即短期经济行为理论的辉煌。而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投资 和收益则是一种长期经济行为,因此未能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 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迫切需求在二战后才得以形成, 使得现代意义的人力资 本理论真正出现是在 1960 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 1960 年的美国经济 学年会上发表的演说系统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 尽管在 1906 年费雪就在其 资 本的性质与收入中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 另 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沃什在 1935 年出版的人力资本观这本著作中以个人收 益和和个人教育费用相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 然而直到舒尔茨发表的演说 才真正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分析中所占据的地位。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 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 一门新的分支。 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 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因此,舒尔茨获得了“人力 资本之父”的称号。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17 而在舒尔茨提出该理论后,同时代的贝克尔、明塞尔、丹尼森等都对人力资 本理论进行了完善。贝克尔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 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 6 尽管贝克尔的研究方法不同于舒尔茨,他将研究重点放在微观分析上,但舒 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都展现了当时西方人力资本的研究特点, 即以劳动 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用于阐述人力资本的概念、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 这样的特点,该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被称为一般人力资本理论。而阿罗在 1962 年发表的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所提出的“边干边学”是对一般人力资本理论 的重要补充。 7 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具体实证分析的代表人物是爱德华丹尼森。他对舒尔茨 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 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 经济效应、 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 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 丹尼森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经济增长有五分之一来自于教 育。在 1927 年至 1957 年之间,由于工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的平均质 量提高了 0.97 个百分点, 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 0.67 个百分点,占实 际国民收入增长的 23%,占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的 42%。 8尽管丹尼森论证的 1929 年至 1957 年间美国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是 23, 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 33,但其研究为舒尔茨的理论提供了最为有利的证据和补充。 雅各布.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 人力资本收益模型, 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 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雅各布.明赛尔在其 1957 年完成的题为个人收 入分配研究 的博士论文中指出, 美国个人收入差距与个人受教育程度密切联系。 他认为, 工人收入的增长和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的 普遍提高。 6杨明洪,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线和思路,载经济评论,2011(1) 7杨明洪,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线和思路,载经济评论,2011(1) 8 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第 28 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18 虽然舒尔茨、雅各布.明塞尔等人竭力地发展人力资本理论,但是他们并没 有完成人力资本基础理论的深层次分析工作, 即没有完成人力资本理论从具体到 抽象的理论发展过程。 而完成这一步的是后来同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 家贝克尔。他分别在 1962 年和 1964 年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人力资本投资:一种 理论分析以及人力资本:特别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后者被人们视 为人力资本理论最终确立的标志。在该书中,贝克尔从家庭生产和个人资源分配 角度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为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 投资行为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在 60 年代初,贝克尔又发表了生育 率的经济分析、 时间分配理论等重要文章。凭借在这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贝克尔与舒尔茨一起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 在当时经济学界存在着三个方面无法解释的问题: 一是根据传统的理论资本 -收入比率将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而提高,但是统计数据却显示了相反的趋势; 二是根据传统理论国民收入与经济将会同步增长, 但统计数据却表明国民收入远 远高于土地、 物质和劳动的总量;三是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人 工资的大幅增长。舒尔茨从费雪的“完全资本”理论出发把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 物质资本, 并可以用人力资本解释上述三个问题:一是人力资本的增长比物质资 本和收入都要快因此资本-收入比率不断下降;二是造成投入和产出之间增长速 度差一方面是由于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力资本带来的技术进步; 三是人力 资本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资的大幅增长的原因。 从这可以看出,一般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提出了“人力 资本”概念,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存量。二是 明确概括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和范围,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和范围 有五个方面,包括:(1)医疗和保健,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精力、力量、耐力、 等方面的一切费用和保健活动, 不仅有数量要求还有质量要求,以提高人力资本 的质量为目的;(2)在职人员培训也包括企业的旧式学徒制。在职人员训练成果 对提高生产力是相当可观的,由此产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来负担相应的费 用?加里 贝克尔曾就此提出过一个观点: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受雇者支付所 有的训练费用开始可能使其净收入减少,随后则会使之大幅度增加;(3)学校教 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其中产生的教育成本指学习者直接用于教育的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19 费用和上学期间所放弃的收入; (4)企业以外的组织举办的针对成人的学习项目, 包括但不限于农业中较为常见的技术推广项目;(5)个人及家庭为适应就业要求 的变化所进行的迁移活动。另外,阿罗(k.j.arrow)认为,知识也会在实际生活中 逐渐积累,人力资本可以在劳动者不脱离工作的前提下通过职业训练和学徒的方 式形成。三是阐明了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人力资本知识效由知识的需求效 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三个方面组成。其中需要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所用的 新知识会对更高质量的物质资本和更高素质的劳动力产生需求。 收入效应是指通 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累计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人用更高的生产力, 将会使劳动者 拥有更好的判断能力,从而及时的抓住投资的机会。伴随着“企业家式才能” 的 提高提高可以使劳动者通过有效率的配置资源而获得收益的上升, 而人力资本投 资的增加会使劳动所得相对与财产收益而有所增加。