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翻译中汉语模糊美的磨蚀与补偿.doc_第1页
试论文学翻译中汉语模糊美的磨蚀与补偿.doc_第2页
试论文学翻译中汉语模糊美的磨蚀与补偿.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文学翻译中汉语模糊美的磨蚀与补偿 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即用译语的模糊美来再现、构拟源语的模糊美,也就是说再现源语的艺术效果。不同语言中的模糊性又表现出差异,这就给翻译实践增加了难度。汉语和英语的模糊美感在表现形式和审美效应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由此造成了汉英翻译中语言模糊美感的磨蚀与流失。本文拟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对汉英翻译过程中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与补偿作初步探讨。关键词:文学翻译 模糊美 意境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美学的视角来看,语言的模糊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内涵较之精确语言具有更多的暗示性、蕴含性、简洁性、独创性等特点。实际上,语言的模糊性恰恰是语言具有弹性的体现。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是语言体系缺一不可的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正如康德所说:“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语言表达我们所想的东西。”与其他语体相比,文学语体的模糊性更为显着,有人甚至把文学作品称之为“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吴义诚,1996:19)。文学语言是语言的艺术化,既有自然语言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意境、风格等这些非表象要素,虽然可感,但又是难以精确衡量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展现的是一种模糊美。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对语言作艺术处理的结果,意在建构一种艺术的空白,给读者留下回味与想象的空间。一 翻译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导致翻译的模糊性,所谓等值的译文更多的是模糊前提下的对等,即“最切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奈达语)”(郭建中,1986:3),绝对等值的译文是不存在的。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存在着相当大的模糊性,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到处渗透着模糊性。文学创作具有模糊美,文学翻译就是用译语的模糊美来再现、构拟源语的模糊美,也就是说再现源语的艺术效果。不同语言中的模糊性又表现出差异,这就给翻译实践增加了难度。但是,在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中,一些译者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模糊美而醉心于“精确性”,死抠原文的字眼,字斟句酌,追求所谓百分之百的“信”或“等值”,抹杀了真正要文学翻译工作者再现于读者面前的原作的丰姿和神韵,使原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文学翻译反而成了文字翻译。由此可见,模糊性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客观属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二 汉语和英语模糊美感的差异语言的模糊美,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体现。但总体来说,模糊美感,在汉语中是主流美;而对于英语而言,则是非主流的。汉语的模糊性呈现了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由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长期影响和熏陶,汉民族从总体而言表现出一种重整体、重悟性、重主体意识的思维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思维模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在造句、布局谋篇上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一种含蓄美、模糊美。而西方的个性思维方式是一种解析思维,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长于对整体中各个细节的精密分析,能较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缺点是不善于从整体上综合把握。反映在语言上则是重形合、语法呈显性,使英语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理性逻辑语言。正因如此,汉语和英语的模糊美感在表现形式和审美效应上均存在显着差异,造成汉英翻译中语言模糊美感不可避免的磨蚀与流失。本文拟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对汉英翻译过程中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与补偿作初步探讨。三 汉英翻译中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汉英翻译的最大缺憾,在于汉语原文的模糊美、意境美的磨蚀与流失。其根源是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和审美机制上存在着显着差异。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是一种意境性语言,讲究意会,不求精确的分析、一丝不苟的逻辑性;而英语则恰恰相反:它讲逻辑,重分析,求形合,欣赏客观、精确,漠视整体把握。汉语经常运用模糊语言作细节描述:写人叙事,生动形象;借景抒情,能收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文字从林黛玉的外貌、行为到心理描写一应俱全。作者采用的是白描手法,着眼于宏观描写,重在传神,深得汉语模糊美的精髓:表达虽然模糊,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并不模糊。读过红楼梦的,几乎都认为林黛玉是个美女,不过每个读者头脑中所浮现的形象不尽相同。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对比一下英语译文:“her 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her 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her eyes sparked with tears;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in repo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in motion,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more delicate than hsi shih.”(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杨、戴的译文,可以说绝非庸译,实属上乘。但是西方读者读此译文,头脑中不会产生一个美女的形象,而是一位身体虚弱、令人同情的女子(frailty、tears、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试比较:似蹙非蹙烟眉→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似喜非喜含情目→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态生两靥之愁→无相应译文;娇袭一身之病→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泪光点点→her eyes sparked with tears;娇喘微微→her breath wa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