收入效应还表现为,随着人 力资本投资的平均化, 人们的劳动收入也会趋于平均。而人力资本的替代效应则 首先表现在“我们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人力资本在各种要素间 相比较,其补充和替代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9不仅如此,知识的替代效 应还表现为人力资本能产生逆增的收益,消除其他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对经济长期 增长的不利影响。因此,舒尔茨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际知识以人智能的 发展和传播”,“人类的未来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 10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时的一般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人力资本理论 的基石很好的概括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含义、形成途径及其“知识效应”。但也有 其不足之处:首先,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各项因素研究缺乏具体化、数量化,内容 较单薄。其次,尽管已经涉及到了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对其 内在机理却缺乏进一步的解释。因为人力资本除了有“知识效应”外,还有“外 部效应”和“外溢效应”,尽管阿罗已经解除到后面的这些内容,但仍然不是那 么明确。 同时,一般人力资本理论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 型。再次,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已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没有反映在这一时期的人 力资本研究中。 9 贝克尔:人力资本,中文版,第 62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第 92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20 经历了 60 年代、70 年代初期人力资本理论快速发展时期,进入 70 年代后 期,人力资本研究陷入了低潮时期。到 80 年代中期,人力资本研究的势头再次 涌起, 这证明人力资本理论不是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昙花一现。这一时期的研究 与以往不同地将注意力逐渐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 展上。这一研究过程中所建立的“增长模型”或“发展模型”中都把人力资本视 为最重要的内生变量, 特别强调了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内生性经济增 长和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首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增长模型中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增长模型受到更多的 关注。该模型以技术内生化为特征,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力资本变量,从经济增长 的模型角度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 展现出了与一般人力资本理论不一样的研究主 线和思路,并且进一步客服了 60 年代一般人力资本的缺陷。 卢卡斯和罗默尔是新经济增长模型的代表人物。 罗默尔在 1986 年发表的 收 益递增与经济增长 中建立了简单的两时期模型和两部门模型。这两个模型的特 点都在于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模型的一个内生变量用来解释经济的增长。 1988 年卢卡斯在其著名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中提出了两个经济增长模型:两资 本模型与两商品模型。 卢卡斯在两资本模型中更强调劳动者脱离生产从正规或非 正规的学校教育中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而其两商品模型则是建立 在阿罗人力资本的累计模型的基础上。在此之后的 1990 年,罗默尔又提出了包 括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和研发(三部门在内的增长模型),克服了他本人和卢卡斯 在此之前所提出的模型中没有微观基础的缺陷, 即之前所提出的模型把技术进步 视为总生产函数其中的一个变量,技术投资的溢出效益被追加到其他所有企业的 投入要素上。 罗默尔从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得出一个结论即“人 均收入的增长率与社会投入研究与开发的人力资本比重成正比, 与人力资本研究 开发的边际生产率成正比,与时间贴现率成反比”。 1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虽然很多的英美经济学家仍在沿着罗默尔和卢卡斯的 研究思路继续人力资本的研究, 但是在当时知识资本理论兴起的背景下,人力资 本研究的方向悄悄发生了变化。 以知识资本理论研究为主的经济学家有加尔布雷 11杨明洪,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线和思路,载经济评论,2011(1)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渊源及发展 21 恩、埃德文森、沙利文、斯图尔特和斯维比等。知识资本理论阐述人力资本理论 是从知识资本的结构角度着手的。 该方面的研究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揭示 了人力资本与结构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到这一时期,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还存在着较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没有进一步区分人力资本与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之间的差 别;其次,目前还只能在定性的方面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在定 量研究方面尚有欠缺; 最后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专业化分工等经济范畴之间的 关系尚没有得到深入的理解。 第三节第三节相关领域研究相关领域研究 虽针对印度人力资本的研究较少, 但部分我国的经济学家也从这方面着手进 行了研究。如在 2001 年第 2 期教育与经济上发表的由王金营撰写的中国和印 度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将有效劳动 力视为主要的变量; 并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作为衡量一国人力资本 的指标, 为印度和中国分别构建了三个相应的模型。运用模型结合年到 年年的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 在该文中王金营得出了中等教育的发 展水平即以在校人数衡量的该层次的人力资本对两国的经济增长都产生了较重 大的影响的结论。 而对于印度,小学的在校生人数对经济的贡献率相比于我国具 有更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是这由于我国相比于印度小学教育更加普及的原因; 另外高等教育对两国的作用均没有中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 其中我国的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印度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王金营认为各 级别的教育投入都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印度的小学教育投入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更加明显, 而实证分析的结论也验证了卢卡斯的内生增长模 型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引擎”的假设。 该文运用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结合自己所设计的变量经过实证分析后 得出了与既有理论相一致的结论, 在对印度的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的同时还进一 步验证了人力资本理论在解释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保理业务方案(3篇)
- 高级方案工程师(3篇)
- 顶拉管工程方案(3篇)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2025年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报告
- 农业企业数字化种植案例研究:农业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分析报告
- 劳务公司务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在2025年实现个性化营销策略报告
- 修理服务合同
- 聚焦2025年:精神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供需现状与市场拓展报告
- 网络购物服务合同
-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 预习单
- 2.10丰巢智能柜合作协议
-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课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件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 义乌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00条(2022版本)
- 动静脉内瘘的物理学检查
- JTG-T5521-2019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 XX集团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工作方案
- 【培训课件】商务礼仪培训教材(非常全面系统)
- 防性防侵害安全教育幼儿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